书城历史戊戌变法
7171400000010

第10章 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2)

张之洞为谋求发展,有靠拢到活跃于朝野的帝党倚重的维新派人士的意念。而张之洞与维新派的政见有相同也有不同,其时的中国政坛又风云变幻,主观要求与客观环境均促成张氏与迅速演进的变法运动逐步发生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洋务派并不属于极端顽固守旧者之列。此时的洋务派普遍具有趋时和附权的矛盾心态。趋时使他们同情、支持和参与维新运动;附权则使他们徘徊于帝、后之间。在变法之初他们同情甚至支持维新派。如张之洞在甲午战争以后,从一个搞洋务的封疆大吏一变而为维新运动的“护法大师”。在1895年—1898年之间张之洞在行动上与维新运动的关系,可以通过下面几件事来发现。一件事是1895年时张之洞对于上海强学会的态度。北京强学会开会时,张之洞是大力支持的,他准备寄予筹备资金做为帮助,是督抚中最卖力的一个。 后来张之洞又大力支持康有为在上海再办一个强学会,并提供了资金上的帮助。这是他与维新派的第一次合作。另外一件事是1896年—1897年间他对于《时务报》的态度。《时务报》于1896年8月间创刊,张之洞是一位重要的赞助人,捐款最多。据《时务报》的经理汪康年说,《时务报》初开办时,只有一千六七百元款子。其中张之洞独自捐款千元,是经济上的大力支持者。那时,《时务报》的两个主持人物,是汪康年与梁启超。汪任总经理,梁任撰述主笔,而汪康年就是张之洞派系的人物,是他的一个亲信。汪梁合作,也就是张之洞派系与康有为派系在《时务报》中的合作。张之洞还为《时务报》推销。他回湖广总督本任后,以总督的地位,叫湖北全省各州县都购阅《时务报》。值得注意的事,是1897年下半年至1898年上半年张之洞对于湖南维新运动的态度。湖南初期的“新政”(1897年上半年以前),也是张之洞所赞成的。陈宝箴在任湖北按察史时(1890—1894年),与总督张之洞相处得很好。当陈宝箴在1895年初入湖南担任巡抚推行“新政”,如办矿办厂的时候,张之洞是支持他的。综合看来,1897年下半年至1898年上半年百日维新前,张之洞对维新运动,在表面上仍保持赞助者的姿态。第四件值得注意的事,是1898年百日维新时期张之洞对于维新的态度。这个时期内“军机四卿”中的杨锐、刘光第就是代表张之洞派系的。而当时京城内外许多大官僚推荐张之洞入京主持变法大计时,他很想做一个维新宰相,做一个大清帝国的伊藤博文。总之,在百日维新时期,张之洞在表面上仍然支持维新运动,并且行动上比过去更积极,因为这是他阴谋与投机成败的关键所在。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戊戌政变后,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派大肆抓捕杀害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历史上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他是改良主义运动中的激进派,为变法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谭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并对封建纲常伦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非常激进和深刻,达到了同时代的较高水平,并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先驱。谭嗣同富有文学才华,诗文都写得有气势。文章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入了个人的生命感受和价值观。抒发了他冲破封建枷锁、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进取精神。文章风格恢阔豪迈、刚健遒劲,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留有《谭嗣同全集》。其中尤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较为有名。

康广仁(1867—1898),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广东南海人。康有为的胞弟。小时候鄙弃科举考试制度,认为国家弱亡都有科举考试限制人的才智发挥。曾经捐钱当上小官吏,深深感受到官场的黑暗,最后愤然离职。后来跟随美国人嘉约翰学习西方医学,计划在上海创设医学堂,结果没有开成。1897年2月和徐勤等人在澳门创办《知新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后到上海倡导设立女学堂。和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发起成立戒缠足会。创设大同译书局,刊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1898年春带着大笔资金抵达北京,协助康有为开展维新运动。他主张废除八股取士,倡导西方学术,开启民众才智。与御史宋伯鲁计划上书,主张把科举的四书五经学问统统改为对时事政策的分析,并得到了政府的许可。后来看到了封建顽固统治势力强大,变法难以进行,多次劝康有为离开北京回到南方,开办学堂,收徒讲学,为维系变法活动培养人才,等待其他时机。戊戌政变时被捕,在狱中曾说如果死能使中国强大,那么死了也值得,最终从容就义。

杨深秀(1849—1898),字漪邨,本名毓秀,号孴孴子。山西闻喜人。光绪十五年中进士,授官为刑部主事,后多次升迁为郎中。1897年底授官位山东道监察御史,立下大志以澄清天下、辨别忠奸为自己一生的责任和目标。1898年3月和御史宋伯鲁发起关学会,推行维新变法。4月成为康有为组织的保国会成员。与康有为交往非常密切,很多奏折是和康有为商量后写成,有的时候为康有为代写。6月1日写新政条例五篇,请明定国是,宣布变法开始。主张废弃八股,改试策论,起草日本章程,派遣清朝王公贵族留学,并申请专项经费翻译西方著作。后来又多次弹劾阻挠维新变法的守旧大臣。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遗留下来的著作有《雪虚声堂诗钞》、《杨漪邨侍御奏稿》、《闻喜县新志》。

林旭(1875—1898),字暾谷,号晚翠。福建福州人。举人出身,喜好诗歌。1895年,针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上书请求政府拒绝与日本和议。同年花钱买官为内阁中书。1897年到张元济等人创办的西学馆学习。1898年创立闽学会,与广东、四川、浙江、陕西各学会互相呼应,推动维新运动。4月参与发起保国会,并任主管工作。因为仰慕康有为,成为他的弟子。曾为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作后记,推广宣扬今文经说。在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官衔,在军机章京上活动,参与新政。戊戌政变前夕,曾把光绪帝的密诏带给康有为,共同商讨解救光绪皇帝的办法。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年仅24岁。遗留下来的著作有《晚翠轩集》。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人。举人出身。1889年(光绪十五年)授官位内阁中书,后晋升为侍读。曾经成为张之洞幕僚中的一员,在北京任职期间经常写信向张之洞秘密汇报朝中动态。中日甲午战争时,主张集精兵猛将大举援救,保卫天津与塘沽。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强学会被清政府封禁后,又联合强国会中的有志人士抗争。清廷在强学会旧址基础上设立官书局,任命他为参与选书人员。1898年春在京创立蜀学会,并开办蜀学堂,以张之洞的《劝学篇》为指南,曾学习中学和西学。4月成为保国会中的一员。在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黄帝的召见,被赏赐四品官衔,在军机章京上活动,参与维新变法的新政。与康有为是好朋友,但对推行维新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意见,攻击康有为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并声称要对维新变法进行适当的抑制。戊戌政变时被捕,张之洞曾进行营救,但不及时,被杀害。遗留下来的著作被编为《杨叔峤文集》和《杨叔峤诗集》。

刘光第(1859—1898年),字裴村。四川富顺人。1883年中进士,授官为刑部主事。做官清正廉洁,不谄媚权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上书建议改革变法求自强,刑部官员看后震恐,不敢继续上报。1898年春天成为保国会中的一员。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皇帝召见,赏赐四品官衔,在军机章京上活动,参与新政。曾经和谭嗣同一起批驳守旧派官员,但又经常在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摇摆不定,处理政治事件尽量淡化维新的政治色彩,在维新与守旧派之间左右逢源。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39岁。遗留著作有《衷圣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