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杰出的书画大家赵孟頫
7171200000005

第5章 书法成就

赵孟頫博学多才,诗文都很擅长,懂经济,工书法,精绘画,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上节我们知道,他的绘画开创元代文人画新画风,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无所不精,被称为“元人冠冕”,元代晚期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王蒙都从他这里发源,实为画史一流人物。赵孟頫在印章方面也建树很高,奠定了以汉为宗的文人篆刻艺术审美观,又以小篆入印,开“元朱文”一脉。若以文艺上广博和精专的程度而言,他堪称不世出之奇才。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他五岁开始学习书法,从此没有间断过,直到临死前还观书作字,足见他对书法也是情有独钟。元代赵昉在《东山存稿》中说:“公(孟頫)初学书时,智永《千文》临习背写,尽五百纸,《兰亭序》亦然。”明朝宋濂在《题赵魏公书大洞真经》中说:“盖公之字法凡屡变,初临思陵(赵构),后取则钟繇及羲(王羲之)献(王献之),末复留意李北海。”智永《千文》是王羲之的嫡传笔法,宋高宗赵构也是崇尚二王法度的,赵孟頫从这二家入手,很快直接追溯东晋之风,中年又辅以以李邕为主的唐人之法。赵孟頫用力最多的应当是二王,评论者说:“赵魏公留心字学甚勤,羲、献书凡临数百过,所以盛名,充塞四海者,岂无其故哉。”元代虞集也说:“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话而不可及矣。”赵孟頫自己也说:“(王羲之)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子献之,超轶特甚。”可见二王乃是赵孟頫的根基。在艰辛的临摹古人的过程中,他兼顾形似和气韵,元代的陆友在《研北杂志》中说:“唐人临摹古迹,得其形似,而失其气韵;米元章得其韵失去形似。气韵、形似具备者,惟吴兴赵子昂得之。”形似是“学力”所致,气韵乃“天资”使然,进而“精奥神话”,不为别人限制。元代黄溍在《题赵公临右军书》中说:“今人临二王书,不过随人作计,如卖花担上看桃李耳。若赵公乃枝头叶底亲见其活精神者,此未易为俗子道也。”从古代开始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的人,应该多得数不过来,大多如卖花担上的桃李,有形无神,或如宋人率性而为,得意而忘形;文质俱存,形神兼备如赵孟頫者很少。“活精神”三个字,确实没有几人能担当得起!此外,赵孟頫广泛取法,诸体兼修,除了学习晋人、唐人,章草学索靖,隶书学梁鹄,篆字学李斯,真正“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终于成为“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他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一起,被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在追求古法的过程中,无论师从哪一家,都以“中和”的态度学习他们,然后从这家脱出,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全新特色。钟繇的质朴沉稳,王羲之的潇洒蕴藉,王献之的恣肆流利,李邕的崛傲欹侧,皆取其醒目之外,而微妙其意,融入自家笔底。因而赵氏的书法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个性化符号,既不是专心于骨力、气势,也不注重于表现质重、浑厚;既不是全然恣肆佻达,也不是全力于含蓄蕴藉,而是将古人书中的一切合理因素概以“中和”化之,不偏不倚,不激不厉。这种“中和”之美,需要深厚的功力加上丰富的学养,还需要辅以超凡脱俗的气质,方能从古人的书法作品中披沙沥金,终至华丽而不甜腻,流美而具骨力,潇洒中见文雅,秀逸中显清气。在这一书风形成过程中,退笔成冢的临写功夫必不可少,尤其必须对古人笔法谙熟于胸,这就使得“赵体”在形成以后,不可避免地带有驾驭笔法及结字能力过于精熟的惯例,因而在极端熟练的书写中,必然会导致某些刻意而为的作品反倒缺少变化和意趣,赵孟頫书写长篇的用力之作往往不如尺牍短札即是此例。因此,后人评赵书的缺点,识者皆集中于一“熟”字上,这固然是赵孟頫书法的局限之处,但董其昌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这是把赵孟頫视为假想敌的刻薄之语,赵氏若不能超越“熟而不俗”的底线,又岂能以典雅平正的中和之美领一代风骚。正如柳贯在《跋赵文敏帖》中所说:“余问其何以能然,文敏曰:‘亦熟之而已。’然见习之久,心手俱忘,智巧之在古人,尤其在我,纵横捭阖,无不如意,尚何间哉!”至于后世以赵孟頫为“宗室之亲,辱于夷狄之变”,而讥其书为“奴书”,历代论者对这种大而无当的论调多有驳斥。赵氏终生致力于重建书法经典的权威,以保薪火不灭,古法不失,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气节?

《元史》本传中说赵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在各体中,其成就最大者当首推行草,其次为楷书,后世所谓“赵体”就是专指此二体而言。赵氏行草直入山阴之室,承接王羲之的温和斯文,遒媚流美之风。笔法蕴藉沉稳,圆熟精到;结字平正秀丽,形聚而神逸。现藏于辽宁博物馆的行书《归去来兮辞》卷,作于大德元年(1297年),为赵孟頫中年力作。此帖以行书为主,间以草法,用笔珠圆玉润,婉转多姿,遥接晋人风神,非宋人所能到。王世贞《弇州四部稿》云:“《归去来兮辞》妙在藏锋,不但取态,往往笔尽意不尽。”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的《种松帖》,为赵孟頫晚年行草作品。此帖用笔中锋直下,点画圆健遒劲。结体布白,运笔转折,以及气韵神味,无不融汇古今,游刃有余,可谓笔老墨秀,炉火纯青。

赵孟頫楷书初从钟繇、智永得法,以真行相通之晋人笔法出之,绝去颜真卿、柳公权顿挫之笔,一改中唐以后书碑楷法之结体笔势,正是赵氏楷书独到之处。中年后又揉入李北海笔法,增添飞动之势及峭拔之力,进而在唐代贤人之后卓然成为大家,有“欧、颜、柳、赵”之并称。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大楷《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写于大德六年(1302年)。此记楷法精严,结体方阔,笔势沉稳,点画舒张,气息醇厚,大有李邕《岳麓寺碑》之神态精髓,还具有六朝碑版的风格气韵。此记不以变化见长,通篇之中,只要相同的字,相同的部首,相同的笔画,乃至相似结构方式的字,均有一种或几种固定的写法,形状几乎没有差别,仅以横宕之笔势、略侧的体势,以及真行兼通之用笔来体现生动姿态,可见作者性情是如何内敛,笔法是如何娴熟。这种首重功力和法度的楷书,唐以后很久没有见过了。后人对赵孟頫的楷书缺乏神采与机趣的评说虽不无道理,但很多人云亦云者,其实并未读懂此类含蓄内敛楷书的妙处。李日华曾说:“《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有太和(李邕)之朗,而无其佻;有季海(徐浩)之重,而无其钝;不用平原(颜真卿)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赵碑第一也。”此记篆额精美秀劲,乃合李斯及李阳冰之法而出,足见赵孟頫篆书之功力。

赵孟頫小楷一直为历代所重视,和他同时代的书法家鲜于枢给他的小楷《过秦论》作序:“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赵氏得力于二王及钟繇小楷各帖,又从鲜于枢那里观看了东晋道士杨羲书写的《黄庭内景经》,遂致力于缜密与飞动合一。赵氏小楷除了抄录历代名篇外,多为佛道经文,如《妙法莲华经》《阴符经》《度人经》《金刚经》《道德经》等,都是长篇巨制,有时反复抄写,用力勤勉的程度,历代书法家几乎无人能超越他。鲜于枢题《过秦论》说:“笔力柔媚,备极楷则。后之览者岂知下笔神速如风雨耶。”足见赵孟頫小楷是多么精熟。“笔力柔媚,备极楷则”“奇正沓出”“下笔神速”描述的正是他的小楷缜密而不失飞动的特点。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道德经》卷,作于延祐三年(1316年)。此卷结体紧凑匀称而不乏灵活生动,细微处一丝不苟,笔笔精到,神采奕奕,寓刚劲于柔润,含妍丽于静穆。

南宋至元初,皆为北宋“尚意”书风之末流,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三家写意抒怀的精髓并未得以发展,他们自身反倒成为被竞相模仿的对象。世人多以三家为宗,只有很少人兼学唐人碑版,陈陈相因,不思进取。赵孟頫的出现,使元初书风发生了巨大转折。他力主归宗二王,复兴古法。其题自书苏诗卷云:“学书须学古人,不然,虽笔秃成山,亦为俗笔。”又说:“当则古,无徒取于今人也。”所谓“则古”,即以古法为准则,而“徒取于今人”则是对时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那么,如何继承古法,或者说古法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赵氏《兰亭十三跋》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种说法拈出“用笔”这一书法嬗变中的实质问题,可谓一语中的,遂成为书法史上的著名论断。赵孟頫以崇古为立场,实则是借古开今,用效法古人来矫正时弊。在他的影响下,元代书法家纷纷改弦易辙,以效法晋人书风为荣耀,并由此上溯两汉、先秦。同时又在赵孟頫多种书体都擅长的带动下,行、楷、近草、章草、隶、篆乃至籀书等各种书体在元代均得到了充分发展,不像宋代仅以行、草风行。而正是在赵氏遒媚秀逸书风的规导之下,使得元代的书法不但没有流于粗野怪诞,反而呈现了一派纯正典雅的古风。元末卢熊跋《赵魏公二帖》云:“本朝赵魏公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柢钟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这“一变”不仅是元代书坛振兴的标志,其书史意义甚至涵盖了此后五六百年。以一人之力而“一变”百年风气,赵孟頫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元、明、清三代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

赵孟頫的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他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本人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可以说在书法史上没有一个朝代像元朝这样,受一人影响如此深远。元代的主流书法家无不聚集在赵孟頫的“复古”大旗之下,与赵孟頫同辈的有与之并称“元初三大家”的鲜于枢、邓原,弟子辈有虞集、柯九思、张雨、揭傒思、黄公望、朱德润、俞和、康里巙巙等,亲属一支则有妻子管道昇、儿子赵雍、外孙王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