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七雄的纷争
7171100000005

第5章 战国七雄变法图强(2)

(1)打击旧贵族。规定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移至荒凉的地区,这样就从政治和经济双方面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2)精简官职。将现存官职中一些无关紧要的职位废除,削减过高的官吏俸禄,省下的钱用于训练士兵,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3)整顿吏治。要求官吏一心为地主阶级效力,别无二心。

吴起的变法,沉重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势力,使得楚国国力大增,也加速了楚国的封建化进程。

3.秦国

秦国的经济一直发展得比较缓慢,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决心大力改革,因此十分注重对人才的选拔,求贤若渴。商鞅就是这个时候走进秦国,用“强国之术”说服了秦孝公。秦孝公让商鞅主持变法,商鞅从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50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变法,主要有以下内容:

(1)废井田开阡陌。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了奴隶制的井田制,把原来的小田界统统破除,变为两百四十步一亩,重新设置田界,不准擅自移动。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其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建立军功爵制。规定了军功爵位的获得以在前线杀敌的多少来计算,杀敌越多奖励越厚,建立了一套军功爵制度,按照爵位的高低给予不同的特权。最重要的一点,是国君的宗族中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公族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的特权,这对旧贵族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但对新兴的地主阶级还有下层士兵来说都是一个鼓励。

(3)重农抑商。商鞅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本业”,而其他的商业和手工业是辅助农业的副业,称为“末业”。为保证国家的财力,商鞅规定:凡努力耕作多缴纳租税者,可免去其徭役;反之,弃农经商或者因不思耕作而无法缴纳租税者一律没入官府为奴。积极招募无地农民来秦国开荒,加重关税迫使商人弃商务农。为增加劳动力积极鼓励生产,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的,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女子到一定年纪必须出嫁;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人口增加、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4)统一度量衡。颁布了标准的度量衡器,一尺约为今0.23米,标准量器为一升,约为今0.2公升。

(5)推行郡县制。将许多乡、邑合并成县,每个县设立令和丞等官职来掌管全县的大小事务,县直属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6)什伍连坐法。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有彼此监督互相纠察告发“奸人”的责任。如若发现“奸人”不告发,处以腰斩;如一家藏匿“奸人”,则什伍连坐受刑。

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度,出现了经济繁荣的美好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的军事力量不断增强,秦国也一跃成为战国时代国富兵强、最有战斗力的国家,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赵国

赵国在赵烈侯(公元前481—公元前387年)时采纳牛畜的建议,提倡仁义,行使“王道”,所谓“王道”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都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后赵烈侯又采纳荀欣和徐越的建议,在官吏选拔上选择贤人和能人,按照个人能力安排职位;在财政上主张节财俭用,避免浪费。经过这些有效的改革,赵国的封建政权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5.韩国

在各国变法都风起云涌之时,韩昭侯也认识本国在国力等方面尚处于落后状态,不变法就有可能亡国。在各国的变法中,魏国的变法影响较为深远,韩昭侯希望效仿魏国的李悝变法。因此,公元前355年,韩昭侯选用了与李悝同为法家代表人物的申不害主持变法。

申不害建立了一套因功行赏的制度,强调“术”的重要性。所谓“术”就是专制君主任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吏的方法。申不害主张国君应该“独断专权”掌控最高统治力,喜怒不形于色;要求官吏都能人尽其责,不越权;经常对官吏进行考核和监督。申不害的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申不害在韩国十五年,诸侯不敢来伐,国家经济得到极大发展。

6.齐国

齐威王即位之初,终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内政混乱,直至外敌入侵,齐威王才幡然悔悟,决心努力振兴齐国。齐威王善于纳谏,尤其是不同意见。平民邹忌鼓琴自荐,劝谏齐威王:任用贤臣,铲除奸佞之臣,体恤民情,休战养民方能成就霸业。齐威王觉得邹忌言之凿凿,认为他是个人才,封其为相国,改革政治,整顿朝政。

即墨大夫为人质朴,勤理政务,人民富裕,但不善于交际,故常遭人诽谤诋毁;与之相反的阿大夫,不思进取,所管辖之处田地荒芜,戒备松懈,但阿大夫用重金贿赂齐威王左右,终日为其美言。齐威王派人调查后,得知事实并非所耳闻的那样,立刻召回两位大夫。齐威王即位九年,即墨大夫因在政事方面极有成就,齐威王赏赐他万户食邑。同时,阿大夫不思朝政,百姓贫苦,又重金贿赂国君左右替他美言,被齐威王识破,将阿大夫处以烹刑,并下令全国:不论是谁能够当面指出君主过错的,都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上书指出错误的,可以得到中赏;大庭广众议论君主过失的,可以得到下赏。由此一来,齐国上下进谏蔚然成风,很多弊端都被一举革除,政治昌明。

齐威王注重军事力量的培养,他以田忌为司马,孙膑为军师,刻苦训练,同时加强边境防守。齐威王末年,齐国一跃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

7.燕国

公元前316年,燕王哙听信佞臣之言让位给子之,收回三百石俸禄以上大官的官印,由子之重新任命。燕王哙效法尧舜的举动引起旧贵族的强烈不满。公元前314年,旧贵族发动叛乱,子之虽出兵平定了叛乱,但后遭到齐宣王的武力干涉,子之兵败被杀,燕国几近亡国。随后燕昭王即位(公元前311-公元前279在位),奋发图强,自身勤俭,重金招纳贤士,但很多人认为燕昭王只是叶公好龙,并不是真心想要招揽贤才,因此对于燕昭王招贤的举动都处于观望之势。燕昭王久招贤士未果很是苦恼,于是有人提议让燕昭王去找贤者郭隗。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求千里马但只得马骨”的故事,大意是说古时有个国君宠爱千里马,听闻某处有一良驹,于是派人去买。不料使者到达之时千里马早已病死,无奈之下使者用一半钱买了马骨。得到马骨的国君很生气,但使者却说现在有人知道国君用重金买了马骨,足以表明国君爱马的程度,日后自会有人源源不断地送马来的。最终的事实证明使者的话是正确的。郭隗又说自己愿意当马骨,来为燕昭王引出天下贤士。郭隗自言,如果像他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能得到敬重,那么天下有才之士都会前来归附的。燕昭王明白郭隗话中之意,想要求贤才就必须要体现出对贤才尊重的态度,这样才会吸引更多贤才前来投靠。燕昭王马上命人修建了一座精致的房子给郭隗居住,并把他当成老师来尊敬。各国有才之士看到燕昭王的举动,纷纷前来效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乐毅。乐毅深得燕昭王的赏识,被封为亚卿。乐毅训练军队,整顿国政,在时机成熟之际为燕昭王制订了“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策略,指挥联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得到乐毅等人的帮助,燕国逐渐强大起来,气势一度胜过了齐国。

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的变革,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保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通过变法,各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形成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秦在西,齐在东,韩、魏居中的七雄并存的局面,七国交战的序幕自此正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