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驱逐倭寇:戚继光
7170300000008

第8章 北戍辽蓟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朝嘉靖皇帝去世,他的儿子明穆宗即位,以第二年为隆庆元年。此时,南方的倭患已经基本平息,而北方蒙古鞑靼部的不时南下侵扰,成为明朝政府面临的突出问题,朝廷一直在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年的九月,蒙古俺答部进犯山西,土蛮进犯蓟州,整个京师地区一片恐慌。十月,朝廷决定调戚继光来京师任职,以解决国家北部所面临的敌情。

十一月,戚继光告别战斗多年的江浙地区和民众,祭扫了在平倭战斗中阵亡的将士祠堂,也辞别多年的同事和朋友,来到明朝的都城北京。戚继光刚到北京,就上书朝廷,陈述了自己对于北方的边情和抗击鞑靼的具体策略与办法,要求朝廷拨给自己士兵和行事的权力,着手训练,积极防御,以求改变北方边境的被动局面。但由于朝廷听信流言,对戚继光不够信任,只是让他在北京任了一个神机营副将的闲职。但是,由于北方战事的吃紧,加之朝廷中的一些大臣如内阁辅臣和兵部左侍郎谭纶等的大力支持,朝廷最终决定让戚继光出任总理蓟、昌、保定练兵事务一职。上任以后,戚继光又面临和当地总兵的权力分配问题,于是在隆庆三年(1569年),朝廷调回蓟镇总兵郭琥,任命戚继光为蓟镇总兵,负责蓟州、永平、山海各处的防务工作。

戚继光认为,北方少数民族擅长骑射,只有能够抵御蒙古骑兵的长箭和猛烈的集群冲击,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进而才能守住边境不受侵犯。他还认为车战是防御敌人的最好战术,主张用战车来装备车兵,然后把步兵、骑兵和车兵混编在一起,以战车来防御和打击敌人的骑兵,同时用步兵来保卫战车,以骑兵来保卫步兵和追击敌人,这样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攻防作战系统。戚继光上任不久,即着手建立车步骑营,朝廷为此专门拨银两用于制造战车和车载的火器。后来,戚继光共建成战车营十二座,每座车营分别装备轻车和重车近三百五十辆,重车每辆车配备大约二十名士兵,装备火炮两门,鸟铳和火箭若干,齐射的火力相当猛烈,士兵们也分工合作,有的负责驾车,有的负责操纵火炮,有的负责火箭,同时配备长刀和藤牌负责防御,每辆战车还装有又长又厚的车厢,用以防御敌人射来的火箭和石头。另外,每辆战车还有专人负责本车士兵的伙食。整座战车营还有指挥官专用的指挥车,专门的火箭车和大将军车,其中大将军车上载有威力较大的大口径火炮,整个车营的防御性能也特别好,列起阵来可以防御敌人骑兵马队的正面冲击和强弓长箭的射击,很好地遏制了敌人骑兵威力的发挥。另外,战车营还装备了许多不同口径的火炮、大量的鸟铳和火箭,在战斗中,各种火力搭配,形成梯次,可以连续轮番射击,大面积杀伤敌人的骑兵马队。

战车营、步兵营和骑兵营要配合使用。骑兵营和步兵营也配备大量的火器,但步兵营的主要功用在于保障战车营的安全;骑兵营的主要职责在于驱赶靠近战车营的敌人骑兵,使其不能杀伤我军的士兵。另外在敌人溃逃之时,骑兵营要整队出击,有效地追击和歼灭敌军。车、步、骑三营配合,可守可攻,先守后攻,威力十分强大。但这样的配合却也带来了日常训练的复杂性,由于北方士兵的纪律性较差,戚继光请求朝廷把他原来部队的一部分调到北方作示范训练,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亲自编写了练兵法则和条例,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训练,先是单兵训练,然后是士兵之间的配合演练,最后是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演练,力争使整个体系的作战威力达到最佳状态。经过长时间训练,这种编制的合成兵种终于可以有效抵御敌人的进攻了。

根据敌人的骑兵出没不定、机动性强的特点,戚继光还主张修缮边墙和敌台预防小股敌人的侵扰。隆庆二年(1568年)年底,戚继光请求朝廷拨专款用于修建空心敌台。所谓空心敌台,是一种类似于民间大院门楼的建筑物,一般依地势而建,台高约十米,长和宽各有五十米左右,中间是空心的,分为上、中、下三层,可容纳数十人居住;整个敌台是一个较为完备的系统,士兵们防守用的器械、设备和粮食等生活用品都存放于敌台里面。敌台不仅可以向远处瞭望,发现敌人,而且可以长期驻扎士兵,其作用相当于现代边境线上的边防哨所之类的设施。空心敌台是历代边防工事的首创,没有成熟的范例可以借鉴,为了便于修建,这些敌台大都修建在边防线上的要害之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守边的士兵无需像以前那样饱受风霜雪雨之苦,而且能更好地抵御外敌的入侵,这些敌台在明朝的边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由于敌台是大批量的建造,加上戚继光的正确引导,修建敌台的费用并不太高,到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蓟、昌二镇共修建敌台一千四百余座,这些敌台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依托,使蓟北地区的防务有了一个较大的改善。

除了修建敌台之外,戚继光还对防区内边墙进行了整修,把前人修过的边墙进行了增补,高达到了七八米、宽达到了五六米,这样一来,防区内长达一千八百余里的疆界上,除了特别陡峭的地方外,都有了边墙的防守。戚继光不但整修了边墙,而且将边墙的附属设施加以完善,增设了宇墙,改造了垛口,设置了悬眼和里门,另外还在边墙的外面,挖出堑戚继光制定了修台的规则,在选址、用料、建筑标准上都做了具体的要求;他还亲自在防区内实地考察,对防区内的山山水水做到了然于胸。除此之外,他还让弟弟山东把总戚继美留在蓟镇修筑敌台,为各地的筑台工作树立一个榜样。尽管敌台的修筑并不是那么顺利,始终受到流言的干扰和朝廷当中某些官员的反对,但是在戚继光的督导之下,到隆庆三年(1569年),共修建敌台四百七十余座,壕,把墙外面的山坡铲得更加陡峭,还挖掘了品坑,这样边墙的防御作用就大大增强了。

敌台、边墙和墙内的营垒,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防守体系,戚继光还给这些工事配备了组织严密的防守力量,他奏请朝廷,在敌台和边墙上派驻很多长期驻扎的守军,给这些士兵配备了火炮、神快枪、火箭、石炮等当时十分精良的武器装备。

除了防御工事和驻军以外,戚继光还建立了严密的报警系统,他设立了专门的明哨和暗哨以及报警的墩台。明哨就是戚继光部派遣的情报人员,这些人员定期深入到敌人生活的地区,化妆成当地人的模样,说着当地人的语言,借机收集敌方的情报。所谓暗哨就是各个防区的负责人,派人到指定的地点埋伏起来,观察敌情,一旦敌人有了新的动向,这些人马上回来报告情况。除了大量的情报人员之外,戚继光还在防区内建立了近六百座烽火台,并且规定了传播消息的暗号,如果一个地方发现敌情,很快各个防区都可以得到消息,这样就便于戚继光和各个防区的指挥官们分析敌情,抓住战机,做出判断。

戚继光还根据防区内的地形和地貌的不同,把全防区分成十个小的防区,各个防区指定专门的将领负责,分区进行防守。对士兵和将领进行思想教育,制定了连坐法和保结法,如果作战不力导致主将战死,那么所有偏将斩首;偏将战死,手下所有千总斩首;千总战死,手下所有百总斩首等等,以此类推直到普通士兵。同时,上级也要教育并保证自己的下级能够奋勇杀敌,不能怯阵畏缩。这样的方法虽然很是严酷,却使得将领和士兵能够上下一心、奋勇杀敌。隆庆六年(1572年),借朝廷官员巡视的机会,戚继光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演习不但检验了练兵的成绩,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鼓舞了士气,震慑了敌人。

戚继光在任的那一段时期,威胁戚继光防区的蒙古势力主要有三股:一股是西部的鞑靼俺答部、附近的朵颜、秦宁、福余三卫和东部的土蛮部。自隆庆二年年底,朵颜部的首领董狐狸率部数次进犯明朝边界,均被戚继光击溃,界岭口一战,董狐狸几乎被活捉,后又经过两次战斗,戚继光俘获了他的弟弟长秃,慑于明军的战斗力和戚继光的威名,董狐狸率部到喜峰口请罪,并表示愿意世代臣服,戚继光接受了他的请求,并释放了他的弟弟。在戚继光的任期内,他们再也没敢侵犯边境。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俺答和土蛮集结了近三十万人准备进犯北部边境,土蛮得知了戚继光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没有敢于进犯,后来俺答部和明朝朝廷达成和解,土蛮部虽然扬言攻抢,但慑于戚继光的名号,终于没敢付诸实施。另外,戚继光还两次支援辽东地区,配合友邻击溃了土蛮的进攻。戚继光镇守蓟辽地区,有力地保障了京师一带的安全,巩固了明朝北方边境的安全,成为名副其实的“塞上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