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名山之谜:探秘中国十八座名山
7162800000014

第14章 黄山之谜(1)

黄山的美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极品之美。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其中精华部分为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中国的名山自汉武帝时起就有了五岳之说,那时的黄山不在五岳之列,直到五岳名扬天下1000多年以后,黄山才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然而黄山宛若鬼斧神工般的绝代风华,使其他名山都无法与之比肩。黄山没有富丽堂皇的庙宇,也没有宏伟壮观的禅院宫观,仅以其自然风光便成就盛名。

传说女娲炼石补天,剩下一块紫石,便化做一座黄山。黄山在秦朝以前叫三天子都,当时的居民都认为这座山只有神仙才能上得去,平民百姓是上不去的,所以叫三天子都。到秦以后改称黟山,黄山这个名字是唐明皇在公元747年亲自下旨改的,因为传说轩辕黄帝在这里采药炼丹,最后服下仙丹乘龙升天了。

如此绝美的黄山,是谁有幸常住?黄山松是如何在花岗岩间找到生机的?徽墨为何能价比黄金?黄山的朱砂泉为什么是红色而芬芳的?黄山脚下那些神秘的洞窟到底和谁有关系?宏村的“牛形”规划出自谁的创意?

黄山是沧海遗珠,风光绝胜,在黄山的面前,时空变得狭小,沧桑变得平淡,而那些难解的千古之谜也和黄山一样的与众不同,它们就飘荡在黄山的美景中。

◎黄山松石生石长之谜

黄山是大自然最完美的杰作,它是大自然的骄子,独领天下奇山的风骚,就连黄山的松树也是如此的与众不同。黄山是无山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松石相依。黄山松是黄山“四绝”之首,是黄山的象征,是黄山最奇特的景观。只是,如此绝美的黄山松,是如何长成的呢?

在黄山北海景区的散花坞里,一座孤立的石峰就像是一支毛笔,而石峰顶上恰巧生长有一棵奇松,于是人们把它们称作“梦笔生花”。传说,有年春天,李白来到黄山,见到北海山峰竞秀,景色奇美,禁不住诗兴大发,奋笔疾书,写毕,便将毛笔顺手一掷,那毛笔翻翻摇摇,从空中落下插入土中,就化成一座笔峰,笔尖的遗墨就化成了一棵松树,矗立在散花坞中。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棵梦笔松枯死了。2003年7月,27位植物专家用了8个小时,终于将一棵与梦笔松十分相像的松树成功地移植到40米高的岩石柱上,让“笔”依旧生花。

黄山松的与众不同首先在于它生长环境的与众不同,其他地方的松树是土里生土里长的,黄山松却是石里生石里长的,“石裂为沙而产松,松三千年则化为石”。黄山的石与松是如此相依相存,没有石就没有松。

黄山松生长在黄山的危崖乱石之中,虽然所吸收的营养十分不足,常年与风霜雨雪搏斗,但仍坚强地生长着,长成千姿百态的形状,长成了黄山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可是有人将黄山松移植至庭院,悉心浇灌、百般呵护,它却奇态尽失,变成了普通的松树。黄山松只属于黄山,只属于黄山的山石。为什么只有黄山的山石才能孕育出如此神奇的松树呢?难道这山石有什么奇特之处吗?

黄山松是由黄山独特的地貌、气候形成的一种松树的变体。关于黄山松树的记载,在中国的宋代就有了,1936年,植物学家夏纬英为它定名为“黄山松”,这一特有树种才有了这样一个和黄山相连的名字。黄山松大都生长在800米以上的峰石之上,可是在这坚硬冰冷的石头上,黄山松是如何生长的呢?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生存技巧吗?

黄山松的树冠大多呈扁平状,而且层次分明,松针较短,也比较粗,颜色呈墨绿色。这是为了抵抗紫外线的入侵,所以颜色长得较深,同时也起到增加热能的作用,又有防寒的作用。据史书记载,黄山最低温度曾达到零下28摄氏度,在这种低温下黄山松能正常生长,就在于它的松针能够吸收大量的热能。

黄山松有一个庞大的根系去到处吸取养料,其实这庞大的根系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植物的根在呼吸的时候会呼出二氧化碳,那根系越庞大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就越多,而花岗岩的主要成分除了硅酸盐之外大多是碳酸盐,这些不可溶性的碳酸盐遇到二氧化碳和水之后就形成了可溶性的碳酸氢盐,所以根系越发达溶解花岗岩的能力就越强,从而使它的根更能深深地扎入岩石里头。黄山的岩体含有大量的钾,表面看似缺水少肥的花岗岩体,实际上富含着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而黄山松的根系不断分泌一种有机酸,能慢慢溶解岩石,把岩石中的矿物盐分解出来为己所用。

虽然黄山松有这样庞大的根系去到处吸取养料,但是它的养料来源还是远远不足,花岗岩中虽然有着丰富的矿物质,但是缺少一种元素,那就是氮元素,而氮元素是生命构成的基本元素,没有氮,氨基酸合成不了,生命也形成不了。那它的氮元素从哪里来呢?主要来自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每当打雷下雨的时候,都会产生强电流和高电压,这时候电流可达到几千万安培,电压也可以达到几亿伏,在这种强电流和高电压的作用下,空气中游离的氧和氮就形成了氮化物——亚硝基,松树通过它的表皮吸收亚硝基来补充氮元素的不足。还有花草、树叶腐烂后,也能分解成肥料。原来冰冷坚硬的石头富含肥料,而空气也为黄山松提供养分,还有落叶对黄山松的格外眷顾。所以,黄山松才成为了黄山的一道奇观。

鸟儿衔来一粒种子,借石头缝隙的一点点水,和石缝的庇护,种子变成了一棵幼苗,它把根扎得很深很深,它的根一般比树干要长几十倍,一棵不足一丈的黄山松,树龄往往是上百年,甚至数百年。

每一棵黄山松的每一根松针都浓缩了自然和时光的精华,所以黄山松是有名字的松树,迎客松、送客松、蒲团松、凤凰松、棋盘松、接引松、麒麟松、黑虎松、探海松或叫舞松,过去还曾有人编了《名松谱》一书,收录了许多黄山松的名字,并且描述它的形态。而守护黄山松,则更像是呵护孩子一样,得一天24小时守护着。那棵树龄超过1300岁、高达10米的迎客松,工作人员随时都要对它周围的环境进行监测,哪怕是一点儿细微的变化,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

在黄山,松总能越长越年轻,且越见飞扬,而山也不曾见老。

◎温泉为何红色而芬芳

黄山温泉向来与奇松、怪石、云海齐名,是黄山的“四绝”之一。朱砂泉就是黄山温泉中最神秘的温泉,据说它春天呈现红色,并且气味芬芳,可以用来煮茶,也可以沐浴。

传说当年轩辕黄帝在服下仙丹后即将乘龙升天,但对着镜子一看,发现自己已是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这副容颜即使做了神仙也不好看,于是就跳进温泉,沐浴温泉三天三夜,最后须发尽黑,颜面如孩童,才乘龙升天了。

朱砂汤泉的原名叫灵泉,唐朝著名诗人贾岛在《题黄山汤泉》中,曾赞黄山温泉有使白发变黑的神效。相传这个温泉每隔300年要流涌出一次朱砂,泉水变成红色,并且散发出芬芳的气味,因此又叫它朱砂汤泉。

朱砂汤泉由紫云峰下喷涌而出,与桃花峰隔溪相望。温泉每天的出水量约400吨左右,常年不息,水温常年在42℃左右,属高山温泉。温泉对消化、神经、心血管、新陈代谢、运动等系统的某些病症,尤其是皮肤病,有一定的功效。为什么朱砂泉会是红色的?为什么它会有芬芳的气味呢?

宋朝汪师孟写的《汤泉灵验记》一文详细而生动地记述了冒红水的经过:当时有休宁的金居德和太平的牛振兄弟三人,曾亲眼目睹汤池变红。有位叫惟谅的和尚以为是神仙在显灵,千载难逢,便裸身入浴,闻讯者也纷纷效仿,跳入池内又是洗又是饮的,认为可以长生不老,甚至可以得道成仙。可是后来谁也没有应验,他们又责怪是惟谅和尚裸体亵渎神灵,因而失去灵效。

在《黄山领要录》中,泉水变红还有两次记载。一次是1475年,泉水变成红色,接连三日。但是没有人知道,有一个和尚恰好在泉中洗澡,因而他活了一百多岁。一次是1615年,泉水变成朱砂色,散发的香味数里之外都能闻到。最近的一次据说是在1948年,当时在黄山工作的黄五福等五人也曾亲眼看见此泉涌流红水的现象。

由此可见,黄山朱砂泉曾多次涌流红色泉水的传说是可信的,确有其事。那么,泉水变红是什么缘故呢?古人认为红色的温泉水中含有朱砂,并且认为温泉的形成与朱砂有关,也就是说水变热是朱砂引起的。《黄海》一书里阐述黄山汤泉时,曾引用《仙经》的话:“山石出硫黄朱砂,其水即热汤。”1933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里也这样描述:“温泉中亦含朱砂质,即偶折松枝,中亦含赤色之朱砂。”朱砂汤泉的水中果真含有朱砂吗?

朱砂,又名丹砂,矿物学上称辰砂,也就是化学中的硫化汞,颜色朱红,粉末也是红色,不溶于水,易分解为汞和硫,有毒,也是古代道教教徒和炼丹术士用来炼丹的药物。地质工作者曾在汤泉周围的岩石和土壤中取样分析,结果没有发现辰砂的矿物颗粒;取朱砂泉水化验,也没有发现含有汞或硫。

那么,到底怎样解释所谓“朱砂泉”泉水有时会呈红色的现象呢?这还得从黄山的形成谈起。在距今约4亿年前,黄山一带的广大地区是白浪滔滔,汪洋一片。到了距今2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中期,发生了一次名为印支运动的地壳运动,黄山地区才一跃而成为陆地。到了地质历史的中生代侏罗纪时期,造山运动把深埋地下的炽热岩浆搅得翻腾迸散,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出的岩浆凝结成为火山岩。经过千百万年的风化剥蚀,使上覆松散的岩层剥离殆尽,黄山岩体便脱颖而出,屹立于地表,所以说黄山是由埋藏在地壳中的花岗岩组成的,而泉水会呈红色,原来就是这黄山花岗岩变的戏法。黄山花岗岩可风化成含氧化铁的红色砂土,当泉源受到扰动时,红色砂土便从泉底搅翻上来,混杂在水中,使水变红。历史上记载的几次泉水变红的现象,皆由于黄山附近徽州地区的地震及其他地壳运动将底部的砂土搅翻上来所造成的。古人只知朱砂能使水变红,不知红色者还有其他矿物颗粒,结果误将黄山温泉变红当成了朱砂的作用。

千古之谜终于有了答案。

◎黄山的开山大师是谁

如此绝美的黄山,是谁有幸最先看到的呢?谁是黄山的开山大师呢?

黄山虽然美如天仙,但长期幽居,“养在深闺人未识”。由于偏处僻壤,交通阻塞,旧时舟车隔绝,游人罕至,最初只有善于攀援的金丝猴来游。

第一个来到黄山的是黄帝,黄山就是因为他而命名的。唐代有一本书叫《周书异记》,书中记述了轩辕黄帝和浮丘公、容成子在黟山采药、炼丹,在光明顶之旁的炼丹峰上飞升上天的传说。唐玄宗李隆基深感黟山神奇,于是,就在公元747年改“黟山”为“黄山”,取意“黄帝之山”。

过了几千年,黄山美丽的面纱还是没有被掀开。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即使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这位诗人也不愁,他就是李白。他逸兴横飞,登上了莲花峰。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来到黄山的第一人。

又数百年后,宋代有一位吴龙翰,“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那时候白天登山,当天回不去,得在山顶露宿。

明代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四十六年(1618年)两次登临黄山,有著名游记流传后世,使黄山名闻天下。徐霞客第一次游览是在初春时节,当时冰雪封冻,登山异常艰难,不能遍游名胜。两年以后,特地再次重游,直至文殊院(今玉屏楼),攀登天都峰,饱览黄山风光,叹为“生平奇览”,曾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可是这以后,大多数旅行家都没能登上莲花峰顶。

三大主峰中的天都峰,海拔只有1810米,却最险峻,很少有人上去过。那时有一批诗人,结盟于天都峰下,称天都社,诗写了不少,可没有一个人登上天都峰。登天都,有记载的,只有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

那么谁可以算做黄山的开山大师呢?历史上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普门和尚可以算做黄山的开山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