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孩子有过手淫的经历,尤其是男孩子,手淫是相当普遍的事。偶尔的手淫不会损害身体的健康,因此不要对此有什么心理负担。事实上,绝大部分有过手淫经历的人都能健康地成长,并且能正常地结婚和生育。
有些孩子由于对手淫缺乏正确的认识,受到一些错误看法的影响,如认为手淫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甚至认为是性变态;或者认为手淫要损失宝贵的精液,很伤身体元气等,因而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造成心理上矛盾重重,备受折磨,影响了健康、学习和工作。其实这些并不是手淫本身带来的,而主要是由于手淫引起的心理负担造成的。
偶尔的手淫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但频繁手淫便可能是一种心理病态了。要想从频繁手淫中解脱出来,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沉迷于色情方面转移到学习、工作和为事业而奋斗方面来,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使自己多余的精力得到正常的宣泄。平时要不看淫书、淫画和色情影视,避免性的刺激和挑逗。按时就寝和起床,切莫躺在床上胡思乱想。万一有手淫欲念不能控制时,应立即改变环境,如立即起床、找人谈话等,以减少独处的机会。
人的性欲是受意志支配的,只要意志坚强,就可以戒除频繁手淫的习惯。
进入青春期后,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消除恐惧、焦虑、罪恶的错误心理,然后学习正确的性知识,了解自己,掌握自己,用理性疏导欲望,树立正确的两性观,为成年后的幸福生活铺平道路。
7.禁果效应:被禁止的更有吸引力
品读小故事:
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让他的儿子火神赫淮斯托斯用泥土制作了一个女人,取名叫潘多拉。宙斯让众神赋予潘多拉一切天赋,并送给她一个精致的金盒子,一再叮嘱她不能打开,然后把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做妻子。
结婚以后,潘多拉念念不忘宙斯给她的那个金盒子。有一天,她终于忍不住好奇心,轻轻地打开了盒子。其实,宙斯在这个盒子里藏了各种各样的灾难。因为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取火种送给人类。惹怒了宙斯,宙斯想以此抵消火带给人类的巨大好处。在盒子打开的瞬间,这些灾难像黑烟一样涌了出来,为人类带来了永远无法挽救的灾祸。
心理学解读:
在上面故事中,潘多拉姑娘的心理也就是所谓“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原本对智慧树上的果实熟视无睹,但上帝着重强调不准任何人偷摘果实,这引起了夏娃的注意和兴趣,最终偷吃了禁果,而被上帝贬到人间。人们把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心理现象,称为禁果效应。
所谓禁果效应,指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千万百计地弄到手。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受传者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一种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的空缺在受传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召唤。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古代说书人在说长篇故事时,往往到紧要关头就会卖关子,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便吸引听众第二天继续来听。而现在很多电视剧,在一集结束的时候,就会留下一些悬念,让你急着想看下一集,这都是在运用禁果效应吊你的胃口。
在家庭中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例如,经常看到1岁多的孩子,妈妈对他说:“不要扔奶瓶啊。”结果孩子听后马上“啪”把奶瓶扔了。
“不要把那积木放进嘴里!”孩子听后马上把积木塞嘴里。妈妈的“不要”最后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威胁,只能诱发孩子的挑战性,孩子最终就以反抗家长意志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并不是胆小鬼。
在商场上,禁果效应也是一种颇有成效的宣传或推广方式。本来很普通的商品,偏偏让你很难到手,如“限量销售”、“贵宾购买”等;明明很希望你消费,但设一些限制,如“未成年人禁看”、“不满18岁莫入”等,先不说是否真的限量、限人,起码对消费者来说有了一种难以到手的好奇,客观上会促进消费。
人们总是很难禁得住“禁果”的诱惑,但“禁果”并不一定就是好吃的,还有可能是酸的、涩的。在潘多拉的故事中,上帝就是利用人天生的好奇心,激发了潘多拉的猎奇和冒险心理,让她打开了盒子,达到了惩罚人类的目的。而在伊甸园中,夏娃也是因为被禁止而好奇,因好奇而受诱惑,最后被逐出伊甸园。如果她知道智慧果的滋味也不过如此时,还会冒这种风险吗?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禁果”大多也是如此。
心理学应用:
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育,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在心理上会产生性的需要和冲动。同时,由于性知识的缺乏,传统观念的禁锢,孩子对性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在这种猎奇心理和尝试心理的推动下,一部分孩子对自身的行为不加约束,发生了婚前性行为。而一旦冲破这道防线,便不再过多顾虑,还会多次反复发生。
虽然孩子们的这种性行为多数是在双方自愿情况下发生,但是并不理智,对孩子(尤其是女孩)的生理、心理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处在青春期的女孩身体各系统器官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尤其是内外生殖器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过早的性生活可造成生殖器损伤及感染。
而且,孩子的性行为往往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很少会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极有可能怀孕。由于性教育滞后,双方在开始时往往毫无察觉,错过了终止妊娠的最佳时机,对女孩一方会造成更大的伤害,甚至会由此引发一些难以治愈的生理疾病,给女孩带来一生的痛苦。
由于这种偷吃“禁果”的行为并不被人们接受,因此两个人都会忍受来自舆论的压力,经常是在十分紧张状态下偷偷摸摸进行,会给双方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尤其是女孩,因为怕怀孕、怕暴露而产生恐惧感、负罪感及悔恨情绪,时间一长甚至可能出现心理变态,如厌恶男子,厌恶性生活,性欲减退,性敏感性降低和性冷淡等。
偷吃“禁果”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不利,所以孩子要严格严格避免婚前性行为,把注意力和兴趣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这对于自身的健康成长、事业成就、生活幸福都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孩子要主动接受性教育,了解性意识发展过程和青春期身心发育的特点。遇到一些困惑和疑问,可以向父母和老师请教,消除性的神秘感和对性的好奇心,有利于建立良好健全的人格。要学会从各种正规途径来获取相关的性知识,自觉抵制黄色书报刊、电影和录像的污染。
由于女孩更容易在婚前性行为中受到伤害,所以女孩一定要学会拒绝。即使是自己喜欢的男生提出性要求时,也要学会拒绝,而不要担心会破坏友情或有碍“爱情”的发展。要知道,一个脑子里只想着“性”,不懂的关爱对方的男生是不值得信赖的。在拒绝时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如找借口说“今天身体不舒服”,或者说“已经跟家人说好了,今天必须早回家”等等,也可以断然拒绝,告诉他“这样做不行”。
男孩应该对女孩表示尊重,学会管理自己的感情,控制性冲动,做一个值得信赖、值得依靠的男子汉,而不是非洲大草原上的雄性动物。要知道,女孩对异性之间的感情越是珍视,就越难以接受男孩的性冲动表现,她们通常认为男女之间的感情是纯真的,容不得任何粗鲁的言行玷污。
8.代沟心理: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
品读小故事:
张媚是一个16岁的高中女生,生活一个普通的家庭,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小时候我很崇拜我爸爸,觉得他好像无所不能。我也很喜欢妈妈,觉得她漂亮慈爱。爸爸妈妈也对我很好,很宠爱我。可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觉得他们都不再爱我了。除了学习和吃饭,其他的事情他们根本不关心,也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他们太不理解我了!
“现在的我经常在家里和妈妈闹矛盾,我一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离家出走,再也不回来了。可是妈妈对我也挺好的,给我做饭、洗衣。每当看到她疲倦的面容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
心理学解读:
父母和孩子之间,由于各自的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代沟”。心理学认为,一个人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又变为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之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代沟”在10~20岁的年龄段表现得更加突出。上面故事中,张媚和父母之间便存在着很深的“代沟”,才会有这么多的内心矛盾。
代沟主要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差异而引起的心理差异造成的。例如,在思想观念上,年轻人比较开放,喜欢追求新事物,易于接纳新观念,有较大的创造性倾向,但稳定性较差,易变且多变;而老一辈人则较为保守,讲求实际,不喜欢追求时髦,倾向于保持传统习惯。
在行为方式上,年轻人会突破传统习惯,讲究与时代接轨,灵活性强,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敢于尝试,勇于冒险,往往冲动而急躁;而老一辈人做事则谨慎、沉稳,讲求踏实,注重质量,不愿冒险,不喜欢做没有把握的事。
由于这些差异的作用,两代人之间的心理“代沟”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而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两代人在心理上的差异。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和父母之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矛盾,还有一个特殊原因,这就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随着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孩子渴望在家庭中获得一种“大人”的地位,期望父母像尊重成人那样尊重自己的意见。但是,在父母的眼里,他们总还是个孩子。过多的管教,有时反而会引起青少年的反感。他们会觉得父母越来越“啰嗦”,父母则觉得他们越来越“不听话”。
心理学应用:
在许多孩子和家长之间,代沟的存在是普遍的、难免的,但绝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父母和子女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只要双方常能保持必要的沟通,缩小“代沟”是完全有可能的。
首先,我们要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当我们与父母缺乏共同语言时,更需要对父母的理解、尊重与沟通。
有个人回忆在一生中不同的时候,父亲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7岁的时候,我觉得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岁的时候,感觉爸爸好像有时候说的不对。20岁时,我确信爸爸有点儿落伍了,他的理论与时代格格不入。到了25岁,我感到那个老头子简直是一无所知外加陈腐不堪。35岁生日那天,我对妻子说: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45岁时,我偶尔发现我或许该和老头儿商量商量,也许他能帮我出主意。真可惜,我55岁的时候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现在我已经60岁了,我可怜的爸爸,你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也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不要因为“啰嗦”、“唠叨”就怀疑父母的好心。
其次,要让父母不再“啰嗦”、“唠叨”,我们就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例如,试着去关心父母,帮他们做做家务,谈谈家庭经济和你的理想,让父母觉得“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会过多地干涉你的行动了。
最后,在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时,也要主动寻求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我们在慢慢长大,应该学着独立,但独立和成熟都有个过程,不是突然的。当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应主动与父母商量,取得父母的帮助。相信父母也会很诚恳地与你交谈。
经常跟父母谈谈你的烦恼、你的理想,多听听父母的劝告,因为父母毕竟有丰富的处世经验,他们看待问题更全面、更客观。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草率地做出决定,但往往因为缺乏周全的考虑,最后却发现事与愿违,这时候才懊悔“早知这样就该听爸爸妈妈的了”。
不要认为和父母谈心是“没长大”,善于和父母沟通正是你越来越成熟、独立的表现。在交流沟通中,父母也会受到你的影响,接受一些年轻人认可的新生事物,这样,就在无形中缩小了代沟。
虽然我们不能指望代沟彻底填平,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两代人和睦相处,为自己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和睦的环境,那是最好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