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86

第86章 积功累德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尹子,真正修炼之人,明白天道好还,故能一切看破。)双方一旦结了大怨,即使经过调和,还是难免耿耿于怀,稍不留意又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怎么才是个了法?

圣人明白此理,时时不与人争强,万事不斤斤计较,即使手里拿着别人的借据欠条,也不主动找人索还;即使有恩也不图后报,这种性德合于天德。只有寻常人,才不管德与不德,只管讨债逼债,不定又起什么纠纷。

天道玄玄,无有亲疏概念,但良善之人所作所行合于天德,必然得到上天的眷顾与护佑。积功累德,能应天道,你只管付出就可以了。

解曰:

修炼全然是一个慎独工程,一般意义上的慎独,是独处不结外缘,这是小乘慎独功夫,隐于野也。能和光同尘,与众生同流而不合污,当为中乘的慎独,隐于市也。能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是上乘的和光同尘和慎独,隐于朝也。本章执契而不责于人,则是超越了世间和光同尘的高度,不光放下了尘世小我,更是拿起了先天真我,完全与大道和光,以心光照亮世间尘暗,其在心性上,已得练虚还道之功。

功果两全

《太上感应篇》开篇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原因何在呢?因为,天地有司过之神,依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尽则死。因而旧时有评书《罗成算卦》,说太白金仙临凡,算罗成只有二十三年阳寿;罗成不信,说徐茂公已经给他算过,按寿数应能活到七十三。金仙说罗和秦琼是姑表亲,两人互换枪锏之法时,磕头立誓互不欺骗,但罗成留了回马三枪没有传完,所以要减他阳寿十年。又说,唐王本是真命天子,罗成自恃武功高强,拿足架子,受唐王搀扶着并肩行了八步,这是欺负天子,要再减阳寿十年。太白金仙连说了五件事,件件罗成不敢不认,但又不信金仙所言,结果当天寿满被杀,地府述职去了。

道家修炼要求积功累德,要三千功满、八百行圆,要求修士先把人做好,佛于《金刚经》也说,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个修士,如果基本的人道都不能尽,必然是心头有 “我”,如何能尽天道呢?如何超凡入圣,列居仙佛呢?因而儒家强调尽人事听天命,前文强调千年筑基即是此意。

本人从小受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影响,是彻底的无神论者,然而天地之间,实在有太多不可解释的事物,个人也有奇遇。数年前某夜,把一兄长 “送走 ”,回到家刚关灯,一个白影子突然立到面前,只有上半身,眉眼清晰,未见口动,其意已然分明,是希望走后,我能帮助照顾下他的父母。而我也没有任何反应,一刹之间就回复了他,交流全然不用口舌,而且交流几乎就在同时。然后那影子立了一两秒的样子后,倏然而逝,如同来时一样迅速。

影子消失后,脱衣上床时才缓过神来,这不是 “他”吗?他不是死了吗?这才开始有人意上的惧怕,渐渐相信世间有各种无形的存在。

前文说过我的房东,打了一只老鼠,当夜就见老鼠围着他转,一巴掌打去,把老婆打得直叫;第二天醒来肚痛不已,去医院检查什么也没有,这个果报来得真快。

于修行人也是,古代高僧大德修炼,于道果初见时,往往冤亲债主来缠,于是发愿诵经,把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期以不相欺,然后皆自欢喜,各安其所。从这个角度讲,当代修行之所以难,多是因为因果太重— ——无量劫以来,个个债务累累。可见,修炼,应当积功累德以解却因果。

修炼都比较重视解因果和积功累德,成都经常有人组织放生即出于此。《金刚经》中,佛如来也讲功德,只是说法不同,他告诉须菩提:此外,须菩提,菩提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就是不住各种相的布施行为。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去行布施,不要着于任何目的或概念;因为这样行布施,福德不可思量。

福德不可思量,无功何来福呢?

历代有道高人,如老子,一部《道德经》传至今日,度化群生;佛如来,一生教化三界众生;如三丰师,一生度化众生,终成其道;再如济癫师,肉身居此世间时,积功行善无数;再如天师张道陵,斩妖诛魔— ——也因为降魔伏妖杀业太重,反而延缓了道果圆满之期。列位先师能享受世代香火,正是因为道德两全、功德无量。

所以,佛告诉须菩提,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正等正觉。

因此,修炼工程,一定要打好功德基础。

积功累德,需要注意把握一个发心。如佛所说,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心态,去修一切善法,而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完全是一个无心而为,以放下的心态去 “为无为”。所以佛说要修一切善法后,再次破其名相:“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 ———总一个清静心主宰。从因果轮回的角度而言,人之所以轮回,就是心有所念所碍,为了实现一个念头而落入轮回,如同农民种地,如果地里草拔完了,不再念着庄稼,也就不再往田里去了。

李老多次提到无为,又说功成不名有,为而不恃,其不欲见贤等。意思就是不积而积,不功而功,日常往来纯以平常心去主宰;是雷锋而不是学雷锋,只是慈悲为怀,扶危济世,以合天德罢了,因而说圣人 “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心中常无念,自然想不到讨债之事,纯是无知无欲、率性而为,而非为了表现自家品高,这是真正的上德显现。也只有这样,才是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

天无私情,常与善人,是因为德者同于德、德亦乐得之,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是如此。因而不管修炼或是不修炼,都应该明白,因福报不同而能力不同,不能为社会做大贡献,至少积些口德总是轻松能为之事。毕竟,举头三尺有神明,湛湛青天不可欺,少造些业包括口业也是积功。

谁愿意同于失呢?

本经至此几近尾声了,老人家反复阐述无为自定的法功,再三强调和光同尘以事事,未曾教导后人相互结怨,也没有教唆修士反对政府。从弘法角度而言,宣扬大道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站到政府的角度,社会的安宁和谐,除了法律的强制约束力外,也需道与德的共同维护。如此,两不相伤,德交归而两相合,社会必如何呢?

不过,话说回来,老人家倡导效法大道,随顺无心,绝非在提倡傻傻地当一个老好人、软柿子。现实生活中,李莫愁、成昆、宋青书式的人物,都是有的,送他们各归其所,也是行道;否则,天地之间不会设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