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60

第60章 修德为基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

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尹子,于修身之道,功德颇是令人回味。)善于建功立德者,所建德业不可被拔除;善于守持道德者,德守不可被破坏;死后子孙

后代相传不绝,享受香火不断。能享受这样的待遇,是因为把德行真正落实了,实现了人天合德、人德合一。如果这种德行被推广到一家,他的德行就是得到了扩大;如果把德行推广到乡邑,他的功德就是得到了推广;如果能推广到全国,他的功德就是厚重了;如果推广到了天下,则天下都是功德。修炼之道,需要触类旁通,先以身观身,再以家观家,然后以乡观乡,以国观国,最后以天下观天下。我如何知道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的?就是以身合天地、观天地,而已。

解曰:

何谓德?功德功德,功即德也。

功是果,德是用事之心,因而功德即是心果,人道之果也。

推广到生活中,是为人为事的态度。

千年筑基

“善建者不拔 ”,说明德基建设的扎实;“善抱者不脱 ”,说明了持守一心的诚。这两点说明修炼有素之人向道真诚,一心不二,这是上德的体现。

老人家本人就是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的代表人物,释迦老人也是这种代表,历代祖师之所以能成道,就是因为个个能历艰辛万苦。如释迦老人,最后被逼上梁山,一屁股坐在菩提树下,说不证此道,不起此座!尔时一心在道,并无二愿,为了道成,什么都可以舍弃;佛是要舍命,二祖是舍了一条胳膊,他们显现的就是玄德。

能成道,得香火不断,则是 “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行人有大志向,都想一世迥脱根尘,永不轮回,但无量劫以来,辗转六道,以致债务累累,因而有联说:“父母儿女都是债,或讨债或还债,无债不来;亲戚朋友都是缘,或善缘或恶缘,无缘不合。”想了脱生死,相当于欠债不还就想移民,而且再不回乡,债主们怎可能不来结账呢?所以历代祖师在修炼过程中,总有冤亲债主前来招呼,故而磨难多多。

何以债务累累呢?是因为过去没有放下 “我”心 “我”见,执著于自己的私欲私有,而扰害了他人的利益。由此可见,当世既已为人,当努力活在当下,自食其力,恪尽职守,以免越欠越多。

而对于已经形成的债务,应该抓紧时间解决,以免恶性循环,这是本章一个主题意思,即修炼需要积功累德。

积功累德之法时时处处,比如念经回向债主,或做功德回向给冤亲,都是为了了却债务,为了解因果。能解掉因果,修炼过程必然能顺利些,所以伯端师说:“大道修之有易难,也知由我不由天,若非积行施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又说:“德行修愈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与亲冤,始合神仙本愿。”可见,修炼工程,如果无有功德相助,必然是魔难重重,纵然实现了百日筑基,后期磨难沓来,心念为之稍一有动,即有工程塌方之患;如果因为德高而致鬼神同钦共佑,修炼就顺利多了。

德,修之于自身,是一人之德,只是私德;如果能推而广之,至全家,至一乡,至一国,乃至于天下,则此德行已是天地共钦,万民齐拥了。观世音菩萨之所以被众生记住,无非是因为菩萨有求必应,而得百姓万民同供菩提。释迦佛之所以香火不断,也是因为老人一生自谦处下,教化一世众众,后世感念其功其德之丰,故而祭祀不辍。

由此可见,修炼当以修德为上,简而言之,只是不离一个为人之道。所以,真正的筑基,是做人;真正的修炼,是炼自家那一颗无我真心;真正的丹田,是心中有片热土。而闭目存思调意炼气,只是徒养色身而已。

所以,老人家本章是阐述 “借”字诀的妙用,要求借德备千古而积我道。

引申至炼命工程,本章则是要求做到神光满照,不必死守某一处丹田。人身何处不是丹田?初在脐下一亩三分地上用功,只是条件便利,允许一部分 “人”先富起来。人身自有三界天下,能神光满照,则是慈悲三界,也是把田地从一亩三扩种到了天下,如此必然能大富大贵。这个过程,即是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

老人家就是这么种田的,因而如此结尾:“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