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06

第6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3)

胯部放松后,腰裆转换灵活,劲力自然得以圆融;否则,裆部成死板一块,腰部就无法自如地运转,走劲上就不能做到转腰的同时 “扣裆 ”,如此上下不能实现相随,必然无法实现 “劲始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因此,陈式太极拳讲究 “松腰活裆、塌腰圆裆、拧腰扣裆 ”,全是对腰胯的要求。

打坐时,腰胯不必动弹,但腰胯不松到位,上座后腰胯落不下去,身心会同步痛苦。此外,活胯到位,有助于放松尾闾、命门、夹脊,而虚领到位,是为了气机在玉枕关的通行。

可见,太极拳的诸个要领缺一不可,一如人之于社会,尤其是在单位,需要做到相互依存。这如同一盘菜,没有土地阳光空气长不成菜,没有水洗不了菜,没有刀切不了菜,没锅、没铲、没火炒不了菜,此外还要油盐等佐料;最后,菜成了,还要有盘子装着……

明白此道理,自然能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六、虚实分明

行功歌说 “变转虚实须留意”,这是讲行拳忌 “双重 ”之病。

此病,表现在切磋较技上,属于放不下所致。

落实到行拳走架,是要注意虚实。

身法上虚实的变化,依赖腰裆的转换来实现,因此,拳论强调 “刻刻留心在腰间”。如此,一是容易做到心肾相交,水火即济;二是通过腰部的沉转实现虚实的变换,非常轻利。如果强行催动腿部的弓与蹬以移动重心,则虚实变转上既不便利,也易伤及膝关节。

此外,还有内气流转的虚实,主要是静功上的表现。

修炼之道,也是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如概念的取舍,更重要的是真我凡我的取舍,及火候的把握。

之于人事,须分轻重、缓急与主次。

七、上下相随与内外相合、相连不断

拳论要求 “劲始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 ”,这依赖于 “上下相随 ”、 “内外相合 ”、 “相连不断 ”的共同作用,三者相辅相成。

“上下相随 ”是以 “内外相合 ”为基础的表现,是动态的 “内外相合 ”;身法上做到内外相合,即实现了身体诸处的相互照应,从而使敌方不能破我方身法,于我方则实现了节节贯穿和劲整。

劲整,要求做到始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贯通 “无有断续处 ”,也是对前后两劲变转相续的要求。有断续之处,必然是行中没能合住,如此,则易为敌所乘,而失机失势。

单就 “内外相合 ”而言,是把气与形整合于一处而形成劲,表现的是气与势的统一,拳论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即是对 “内外相合 ”的要求;引进落空 “合即出 ”,即是 “内外相合 ”的作用。如此,心是内,身是外,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成合力,即得劲整。因而,内外相合,主要指劲力上的 “合”,这依赖于身法上的 “外三合 ”。外三合能得以完美的实现,配合 “内三合 ”,才得以合住周身,自然地做到一气流通,从而实现 “上下四旁扣如弓”。

修炼讲理气合一,人神合一,知行合一,这是修行的 “内外相合 ”。心中所想是内,落实到行动上是外,所思所行无不合道,即为真修,非独炼气了事,所以说吾道一以贯之。无此一以贯之的态度,随时都会断线,因而又说时时 “不离这个 ”,此谓相连不断。真气运行能相连不断,即是 “周行而不殆 ”。不管做人还是做事,都需如此。

如一个单位中,领导担负着 “用意 ”角色,作用是把握大局,调理思路;在 “意”的支配下,各单元形成合力,自然能把事情做好,这是人事的 “内外相合 ”;如果 “意”偏了,整个单位就走偏了。做事过程中一以贯之,此谓相连不断;令出必行,有禁必止,则算做到了 “上下相随 ”。

可见,人之于单位乃至社会,各有各的作用。

八、螺旋往复

入静,能 “看”到气是螺旋行进的,做人做事也如此,没有直线。

“螺旋往复 ”,于拳上是指 “劲走螺旋 ”。即劲始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过程中,通过旋腰转脊、旋踝转膝、旋腕转膀的方式发出,如此发出来的劲叫 “整劲 ”,可以在技击上取得最大的效果;如果只是通过骨节一节一节地上升,劲力容易出现断续。

从拳而论,劲走螺旋,柔透也刚极,穿透性强,上手以后极易实现打击效果,前人不允许轻易使用,因而有 “不遇知己莫轻传”之说。

人事上,如果集体拧成一股绳,必然形成合力而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一阴一阳之谓道,拳术尽此

本章老人家所言,是希望后人能够全面地认识事物,从而放下多余的概念认识,做到思想上的浑然、淡然,为修炼保驾护航。太极拳术就是全面把握了阴阳,不着一端,而得拳在拳成的。清朝陈氏太极拳家陈鑫老先生则说 “一阴一阳,拳术尽矣 ”,一语道破了拳术的根本。

阴阳是传统中国文化对一对朴素矛盾的概括,如:远与近,来与去,男与女,水与火,好与坏,大与小,生与死,天与地,上半年与下半年,上半时与下半时等等,都是一对阴阳。

在人体上,又可以细分为:左为阳,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手背为阳,手心为阴;以此类推,则左手背为阳中之阳,右手心为阴中之阴……全身上下里外无处不阴阳,阴阳无处不在。

道家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常用太极图来诠释天地之理,图中一对阴阳鱼完美地诠释了阴阳消长的变换理象;修炼,就是把握身心阴阳的过程。而太极拳,之所以名为 “太极拳 ”,原因之一,是其对阴阳作用的要求最为精细。

古拳论中,开篇即说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细观拳之内外,阴阳无处不在且细密有加。如在行功走架中讲究一动一静,动静互为其根;一进一退,进退互为其根;一上一下,上下互为其根;诸如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伸一缩,一收一放,一蓄一发等等,全是两仪之象,两两交合,则呈四象八卦的演变。因此,从拳理而言,“一”就是指太极的浑然状态,或称无极,太极拳变化万端的拳势,就是太极从浑然无极状态而显现的种种阴阳变化;明白 “动静之机 ”,即可通过变幻万端的拳相,把握一阴一阳,从而回归大道之无极。拳论关于阴阳的描述有很多: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这是反应速度上的阴阳。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弥促 ”,这是劲力表现上的阴阳。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 ”,这是立身把握阴阳的效果。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这是劲力虚实的阴阳标准。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这是动与静的阴阳。

“有上就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这是内力贯穿的阴阳表现和要求。

……

此外,“身虽动,心贵静 ”,也是一对阴阳,这一对阴阳是太极拳阴阳的根本。静极而动,则 “太极 ”开基,指的是先天本来一气,得之可以进道,所以三丰祖师说 “武为末技 ”,其言恳恳。

从以上对阴阳的要求或表现来看,太极拳愈练愈精,是基于全身诸处对阴阳的把握,因而拳论才说:“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阴阳是对立统一的,阴阳相济方能浑然一体,这在太极拳体用中要求极为严密。在拳架练习中,要求 “前去 ”之中必有 “后撑 ”,如各家太极捶式,右拳向前击出时,还要求左肘同时向后放劲,以求阴阳二劲的对立统一。再如金鸡独立或盘古托天式,双手一上一下,形成一对对开劲,身法方得以稳固。在对身法的要求上,“虚领顶劲 ”与 “气沉丹田 ”,也是一对阴阳:腰以上的劲往上拔,腰以下的劲往下沉;从内而言,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这也是一对阴阳。所以武禹襄说,“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这一段论述完全是对阴阳的描述。

在太极打手上,引进落空合即出,即是阴阳相济的结果。如双人推手,对方向我方按来,我方以右手牵动其腕,左手同时向其右肘施以上合之力,对方若不加以变化,必致身形前仆。

对方向我方施以双按,这是对方之阳,其前按之中必有后撑,这是对方之阴。当对方的来力被牵动向前延长时,即是阳 “过”了,不能实现其自身的阴阳相济,故而前仆。自我方而言,在对方肘部施力,是我方之阳;以右手牵动对方腕部,沉碾左肘避其锋芒,这是我方之阴。牵动过程中,我方必须沉肘方能实现右手的牵动,此时沉肘下行的劲为阴,而右手牵动的劲则为阳(此外,还有上下体的阴阳)。如果我方不能做到阴阳相济,单纯地牵动或拨动,则无法实现引进落空之目的。

太极拳行功日久,全身松透,即实现了 “极柔软 ”和 “极坚刚 ”的阴阳,此阴阳二劲在任何时间都能随势变转,而且不丢不顶。于打手上,“数年纯功,率自为人制 ”,这个双重之病,拳论说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则是把阴阳提升为拳之根本的高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太极拳就是 “阴阳 ”拳。

对拳的体悟越深,对阴阳的把握越是正确和完整,对事物的认识也越发全面;完全领会和运用这些规矩,可以成就自己的拳和更高层次或更宽范围的向往。

所以说,太极拳很有练头,全看如何去练。

《清静经》说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只此一句,可以略窥大道之 “兮”。天地都属道生,万事万物万生无不在道,道未曾讥过某人某物某事;道生道养了万物,也不曾为此而自得自矜、自大自高,这即是 “空”的一种表现。因此,作为修炼者,能放下一切分别之心,放下后天形成的一切概念,则能容万事万物,此即慈悲,合于道之空性了,这也是 “为无为”、“行不言 ”、“功弗居 ”的前提和表现。

老人家通过一连串的对比,告诉后人看问题不必执著于一端,须如太极图一般整体去看待,若再能把万事万物立体地看,必然圆融浑然了。如此,修炼必易,诸事必简矣。

理能明,剩下的便是如何行了。

有具体方法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