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31

第31章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尹子,道法纯任自然。)(大道)混然一体,在天地还没有形成以前,她就存在了。她虚静而寥远,无声而无形,超然而不变,不需要依附任何而存在,周而复始地运行不息,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如何去称呼,只好说她就是 “道”;再勉强形容,只能说 “大”。

大到目不能及,即便看到天边,目光消逝也不可及,这不是 “逝”了吗?目光视 “逝”而不能及,从地理上看不是 “远”么?远到不见,目光回到眼下来了,这不是 “反”吗?真是难形其容。

所以,道真是 “大”得不得了,天也够大,地也很大,人也大。从广袤的宇宙概念上,这四种 “大”最大。人虽位居其一,实不能与天地宇宙相提并论。所以,若要得以进步升华,必须效法大地生生之厚德,大地效法于天,天行健是效法于道,依道而运行不息。至于道,体现的是自然法则,就是自然了。

解曰:

老人家开篇第一章说 “无名天地之始 ”,此处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即是在说那个名天地之始的 “无”;接下来说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是不动而又生机活泼,当是对 “有名万物之母 ”的补充阐述;大而逝而远而反,是大道时时处处不曾离;道法自然,说明万事万物皆在道中演道,一如人之细胞,都在演一个生死和存在。所以说老人家思路缜密,转来转去,不离斯道。一如修炼始终不离一个无知无欲,然后能合 “独立而不改 ”,终是一意孤行之功— ——这是褒义。

一意孤行

老人家不是一次直接说 “道”了。

开口即说,“道”不可道。

接着说 “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

然后说,道 “无私 ”,七章。

八章说,“道”无争。

十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十四章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之不得,混而为一。

说,“道”乃久。

本章说,“有物混成 ”。

后面还有:

三十章说,“道”常无名,天下莫能臣。

三十四章说,

兮,其可左右;可名于大,可名于小。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四十一章说,只有 “道”,善贷且成。四十二章说,“道”生万物。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五十二章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六十二章说,“道”是万物之奥。六十七章说,“道”大,似不肖。七十七章说,如张弓,损有余补不足。结尾说 “道”利而不害。这些章节,老人家从各个方面入手,描述或阐述道的存在,如描绘一棵树,从不同侧面或隐或显,或正或反,或高或低,或远或近,或内或外,或枝或叶或根,告诉后人此树的不同面目,以期后人能窥而悟而知,且不至于偏倚。

老人家真是苦心载道。

本章说 “道”,“有物混成 ”,其法自然。

“有物混成 ”,是对十四章的补充阐述,该章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混而为一、迎不见首、随不见后。本章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这两章即是《清静经》首句表达的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鸿蒙未判之前,一片混沌,无天、无地、无人、无有万物,只是一浑然一流行。此个浑然流行之气即是无极,所以老人家首章即说 “无名天地之始”。

此浑然一气,无边无际,至虚至静,所以独立而不改;静极而不死寂,寥极而化育生机,于是降本流末,一气流行分阴阳,周而复始万物生,此即太极之妙变,此即为 “有”,此即万物之母。故而,老人家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生万物,但又无物不有,无时不在,卓然独立,浑然无我。自混沌未开以至现在和以后,不改其初,一自独立流行,周通法界,开合自如,循环不已。万物在之,生者自生,成者自成,此浑然一气永远不改自己的 “存在 ”,不减不增,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一如人种五谷食杂粮,貌似用掉了地球上的营养水分等等,实际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地球上从未少过一分什么,也未曾多过一分什么。再如人类地球上搞建筑,万丈高楼从地起,是 “多”了一楼,但此高楼之高,都是取自各方土木石金堆砌而成,于地球而言,从没多一分,也未少一分。所以人造风水归根到底,是拆东墙补西墙,风水不曾有加有减。

万变不离TA,都是TA的不同存在,故而可以为天下母。

修炼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道,炼化功夫即讲周天,即是效法天地运行,把一腔真意合于大道而运化如如,于人身这个小宇宙内周行而不殆。“寂兮寥兮 ”,即是要求人心不可不静,所以古人说一意孤行,实是指效法天地规律,心中无所有、无所无,只以一念真意运行日月而已。正一太极歌诀中 “一意孤行 ”正是此意,诀说:

我家专种自家田,若即若离形意全。

万物昌作静极始,一意孤行会妙圆。

真空妙有道信至,有物混成痴人闲。

行走坐卧空如也,字字无疑是真诠。

拳里真相都道罢,笑捋长须自田田。

“我家专种自家田”,拿住丹田运化之意,更指心田。

“若即若离形意全”,不是指形拳意拳,是形与意两合如一,运行的混然无我状态。

“万物昌作静极始”,是指身中万象静极始动,此即寂兮寥兮之意。

“一意孤行会妙圆”,是指心中一尘不染,毫无二念包括任何一念,只是一颗丹心向拳而合道,“一”即是 “无”的存在。

“真空妙有道信至”,是指致虚极守静笃的产物,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所以空与静,只是一个前提,不是根本。

“有物混成痴人闲”,是说以拳入道,得此混然,而后明理而不落有为。

“行走坐卧空如也”,是得的前提,也是得的感觉,万象咸空,因空而空,湛然如如。

“字字无疑是真诠”,不诳语也。

“拳里真相都道罢”,拳乃小技,其理才是真正追求之物,终是理气不二。

“笑捋长须自田田”,田田是指心态如如,哂然无他(古诗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大自在之意。

所以,正一太极之太极捶式,实是效此理而演此理,双手抱 “球”随腰左旋右转,究其劲力,则有搬、捋、拿、引、采、摔劲意,诸劲化发并举,最后一击表现为肘击和前捣,一个圆中,万般招用。故而,触处成 “圆”,是太极拳于形上对理的根本诠释。

能一意孤行,则周身渐融,此谓气遍周身不稍滞,这是修炼的功法功态。

气遍全身不稍滞

于拳而言,气遍全身不稍滞,是以心身合太极,然后再以直养之功,则能渐渐至大而至刚,合天地而大无极,故而能无敌。鑫公谓之:

拳打脚踢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

任他四围皆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

我身无处不太极,无心成化如珠圆。

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总是此心归无极,炼到佛家一朵莲。

功夫到此仍不息,从心所欲莫非天。

无论从气以直养的角度还是从神拳的角度,本诀当是鑫公所有歌诀中,最有修养含义的一首。

“遭到何处何处击”,这是太极拳练至化境,周身上下无不在劲,此劲不是形上的劲,也非一般的内劲,而是一团灵气如珠,触身如触电,当年郑悟青老先生就练至此境。传说当年郑老耄耋之年,被一年轻人拍了一下肩膀,老人若无其事,年轻人则飞出丈远,诠释了何谓道不远人、人自远之,我等何时会其意焉?这是拳论要求 “气遍全身不稍滞”“无使有断续处”的根本因由。

“有心运到无心处”,于修士而言,是动心渐少渐无,唯留照心长存,渐至心无其心;“妙手无处不混然 ”则是太极拳成拳的境界,到此境界,诚如做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而 “总是此心归无极、炼到佛家一朵莲 ”,或 “秋水澄清出太阿 ”,则是以拳合道了。所以,以拳一艺通大道,是炼、练太极拳的 “终”旨。

争什么力气呢?

观花之道

这个混然或浑然而成的 “存在 ”,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搏而不得,生生不息,化化无穷,随之不见其尾,迎之不见其首,如何称呼她呢?勉强叫 “道”吧。这即是老人家所说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的意思。

大有多大呢?

一般形容事物大,以可视的像去形容,说身如须弥山王,是身的够大,但较之于道,只是毫末而已。天能看到的是高高的蓝的存在,地是脚下认识的厚厚的存在,因而说厚地高天;然而道之大,远过天地之高厚,实在无法以有像去形容,大到看不到的远,眼光都看没了,还是看不到其之边 “远”;目光收回,就在目下,只能以思会之,大无极也。此即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此处还有一玄机,人之一身尽为阴,只有二目中暗藏神光,此光即是成圣成贤通达无我的根本,故而说 “大”就在目下。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域中在四大,人居其一。

人是万物之灵,六道以投生人身为侥幸,有大道难逢、人身难得、中土难生之说。能逢大道,闻正法,脱根尘,此即 “回家 ”之路,因此出家是出凡家归道家,出凡心合道真,道就是家。站在这个角度,道家占了个语言上的便宜,道家到家— ——根本之家,说儒为莲叶生艳艳,佛为莲花醉心间,道为莲藕天下根,实有谐音自得自欺之嫌。本处讲的 “道为根 ”,非是说道家为根,是道家的思想通根,实质是大道为根,一如佛家把释迦佛认作道一样;实质上,释迦牟尼佛只是一朵具有象征意义的莲花。从思想上讲,儒释道三家乃至耶回诸家,皆是三位一体,叶莲并茂;诸家思想和方法,都直达大道这个根。

古人思家,说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何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能生为人身,是莫大之福,值此身为人,且洗心思归永住极乐,若等机会错过,想回亦难矣。只能流浪于生死之途,泪淋于望乡之台,那时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矣!因此说大道难逢。

万物,只有人可以一世成佛成仙,一世了道,其他都需要一个轮回的过程。但人身难得之难,前人比喻如一只瞎眼的乌龟碰到一块浮木,而且正好把头插进浮木之孔,比中五百万难得多;《清静经》说常沉苦海、流浪生死、永失真道,即是说一失人身万劫难,所以说人身难得。从本句也可见,道家也讲轮回,只是说法不同,而道家强调修今生,实是把握当下之意。

何以说中土难生呢?只有中国这片土地育创了汉文化,汉字的学问,大有禅机,汉字充分表现了一体、阴阳、三才、四相、五行、八卦、九宫之理之术,或象形或会意,且字字玄机,引人入胜。从五行而论,中土属意,心意两合,是悟道之举;而从汉文化蔚然大观的意义上讲,文以载道,纯是儒家的功劳,所以说儒是莲叶田田,仙佛为莲醉心,大道为根默然。而生在中国,又何其欣幸?

人既是万物之灵,当做灵事,却净做万物之所恶,行思无不悖道,因而祖师垂象设教,教化世人效法天地以合大道,老人家才如是呼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之所以要师法自然,是因人为万物长,却要师法万物才能明理,这也是物极必反之一斑。

何谓师法自然?如何师法自然呢?

禅家喜欢说— ——去看花。

看花观草有何玄机?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

花草,不管在山间水畔,或是河边悬崖,不管是盆栽家养,或是路旁野生,只是默默无闻地生长,此即坤德之外现;坚强地完成自己的生命轨迹,此即乾乾之志为,此谓安身尽命。

阴天,花草不曾恨雨之无歇;晴天,花草不曾怨阳之有烈;日出而行光合作用,日入而息不曾妄梦;不曾以供氧而有功,也不曾以装点景色而自得,这是人需要学习的无知无欲之德。

居高山之巅不自以为高,居路旁涧边而不自贱,居温室华堂不自为贵,这是处下不争。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人看花,要想看、要去看,而且会把自己看累;花从来不想看、不去看,也不累,看与不看,花都在那里。说是看花,实质是人把自己送给花看而已———实事求是而言,送给花看,花都不曾正眼扫一眼,只管静静走在自己生命的路上。

花逝去,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慈悲性使然。

厚德载物,不争无为,朴而不辍乾乾之志,此即花草之情怀,此即花草之道性。然而,人容易观到的,只是花草万象之美丽,一如只能看到自我的美、自我的帅,于是,自我炫耀、哗众取宠去了。

吃茶之道

看花不得,就去吃茶— ——现在叫喝茶。吃茶也是大有道机。吃茶,首先要洗茶具,茶具要空要净,没人愿意连土带泥一起喝下;这个洗的过程,是一切法不能离的过程,把心洗干净,才可以品干净的 “茶”味。因而青城山天师洞旁有一景,叫洗心池;能洗心,则气质渐为之变,此谓洗心革面。谁见一腔私欲横行者,能具有或映射出清水芙蓉的气质?这如同用尿壶盛饭,说饭还是香喷喷的,自己都不相信的。

茶泡出来了,要慢慢地喝,太热了烫嘴,所谓性急吃不得热豆腐也。修行,尤其需要心平气和,心能平静,则气机自然和畅,心浮必然导致气躁,所以平常心是道。茶也不能太凉,凉了口感上不香,而且茶性寒凉者还伤脾胃,因此吃茶还要及时,讲究一个心态,一个火候。

杯里不空,新泡的茶装不进去,所以要吃新茶,需要先空其杯。先把旧茶处理掉再说,要么倒进肚里,要么倒到肚外,反正不空则不能容;作为修炼,思想要格式化或升级,不把心头的 “凡我 ”从腔子里空掉,“真我 ”如何进来呢?

吃茶时,尤需平心静气,否则品不出茶的好坏;修行不至虚守静,如何能于不知不觉间一手拿定?从而急下手采先天呢?泡茶时,茶叶随着水势叶叶各自翻转,总是一个不争,静之而徐清,动之而徐生。人之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而存在,争什么呢?泡茶时,茶叶随着水的冲入慢慢奉献自己的茶味茶香,不管人之褒贬,总是一个如如不动。人之于社会,就是因为好争好斗,所以不 “香”的。茶既为茶,提供了营养,奉献了自己后,肉身变成四大,给树木花草提供养分去了,无怨无悔无悲无喜,这显现的是怎样一个性呢?实质上,禅在生活时时处处,茶何曾离禅?禅何曾离茶?浑然同在,说了半天,只是在折腾一个概念。

观花吃茶之道,深谙自然之韵,就是人法地、法天、法阴阳之道。推而广之,大道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万物无不在道,也无不在演道之理。然而各人各长一双眼睛,常是只看表不看里,只看形不看质,因此说世间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TA就在身边时时处处,你却感觉不到TA的存在。于是男人要漂亮,女人要潇洒。然而,天道循环,化化不已,人各有命,转眼皆非。世事一场黄粱梦,而已。偏在梦中住幻住虚,念念不忘自家后天这个 “我”,争强逞胜,唯己独尊,唯欲独秀;至梦醒时分,则又哭天嚎风,以头抢地,这是人不理智的地方。世事一场春梦,忽然能醒,然后效法天地,则是 “坐进此道 ”,坐进此道,则又从洗心开始,以我心,印道心,始知相忆深……能以心印心,再心头一动有觉而行河车,依然一个师法自然,以清静之心,行清静之工,因此老人家说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这是下章要阐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