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一卷)
7069900000003

第3章 捭①阖②第一(2)

武王死了,周公旦没听祖先的话,立了武王的儿子当皇帝,是为成王,这孩子多大,书上说还在襁褓,周公就开始了摄政王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脯的日子,当叔叔当到这份上也真不容易了,这时候谣言出来了,说周公旦就是想当皇帝,看来那时候这些东西和现在也没两样,大家都窥视那个王位,带头散布谣言的是管叔,姜太公和召公就劝周公旦,搞得有点过火了,周公旦无可奈何的说:我有啥办法,成王孩子小,我不管谁管?同时周公又警告自己的儿子说:小子,别误会,你老爹这么做不是为了让你当皇帝,是为了你太爷爷,你爷爷,还有你大爷我们几个人挣下的这份周家天下,你好好的在鲁国当你的公,故事说到这里忍不住要评论,周公真是曹操所不能比的,起码曹操自比周公却没说过周公教训儿子的这种话。

转过年来,周公旦把管叔还有那些余党包括商的后人来了次清洗,这判断,够精确,不愧是当国之人,管他娘的谁造谣,重点清洗了商后人,你们再闹也还是我们周家人自己家的事,想颠覆,门都没有。

转眼间,成王长大了,这摄政王叔的位置有点尴尬了,这周公还真是好心,开始劝大侄子,年长了要注意别老和宫女混在一起,当年商纣要不是和宫女们整天斯混,也不至于被咱们夺了天下,教训啊,还特意把这些话写成戒条,让太监整天读给成王听,后人要是把这段写成小说也够段宫庭密史的,不过也不能否认,这是周公旦厚道的地方,如果真想篡位,妈的老子还真嫌你身边女人不够多呢,皇帝房事好厉害哦,来,叔叔再从民间给你搜罗几个绝色佳人,所以说,看看人家周公旦,只是能羞煞春秋以后擅长权术的曹操之流,生老病死,谁都逃不了,周公也要得病挂了,临死时特意交代,别把我埋回封地鲁国,就在周地就可以了,故事讲到这里,本人很是佩服周公旦,绝对当国高手,他要真当了皇帝,恐怕中华还真能少了春秋战国之乱,老先生为什么不回封地葬,这就是高明啊,周礼中记载,皇帝近臣必须葬于皇帝周围,周公放弃封地葬,而以臣子礼葬,妈的,这老先生太懂权谋之术了,假使老先生真当皇帝,逐渐收回了诸外藩的王权。

周公旦死了,用臣子礼葬的,老天不干了,一边下暴雨,一边闹大旱,反正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气候异常,成王开始问巫官,到底怎么了,巫官不敢讲,成王说不诛你九族,巫官说了实话,把最早武王时代的那些找出来了,成王看了估计是吓了一身冷汗,心想,妈妈呀,原来我这位置是叔叔厚道不夺啊,急忙下令,以后鲁国国君享受皇帝待遇,允许用皇帝礼乐,这才总算给祖宗一个交代,这件事情还引发了春秋孔老夫子看到鲁君的臣子用八脩之乐的一段。

四、和氏璧的故事

卞和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天,他跑到荆山上游览,发现一块不同寻常的石头,表面发出白色亮光,击之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他凭着几十年的经验,认定這块不寻常的大石头的里面蕴藏着一块非常珍贵的白玉,如果打开以后,请能工巧匠取出來,再加以精心雕琢,肯定是一件“国宝”。

当卞和抱着這块“璞玉”回家以后,心中盘算着,這样的稀世之宝只有献给当今的国王才是上策。主意既定,他就离开家门,带着“璞玉”奔向国都而去。

当时楚厉王当政,听到這个好消息要亲自接见他。先听卞和进述了一遍“璞玉”发现的经过以及“璞玉”的珍贵道理。厉王听后,將信將疑,反复察看這块“璞玉”,终究看不出玉的样子來。於是,喊來王宫里的玉匠,玉匠們也查看了一遍,皱皱眉头,毫不在意地对厉王说:“這有什么稀奇!不像玉,而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厉王大怒,再不让卞和分辩,立即下令:“卞和犯了欺君之罪,给他处以刖刑!”武士們立刻將卞和推出宫外,一刀砍掉他的左脚。

楚厉王去世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萌发了献玉的心思,他想,也許武王是位英明的君主,能够识宝,不妨再去试试。於是抱着“璞玉”一跛一跛地走向王宫,將宝玉献给楚武王。谁知楚武王与楚厉王一样,都是不识玉的君王,於是又找來玉匠來鉴别,没想到,這个玉匠就是上次楚厉王找过的。這个玉匠自然又是漫不经心地说:“這不是玉,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上次企图以此來欺骗厉王没有成功,如今又想故伎重演,再骗一次武王,你存什么心思?”不等卞和开口申辩,就喝令武士將卞和推出宫门,把右脚砍掉了。

楚武王去世后,楚文王即位。卞和又萌发了献宝的决心。怀着一线希望,又抱起“璞玉”爬向王宫。他一面爬,一面哭,一连3天,几乎血都哭出來了,终於來到王宫。文王十分感动,决定亲自接见。同时,文王还召來好几名熟悉玉石加工的巧匠,一起來“会诊”,经过他們再三察看,终於得出共同的结论:“表面虽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里边确实埋藏着一块玉,一块很珍贵的宝玉”。

文王命令玉匠当场打开验看,果然是一块颇大的白色无瑕、微微透明、放射着珍珠般光芒的玉石。在场的君臣与工匠們都傻了眼,无不交口称赞卞和的耿耿忠心和他识玉的特殊本领。随后,楚文王又命工匠們加工雕琢成一块白壁,为了纪念和表彰卞和的功劳,命名为“和氏璧”,存放在国库内妥为保管,作为传世之宝。又过了很多年月,不知为什么原因,這块传世之宝的和氏璧竟流落到中原地区的赵国,当时赵惠文王在位,掌握了這件国宝,自然十分自豪。谁料当时赵国的西边是秦国,当政者昭襄王听到這个消息,很想得到和氏璧,凭他自己的强大,想用软硬兼施的办法威胁赵惠文王。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遣使臣,带着国书來到赵国,求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愿意拿出与赵国相邻的15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惠文王听后,心情非常矛盾一如果不同意交换,得罪了秦王,秦国出兵來攻打,肯定受不了;如果同意交换,又怕受骗上当,不仅和氏璧取走,恐怕15座城池也不一定能归属给赵国。

有人建议,请蔺相如过來想想办法,赵王召见了蔺相如,蔺相如愿意担此重任,决定亲自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於是选了几位机警的随从出发了。蔺相如一行到了秦国首都咸阳,秦昭襄王很高兴地在朝廷上接见了他,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笑逐颜开,顺手把璧递给左右侍女,让大伙传看,大臣們也都异常高兴,纷纷向秦王祝贺道喜。蔺相如在朝堂上等了很久,却不见秦王提交换城池的事,他暗自思忖:“莫非秦王不拿城池來交换?這块和氏璧已经落到秦王手中,怎么办?”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這块璧虽然说挺名贵,可是也有一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來,让我來指给大王看看。”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身边的大臣將和氏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拿到璧以后,向后退了几步,靠在大柱子上怒目圆睁地说:“大王派使者來到赵国,说好愿以15座城池交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地派我把璧送來,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的手中,如大王一定要逼我的话,我宁將我的脑袋与璧一起碰碎!”说完,他装着要向大柱碰撞的样子。秦王见此情景,怕碎了璧,连忙道歉说:“先生!别误会了,我哪能说话不算数呢!”他就命令臣子铺开地图,准备划地给赵国。蔺相如想,可别再上当了。就说:“赵王托我送璧到秦国來之前,斋戒5天,举行了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如果真要璧,也得斋戒5天。然后举行受璧的隆重典礼,我方能將璧交给大王。”秦王一想,反正你已到咸阳,一时也跑不了,就让蔺相如回宾馆休息。蔺相如暗地里將和氏璧让随员带着,从山间小路日夜兼程潜回赵国。5天的时光很快过去了,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其他国家驻在咸阳的使节,隆重地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传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堂,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戒斋5天了,现在你把璧拿出來吧!”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來,先后几十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此次來秦,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给我治罪吧!”秦王听到這里,怒火万丈,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了你?”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有名的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哪有弱国欺负强国之理?如果大王真想要這块和氏璧的话,请先把15座城池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臣一起跟我回赵取璧,赵国得了15座城池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來的。”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句句在理,不好意思翻脸,只得说:“一块璧只不过是一块璧,不能为這件小事伤了我們兩国的和气。”最后,秦昭襄王也只好让蔺相如平安回到赵国去。

五、顺应原因的结果

周朝周敬王的时候,名叫朝的王子兴兵作乱,他们占据了王城洛邑。周敬王被撵到刘地、滑地,后来得到晋国的救援,才到了成周这个地方。这时王子朝虽然跑到楚国去了,可他的余部仍然控制着王城洛邑。周敬王不敢回去,于是便在成周住下。

周敬王的卿大夫刘文公和苌弘,想在成周筑起城墙,使它成为王城,就派人去晋国请求支持。晋国的国君魏献子准备答应他们的请求,来联合别的诸侯国,从而帮助周敬王在成周建立一个王城。正好这时卫国的大夫彪僕来到这里,听说筑城的事,很不赞成。然而他没有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去找周敬王的另一位卿士单穆公,他十分诚恳地对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