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忍学(历代经典文丛)
7069300000003

第3章 处世之忍

包括内容如下:

第一节难得糊涂

第二节大智若愚

第三节忍为上策

第一节 难得糊涂

1.“难得糊涂”是种学问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向来主张和提倡中庸之道,尤其突出体现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世方面。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人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故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一语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引起强烈的共鸣,甚至有人还把它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座右铭,自觉不自觉地去贯穿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本来,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人,其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有自私自利者,也有大公无私者;有奸诈阴险者,也有诚实温和者;有忘恩负义者,也有知恩图报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也是社会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的体现。既然承认这一现实,那么,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就要注意到这些,时时灵活多变,以求恰当处理。

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是是非非。然而,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一笑而过,雨过天晴,心中也就释然了;不必整天纠缠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必在意一些微不足道的得失,斤斤计较,到头来得不偿失。这是现实生活中的“难得糊涂”。

已故经济部次长吴梅村,他的人生哲学只有四个字——难得糊涂。

生前,在他办公定的墙上,挂著一幅由郑板桥题字的难得糊涂的复制横幅,上面写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很凑巧的,台南帮企业集团的领导人吴三连,他服膺的也是难得糊涂的哲学。

吴三连说:做人要难得糊涂,过份的精打细算,有时仍抵不过天算。钱四脚,人两脚,钱来找人才行,人去找钱就难了。

他会说出这一番道理,是有一段典故。

吴三连年轻时赴日本商科大学读书。毕业后在报馆当记者,因感到租房子的不便,乃决心要买一栋房屋。第一次存满三千日币(刚够买一栋房子),不料太太生病,这笔钱只好移去当医药费,钱花光了太太的病也好了;第二次又存了三千日圆,这次轮到小孩生病,只好又是花钱消灾;第三次再存了三千日圆,想不到一位友人需三千元交保,否则要坐牢,只好又把这笔钱借给朋友应急。从此,他就不再刻意去追逐财富了。

吴三连又说:做人要假糊涂,真聪明。

什么是假糊涂呢?他认为,假如有部属兴冲冲地向你提供意见时,千万不可只听了一半,就自作聪明地说:这个构想我早就知道了,你不用再讲了。因为这样会阻碍部属参予表现的机会。纵使你早已知道,也要假糊涂很有耐心地听完部属的建议,这么一来,部属才会踊跃建言,许多有价值的构想,才会源源不断地贡献出来。

细细品味吴梅村与吴三连的难得糊涂,可能你会发现,这里面有很深的哲理。

美国心理专家威廉曾经是一个极为能算计的人:他知道华盛顿哪家袜子店的袜子最便宜,哪怕只比其他店便宜几分钱;他知道方圆几十里内,哪家快餐店比其他店多给顾客一张餐巾纸;至于哪辆公共汽车比哪辆公共汽车车票便宜5分钱,何时去电影院门票最低等,他都心中有数。然而,因为太会算计,他不但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而落得个一身疾病。30岁之前,他经常得跑医院看医生。尽管他知道哪家医院的医生医术最高、哪家医院的药费最便宜,但仍然病魔缠身,没有一天好日子过,更谈不到健康和幸福了。

直到32岁那年威廉终于醒悟,并开始了关于“能算计者”的研究。他跟踪了数百人,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出惊人的成果:凡是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很不幸,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太能算计的人90%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到痛苦的时间和深度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太能算计的人,心率的跳动一般都较快,睡眠不好,常有失眠现象伴随;消化系统遭到破坏,气血不调,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病;太会算计的人常常把自己摆在世界的对立面,树敌过多,他们非常贪婪,过高过多的欲望像山一样沉重地压在心头,没有一点快乐。威廉的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全世界同仁的一致赞同和肯定。他的有关著作在50多个国家发行,点燃了许多愚人内心的明灯,使他们改变了命运,获得了新生。威廉自己也是自己研究成果的实践者和见证者,如今他的病全好了,成为美国最健康人群中的一员,生活充满幸福和快乐。

“能算计”的对立面是“糊涂”,如此看来,“糊涂”不失为一剂保健良药。人们常说:“大事聪明,小事糊涂。”对于大事、原则性的问题,应该头脑清醒,毫不含糊,弄得明明白白,但对于生活中的非原则性的小事,就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对无原则性的不中听的话、看不惯的事,装作没听见、没看见,甚至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种“小事糊涂”的处世态度,其实也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个条幅:“难得糊涂。”条幅下面还有一段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这里所讲的“糊涂”,并非指失去原则,对一切不闻不问,“稀里糊涂”,更不是“愚蠢”和“呆傻”,而是指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修养,指明白事理、宽以待人的博大胸怀,是老实憨厚和真诚,即人们常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之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因为心胸开阔,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吃亏,所以有好人缘,使人感到可亲可爱可敬,能赢得人们的好感与信任,从而使其内心获得温暖和满足感。遇到或大或小的事情纠缠与人际纷争,就会“糊涂”一些,以至让人一分,息事宁人,退一步方海阔天空。这样就能使大大小小的矛盾“冰消雪化”,又可以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特别是当你处在困境或遭遇挫折之时,“糊涂”更能帮助你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惫,甚至逾越难以想象的鸿沟。生活在详和的环境与气氛中,人自然轻松愉快,坦然、安然加悠然,焉有不长寿之理?

2.大事清楚小事糊涂

曾在报上看过这样一则报道。皖西农村两户社员,因一家的耕牛吃了另一家的青苗,本来是件小事,无外乎道个歉,赔几个钱就可以了结的。但由于双方出口不逊,争强斗狠,继而发生械斗,导致两家人都参与,最后落得个一死两伤的结局,没死的责任人也被关进监狱。直到此时,两家人才落下悔恨的泪水,可是后悔晚矣!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可悲可叹!联想到发生在某市的“7·8”血案,面对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持刀行凶,眼看着任耀丽的鲜血流淌,在这面对邪恶、事关她人生命的关键时刻,本当“该出手时就出手”或是“路见不平一声吼”时,当时公交车上的20多位乘客却麻木不仁,没有一人见义勇为跳出来制止歹徒行凶,没有一人怒吼,没有一人报警,没有一人到公安机关作证。该市多家媒体对当时公交车上乘客见死不救、见危不帮、有警不报的麻木不仁,充当看客的行为给予了理所当然的强烈谴责。上面举到的事例,我们从各种新闻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

在小事上过份较真结果因小失大,在大事上迷迷糊糊关键时刻又麻木不仁,其结果,不是给党和国家利益带来损失,受到法律制裁、舆论谴责,就是给自己制造麻烦,带来不快。

“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就是你搞好人际关系的法宝。那么,在我们今天,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呢?事关党和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是大非问题,可以算是大事,一般性无关紧要的非原则问题可以算是小事。上面所列举的事例:一家的牛吃了另一家几棵青苗,可以当作小事协商解决;而面对歹徒持刀行凶,直接影响他人生命,社会稳定就应当是大事了,这时就应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勇敢地与坏人坏事作斗争。在大学校园里,我们面临的较多的往往是生活小事。

比如同学间的一句口角,对某件事的不同看法,一点小小的个人恩怨等等。处理这类问题大可不必采用处理大事的原则,而应当小事小办,“小事糊涂”。就是说在这类小事上不要过于较真,要本着与人为善、包容谦让、求同存异、以团结为重的原则,通过谈心、协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来解决。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很多时候,一声“对不起”,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一个主动友好的行动,就能让人拨开乌云见太阳。“小事糊涂”,让人不亏。让我们大家都学会友好地的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与世界相处。给自己创造一个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让我们的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翱翔蓝天。

3.聪明的糊涂人

聪明是没有办法的。有的人就是聪明,那智慧高得让人吃惊。据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把外行人无法理解的政治哲学理论解释得清清楚楚,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并奇怪为什么自己读书时没把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抓住呢!其实不奇怪,因为我们一般人没有他那样的脑瓜,这是犟不得的——俗话说:光脚的不能跟穿鞋的比着跑!是呀,我们读一本书要好几天,甚至整个月的,可是萨特,一边和同事说着话,一边浏览一本厚达400页的《思想》丛书,哗哗哗,不到一刻钟,一目了然,随后加以评论,说得头头是道,鞭辟入里,这是我们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吗!人家不仅如此,还把“硬伤”给点出来了——“作者在225页上这么说,但在312页又自我否定了。”

萨特这种人,我想是上帝造人时一不留神造出来的一个天才。你不服不行。然而天才也好,聪明绝顶也好,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你不会想到同是这个萨特,在生活的小事上,竟然糊涂到令人觉得可笑的程度。他晚上写作,他妈妈总是预先把一壶热茶放在他的办公桌边上。有一天早晨,萨特手托着腮帮子,在房间里激动地走来走去,他说他一晚上一行字也没有写出来,还抱怨妈妈没给他留茶。他妈妈说给他留茶了,是他没有去碰它。萨特更激动了,他骂自己是个“浑球”。就在这时候,他妈妈一声惊呼,发现了他那肿得老高的腮帮子,说他发炎了,萨特照了照镜子,这才承认是疼痛使得他无法写作,而不是未老先衰。当他妈妈打电话请来了牙医,给他治好了牙病,他这才知道世上还有牙医这个行当。于是逢人就夸牙医有能耐,还劝别人看牙医:“牙医是很棒的人,您应该去找牙医诊断……”

我们都佩服获诺贝尔奖的人。可是,即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全知,甚至在他研究的那个领域。199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是沃尔特·科恩(Walter Kohn)。得奖后的第二天早上他在街边散步,遇上了两个背着书包去上学的中学生。那两个中学生走了过去,又折了回来,把他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问他是不是昨天电视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沃尔特·科恩说是。两个孩子高兴得跳了起来,马上从书包里掏出课本。对沃尔特·科恩说:我们今天有个化学测试,还有两个问题没弄清楚,你能给我们讲解一下吗?沃尔特·科恩看了一下,发现自己也不敢确定,就对他们说很抱歉。两个中学生十分失望地走了,边走边说:还得诺贝尔奖呢,连这都不知道。

这个故事像个寓言,有点儿像《两小儿辩日》。看来对诺贝尔奖也不能迷信。人生短暂,一个人只要做你想做的事,在你从事的那一方面能做出成绩也就不错了。

那是一个伊斯兰教里的传说:一天,穆罕默德和阿里在路上遇到一个人,这人认为阿里欺负他,就大骂起来。阿里一言不发,忍耐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但最后终于克制不住,与之对骂起来。这时穆罕默德离开他们转身走了。阿里跟着追上来问道:“你为什么扔下我一个人,受这人辱骂呢?”穆罕默德答说:“当这人对你破口大骂,你一言不发的时候,我看到你身边有十个天使,这些天使都在回击他。而当你开口反过来大骂他的时候,天使们就抛下了你,我也就走了。”故事里的道理,是很了然的。

生活中的矛盾本是常事。网络上凭着文字的沟通方式,产生误会更是无可避免,每见论坛上“人头涌涌”,聊天室内“枪林弹雨”,无论自己是否陷于被“害”,我仍然忍不住窃笑。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人的激愤总是不能为“误会”歇止。矛盾来了,发展下去就是争论、吵闹……说实在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论起吵架,谁没有自己的本能呢?那么,此间就更能体现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吧?毕竟,善意的争论是不该带着“火药”的,“烽烟四起”不过是泼妇骂街罢了,自然难免丑态百出……笑倒一堆旁人。又道“穷途末路”、语多必漏,请别为自己的“尖酸刻薄”沾沾自喜!要知道“骂街”终难免庸人自困的。为了一时之气,损失的何止是尊颜?君不见,只有宽容,才是无懈可击!唯有你的善意,才能真正让人心悦诚服。

话又说回来,偶尔让人“挖苦”何尝不好呢?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没有自身的良莠之处?敢于面对自身不足,就是走近完美一步了。所以,请庆幸别人挑你“毛病”吧,无论来者“善意”还是“恶意”。只有你,才是真正的受益人。

再说吧,“沟通”是人类灵魂的载体,“争论”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虽然争论的意义并不在于输与赢,然而那些“乐此不疲”的,终究多少人明白?只有戒除了指责他人的习惯,生命才会赋予之灵魂中爱的力量,让之不败!当然,也只有懂得在“混乱”中欣赏安静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4.难得糊涂保婚姻

前段时间,我的老同学林达有些不安,因为她老公最近和初恋情人重逢了,并且瞒着她与初恋情人约会。知道内情的我安慰林达说,你和老公也是自由恋爱结婚,感情基础不容置疑。但我也忍不住为林达担心,要知道当年她老公之所以和那个初恋情人分手,完全是外界原因所致。据说这样的旧情最容易复燃。

我问林达打算怎样,她说按兵不动。我暗暗佩服林达的镇定,很多女人遇到类似情形时,都会急不可待地要查个水落石出,或是干脆限制老公外出,给自己的婚姻筑一道貌似牢靠的“防火墙”。但这样的限制有多大作用,无数失败的婚姻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比如我的一个女同事前两个月终于离婚了。那同事其实是个精明女人,常常标榜自己对老公的行踪了如指掌,甚至拿老公的银行卡给我们看,显示她老公的一举一动尽在她的掌控。可事实是她老公在如此严密的监控下,仍然冲出封锁线找了个情人,并且暗渡陈仓已有两年多。那女同事的精明并没有帮助她守住婚姻,相反,正是她的步步紧逼使男人从反感到出轨,并且越走越远。

上周我又遇见林达,她一脸的轻松和恬定。她说,老公与初恋情人见过几次面后,回来主动告诉她,并且要她放心,他怀念的其实是过去的青春岁月,而不是要放弃现在,找回过去的某个人。我问林达为什么把沉默作为自己面对问题时的选择,林达说因为她觉得要想维护一场婚姻,与其疑神疑鬼,还不如相信对方。所以在对待婚姻中的风风雨雨时,保持一颗难得糊涂的心,并不是真的愚笨,而是聪明女人大智若愚的态度。

当然,女人的糊涂也要有分寸。糊涂不是忍辱负重,若是婚姻危机已无法弥补,女人也不要糊里糊涂地欺骗自己,成了真正的笨女人。说来说去,难得糊涂只是一种方式,面对男人的有心隐瞒或善意欺骗,聪明的女人要学会明察秋毫并从容处理。因为糊涂不糊涂取决于女人的选择,是追求完美婚姻,不允许有半点瑕疵,还是守住天长地久,做一对经历风雨后终见彩虹的老夫老妻。

第二节 大智若愚

1.大智若愚又何妨

张强应聘到公司任职时,部门经理对他有戒心,因为张强各方面明显比他强,部门经理是自学成才的“土八路”,张强是海外归来的“洋博士”。张强一上班,部门经理就拍拍他的肩膀说“老弟,我随时准备交班”,眉宇间透露出一丝悲凉。可张强知道自己的身份,部门经理是上司,他是经理的助理,他们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而且张强也没有想“抢班夺权”的歹念。

于是张强在大智若愚上做点文章,以消除上司对他的戒心,因为如果张强稍有张扬,他的才气就会喷涌勃发的,立刻会反衬出上司捉襟见肘的尴尬。在业务会上,张强对自己的真知灼见、远见卓识有意打下埋伏,留下思维的空间给经理作总结。平常张强尽量表现“俗”一点,收起他的锋芒,经常向经理请示汇报,不擅自作主,特别是一些决策性的工作,张强都等经理表态。有一次,经理出差不在家,有一笔生意其实张强看得很准,肯定能赚大钱的,他还是向远在千里之外的经理请示,说自己吃不准,请经理定夺,把“功劳”让给经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经理对张强消除了戒心,他把好多重大的决策权都主动下放给张强,使张强能纵横驰骋地发挥自己的才华,没有后顾之忧。

需要强调的是,有时作为上司手下的你取得了上司得不到的某种利益及好处时,他受到了他的上司的冷落,面子挂不住。这时就需要你有舍得分享功劳的勇气,给上司某种心理补偿,让他得到平衡,如听得最多的莫过于“在××的指导下,我取得了成功”云云,来点谦虚和韬晦。

尽藏锋芒尽管很痛苦,但我们应清楚,上司提拔你可能要费点力,可消灭你却是举手之劳,因此要懂得先保护自己,收敛锐气,待时机成熟再锋芒毕露,一鸣惊人,减少中途夭折的危险。当然韬晦和虚伪是两回事。有时讲究点韬晦策略,能减少不必要的人际关系的纠缠。

2.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看到一个同事的手机屏幕上有这么几个字:做人做事。我不知道他理解的做人做事是怎样的做法,是怎样的顺序,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去做。看他做人做事其实并不是很成功,这句话可能是鞭策他自己、提醒他自己吧。读大学的时候,跟着我姐夫做生意,他时常教导我的一句话就是“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做好了附带着就把事情做了”,这句话并不是他的原创,也是他的一位前辈教导所言。我看得出,姐夫确实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做的很好,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自己的生意做的也算红火。而我,那两年一直在向他学习做人做事。做人的时候不提做事。你要是想先做成什么事情,必须先做人,让别人认可你这个人,你不说事,别人都会自动来问你来帮你。你要找张三帮忙,这件事对他是举手之劳,但对你个人乃至公司却关系重大,你怎么办?送礼?不知道人家喜欢什么,爱好什么,怕送错了出问题,那就先吃饭,找个档次高一点的饭店,吃什么您自己来点,吃好了您想什么节目我来安排,要打麻将那我就输钱给你,要想娱乐我陪到底,想要添置点东西一天内搞定。如此一来,即使你不开口,张三都已经不好意思了,他必然会主动开口帮你办事。

相反,如果你和他吃饭的时候就主动把你的来意挑明:“张三,来干了这杯,那件事你是不是帮我办了”,完蛋了,你人还没做,就要先做事,坏了规矩,事情有可能就在这一句话上泡汤。我一贯主张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退在后面,自己的利益被别人剥夺强占也不发任何声音,自己的人格被别人侮辱也不反抗,这不是低调,这是懦弱。

低调做人,是不要太招摇,不要有点小本事就拿出来显摆,不要有事没事就往领导跟前凑然后做出一副领导面前红人的模样,什么事情自己心中都要有数,要清楚,自己有本事慢慢拿出来用,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乐于帮助别人,为别人服务。你不帮助别人,等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没有人来帮助你,你不为别人服务,不知道怎样得到你为其服务的人的认可,什么时候才会有人为你服务?

高调做事,也不是喊着口号抗着红旗让满世界的人都知道你要做什么,而是你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看的很透彻,把握其根源和关键,在自己有把握的时候以一种很高很专业的姿态去做,漂亮的做好做成功。当然,你要是没有把握还是先在家里好好琢磨琢磨,再找人商量商量,请教请教,如果还是没有完全的把握,那你就尽力去做,出了问题自己尽力去解决。事情是自己做的,但别人都看在眼里,没有哪个领导是瞎子,嘴上不说,心里都明白是怎么样。别害怕做替死鬼,出了事情必然有人承担,如果能轮到你承担,说明你已经具备了承担的能力。别害怕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剥夺,因为你做的事情,自然有人看在眼里。要想先做事,必须先做人。做好了人,才能做事。做人要低调谦虚,做事要高调要有信心,事情做好了,你的做人水平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3.办公室里藏锋芒

办公室是一个利益纷争的场所。在这种地方,锋芒外露者往往敌不过大智若愚者,为什么会这样呢,且看以下几个个案。

不怕多干活

去年,颇有些阅历的丁剑强放弃了记者的工作,通过公开招考,进了某机关担任办公室秘书。一开始,大家对他都蛮怀疑的:28岁的年纪也不小了,再加上当了五六年的记者,肯定已经混油了,能安下心来做个一般的秘书吗?

其实丁剑强在下决心报考公务员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吃苦耐劳的准备。记者这份工作吃的其实是青春饭,做了这么些年,丁剑强已有了透支的感觉。做秘书固然也不轻松,但比起当记者的那份辛苦,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况且机关比较稳定,适宜长期发展。

进办公室没多久,丁剑强就凭着当记者练就的敏锐洞察力,及时捕捉到了一个挺微妙的关系。那就是办公室的各个科室虽然各有自己一摊分工,但毕竟事务杂、人手紧,许多临时性的工作难以完全按照职责来分清,因此办公室主任经常强调要“分工不分家”。话是这么说,但却很少有秘书愿意主动承担“分外”的工作,因为一方面在现行的机关体制下,多劳者并不能多得,干好干坏几乎没多大差别;另一方面做了不是自己“分内”的事,还有可能得罪分管领导,弄得“吃力不讨好”。

丁剑强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中办公室主任最需要的就是任劳任怨的办事员。他想:如果大家不乐意干的事情,我都能兢兢业业地去干,那不就很容易赢得领导的赏识至于分管自己的许副主任那里,只要处理得好,非但不会得罪,应该还会令他脸上增光,许副主任岂有不悦之理。

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无论办公室主任还是分管其他科室的副主任交给丁剑强办的事情,他都会毫无怨言地接下来,然后尽心尽力去办。当然,有两点丁剑强是决不会疏忽的:一是在完成其他领导交办的工作前,首先保质保量地完成许副主任交办的工作,赢得他的信任;二是每当其他领导交给任务后,都要及时向许副主任报告,求得他的理解。

转眼到了年末,办公室又要开始评选先进了。过去每到年终评选先进,各位副主任都会推选自己分管科室的秘书,而这一次,无论是办公室主任还是几位副主任,都不约而同地推荐了丁剑强。许副主任也很高兴,他的手下能得到一致好评,说明他领导有方啊。

前不久一位副主任调离办公室,组织部门来考察提拔人选,丁剑强毫无疑问又成为了众人一致推举的人选。

丁剑强的经历再次验证了一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别计较一时的付出。事实证明,不怕多干、任劳任怨,为丁剑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升迁的机会,这不正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生动体现吗?

不求名和利

应虹从师范学院毕业后,应聘到了一所规模不大的小学担任语文老师。连应虹在内,同年级的语文教研组刚好有三位教师,许老师和王老师都是已经有六七年工龄的“老教师”了,只有应虹是初出茅庐的新人。

很快地,应虹就觉察到了许老师和王老师之间存在着一种明争暗斗的关系,但是她并不掺和到两人的矛盾之中,而是一视同仁地把两位前辈当成自己的师傅。在两位师傅面前,应虹不仅非常虚心,而且还格外地勤快。三人共处一个办公室,自从应虹到来之后,上班前的打水、扫地,下班后的关灯、锁门,几乎都由她包了下来。加班加点的事情,许老师和王老师不愿意,应虹也都主动承揽下来。

在教学上,应虹更是勤奋钻研,她运用在师范学校所学的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很快就取得了成效。在最近的一次测验中,她所教的两个班语文成绩提高很快,超过了许老师和王老师教的班。不久,学校举办教师素质大练兵活动,要求老师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撰写论文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应虹认真撰写了一篇关于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兴趣的论文,写完之后,又分别拿给许老师和王老师,请她们指点斧正。

一星期后,评选结果出来了,应虹的论文荣获了唯一的一等奖。当评奖结果和论文在校刊上刊登出来后,许老师和王老师才惊喜地发现,论文作者竟署上了三个人的名字,而且应虹还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了最后。许老师和王老师觉得挺过意不去,应虹却笑着说:“本来这篇论文就是经过您二位指导的嘛,否则哪里拿得到一等奖”应虹的小姐妹得知此事,不解地问应虹:“喂,我说你是不是哪根筋扳牢了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你却把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拱手让给别人,未免也太迂腐了吧”应虹满不在乎地说:“许老师和王老师都是有六七年教龄的老师了,我和她们根本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什么呀”?

许老师和王老师暗中较劲,可对于这位勤奋踏实的小妹,两位老师都打心眼里赞赏,特别是应虹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谦虚谨慎、不求名利的态度,尤其让两位老师感到放心。在许老师和王老师的潜意识中,只有对方才是自己真正的对手,而应虹似乎还构不成威胁。

一年一度的“教坛新秀”评选活动又如期举行了,按照惯例,每个教研组都要推荐一名候选人。在分管副校长和年级组长的主持下,三位老师坐到一起,开始了面对面的推荐。许老师首先表了态:“我看应虹工作挺努力的,我推荐她。”许老师的策略很明显,在副校长和年级组长面前毛遂自荐,就显得太没素质了;假如推荐王老师,等于封死了自己的路;而推选应虹,则等于给自己留了机会,因为应虹毕竟还嫩。王老师的态度居然和许老师如出一辙,细想想她也实在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

为了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人们总是把眼光紧紧盯住那些最具实力的对手。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为了不让对手取胜,会宁愿把机会让给默默无闻的第三者。所以,做个大智若愚的人吧,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你的谦虚谨慎、你的淡泊名利,往往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

不争是与非

其实卓明辉的口才很好,思辨能力也极强,但是看到办公室的小刘和小扈为了萨达姆被生擒的消息而争得热火朝天,他却只是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最多会心地笑笑。到后来,办公室里的几个年轻人都忍不住加入了他们的争辩当中,而卓明辉却一直没有加入这场“混战”。

没错,现在的卓明辉已再不是那个争强好胜的愣头青了。人是会改变的,经过了前几年的惨痛教训,卓明辉已经学会了大智若愚地低调生活,而不会去为那些无关紧要的是是非非作无谓的争论了。

记得卓明辉刚出校门的时候,完全是一个锋芒毕露的小刺猬,仿佛随时都准备着与别人舌战。那时候由于成绩好,又是学生会的干部,所以一出校门他就被一家颇有知名度的大公司给聘用了。进了那家大公司后,卓明辉努力工作,业务水平提高很快,工作业绩也相当不错。可能是在学校里参加了太多的辩论赛之故吧,卓明辉特别能说会道,而且喜欢在格子间里与别人就某件事情争辩,直到把别人辩得张口结舌。

有一次,卓明辉不知为了一个什么话题,又和格子间里的一位同事较上了劲,争到后来,卓明辉明显占了上风。那位同事一时被逼急了,竟然脱口道:“你也就能干了一张嘴。跟你争来争去有什么出息”。

被同事这么一激,卓明辉突然醍醐灌顶般地醒悟过来:是啊,自己进公司都有四年多了,为了各种话题,跟同事们争来争去,胜了都有近千回了,可是最终得到了什么呢而与自己一同进公司的几位,都悄悄地爬上了部门经理的位置。看来,是这张嘴毁了自己啊。卓明辉这时终于认识到自己在公司领导心目中的形象早已经毁了,要改变也难了。于是他咬咬牙跳到了现在这家规模相对小一些的公司。

从此卓明辉收藏起了自己的棱角,以卧薪尝胆的心态低调为人,果然守得云开雾散时。在前不久的公司人事变动中,卓明辉被提拔为部门经理。至于公司提拔他的理由,只有一个:在他们那个部门中,卓明辉是最成熟、最稳重的。

在办公室里,与同事们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话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这是最愚蠢的行为。虽然你可能在激烈的争辩中占了上风,表面上看起来你显得很能干很有口才,其实你的性格弱点也正悄悄地在大伙面前暴露无遗。相形之下,那些看上去与世无争的人,则会显得更加成熟、更为可贵。

4.藏巧露拙

当今之众,谈及三国东吴,大多以周瑜之赤壁、吕蒙之荆州、陆逊之夷陵为颂,而浅观鲁肃,以为平庸,其实不然。若论高瞻远瞩,除周公谨外,惟有子敬也。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他在襁褓中丧父,和祖母共同生活。他家中特别富有,但祖辈无人出仕,虽资财丰足,但也只是那种乡野豪族。吴书说他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且爱击剑骑射。鲁肃性格好施舍别人。由于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讲兵习武。晴天则偕众至南山射猎,阴雨则聚众讲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后来天下已乱,他便不再管理自家产业,而是大量施舍钱财,出卖土地,以周济困穷,结交贤者。为此,深受乡民拥戴。

当时周瑜任居巢长,闻鲁肃之名,遂带数百人来拜访,并请他资助一些粮食。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事,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他。经此一事,周瑜更加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便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

袁术听说了他的名声,于是请他出任东城长。但鲁肃发现袁术治下法度废弛,不足与成大事,便率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南迁时,他让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强悍的青年在后。袁术得知鲁肃迁居,急派骑兵前来阻拦。鲁肃排开精壮人等,张弓搭箭,对追兵说:“你们都是男子汉,应该明白大势。方今天下纷纷离乱,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说着,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开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骑既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又估计自己也奈何不得他,只好退回。鲁肃顺利到达居巢。不久,周瑜东渡长江,投奔孙策,鲁肃与他同行,把家留在了曲阿。见到孙策后,孙策很赏识鲁肃。

不久,鲁肃的祖母去世,他回东城去办理丧事。刘子扬与他关系很好,给他写信道:“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於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馀,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鲁肃同意了刘子扬的意见,安葬了祖母,返回曲阿,当即整顿行装,欲投奔郑宝。正巧周瑜已经把鲁肃的母亲接到了吴郡,鲁肃去见他,把刘子扬的建议和自己的打算都对他说了。当时孙策已经去世,孙权仍住在吴郡。周瑜劝鲁肃留下来,他说:“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鲁肃从其言。周瑜立刻向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并且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

孙权立即约见鲁肃,与其交谈,非常高兴。等在场宾客起身退出时,鲁肃也告辞而出。但又被孙权请了回来,合榻对饮。鲁肃对孙权说:“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则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这有名的榻上策倒时常为后人提起。

此时孙权表面虽然说言非所及,其实心底已经乐开花了,能得到这样的谋士,他当时的想法估计和刘备得到诸葛亮时候说的如鱼得水类似吧。所以之后,张昭认为鲁肃不够谦虚,多次非议诋毁他,说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孙权却毫不介意,而且越来越器重鲁肃,并厚赐他,使鲁家的富有程度达到了旧时的水平。

到了刘表病死时,鲁肃向孙权进言:“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说完,鲁肃提出代表孙权去荆州吊丧,了解情况。孙权批准了他的请求。鲁肃刚到夏口,听闻曹操已向荆州进兵,便日夜兼程,可是等他到了南郡,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以荆州降曹魏,刘备准备南撤渡江。鲁肃当机立断,去找刘备。在当阳长阪,鲁肃与刘备相遇。鲁肃说明了孙权派自己来的使命,然后和刘备共论天下形势,并问刘备准备到哪里去。刘备说想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鲁肃说吴巨是个没有作为的庸人,劝刘备不要去依靠他。接着,详细述说孙权的情况和江东的实力,劝刘备与孙权联合,共拒曹操。刘备听了鲁肃的分析,决定并力抗曹。正好诸葛亮与备相随,他对诸葛说道:“我子瑜友也。”可见这外交手段信手拈来。刘备于是率部进驻夏口,派诸葛亮随鲁肃去柴桑会见孙权。裴松之认为:刘备与孙权并力共拒中国(曹操的魏势力),皆鲁肃的谋略。

孙权得知曹操准备渡江东侵,召集众位将领商议,将领们都劝孙权降曹。唯鲁肃不发一言。

孙权起身如厕,鲁肃跟到屋檐之下。孙权知他要单独表述意见,就拉着他的手说:“卿欲何言?”鲁肃回答说:“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孙权听完,叹息道:“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当时周瑜正受命去鄱阳,鲁肃劝孙权将他召回。周瑜归来,更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孙权授权周瑜,让他主持战事,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周瑜运谋画策,终于在赤壁大败曹兵。这个时候其实孙权也很害怕,也颇有投降的意思,但是被鲁肃一番话说出,便立即打消,这也说明了鲁肃在献策上擅长让人接受,比之陈宫、沮授、田丰之流又高了不止一等。

大战结束,鲁肃先行归来。孙权聚集众将,大张旗鼓地迎接他。鲁肃进殿拜见孙权,孙权起身向他示敬,并对他说:“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鲁肃趋前几步,摇头说:“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鲁肃就座后,才徐徐举鞭说:“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孙权听后,开怀大笑。此后愈加倚重鲁肃,把他称作自己的邓禹。

赤壁战后,刘备派人谒见孙权,请求借荆州。吕范等将领劝孙权扣留刘备,周瑜在外地,也上疏陈说此意。唯鲁肃从全局考虑,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以孙刘联合,共同抗曹。鲁肃说:“您固然神武盖世,但曹操的势力太大了。我们刚刚占有荆州,恩德信义尚未广行于民众。如果把荆州借给刘备,让他去安抚百姓,实是上策。因为这样一来,曹操多了一个敌人,我们多了一个朋友。”孙权同意了鲁肃的主张。曹操闻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的消息时,正在写信,震惊之下,落笔于地。鲁肃认为东吴的能力不足以单独抵御魏军,于是借刘备的力量来挡住曹仁,有利于吴国发展。

等到周瑜病危时写信给孙权,推荐鲁肃代替自己。信中说:“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当即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统领部队。周瑜私属部队四千多人,以及原来的奉邑四县,全都转归鲁肃所有。鲁肃开始时驻守江陵,后移兵下驻陆口。威望恩义,大行于众,部属增加万余人,被任命为汉昌太守、偏将军。十九年,随孙权攻破皖城,改任横江将军。

鲁肃与关羽邻界统兵,疆土犬牙交错,多次发生磨擦。鲁肃顾全大局,总是以友好的姿态安抚双方。刘备平定益州后,孙权请刘备归还荆州中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肯。孙权派吕蒙率军进取,长沙、桂阳二郡望风归附,唯有零陵太守郝普坚守不降。刘备得知,亲自引兵五万从成都赶回公安坐镇,派关羽率军三万争夺三郡。孙权也从秣陵进驻陆口,派鲁肃率领一万人屯守益阳,和关羽对抗。

鲁肃为了大局,邀请关羽相见,提出各自将兵马布置在百步以外,只有将军们各带单刀赴会。鲁肃做出决定后,他部下将领怕出变故,劝鲁肃不要轻蹈险地。鲁肃毫无畏惧,他说:“事到今日,应该把话说清。刘备辜负国家,是非尚未论定。关羽又能怎么样呢?”毅然赴会。会上,鲁肃数次指责关羽:“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鲁肃话音未落,荆州方面的一将说:“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鲁肃当即大声喝叱,辞色严厉。关羽此时也操刀而起,对那人说道:“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用眼光示意那人离去。单刀会没有结果,双方僵持不下,战争一触即发。时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害怕失去益州,派人跟孙权讲和。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属刘备。孙、刘休兵罢战。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鲁肃病逝。孙权亲自为其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亮也为他举哀。孙权始终不忘鲁肃在东吴政权创立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他称帝登坛祭天时,他对公卿们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吴书》曰:“肃为人方严,寡於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鲁肃死后,孙权评价他有二长一短:“子敬东来,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失二长也。”孙权肯定了鲁肃的榻上策和赤壁战前的主战意见,但对借荆州问题进行了否定。其实,孙权才是浅薄的。在三家鼎立纷争的局势中,唯独鲁肃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这是因为他看到了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这是他目光远大的过人之处,也是孙权、周瑜、吕蒙、陆逊不如鲁肃的地方。这也是我用“智虑深远”来作为标题的原因。而鲁肃死后,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孙刘联盟完全破裂,之后的夷陵一战更是让蜀承受了巨大的打击,使得吴蜀再也不能充分合作,而吴、蜀也最终被轻松的击破。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解》中引《吴书》说,鲁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严整,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言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在我看来,这评价颇为得体公允。

第三节 忍为上策

1.学会忍让

忍让,属于人生哲学的范畴。忍让,是为人生者之必修课程。忍下无小,以忍进德,是忍之真谛之所在。

古人的伟大与深刻,仅凭造就一“忍”字即可凸现。心头扎着刀,刀刃鲜血淋淋,其境遇与滋味,还用言说?

注重“忍”,推崇忍让,是华夏民族数千载文明史的最大特色,亦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切实需要。忍一时风平浪尽,退一步海阔天空!忍确实难,于是其益愈显。更何况“小不忍则乱大谋”。

失于忍,其受累大矣!常闻街市中因一语相悖,兄弟间为争半棵果树的遗产,便弄得轻则恶语以对,重则拳脚相加,甚或刀斧血拚,就只因为没有一方能稍予忍让。在古代,更有“二桃杀三士”的悲剧上演,不也就是不能一忍吗?就因为少那么一忍,致使我们的“老晏”神气千古。

“忍小忿而就大谋”,古来有道不尽的佳话。司马迁忍辱以成《史记》,孔子困蔡而作《春秋》,文王囚羑而演《周易》,孙膑含垢而著《兵书》,俱各得不朽传世;张良圯桥进履,韩信当街钻胯,姜子牙朝歌卖面,司马懿帅帐妆帼,均终以或出将入相,或克成大业……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相信大家都有过与别人争执的经历吧?可有多少人事后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发生争执呢。如果我们都能忍下满肚子的怒火,那么事情会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呢?如果我们都学会忍让,那么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误会,是不是就可以冰释前嫌了呢?答案是肯定的。

学会忍让,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一道亮丽的风景,会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与人交往难免会产生磕磕撞撞,在你上班下班、上学逛街的路途上,都可能碰上一些小插曲。这样一些片段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两个骑自行车得人相撞了,他们下车后相互搀扶,相互道歉,然后上车各走各的路。两个出租车相撞了,尽管只擦划了了一点漆皮,却见两个司机先是嘴喷吐沫星,相互大声叫骂,继而扭打在一起,既堵塞了交通,也耽误了生意,这真是何苦呢?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就是对忍让的最好诠释。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假如我们人人都学会忍让,那么我们将会消除掉多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的祥和和美好。

忍让固然重要,但是不可事事都忍,忍让是有限度的,忍让要有原则。无论是人与人之间,或者是国与国之间,忍让都应该讲究一个度,讲究一个原则。对于严重侵害国家利益、个人权益的事,我们应该奋起而反之,去捍卫国家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权益。想当年,美国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对我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时,刚刚经过战火洗礼的年轻共和国,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不退不让,果断出兵朝鲜,浴血奋战,终将凶猛的敌人赶过了三八线。当美国一次次在联合国人权大会上,对我国人权问题进行责难时,我国政府毫不退让,据理反驳,终使美国的阴谋一次次落空。国与国之间如此,那么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应如此,对于严重侵害我们权益得人和事,我们就不能一味的退缩忍让,我们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去坚决的保障我们的权益。

忍让让我们心态平和,忍让让我们生活美好,忍让让我们的工作、交往受益匪浅,朋友,让我们都学会忍让吧!

2.忍让的风度

忍让者,忍耐也,谦让也。一般说来,社交过程中产生什么矛盾的话,双方可能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应该主动地“礼让三分”,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忍让,实际上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这样可以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对他作品提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到:“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同时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恼和怒。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为自己摆脱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又显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气量。忍让是一种美德。亲人的错怪,朋友的误解,讹传导致的轻信,流言制造的是非……此时生气无助雾散云消,恼怒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则能帮助恢复你应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

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志之间处理小事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更高一着。忍让不是懦弱可欺,相反,它更需要的是自信和坚韧的品格。古人讲“忍”字,至少有如下两层意思:其一是坚韧和顽强。晋朝朱伺说:“两敌相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晋书·朱伺传》)这里的忍,正是顽强精神的体现。其二是抑制。《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惰性,然后能修。”被誉为“亘古男儿”的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也写下过“忍志常须作座铭”。这种忍耐,不正凝聚着他们顽强、坚韧的可贵品格吗?有谁说他们是懦弱可欺呢?

3.忍让是艺术

忍让是人类的美德,更是人生的一种境界。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短暂的生命里,懂得忍让的人会更加快乐;繁杂的生活中,懂得忍让的人才会更加幸福。

忍让是丈夫的大海。男人可以没有俊朗的容貌,也可以没有魁梧的身材,但不能缺少忍让的心态。忍让可以觅亲情,忍让可以得密友,忍让可以获真爱。生活中的她,总有避免不了的缺陷,夫妻之间,我们要“将心比心”,不能一味地去指责对方的缺欠而忘了自己其实也不完美。只有相互理解,才有忍让。

忍让是妻子的甘泉。夫妻之间没有对错,更没有胜者。矛盾之后的报复,没有胜负可言,只是发泄了蓄积的愤怒,却加深了彼此的伤害。忍让如水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潺潺清泉,轻柔地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双方冷静下来,从容地看清事情的本来,也看清了自己。

忍让是夫妻心灵的高速路。夫妻从两个不同的家庭走到一起,方方面面的差异在婚后会暴露无疑,这时就需要双方懂得磨合,学会沟通。相爱,就要彼此懂得忍让。

忍让是婆媳间的阳光。婆媳就像两座冰山,仿佛只有碰撞,不会交融,为何不用忍让这和煦的阳光融化她们呢。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让家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得温暖。忍让,不仅能融化彼此的冰冻,更将爱的热力辐射进对方的心窝。选择忍让,便获得了理解和温情,同时也获得了真正的天伦之乐。

忍让是无声的教育。当孩子有了缺点给予指出并谅解,胜过训斥;当孩子受到挫折或遇到麻烦时,给予体贴和安慰,胜过埋怨。忍让,有时更能让孩子深刻的反省和自责。

忍让是生活的一首诗。至高境界的忍让不仅仅表现在处理日常生活的某一事情上,而是升华为对人生如诗般的气度。忍让的涵义也不是仅仅指家人之间的理解和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产生的博爱。正因为有这诗一般的宽容,才赋予生活以艺术,赋予爱情以永恒。

家,永远没有“道理”可讲,却比外面更需要忍让,因为它是心落脚的地方。因为爱,所以忍让,因为别无选择,所以只能忍让,忍让能让我们把所有的误解和猜疑置之度外而不闻不问。

学会忍让吧,它是润滑剂,能及时化解家庭矛盾,消除摩擦;它是粘合剂,使家人变得亲密无间,愈合裂痕;它是镇静剂,让人恪守平静,冷却怒火;它是家庭和谐的音符,能弹奏出曼妙的乐曲;它更是一把神器,靠夫妻的双手共同打造,用来铸就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