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护养与保健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哪些
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上,有以下几种类型:
1.贴身侍从型
在美国,此种家长被称为“尿布型”双亲。
他们总把孩子当成不懂事的婴儿,事必亲躬,总不放心。宁愿做孩子的闹钟(即使孩子有闹钟,仍然每天早晨叫醒他起床)、怀表(即使孩子自己有表,仍不时提醒他上学、吃饭)、秘书(随时提醒他做作业没有)。
这种家长根本上未能尊重孩子逐渐成熟的独立人格,过度溺爱孩子,易养成他不必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坏习惯。
2.暴君型
这类家长相信孩子就是要打骂才能成材,要不然就会变坏。在此种错误观念引导下,对孩子动辄得咎,不问青红皂白即加以过苛的惩罚,同样地会让他养成不必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久而久之,孩子不是谨小慎微,就是形成逆反心理。
3.无限放任型
这一类家长对孩子除生活外,一切不闻不问,让孩子放任自流。
这样不但让孩子误认为家长丝毫不关心他们,更严重的还会加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代沟。
4.关心尊重型
这类家长既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善尽抚养、教导和教育等家长的天职,又能尊重孩子的意见,开诚布公,相互尊重地与对方交换自己的立场,而不简单的强加于孩子。对孩子可能出现的缺点、错误,也不是斥责了事,而是耐心地引导,说明为什么错,怎样做才对。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要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
像以上4种管教孩子的方式中,很显然,第4种是最好的,因为它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又善尽家长教育之责任。前3种方式均不可取。
怎样和婴儿游戏
婴儿大脑发育与接受外界的刺激密切相关,母亲在哺育孩子时与婴儿对视,微笑,抚摩他的身体,欣赏他的手和脚,对他说话,给他色彩鲜艳的玩具看等等,所有这些和宝宝进行情感交流的活动,对婴儿的神经系统完善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妈妈在喂奶前经常抱抱婴儿,亲亲或抚摸他的脸,让孩子和母亲脸贴脸或身体相互接触,通过身体的感觉器官向婴儿的大脑输送许多外部的良性刺激,都有利于婴儿感知觉的发育。玩耍不是大孩子的专利,婴儿期就表现出爱玩的天性,玩是婴儿生活中快乐的事件之一。4个月时婴儿就能认母,见到母亲会表现出微笑,当母亲和婴儿对视,用手去触摸他腋下和肋间皮肤时,婴儿便发出笑声,表示出愉快的心情。6个月时可用玩具逗引他翻身,婴儿高兴时会玩自己的脚。照镜子时,他会对着镜中的自己拍打、玩耍,如果突然中断这些游戏,婴儿会表现出不愉快的情绪。母亲参与“捉迷藏”等各种游戏会使婴儿和母亲或其他抚养人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融洽,也为婴儿从完全依赖的活动,向着独立活动发展过渡奠定基础。母亲慈祥的眼神,和婴儿的玩耍对婴儿发展人际关系很重要。婴儿智能都是在与人的交流中发育的,特别是语言的发展。做游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探索心理及活泼的性格,促进他对周围世界产生更广泛的兴趣。
怎样为婴儿选择玩具
在婴儿的发育中,玩具能够带给婴儿以新鲜刺激、是促进智力发育的重要工具之一。婴儿的生活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是玩耍,玩的过程正是小儿智力发育和能力不断进步的过程。母亲和护理婴儿的人要说、要笑、逗孩子,但这种单纯用言语交流是不够的,还要借助玩具和婴儿一起玩。玩具是婴儿取得快乐不可缺少的源泉,没有玩具,婴儿就会感到寂寞,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就会吃手指。
为了满足婴儿玩耍及玩玩具的要求,首先应为婴儿选择合适的玩具,怎样为婴儿选择合适的玩具呢?选择婴儿玩具要结合婴儿的月龄特点,超前的玩具婴儿不感兴趣,太单调的玩具不久就会玩腻了。
1个月的婴儿可在床上方悬挂几个能够摆动、色泽鲜艳、大小适中的球,他的眼会随着气球做水平或垂直方向运动。
2~3个月时给带铃声的球,放到婴儿手脚能够抓得着、碰得到的地方,婴儿看到球、听到声音,会高兴得四肢活跃,不断去抓、碰玩具。
3~4个月可以给婴儿准备细柄、能握、带声响的玩具,如拨浪鼓、小哑铃等,随着视、听、触觉协调能力的发展,玩具也应该色彩鲜艳、带有声响,便于抓、拿、捏。
6~7个月的婴儿对有声响、能跳动的玩具感兴趣,看到新鲜活动的玩具会表现得非常活跃,有要去抓的倾向,玩这样的玩具也促进他爬的动作发展。
8~12个月的婴儿要选择促进语言发育的玩具,像小猫、小狗等,同时,根据不同的动物叫声特点,教婴儿学他们的叫声,使婴儿把小动物的叫声与相应的动物联系起来,还应给孩子买小娃娃,用小娃娃教婴儿认识身体器官的名称。还有1岁多的婴幼儿对母亲用的铲子、勺等厨房实用性炊具十分感兴趣,因为这些东西能真正地使用,能盛饭、炒菜,您为宝宝买的玩具勺、铲、锅只能作为认识物品的工具,不如厨房里的大勺、大铲神奇,所以,应不时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允许作为玩具玩一玩。
常玩的玩具会对婴儿失去吸引力、新鲜感,可以收起来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玩,他又会重新喜欢。总之,为婴儿选玩具要以安全、卫生、美观、易引起婴儿愉快心情为宜。
对婴儿说话的重要性
新生儿生后不久,你就会发现他有天生的能力,这就是和你接触交流的能力。在摇篮里他们就能创造“交流”的奇迹,他们能专心致志地听父亲和母亲说话,盯着爸爸或是妈妈的眼睛看,此时的新生儿很少活动,仿佛把他的全部精力都灌注到看和听上面了,然后眨眼,有时会打个哈欠、张一张嘴,似乎说“你们的话我听懂了”。
婴儿有许多话要说,尽管他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要你仔细观察婴儿的行为,就会发现并理解婴儿的语言。因为在他们开口说话之前,就已能让人理解他们的想法了,他们会用眼神、手势、喊叫、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表情非常细腻地向周围的人表达出来。
婴儿需要有人呵护,6~7个月需要周围的亲友和他在一起说话或陪伴,一旦亲人离开,他就会喊叫、不安,甚至哭闹。婴儿的喊叫有着细微的差别,疼痛时喊声大多是又尖又响;如果大声呻吟则可能生病了;哭喊几声停停,听听没有人理会再哭喊几声,常常是婴儿在说“我呆腻了,请抱抱我”,较大一点的婴儿就会打手势表示“你抱我到外边走走”。因此,作为父母要多和婴儿说话,说话时要看着婴儿,吐字要清,这在婴儿1岁前尤其重要。
人天生就有一种奇异的现象,婴儿生后12个月内就具备学会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婴儿是不会说话的“语言大师”!
怎样促进婴儿咿呀学语
语言是表达思想和观念的心理过程,文字、声音、视觉信号、姿势及手势等均属语言范畴,口语的发展要经过发音、咿呀作语和说话三个阶段。
从出生到1岁正是婴儿从发音经过咿呀作语向说话过渡的阶段,可见婴儿期从发育、模仿、理解直到说话表现了语言是交往的一种形式。人类进化过程中语言是随脑发育和社会发展发生的,与智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婴儿期语言的交往很重要,新生儿以哭来表达他对环境的反应。2个月时常常发出社交性微笑,2~3个月能发等元音,当成人用“呃!啊!欧!”和婴儿交谈时,他会表现出愉快的心情并用“呃!啊!欧!”和人交谈。3~4个月时,人对他说话,他会报以微笑或发出咯咯、咕咕的声音。5个月开始模仿声音。总之,出生后前半年婴儿用咿呀作语来和成人交往,发出的声音是无意识的,可发出个别音节如“爸”、“妈”,经常重复音节。6个月后开始注意听别人所说的词,逐渐将爸、妈和人物联系起来,这是语言发生的基础条件。
婴儿的语言发展和人们的交往密不可分,交往少、沉寂话少的环境对婴儿语言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在婴儿的发育过程中,要经常和婴儿说话,不管是吃奶、洗澡、换尿布,只要孩子清醒,就要尽可能和他多说话,多多唤起婴儿咿呀、哎呀的反应,让他感到和人交往的愉快,反复给予语言方面的刺激,提高大脑的反应性。
要善于和婴儿交流
从宝宝出生到满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多数母亲已从喜悦、疼爱、不敢摸、不敢动的心态逐渐进入母亲的角色。按我国习惯,满月后母亲活动逐渐增加,与宝宝的交流方式也多起来。那么您会和婴儿“交流”吗?多数家长认为婴儿饿了就哭,饱了就睡,其实不然。宝宝从出生到满月已经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渐渐地有了许多感受和各种需求,如:尿湿了、排便后自己觉得不舒服就会以哭声来告诉您,“我要换尿布”。细心的家长还会发现,孩子吃奶时,尤其人工喂养的宝宝,就在您为他准备奶的过程中,他的哭声有高有低,随着您的安慰声他会低声哭或嗓子发出吭吭声,表明自己饿急了,等待您喂他,若时间长一点没有吃到奶,他就会变低声为大声哭闹,且不听您的安慰,任凭您怎么说,还是哭闹,只有奶嘴接近嘴角时才止住哭,个别脾气大的宝宝再给奶都不肯吃。
婴儿并不是全天都在睡觉,在睡醒的时候需要有人关注,需要您和他说话,给他以关心、抚摸等视、听、触觉方面的刺激,这不仅会使婴儿心情愉快,还能起到促进婴儿大脑智能发育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尽可能观察婴儿的日常表现,解读婴儿生理及心理需求,寻找适宜的机会增加亲子交往,这些亲子交往对婴儿的心理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增进母子交流
婴儿期要特别注意哺育和教养的科学性,不但要满足其生理需求,还要满足其心理上的需要。新生儿最初是通过各种感觉,包括听、视、味、触、湿度感觉及其他平衡感觉和自身感受来增加与社会的接触,母乳喂养不仅提供婴儿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佳食品,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无限的母爱,增进了母子关系。给婴儿喂奶时,母子之间眼对眼地相互对视,婴儿啼哭与母亲的轻拍,加上母亲的声音及母亲安抚婴儿睡眠时所哼唱的有节奏的曲调,都能与婴儿产生共鸣,增加婴儿愉快的心情,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母乳喂养本身就已开始了婴儿与人的交往,3个月婴儿可以把自己和环境中的人物区分开来,表现在与人接触时,经常微笑。4个月的婴儿对愉快的社会接触能发出笑声,如果被打断了就表现出烦躁,甚至哭闹。8个月的婴儿就需要母亲或养育人不离开他的视线,希望有人帮助和陪伴。若与母亲分离就表现出焦虑情绪,如果一直让婴儿处于孤独卧床的环境中,就会缺少愉快的情绪反应。如果缺乏母爱,日后也会表现出对人、对事缺少爱心,当情绪发生变化,母亲未能及时给予调节时,婴儿会感到适应困难,以至于以后表现出畏缩、焦虑或敌意。
作为母亲要以一种鼓励、喜爱、信任的态度来养育宝宝,要注意婴儿的喂养方法和婴儿的情绪,喂养时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参与和创造游戏,与婴儿一起玩耍,在婴儿早期应给予色彩鲜艳的玩具,让婴儿在人们的抚爱中,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母亲和婴儿相互依恋的情感,是日后小儿性格形成的基础,这种关系的建立也会增加婴儿探索的欲望,使其善于和人相处,很好地面对现实。
怎样培养婴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婴儿的社会行为和自我服务能力比较容易观察到的有微笑,对大人的相依,对玩具的态度,独立饮食的要求,配合脱穿衣服的能力等,他们常被用做评价婴儿发育水平的依据。婴儿以微笑和成人交往,就能保持精神愉快,食欲和消化能力就好,生长速度也快。对母亲和抚养人的依恋感情是婴儿精神的需求,婴儿需要爱的刺激,有他依恋的人陪伴他会安静,会为自己处在“安全的港湾”里感到欣慰。
应通过婴儿的社会行为着手发展和培养婴儿自我服务意识,如在3个月婴儿喝水或吃奶时,把婴儿的小手放在奶瓶上,让他触摸,帮助婴儿开展早期的感知活动,这是生活自理能力意识的最初培养。5个月婴儿吃饼干时,让他自己拿着吃,7~9个月时由母亲拿奶瓶给婴儿喝水或吃奶,逐渐改为成人略给帮助,由婴儿自己手扶奶瓶喝。平时穿衣服时教婴儿配合伸手臂,穿鞋让婴儿抬脚,能自己主动往鞋里伸脚。满1岁后更要注意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吃饭的时候,有条件让婴儿自己拿勺吃,家长可给予适当的帮助,每次盛的饭菜量不要太多,以免洒到外边,不要因为怕食物洒得满地,弄脏衣服而限制小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学习。
从婴儿起重视其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鼓励其进步。婴儿自己动手的意识是很可贵的,如果这时阻止他的主动意识,将影响学龄前及学龄期的动手能力,导致学习困难,因此,这对培养小儿独立生活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很有帮助。
如何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
过度保护不利于宝宝独立能力的培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宝贝,加上祖父母的关怀就更胜一筹了。常常自主或不自主地过分保护孩子,这是父母在家庭教育及培养宝宝独立能力上常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比如一个刚刚会走的婴儿,并不能走得很稳,常常跌跤,当宝宝走路突然摔倒时,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把孩子抱起来,嘴里还会不断的说,“把孩子摔了,宝宝不要哭,不要哭,是谁招惹了宝宝”等等,当周围有人时,还会打一下人,责怪是此人把宝宝碰倒了。本来摔得不重,孩子也没有哭的反应,经过家长一番“保护”性诱导,宝宝便哭起来,这样保护几次以后,只要跌倒了,或有一点委屈就哭,遇到不如意就大发脾气,久而久之,养成任性的毛病。因此,当婴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无关紧要的“委屈”时,作为家长应“视而不见”,让其自己处理。比如摔倒的婴儿会回头看大人,如果大人没有反应,他就会左右看看,自己爬起来再走。如果此时家长鼓励婴儿站起来,他会有成功和自豪感,时间长了,将会养成独立坚毅的性格,遇挫折不会怨天尤人。
怎样开阔婴儿眼界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视觉与整个心理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视觉缺陷可造成学习无能。
婴儿的视觉发育是随着月龄的增长逐渐发育的,新生儿出生时就有短暂的注视,由于眼肌调节功能不完善,仅能看半径为60厘米红颜色的物体,1个月时才开始出现头眼协调,眼能随物体在水平面上缓慢移动,3个月时头能随物体转动,能看到8毫米大小的物体,3~5个月能看自己的手,长到6个月时,看东西能随不同角度来改变体位以协调视觉并能感觉颜色的变化,9个月到1岁能在较长时间里注视3米以内人的活动。
从新生儿期就应开始促进视觉发展,首先让婴儿对光线明暗作出反应,对昼夜有感觉,接受开灯、关灯的刺激。在新生儿的房间里,白天挂窗帘把屋里光线调暗,对视觉的发育是不利的。
新生儿对大的、红色物体感兴趣,可在婴儿床上挂5厘米左右能摆动的红色球体或相当大小的红色玩具,需要提醒的是,在小床中心放一个不动的球是不可取的,这样做婴儿双眼会向中心看,不利于眼肌的协调发育。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能辨认颜色,对单一画面不感兴趣,喜欢多样、多色彩的画面。在婴儿的房间或小床贴些色彩斑斓的图画,利用玩具如小猫、狗、鸡等给9月~1岁的婴儿看,指出猫、狗、鸡及其身体显著部位的名称,反复刺激,以后让婴儿自己指出哪是白猫、哪是黄狗,哪是头、哪是尾等,还可以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来培养他的想像力。给婴儿抛小球或块状积木看,是为了锻炼他眼随物体移动的能力,把一些玩具放在离婴儿远一点的地方,吸引孩子视线,鼓励他去拿,以促进手眼协调能力。
此外,要经常抱婴儿到户外活动,不仅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而且能看到外面的蓝天、白云、花草、树木以及色彩斑斓的奇异世界。复杂的视觉刺激不但使婴儿心情愉悦,还能达到开阔视野,促进婴儿心智发育的目的。
怎样促进婴儿的听力发育
小儿出生后听力已发育相当好,当有50~60分贝的声响时,可引起他眨眼、惊吓反射,或啼哭。3个月的婴儿能把头转向声源,这时应选择色彩鲜艳,带有悦耳响声的玩具给婴儿看,他的视线可随有颜色的玩具转动,将玩具避开婴儿视线,再摇晃玩具发出声响,婴儿的头会转向声音传出的方向。这一点也是家长自己判断婴儿听力是否正常的简易方法,若没有反应就应该及时找医生检查。4个月听到悦耳的声音时,会发出喜悦的微笑,5~6个月时可循声音左右转头、抬头或低头,拿带有声响的玩具在孩子头的上方、下方、左右晃动,他会伸手并改变体位去取。按照婴儿发展规律适时地训练婴儿听觉、视觉和空间关系的感知觉,对婴儿的心理智力发育大有裨益。
良好的听觉感受有利于语言听觉的发育,6个月婴儿对母亲的语调有反应,若母亲沉着脸,说话声音不友好,婴儿即刻会表现出委屈或啼哭。8个月能够区别语言的意义,经常给婴儿放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听,妈妈给孩子唱摇篮曲、催眠曲,经常和孩子说话,和他对视、逗他笑、学小动物的叫声,都可以促进婴儿对声音的辨别力。9~12个月能听懂几个字包括自己的名字,反复教他这是鼻子、眼、口、耳朵等,当再问他这些器官时,他就会和自己的身体联系起来,指向相应的部位。婴儿有了正常的听觉发育,才能有正常的语言发育。
教宝宝认识日常物品的方法
婴儿生活中接触物品很多,认识这些常见物品是婴儿在和人们不断交往中学到的,交流的过程是把语言和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
到了6~7个月,婴儿已经开始注意别人所说的词,能够理解别人对他的态度和语气,同时会模仿他人的动作。人们说“再见”并招手,他也能模仿招手;说“欢迎,欢迎”,同时拍手,他也会模仿拍拍小手,这说明,语言和动作的刺激要同时给予,才能使婴儿逐渐将语言和动作联系起来。
长到7~8个月时,婴儿会做回答性动作,有时会重复某一音节,这是教婴儿认识日常物品的良好时机。我们可以经常指着奶瓶说“这是奶瓶”,指着灯说“这是电灯”,指着帽子对他说“这是宝宝的帽子”,以后你再问他,“奶瓶在哪里?”“电灯,帽子在哪里?”他会把头转向物品所在的方位,并用手指。
9~10个月的婴儿在和人的交往中,能认识身边很多物品、玩具等。
11~12个月的婴儿,家长可以在抱他到户外活动前,教婴儿认识物品,如让宝宝自己拿他常用的物品,拿被子、拿衣服、拿帽子等等,反复多次,以后只要一拿起被子或推车,他就会理解要外出,这时他会按照妈妈的吩咐拿衣服、帽子等物品。天长日久,婴儿会逐渐地把语言和词义联系起来,并储存到记忆之中,使婴儿不但认识日常外出的用品,还会接触到不同动词的用法。
到了1岁,婴儿已掌握了几十个词,开始用语言和人们交往。教婴儿认识日常物品的方法并不难,只要将实物与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把语言、动作、实物与小儿的视、听统一起来,就能使婴儿懂得的事物更多,思维活动更复杂。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婴儿的接触最多,除喂养外,还要培养婴儿的各种能力,训练吃、睡、排便规律,同时,还要教婴儿认识日常物品。
一岁以后,家长可利用图片、卡片,教婴儿认识物品的名称,开始家长说名称找图片,逐渐过渡由家长说名称,孩子找图片或实物。总之,教孩子认识日常物品一定要使语言、眼神、手指的方向与实物一致,否则婴儿会感到茫然、困惑。教婴儿认识日常物品的方法并不难,只要将实物和动作与语言结合起来,促进婴儿的听觉器官不断发育,把语言、动作、实物与小儿的视、听统一起来,就能使婴儿懂得的事物更多,思维活动更复杂。
怎样培养婴儿的观察力
为了促进婴幼儿智力正常发育,早期教育已受到国内外专家的普遍重视,让婴儿观察、探索,及时提供吸引婴儿的玩具,把视、听、触摸融为一体的玩具呈现给婴儿。给婴儿看的图片,要画面清楚、色彩鲜艳、简单、主题鲜明。开始可以给一些大动物和人的图片看,使婴儿逐渐认识动物的名称,以后不但要指出整体部位的名称,还要有意引导婴儿注意各种物品、动物和人的特点、特征。比如给婴儿看同一组姿势、神态各不相同的动物画片时,让孩子指出每张画里的同一部位如眼、耳、鼻等,促使婴儿仔细观看图片,去寻找记忆中的那个部位,对培养婴儿的观察力很有意义。
在婴儿语言发育的基础上,抽象的逻辑思维才开始发展,是以感官直觉为主,概括水平很低。婴儿的注意力和观察力短暂而有限,给婴儿看的图片不宜太多,时间不宜过长,图片内容不能太复杂,否则,会失去对婴儿的吸引力。所以,要根据婴儿的特点,发挥、调动婴儿感觉器官的优势,不断丰富他们对环境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为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给婴儿看图画书的好处
出生后6个月婴儿就能分辨颜色,认识物体,6~7个月可玩玩具,8~12个月可以给一些动物玩具并让婴儿在玩中认识其名称,那么,什么时候给婴儿看图画书呢?这是家长们经常提到的问题。
一般来说,12个月的小儿就已具备看书的能力,这时家长要经常给婴儿看图画书,反复教他书上的动物及物品的名称,可以拿着他的小手指书上的画,“这是小狗”,1岁的孩子不仅能看书,而且非常需要看书,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婴儿语言发育的快速期,孩子对书画的色彩感兴趣,从图画书中知道许多动物、植物、运输工具及日常用品的名称,积累了许多词汇。到了1岁半左右孩子会随着妈妈一起翻书,找他喜欢的图画。看书认图的过程也是培养孩子注意力、观察力、辨别力的过程。
要婴儿看书,首先父母要学会买书,要买那些实物性图片,最好买图画鲜艳、真实、单个物体的识图卡片。因为1岁的婴儿爱看简单、色彩鲜艳的小动物、水果等,例如:苹果、香蕉、马、猫、火车、汽车、轮船、眼、耳、手的图画书及图片。有些还要有一些故事情节,妈妈可以绘声绘色地讲,以激发婴儿的兴趣。妈妈要和孩子一起看书讲故事,诱导和培养婴儿爱看书的好习惯。
让婴儿多照镜子的好处
小儿生后第一年虽然自我意识不强,但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多让婴儿照镜子则可启发自我意识的发展。
人们不仅能认识周围世界,还能认识自己,即知道自己身体外貌,又能意识自己体内各种心理活动,并对此进行评定,这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婴儿意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让5~6个月的婴儿照镜子,妈妈可抱着婴儿让他面对着一面大镜子,敲敲镜子,叫他看镜里面的自己,婴儿看到镜里的人会感到很惊奇,他会注视着前面的镜子,妈妈对着镜子笑,婴儿看着镜子里有他熟悉的妈妈的面孔,他会感到愉快,也会对镜子里的自己影像感兴趣,并用手去拍打镜中的自己。经常让婴儿照镜子,让他摸摸镜中自己的脸,妈妈的脸,教他说“这是宝宝,这是妈妈”。随着月龄的增长,宝宝逐渐会对镜中人表现出友好和探索的倾向,渐渐认识到镜中的妈妈和镜中的自己,对自我意识萌芽的启迪有重要意义。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大脑成熟的标志,积极的自我意识表现使孩子有较多的自我认识的能力和自我价值感,自信心强,独立性强。因此,多做照镜子游戏,可以启迪和培养自我意识,对以后树立自我形象,建立自信心,避免或减少小儿的社交退缩行为均有好处。
怎样促进婴儿手的灵活性
出生时婴儿手指屈肌呈紧张状态,即手总是握着拳,只有眼与手的动作取得协调之后,小儿才能有意识地运用双手,小儿手眼动作的协调是随着神经精神发育的成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手眼动作的协调能力标志着一个婴儿发育的成熟程度。虽然这个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平时注意培养训练,手眼动作就能较快地协调起来。
根据婴儿手的各种动作发展规律,1个月时可以用细柄的拨浪鼓触碰婴儿的手掌,让他握紧。3~4个月给他拨浪鼓或带有声响的小哑铃,他会抓握并不自主地晃动,当婴儿听到声音时表现兴奋,就会手舞足蹈,玩具也会不自主地脱落。4~5个月试着给婴儿玩具时,他会伸手拿,要多次更换玩具的位置,让婴儿经过几次努力才能拿到玩具,经常给婴儿一些色彩鲜艳容易抓握的玩具,玩具要便于婴儿左右手传递。6个月以后给他抓捏能弯曲变形、发音的玩具,家长可以先做捏、敲等动作给婴儿示范,让婴儿模仿,鼓励婴儿的探索性活动。9~10个月拇食指能够对捏,把香蕉、橘子等软质水果切成小块,或选一些含在口里即软化的小儿饼干,让婴儿自己用拇食指捏拿,一块一块地吃,既训练了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又锻炼了婴儿的咀嚼功能。9~10个月以后,母亲穿些带装饰的衣服,婴儿会用手指去捏拿,还可做一些两手指对指的游戏,练习手指的伸、屈活动,以促进手的活动由粗大到精细运动以及互相协调能力的发展,还可以给小球(小球不能被婴儿吞咽为宜)、线球让婴儿玩耍。1岁时让婴儿自己拿勺进食,以增进拇指的灵活性,不要因为婴儿弄洒了饭而限制婴儿自己要进食的欲望。
活动最能够促进婴儿手的灵活性,也反映出小儿的认识水平,因此,家长要尽力训练婴儿的抓握动作,促进婴儿精细动作的发育。
音乐可促进婴儿大脑发育
婴儿大脑皮层是随婴儿的生长而发育的,外界环境的影响能促进大脑皮层的发育,如婴儿看、听以及和成人的接触、交流都可以促进大脑皮层以及智力的发展。神经系统协调人体中各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调节各器官内部的机能,以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的不断联系。
人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之间由2亿条神经纤维组成的胼胝体沟通,就像庆典时天安门前地下通道的人流,将广场和天安门联系一样,大脑两半球信息相通,协同作用。大脑两半球是交叉支配全身的,即左半球支配右侧身体的活动;右半球支配左侧身体的活动。两半球的功能各有分工,相互补充,人左脑半球的功能包括抽象思维、意识、语言等重要生理功能;人的右脑半球负责形象思维、知觉、直觉活动,包括音乐、绘画等。
音乐教育有其独特的美育感化作用。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音乐对小儿的智力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小儿右脑的开发有着明显的效果。音乐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优美悦耳的音乐能使孩子精神愉快,情感丰富,性格开朗,经常为婴儿哼唱或播放轻快有节奏曲调的儿歌、民歌、催眠曲,让其生活在热情充满音乐的环境里,对右脑开发,培养创造能力都大有裨益。
利用音乐挖掘婴儿潜能
音乐是挖掘婴儿潜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有音乐伴随将使生活充满智慧和活力。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喜欢听舒缓优美的乐曲,当播放乐曲时新生儿会将头转向音乐发出的方向。长到2个月时,婴儿能安静地躺着欣赏音乐。优美的音乐不但能使婴儿心情愉快,还可促进大脑发育。和婴儿说话时应该用儿语,声调要高,要有节奏感,要像唱歌一样拉长音调对宝宝说话。给婴儿经常唱民歌、儿歌或唱节奏感强、优美欢快的歌曲,睡前唱唱催眠曲等。当唱歌时经常按节拍摆动宝宝上下肢,这样做时间长了,当你再唱歌时,他自己就会挥动小手活动四肢。可以把宝宝抱在怀里,随音乐节奏翩翩起舞或自唱自舞,也可抱着宝宝站在镜前随音乐节拍轻轻摇晃宝宝的身体,还可随节拍按摩宝宝肌肤,活动一下宝宝的上臂和小腿。这些都可以促进脑神经和肢体运动神经的协调发展。
应该注意,播放音乐的音量要适中,持续时间不要过长。在播放音乐时,父母可以细心留意婴儿的反应,如婴儿表情不愉快,应该停止播放。
成人的态度对幼儿的儿的影响
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很大程度取决于周围环境和成人对他的影响。成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所以,不论是在家庭或托儿机构中,成人都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幼儿,否则,就会影响到他们的语言、行动和思想意识。过于放纵不管,就会自由散漫;过于娇惯,幼儿就会任性;管束过于严厉,又会使幼儿沉默呆板,这都是没有正确教养的结果。
幼儿学会走路以后,就喜欢跑跳,或者好把东西搬家,不懂得什么是危险,跌痛了就哭。这种情况下,成人应以正确的态度来指导他,告诉他怎么样才不会摔倒。但是有些成人却说:“乖乖,别哭了,是凳凳绊倒了你,揍他几下吧。”孩子狠狠地将凳子揍了几下,于是就笑了,成人也以此为满意。这种不正确的教养方法,会促使幼儿以为“错误”都是别人的,甚至不遵守纪律,不肯认错。不问情由地打骂孩子,这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不良的刺激。对幼儿的粗暴行为,应当严禁!
3岁左右的幼儿,需要进行说理教育。当他正在兴高彩烈地做游戏的时候,家长忽然要他回去,幼儿不愿意走,还硬性地拉着他走,幼儿必然就大吵大闹地发脾气,似乎受了很大的打击,以后干什么就躲起来。正确的态度是,首先应当观察他进行的游戏是否有益,如果游戏内容是正当的,当他正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最好不要中断他。如果必须要他结束的话,应当允许他告一段落再回去,或劝他回去一会儿,再继续来玩。
幼儿好模仿,好动,例如妈妈在洗衣报,他好奇地去学着要帮忙。这时候,成人就要帮助他学习劳动,如给他一块小布头,将小脸盆放在一旁一起玩,他就会用心地模仿成人的动作。可是有些家长,对于幼儿所具有的模仿特点不理解,认为是凑熟闹,甚至不耐烦地说:“滚开!别捣乱。”这是对幼儿自尊心的打击。这样的孩子就会在入前人后表现不一样,谁的话也不听,这都是因为家长未能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的结果。
幼儿另一个特点是好胜心强,有好胜心是进取心理的表现,但对此必须正确引导,否则就会遇到一点不满意就闹。对幼儿哭闹要分析原因,是因为没有满足要求,还是因病,如果是前者而不是后者,那么,父母要态度一致地帮助孩子,耐心地向他讲道理。
万一坏习惯已经形成,不是一下子能纠正的,成人要更加耐心地教育,才能使孩子慢慢地改掉坏习惯。每当发现他有一点改进时,都要及时给以鼓励,使之巩固,并继续耐心地帮助,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总之,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阶段中父母和保教工作者的一切言行,对儿童都有着直接影响,并且这种影垧会很深远。因此,成人一定要注意给孩子以好的影响。
培养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
幼儿是否善于适应环境,是智力发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造成不适应是有种种原因的,主要是在幼年时期环境影响智力发育所造成的。
人的智力,有高低之分。影响智力高低的有两大因素:一是环境,二是遗传。
遗传是先天因素,上代的影响可以直接传给孩子,故使智力发育有一定限度,当前人们正在研究阻止这种因素发生作用。而环境影响却与遗传不同,它属于后天因素。如果大脑已具备了良好的发育基础,缺乏了后天教育(即环境刺激),智力也难以发展,特别是婴幼儿时期影响更大。所谓环境是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大自然,内容包括游戏、画图、手工、讲故事以及电影、电视、录像、录音等等。只要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环境条件,就能为孩子的智力发育加快步伐,提高应有的智力水平。
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丹尼士,曾惨无人道地从孤儿院挑选了几名发育良好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暗室中喂养,几乎隔绝了与外界的任何接触,从小得不到一点来自外界的刺激。这些婴儿的智力发育渐渐地出现了停滞状态,甚至到了白痴的程度。另外,60年代有位心理学家对伊朗德黑兰一个孤儿院的婴儿,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发现那的婴儿由于缺乏正常的环境刺激,约一半的孩子到2岁才能坐起,85%的孩子长到4岁仍不会独立行走。这时,如果立即改变环境,给以适当的刺激,情况就会大为改善。这说明了环境对孩子的智力发育起着多么巨大的作用。
环境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影响,道理也不难明白。大脑是个接受、分析、综合、贮存和发布各种信息的装置。如果它所接受或发布的信息越多,量越大,大脑的分析、综合或贮存的活动也就越频繁,给大脑锻炼的机会也就越多,它就会愈用愈发达。所以说,脑子愈用愈灵。一些有益的游戏、玩具,正常的学习与教育,本质上都是良好的刺激或信息,是给大脑以完善的训练,使大脑能具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能力,智力随之也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家长除了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孩子善于吸收不同环境中的各种信息,从而充分发展智力。
帮助扩大孩子的交往
在过去,一般家庭中都有几个兄弟姐妹,哥哥姐姐总是为弟弟妹妹做着榜样,因为孩子与孩子在一起接触多,所以对弟妹的影响也大。今天,各家各户独生子女多,住宅式样变化大,高楼层多,一门一户,小家庭化,互不往来,3岁以内的小儿在家庭居多数,孩子(尤其2岁内的)也常常处在孤独的生活之中。然而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总想找到小朋友与他一起玩。再长大一些,他会感到总在父母的保护下生活太单调。因为人也和其他动物一样,在婴儿时期,通过与年龄相仿的婴儿接触,渐渐地意识到除自己以外还有其他的东西存在。日本学者河合雅雄教授说:即使猴子等动物也存在被保护和保护的两种界限分明的状态,而不能平等,只存在小猴集合成群以后,才进入一种反抗期,萌发了一种离开父母的独立性。教授又对孩子做了实验。他将孩子分为两组:一组是依靠母亲教育的小组,另一组是集体生活的孩子小组,将两组加以比较后认为,在集体中教育出来的孩子组要正常、要好些。他还指出,集体尽可能由相仿年龄的小儿组成更好些。这就是说相仿年龄的小儿在一起更有共同语言,更能进行有趣味的玩耍和说话。因此,扩大孩子的交往,让孩子和年龄相仿的同伴一起玩耍,能更快地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
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重要性
孩子长到2~3岁,身心都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这时候走路亦逐步稳起来了,并可用语言同他人交往,已具备进入幼儿园的条件了。这时应该送孩子去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利于孩子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然而,有些父母却不为孩子积极地进幼儿园作准备,而是顾虑重重,认为3岁太小,生活能力差,到幼儿园去,一个老师要管20来个小孩,舍不得。甚至有时在孩子不听话时说:“你调皮,不听话,送你去幼儿园。”以这样的话来吓唬孩子,使孩子不理解去幼儿园会发生什么情况,就会对幼儿园产生惧怕心理。
这里举两个实例。有一位母亲在送孩子入幼儿园前,先让孩子对入幼儿园进行心理准备。她事先与幼儿园联系,在孩子入园之前,她带孩子去观摩幼儿园的生活,几次之后,孩子向妈妈提出要求,“妈妈:你什么时候把我送进幼儿园?那儿真好玩,有那么多的娃娃在一起玩。”孩子在家里再也呆不住了。当妈妈将孩子送进了幼儿园后,孩子高高兴兴地很快就适应了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规定,接受了幼儿园的教育。
农村的孩子怎样呢?有一个农村幼儿园,刚建立时孩子来得并不多,几天以后孩子越来越多,原来规定是收3岁以上小儿,却发现有两个小孩还不满3岁,天天与同村的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并眼泪汪汪地站着,保育员告诉他:“你还小,明年再来吧。”他们哭着说:“不走,我们也要来这儿学唱歌,听讲故事……愿意和哥哥姐姐们在一起。”终于这两个孩子感动了幼儿园领导,同意他们入幼儿园的小班。这说明,孩子是愿意过群体生活的,关键是父母能不能了解儿童心理的特点,放心地让他们去独立生活。
可是也有的孩子,受了父母不良教育的影响,依恋他们熟悉的家庭环境,不愿离开亲人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尤其家长给予独生子许多优越条件,孩子不爱劳动、自私、任性,什么都是他的,怕困难,不合群,偏食,多病等,这样的孩子到哪儿都会不适应。应当说孩子的这些弱点是从家长那儿来的,是可改变的。惟一的办法,是让他们进入集体生活中去。因此在孩子2岁起就要为进幼儿园做好一切准备。让他自己动手,吃饭、穿衣、结鞋带等等,溺爱是有害孩子的智力开发的。
进入集体生活将会使幼儿得到体格锻炼,并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引导他们认识周围的自然环境,观察树木、花草、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等,开发他们的智力。
幼儿时期个性正在形成,并且已出现种种倾向,如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呆板,有的急躁,有的温和,有的对同伴友爱,有的不合群等。所以在幼儿个性形成时期父母与幼儿园要互相合作,给以良好的品德教育,在他们的小心灵中撒下优良品德的种子。否则坏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再进行纠正就很困难。
家长要教育孩子想到别人,关心别人,不要老是只想到自己;要尊敬老人,爱父母,爱老师,同小朋友要友爱相处;要爱惜物品,爱惜粮食,爱护公物;教育他们爱劳动,爱科学;不撒谎,对人有礼貌;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身体清洁,不乱吃零食,不挑食;不乱发脾气;不拿别人的东西。
向幼儿也要进行美的教育。幼儿最爱鲜艳的色彩、生动而有趣的事物,美育对幼儿有特殊的教育效果。可以利用唱歌、跳舞、听音乐、画图、听故事、看各种艺术表演等教育形式来影响孩子,逐渐地让孩子学会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培养孩子具有高尚的情操,对美有欣赏的能力。
了解婴儿生理特点的好处
1.外观特点
新生儿皮肤呈粉红色,皮肤表面有一层薄白色胎脂。足月儿胎毛不多,仅额面、骶尾部可见;胎毛多,未脱落表示未成熟。由于新生儿的皮肤细嫩,毛细血管丰富,保护功能不强,稍不注意容易损伤,细菌感染后容易发生脓疱疮、疖子和其他病症。新生儿头颅较大,头长占身长1/4,颅缝可能未闭或颅骨边缘重叠(为产道内受挤压所致)口腔黏膜光滑薄嫩;牙龈及上腭可见白点,黏液腺阻塞,对吸吮无妨,不可挑破。
2.体温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体温不易稳定。因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过多,故须对新生儿注意保暖,防止低体温,以免引起硬肿症。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儿自身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在炎热季节,或室温过高,摄入水分不足情况下容易出现发热。突然高热,称为“脱水热”。
3.体重
出生后2~4日,由于排胎粪、吃奶较少、排出水分较多等,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比出生时平均下降6%~9%,一般不超过10%。4日后开始回升,7~10日恢复到出生时体重。若下降太多、回升过晚或恢复时间延长,应注意寻找原因并进行处理,如喂养不当、奶量不足等都可影响体重的增长。
4.新生儿黄疸
出生后2~3天的新生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有的全身皮肤显著发黄,有的则较轻微,大都于生后8~10天消退,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是因为:
。(1)在胎儿时期,氧气比较缺乏,因此血液中有更多的红细胞来补偿某个红细胞含水量氧的不足。出生以后,新生儿已能自己吸氧,不再需要过量的红细胞,于是过量的红细胞被破坏,产生了过量的胆红质。
(2)肝功能尚未成熟,不能把全部过量的血胆红质变为肝胆红质,以致堆积在血液中,把皮肤和黏膜染成黄色。黄疸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黄疸较重,皮肤黄色迟迟不退,应就医诊疗。
5.新生儿消化道
新生儿的胃最初只能容不足30毫升的流食,两周内可逐渐增到50毫升左右,新生儿胃容量小,胃的位置呈水平位。故常见新生儿哺乳后溢乳或吐奶。出生后12小时开始排出粪便,呈深绿色或黑色黏糊状,称为“胎粪”,它是胎儿在子宫内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角化上皮和肠道分泌液、胆汁等的混合物,以后随着哺乳,转为过渡性粪便,逐渐转黄色,胎粪约于3~4日内排尽。若出生后24小时尚不见胎粪排出,应检查婴儿肛门、腹部,有无肛门闭锁或其他异常。
了解新生儿呕吐诱因
新生儿因喂养不当常会发生呕吐。但若反复呕吐或呕吐不止,则应考虑是疾病造成的。常见的引起新生儿呕吐不止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先天性食管闭锁
本病多发生于早产儿。患儿吃多少吐多少,并流口水。喂乳后有呛咳,颜面呈青紫色,可很快出现气喘、呼吸困难、口唇发紫等类似肺炎的症状。治疗本病的惟一方法是采取手术法解除闭锁。
2.先天性肠闭锁
即小儿在胎内肠管就闭锁不通。怀有这种病孩的孕妇一般腹型过大,有羊水过多现象。肠闭锁包括十二指肠闭锁、小肠闭锁和结肠闭锁。患儿出生后第一天可正常吃奶,1~2天后反复发生呕吐者,多为十二指肠闭锁,生后2~3天出现反复呕吐者多是小肠闭锁,肠闭锁患儿的呕吐物中有胆汁,有时还有胎便;患儿上腹部膨隆,下腹软瘪,在腹部可见到胃肠的形状及蠕动波;患儿不排便,而排少许灰白色黏液或是饭粒样便。本病也必须手术治疗。
3.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
这是由于胚胎发育不良或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疾病,患儿肛门完全闭锁,有的合并直肠前庭瘘、直肠会阴瘘或直肠阴道瘘,男孩还有直肠膀胱瘘等畸形。如果新生儿进奶3~4天后不排便,出现腹胀和呕吐,开始吐物为奶汁、胆汁,后为粪便。应检查一下肛门,如为直肠闭锁,需手术治疗。
4.幽门痉挛
其呕吐特点是呕吐时间不规则,呈间歇性,每次呕吐量不多。随着小儿的发育,呕吐可逐渐减轻,孩子发育不受影响。呕吐严重时可口服0.1%阿托品溶液。
5.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主要由小儿幽门周围的肌肉肥厚造成的。其特点是出生后头两周吃奶不止,而在生后2~3周时,吃奶不久便呈喷射性呕吐,呕吐物可喷出数十厘米,呕吐物中可有隔夜的奶,但无胆汁。呕吐症状可随月龄增长而加重,同时患儿体重逐渐下降。此病也需手术治疗。
6.先天性巨结肠
病因主要是直肠肌肉间的神经节细胞缺损或发育不良,造成了直肠上部的结肠扩大。患儿先是腹胀,以后发生呕吐,初期吐的是奶汁、胆汁,之后吐粪便。腹胀如鼓,通常不能排便,需灌肠后方可排出。粪便积存时患儿便呕吐,吐出后呕吐即消失。此病需经直肠测压或钡灌肠X光照相才能确定诊断,然后根据具体病情决定采取用保守疗法还是手术治疗。
能引起新生儿呕吐的疾病还有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环状胰腺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但较少见。总之,新生儿呕吐,尤其是反复频繁呕吐切不可等闲视之。
呵护新生儿的脐带
新生儿的脐带是婴儿与母体最后相连的证物,在出生后数日会变为黑色,继而在1周到4周之间脱落。
为加速愈合及防止感染,要注意保持宝宝脐带部位的干燥,尽量接触空气。
下列几点有助于此:
(1)包尿片时,将前端往下摺到肚脐以下,同时让上衣往上翻,以使得肚脐能直接与空气接触。
(2)在脐带完全脱落前,避免盆浴。擦澡时亦须防止沾湿该部位(若沾湿,务必用酒精及碘酒清洁干燥)。
(3)用棉花棒沾酒精(棉花棒须经消毒)轻拭伤口,可保持该处清洁干燥。
(4)若该部位变为红色,要赶快通知医生。
新生儿脐带异常情况的处理
现在因断脐而酿成的新生儿破伤风、败血病死亡的病例已经很少了。不过有的刚当父母的对新生儿肚脐的护理还是不太明了。
具体措施是:脐部局部保持干净清洁,不可潮湿,更不能被大小便污染,不可随便擦、蹭,在未脱落的日子里应该用0.75%碘酊或75%酒精轻擦,每天1~2次,如果发现脐部及周围皮肤发红、有臭味、有脓、有血,则就是新生儿脐炎了,必须上医院看病。由于结扎脐带有各种方法,所以脐带脱落时间不一,有1~2天的,有5~7天的,10天以上不脱落的应视为有脐炎存在,当干痂掉落后,伤口是淡红色,新鲜的表面,这时仍然应保持干净清洁。
有时脐带脱落后还会遇到异常情况:
(1)脐眼伤口上可见到一个小米粒大小的小眼,还可见到一颗鲜红肉芽肿块,时不时流出一点淡淡的血水,这叫脐茸。涂擦外用药不管用,到医院医生用1%的硝酸银烧灼(千万别自己处理),烧灼不掉需切除。
(2)有的脐带干痂脱落后,局部皮肤总是湿乎乎的,能湿透所垫的纱布,时不时流1出清亮透明的液体,像水又像汗,还有尿臭味,这是脐眼上有个管子与膀胱相通了,因为该闭合的脐尿管生前没闭合,所以尿液渗出,并刺激脐周皮肤,还可以见到湿疹、发炎、糜烂,这叫脐尿管开放,必须外科手术切除。
(3)有时从脐眼可见到黄绿色带有大便臭味的液体,有时还闻到有臭味的气体,这叫脐瘘,必须手术治疗。
(4)有时可以见到脐干痂脱落后不久形成一个能活动的软的小肿块,小如小樱桃,大如核桃或更大,安静时可消失,哭时、咳嗽用力时,会鼓起来,用手轻轻一按压就能压回去,同时还可以听“咕嘟”声,感到有一股气从小肿块挤回肚里去,这就是脐疝,脐疝一般没有痛苦,如膨胀特别大会腹疼呕吐。为什么会形成脐疝呢?因为新生儿腹部肌肉未发育好,就是脐两侧的肌肉没合拢好,腹部正中是个薄弱地带,腹内肠子从脐部向外顶出来而形成的,一般在1~2岁,或3~4岁可逐渐缩小及闭合,不用治疗。有的人用宽带捆绑肚子,用胶布固定并粘贴,用钱币来压迫等等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容易损伤脐疝表面细薄的皮肤,只要平时穿柔软的内衣、内裤,不要磨损脐疝表面皮肤为好,如遇到不缩小,不闭合,到2~3岁以后可以手术治疗,手术很简单,效果也很好。
怎样给新生儿喂药
给新生儿喂药比给大一点儿的孩子喂药容易,因为新生儿期味觉反射尚未成熟,所以对吃进的各种饮食的味道不太敏感。尽管给新生儿喂药较容易,但在喂药时也应该慎重对待。
当新生儿病情较轻时,可将小儿头和手固定,然后用小匙将药液放到舌根部,使之自然吞下,切勿捏鼻灌药,以防呛入气管。也可使用奶瓶让婴儿自己吸吮而服下,但要注意把沾在奶瓶上的药液用少许开水涮净服用,否则无法保证足够的药量。
如果患儿病情较重,可用滴管或塑料软管吸满药液后,将管口放在患儿口腔颊黏膜和牙床间慢慢滴入,并要按吞咽的速度进行。第一管药服后再喂第二管。如果发生呛咳应立即停止挤滴,并抱起患儿轻轻拍后背,严防药液呛入气管。
在喂中药汤剂时,煎的药量要少些,以半茶盅为宜。一日可分3~6次喂完,加糖调匀后倒入奶瓶喂用,注意中药宜温服。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乳汁冲服药液,因为乳汁的蛋白质能与许多药物发生作用,可能出现凝结或者降低药物的治疗作用,甚至影响食欲。当喂一些浓度比较大,味道比较苦、酸的液体药物时,可适当加一些水使浓度小一些,或适当加些白糖,这样有利于孩子服药。在用药以后,要注意观察新生儿对药物的一些特殊反应,以免发生意外。另外,一定要按时按量服药,不要随便减少或增加药物的数量与服药次数。
给新生儿喂药宜掌握的技巧
(1)给新生儿喂药以前,家长不宜给患儿喂乳及饮水要使患儿处于半饥饿状态,这样,既可防止恶心呕吐,又因患儿饥饿,便于药物咽下。
(2)按照医嘱,先将药片或药水放置勺内,用温开水调匀喂药时将患儿抱于怀中,托起头部成半卧位,用左手拇、食二指轻轻按压小儿双侧颊部,迫使患儿张嘴,然后将药慢慢倒入小儿嘴里。
(3)新生儿吮吸能力差,吞咽动作缓慢,所以喂药时要特别耐心、细致。
(4)有些妇女采取大人吃药,企图通过喂奶的方法把药效“传”给新生儿,这种做法是不起作用的。因为通过奶液到达婴儿的药量毕竟有限,根本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5)不要用捏鼻子的方法硬灌,这样药液容易呛入气管也不宜将药物直接倒入咽部,以免将药物吸入气管发生呛咳,甚而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6)如果喂服药液时,病孩出现呛咳,要立即停服,并抱起病孩轻拍背部。要防止药液呛入气管,否则容易造成肺部感染或因阻塞气管而窒息死亡。
(7)喂药后,应继续喂水20~30毫升,将口腔及食道内积存的药物送入胃内,而且,喂药后不宜马上喂奶,以免发生反胃引起呕吐。
(8)要严格掌握剂量。因新生儿的肝、肾等脏器解毒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一旦用药过量,容易发生中毒,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9)有时小儿用药剂量很小,为了便于准确掌握剂量及减少服药时有效成分的损失,可先将所服用的药物与钙片等对机体无明显影响的药物一同研碎、混匀,然后再分出所服用的剂量。
(10)给大家介绍一种比较理想的喂服方法。即采用塑料吸管(比如鱼肝油吸管)代替汤匙。将药液用吸管吸取,再将吸管口放在病孩口腔颊黏膜和臼齿间慢慢挤滴。注意按照吞咽的速度和节律进行,若呛咳即停止挤滴。
怎样预防新生儿眼屎多
引起新生儿结膜炎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为衣原体和球菌。
1.衣原体结膜炎
衣原体是寄生在细胞内的一种微生物,婴幼儿期可引起结膜炎和肺炎。感染多由患儿父亲尿道炎,引起患儿母亲宫颈炎,患儿父母多无症状,孕母常有羊膜早破史。感染可发生于宫内(即分娩前)及分娩过程中(产时),阴道分泌物污染。潜伏期为5~13天,比细菌性结膜炎发病晚。脓性分泌物在数周、数月自行消散,结膜不留疤痕,也不累及角膜。预防本病可在婴儿出生后即点1%红霉素眼药水,每天3次,共2~3天,婴幼儿患病后,治疗时间较长,用1%红霉素滴眼至症状完全消失,同时口服红霉素,也可用0.25%氯霉素滴眼。
2.细菌性结膜炎
以淋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麦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多见。淋球菌感染来源可在胎儿分娩时传播,但大部分是由于婴儿接触者(父母和医务人员)污染的手造成。细菌感染发病早,出生后23天较重,眼睑浮肿,结膜,充血,分泌物呈脓性,炎症可累及角膜,甚至形成溃疡而穿孔。
3.淋球菌结膜炎
预防淋球菌结膜炎,可在婴儿出生后用19/6硝酸银滴眼,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减少药物刺激。对出生后感染的结膜炎的预防主要在接触小婴儿的人须先洗手,而且不用被污染的手及粗糙的布擦洗婴儿眼睛。眼屎多时,用生理盐水及清水或3%硼酸水冲洗眼部,自内向外,每天3~4次。根据细菌种类选用含有抗生素的眼药水,如1%红霉素、0.259/6氯霉素、0.5%金霉素、0.3%庆大霉素。
新生儿错误处置六则
1.忌挤压乳腺
正常新生儿不论男女,出生后3~5天,乳房可肿大如蚕豆或鸽蛋大小,并可泌乳,系胎儿从胎盘接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所致。多于生后2~3周自然消失,不需治疗。如果强行挤压,易造成感染而发生乳腺炎。
2.正常溢奶误认为呕吐
新生儿胃容量小,呈水平位,故易发生溢奶。喂奶后应竖起,轻拍后背,排出咽下的空气,然后取右侧卧位。少量溢乳属正常现象,不应按呕吐治疗。
3.忌错弃初乳
初乳是指产后12小时内分泌的乳汁,因初乳颜色发黄,比较清淡,所以有的人认为“初乳”是“坏乳”而白白挤掉。其实初乳含有大量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能杀死破伤风杆菌、百日咳杆菌、肺炎链球菌的大肠杆菌,且能抵抗麻疹、小儿麻痹等病毒。
4.忌生理性黄疸误认为肝炎
新生儿生后2~3天开始出现黄疸,一般7~14天自然消退,无不良反应,称“生理性黄疸”。该现象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使血清内胆红素蓄积而呈现黄疸,不需治疗。有些年轻父母一见小儿皮肤发黄就认为是黄疸性肝炎,到处求医诊治,其实没有必要。
5.忌误擦胎脂
胎脂有保护皮肤、防止细菌感染及保温作用。除胎脂较厚、皮肤褶多的大腿根、腋下及脖子等处,需略加擦拭,其他部位的胎脂不宜擦去。
6.脱水热误认为感染
少数新生儿出生后的第3~4天有一过程性发热,体温骤升,有时可达39℃左右,但一般情况良好,夏季多见,若补足水分后,体温可于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不需治疗。有人误认为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是不必要的。
新生儿流泪是怎么回事
刚生下来没多久的小宝宝,一双眼睛总是水汪汪的,非常招人喜爱,但有的小宝宝眼睛里的水似乎太多了,总要流出来,用手帕擦干后没多久,又会流出来,这就是新生儿流泪不止。父母们多以为是小儿的眼睛发炎了,可是经过仔细观察,小儿的眼睛并不红,也不肿,好像很正常,就是眼泪特别多,老是要流出来。原来这是一种叫新生儿泪囊炎的疾病。有的小儿在剐出生时,鼻泪管的下端出口被先天性的一层薄膜封闭,或因上皮碎屑堵塞了泪道,这样正常分泌的眼泪就不能通过泪道而排出,眼泪只好从面颊上流下来,形成流泪不止的现象。绝大多数的新生儿在出生时,这层很薄的薄膜完好无损,过了3~4周以后,会自行破裂,泪道畅通,流泪不止的现象就会好转,泪液可以通过泪道正常地排出。但如果这层薄膜始终不破裂,仍然堵塞的鼻泪管的出口处,这样泪液就会不断地积聚在管腔中,越积越多,刺激管壁黏膜而导致发炎,形成泪囊炎。这种泪囊炎一般影响单侧的眼睛,很少影响双侧,除了流泪不止外,有的还有脓性分泌物。如果被确诊为新生儿泪囊炎,也不要着急,不要急于去做手术,因为大多数婴儿在6个月内,泪道仍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所以应先采用保守疗法,治疗一段时间,局部滴抗生素眼药水,并对泪囊部进行按摩,每天做2~3次,过一段时间后,泪道仍不通,可以到医院进行泪道冲洗,将薄膜冲破。再不行则可采用泪道探通术,用探针将薄膜刺破,使泪道通畅。也有极少数患儿是由于骨部的狭窄或鼻子的畸形造成泪道堵塞,这样就要考虑用其他方法来使泪道通畅了。
新生儿秃头怎么办
有一些宝宝头皮光秃秃的,稀稀拉拉长着几根又黄又软_的头发,家人不免为此担心,到处打听“治疗”方法。
其实,完全不用担心,更不必治疗,因为这是正常现象。
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发育到5~6个月时,全身就有了浓密的胎毛,以后再逐渐脱落,出生时就显得头发稀少称为“童秃”。
“童秃”的孩子,到1岁左右,头发就渐渐增多,到2岁的时候,就和一般宝宝一样浓密乌黑,再也见不到这种“荒凉”韵景象了。
因此,完全没有必要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如涂擦各种名目的“生发精”、“生发灵”之类的药物。这些药物是用来治疗成人的秃发症的,对宝宝幼嫩的皮肤并不适宜。
对童秃的宝宝,应注意保护头发和头皮,促进毛发生长。首先,应保持宝宝头发清洁,经常为他们洗头。洗的时候,轻轻按摩头皮,但不要揉搓头发,防止头发纠缠在一起。可选用婴儿肥皂,再用清水轻轻冲洗干净。洗头时有些衰老的头发脱落,也属于正常现象,不必介意。
此外,充足和全面的营养,经常的室外活动,适当的阳光照射和新鲜空气,对婴儿身体全面发育有利,对头发的生长也有好处。
新生儿的皮肤病变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有许多皮肤病变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自愈,所以妈妈们不必太担心。
1.红斑
有些新生儿出生后3天内,躯体和四肢侧出现红斑,大的大,小的小,形状也不同,表现光滑,边缘不清。宝宝吃嚼正常,精神好,不发烧,3~5天可消失。
2.会阴水肿
这种情况女孩较多,大阴唇红肿明显,用手指按压可以出现凹痕,不需治疗,几天后水肿便可消失。
3.色素斑
有的新生儿腰髋部、屁股、背部有灰蓝色斑,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用手指按压不褪色,这就是色素斑,也叫胎生青记。宝宝不痛不痒,到5~6岁时可消失。
4.粟粒疹
有些宝宝出生时在鼻子周围,前额处,颊部和面部出现一些黄白色小颗粒,直径1毫米大小,宝宝没有任何痛苦,多在满月时消失。还有一种出现在面颊部和鼻部的1毫米大小的黄白色颗粒,是由皮脂腺堵塞所致,约半年内即可吸收消失。
5.皮肤颜色改变
少数新生儿出生后身体左半部和右半部皮肤颜色有所不同。身体上部和下部皮肤颜色有所不同,如身体上部皮肤苍白,而身体下部皮肤鲜红。这种颜色改变发生突然,宝宝精神状态和别的健康新生儿一样,不需要治疗,常在数天内自行消失。
6.皮下脂肪坏死
这种毛病与宝宝出生时缺氧有关,所以妈妈在分娩时多有难产史。宝宝出生后数日内,即在肩背、屁股、大腿和面部出现无痛性皮下硬结,小的和豌豆一样大,大的和鸡蛋一样大;硬结皮肤呈蓝色或褐色,软硬度和橡皮一样,用手指推,硬结可稍移动,用手指按,硬结无凹痕。宝宝精神好,吃喝正常,体重正常增长。这种毛病不需治疗,一般3~5个月消失,不留痕迹。
新生女婴阴道血和白带是怎么回事
新生女婴,有的出生后5~7天,阴道有白带分泌,或者阴道有出血现象。看到这种症状,有的家长惊慌失措,其实没有必要。
新生女婴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她在母体里时,阴道上皮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而增加,出生后,这种影响突然中断了,而新生儿本身还没有受到分泌周期性的作用,增生的阴道上皮就脱落随分泌物排出,形成所谓的白带;同样,子宫内膜脱落排出,就有阴道流血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出生1周年之内,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治疗,只需勤换尿布,不给小儿坐在澡盆中洗浴,保持外阴清洁,2~3天就会自然消失。
如果随意治疗,则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新生儿忌盲目用退热药
新生儿比较容易发烧,这是由于新生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保暖、出汗、散热功能都较差。当生病、环境温度改变或喂水不足时,都可以引起发烧,如果此时随便服用退烧药,往往会招来大祸。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很差,在服用退烧药后,常可使体温突然下降,出现皮肤青紫,严重者还可出现便血、吐血、脐部出血、颅内出血等,可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因此,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小儿退热片、APC等)是新生儿的禁用药。
家庭在处理新生儿发热时的最好方法是物理降温退烧,如暴露肢体、枕冷水袋、酒精擦身等。但需注意的是体温一旦下降,应立即停止降温,以防体温继续下降而导致体温不升。
新生儿忌服用哪些药物
(1)四环素族药物,该药物较易沉积于骨组织中,阻碍骨骼的发育,服用数日可使牙齿变黄。
(2)卡那、庆大霉素治疗不要超过10天,以免损伤听神经及肾功能。
(3)链霉素对听神经亦有影响,对肾脏也不利。
(4)氯霉素可抑制骨髓,并发灰白色综合征。
(5)磺胺类药物、新生霉素等易引起新生儿黄疸现象。
用按摩来调理婴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水样物,是儿科常见病。
如果病情不是很重而小儿吃药又非常困难,家长可以给孩子按摩,通过调整、改善、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使腹泻停止。方法如下:
(1)让患儿仰卧,家长用一手掌面沿逆时针方向揉摩腹部,约15分钟。
(2)让患儿仰卧,家长用中指按揉脐部周围。
(3)患儿取俯卧位,家长由上而下推脊柱及脊柱两侧肌肉隆起处,以发热为好。
(4)患儿取俯卧位,家长用食指按揉尾骨端50次,再由上而下直推30次。
夏季婴儿宜做健康准备
盛夏到了,烈日、酷暑、蚊子……宝宝的健康面临考验:中暑、晒伤、蚊虫叮咬等等。不必着急,下面的建议把问题一一化解,为宝宝做夏季的健康准备。
1.防暑
宝宝,尤其是新生宝宝,体温调节能力差,散热能力也差,当环境温度过高时,极易出现高热,导致呼吸急促、颜面潮红、多汗、哭闹等症状。如果没有及时纠正,还会出现无汗、嗜睡或不吃不哭等症状,甚至脱水中暑。因此,夏季到来,防暑是第一位的。要想预防感冒,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合适的环境温度。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适宜,有微微的自然风,但应避免直吹风和过堂风。如果室外温度超过35度,应适当开风扇或空调,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5~30度。但不要让空调和风扇直接对着宝宝吹。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的宝宝容易感冒、发热和腹泻。
(2)适当增减衣物。宝宝的衣物要随着气温的变化适当增减。必要时可给宝宝量体温,以观察宝宝是否过热。
(3)多喂些水。吃奶的婴儿,每次喂奶之间要喂些水,大一点的宝宝也要多喝水。
(4)勤洗澡。夏天应该每天洗澡,必要时每天洗2次。洗澡后要及时给宝宝擦干身体,尤其是皮肤的褶处。要新生儿脐带未脱落之前,还要及时擦干脐部,防止脐部感染。
2.防痱
痱子大多发生在大汗之后。生痱子的宝宝常因瘙痒而抓破皮肤,引起皮肤感染,甚至引发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病症。防痱要点如下:
(1)不要穿得过多,避免大量出汗。
(2)勤洗澡,勤换衣,尤其是大量出汗后,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爽。
(3)穿透气性、吸湿性均好的棉质衣服,衣裤宽松为好。
(4)不要怀抱宝宝,尽量让宝宝一个人在凉席上玩,以免将大人的体温传递给宝宝。
(5)不要让宝宝在塑料布上睡觉,也不要给宝宝脱得光光的,以免皮肤直接受到刺激而生痱子。
(6)多饮水,尤其是凉开水;常喝绿豆汤及其他凉饮料,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腻刺激性食物。
(7)一旦宝宝生了痱子,勤洗澡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洗澡时要用温水,凉水和热水均不宜;不要用刺激性的碱性肥皂;洗澡后要立即擦干。一旦出现疖肿,应带宝宝去医院诊治,绝不能自行挤压疖肿,以防感染扩散。
3.防蚊
(1)蚊子不仅吸食入血,干扰宝宝的睡眠和休息,而且还会传染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所以防蚊是宝宝夏季健康的一大任务。
(2)选择灭蚊用品。用蚊帐虽然是最理想的灭蚊措施,但难免会有漏网之“蚊”,因此,让宝宝远离蚊子的骚扰还要依赖其他灭蚊用品。蚊香点燃后有烟雾,对宝宝的眼睛和呼吸道会产生刺激作用;驱蚊水直接涂在宝宝的皮肤上,宝宝的小嘴不小心碰到,难免会产生不良影响;电子灭蚊灯尽管安全,但其光亮会影响宝宝入睡。电蚊香是比较合适的灭蚊用品,但父母在选购电蚊香片时,一定要查看它们的配方,好的电蚊香片采用的是高纯度的菊脂,无气味,刺激性极小。
(3)选择灭蚊时间。蚊子的活动习性是:早晨天亮之后,室内的蚊子往外飞,黄昏天暗后,室外的蚊子往室内飞。因此,灭蚊的最佳时间是黄昏。喷洒前将门窗关好,向室内各处均匀喷洒,喷洒半小时后再进房。如果使用电蚊香片,最好是睡前插上电源。
(4)选择灭蚊的重点部位。墙角、天花板、床底和座椅背后等,这些阴暗的角落,是蚊子最喜欢躲的地方,因此,喷射气雾剂的时候,要特别留意。
4.防晒
(1)戴上太阳帽,阳光很强时,还应该穿一件薄的、淡色的衬衫以遮挡阳光。
(2)戴一副儿童太阳镜。太阳镜可以过滤紫外线,防止损伤宝宝的眼睛。宝宝的太阳镜最好用防碎材料制成,以防眼镜破碎伤害宝宝。
(3)出门前半小时涂上防晒霜。选择防晒霜时,要了解其防晒指数(SPP)。在普通状态下,皮肤经日照15分钟后会变红,而使用防晒霜后,7个半小时后皮肤才会出现红斑。因此,宝宝在阳光下呆的时间越长,用的防晒霜的防晒指数也应越高。
(4)补涂防晒霜。防水的防晒霜不是百之分百防水的,出汗、游泳、用毛巾擦汗都会减弱防晒霜的功能。所以,每隔3小时,应该为宝宝重新涂抹一次,尤其是耳朵、鼻子和额头,这3个地方最敏感,也最容易被阳光灼伤。
婴儿冬季保健宜注意五点
1.避免着凉
冬日寒潮多,气温变化大,婴儿易着凉、感冒,常会引起许多大病,如肺炎、心肌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炎,因此冬季要给婴儿保暖,避免着凉。
2.保护皮肤
冬季寒冷干燥,婴儿皮肤中水分散失多,皮脂腺分泌少,皮肤易干裂发痒,让婴儿多吃蔬菜、水果,多喝开水,并常用热水洗手、脚、脸,再适当搽点护肤霜。
3.注意室温
冬季对人体的适宜温度是18℃,如高于23℃时,人就会感到头晕、疲倦。另外,如果室内外温差大,则易感冒。
4.多晒太阳
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灭人体表面的病毒和细菌,帮助幼儿对钙、磷的吸收,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此外,阳光也能提高红细胞的含氧量和增强皮肤的调温作用,以及能增强神经系统的活动机能,有利婴儿的体质。
5.不坐凉地
冬季地面的温度很低,婴儿坐在上面,体内的热量就会大量散发,容易感冒。
如何防止宝宝皮肤搔痒抓伤皮肤
(1)宝宝的衣物材质应以棉质为主,避免给宝宝穿紧身的衣物。
(2)盖被应使用毛巾被,避免化学纤维材质。
(3)清洗宝宝衣物的清洁剂,不可添加任何化学物质。
(4)室温维持22℃左右。
(5)保持环境卫生、通风,做好防蚊措施。
(6)不要因为天冷,而给宝宝穿太多衣物,以免排汗不良,造成细菌感染。
婴儿便秘宜早治
提到便秘,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就是很久没有大便了”,事实上除了大便次数,包括大便质地的软硬、排便时用力程度、疼痛与否等,都可以判别是否便秘。
对婴儿来说,出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平均每天排便4次,而哺喂母乳的婴儿可以多至6~7次;1岁左右的婴儿约每天2次,到了4岁左右,就和大人差不多,每天2~3次,都算是正常。所以,大便质地的软硬、排便用力程度、疼痛与否等等,就远比排便次数重要。父母平常一定要多注意儿童的排便状况,并实时进行改善。便秘本身并不是疾病而是种症状,新生儿及婴儿早期发生便秘,除了少数是源于器质性病变外,大部分都属于功能性便秘,也就是因为“憋便”所造成的,即刻意压抑,大量的大便长久撑涨直肠,水分被吸收近干,排便就变得困难疼痛。
以下情况都可能会造成婴儿憋便:
(1)婴儿后期母奶换成配方奶或牛奶时,大便变得硬而少,导致排便困难产生肛裂,婴儿因怕痛不便。
(2)幼儿时期,过早强迫或不当的大小便训练,会使其过度紧张而排不出来。
(3)小学生则可能因为上学时上厕所不方便而忍便,如果父母未在此阶段好好处理,就可能会开始恶性循环。
如果是属于急性便秘,只要多摄取水分与纤维素就可以矫正。当父母发现小朋友开始有不敢大便、大便疼痛、出血等状况时,就可能是已经便秘了一段时间,此时应该前往医院治疗,可以借助一些药物使肠内大便清除干净,直到小朋友不再有忍便的行为时,才有机会进入良性循环,否则,通常治疗前的病程拖得越久,治疗所需时间也越久,复发率也会偏高。
婴儿出牙晚忌盲目补钙
婴儿牙齿从无到有,出牙时间的早晚及出牙的顺序,都是做父母非常关心的事,因为这是评价小儿生长发育状况的一个指标。
健康的婴儿,一般在出生后6~7个月就开始出牙。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8~9个月还没出牙,心里非常着急,认为孩子可能缺钙,牙才长不出来。于是,有些家长就给孩子服鱼肝油和钙粉,并且加量地服用。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往往有损孩子的健康。仅仅根据小儿出牙时间的早晚,并不能断定是否缺钙。即使是缺钙引起出牙晚,也不能盲目补钙,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家长擅自给婴儿大量服用鱼肝油、维生素D、注射钙剂,很容易引起中毒,给孩子带来痛苦。
小儿出牙早晚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有的小儿出生后第4个月就开始出牙,也有的孩子要到10个月才出乳牙。假如10个月以后乳牙仍未长出,也不必紧张,只要孩子身体健康没有其他毛病,晚到1周岁时出第1颗乳牙也没关系,只要注意喂养,合理又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多晒太阳,婴儿,的牙齿会自然长出来的,如果孩子不出牙,并伴有其他异常时,可去医院检查治疗,切不可滥用药物。
婴儿忌用滴鼻净
婴儿的小鼻腔,稍有感冒或异物很容易引起鼻阻塞,以致发生吸奶困难等,有时被呛得哇哇大哭。有的父母因此而惊惶,有的则忙用治鼻阻塞的药如滴鼻净点上几滴。殊不知,这样处理会引起婴儿中毒。
“滴鼻净”是苯唑啉的商品名,为一种拟肾上腺素药,局部应用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人们常以其0.1%浓度的溶液滴鼻治疗炎性鼻充血,主要供成人使用。这种药比其他治疗鼻充血的药物副作用多,长期应用可出现鼻溢,头痛等症状,故国外都不主张应用。婴儿鼻黏膜娇嫩,对药物的耐受力低,加上鼻腔黏膜吸收药物迅速而完全,因此,婴儿用“滴鼻净”滴鼻,极易引起中毒,造成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咽红、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等,甚至危及生命。
婴儿鼻塞,如无其他全身症状,应首先用棉签清除鼻涕和异物,如仍不通,鼻塞严重,可滴少许薄荷油,也可以用0.5%麻黄素溶液点鼻,每次1滴,间隔不应少于4小时。
婴儿患口鹅疮忌用抗生素治疗
鹅口疮,是一种曲霉菌感染引起的病症,多见于婴幼儿。常通过产妇阴道、喂乳器和乳母奶头而传染给婴儿。因为真菌对一般的抗生素不敏感,所以用抗生素、磺胺类等消炎药无效,有时甚至会使霉菌繁殖更快,加重病情。
正确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杀霉菌的药物,用1%~2%紫药水涂口腔,每日涂2~3次,或用制霉菌素药液涂抹,也可用冰硼散涂于患处;用2%~3%的苏打水冲洗患处也有较好的疗效。
婴儿院用外用药切记过量
婴儿的皮肤发育尚不健全,许多外用药容易穿透,特别是皮肤黏膜有创伤或发生炎症时,婴儿皮肤吸收药物更加迅速。婴儿应用外用药物过量而发生中毒事故并不少见,如用新霉素软膏过量引起耳聋;用皮质激素软膏过量发生全身浮肿;用硫酸阿托品滴眼引起呕吐、呼吸急促、嗜睡;用酒精溶液湿敷引起嗜睡、呼吸困难;用薄荷脑擦洗引起呼吸困难、紫绀;用红汞过量能引起汞中毒等等。因此,婴儿的皮肤、耳、鼻、眼、口腔、肛门等部位需要使用外用药时,不论是水剂,还是软膏、乳膏或粉剂,均应特别注意。必需应用这些药时,应控制药物的浓度和剂量,及涂抹的面积和次数等,同时,在用药物过程中还应严密观察,以防止由于皮肤或黏膜吸收了过多的药物而发生中毒。
忌给两岁以下婴儿驱虫
大多数驱虫药用后,需经肝脏分解代谢或经肾脏排泄。2岁以内宝宝的肝、肾等器官发育尚不完善,有的药物会伤害婴儿娇嫩的肝、肾脏,因此驱虫药多标明婴儿禁用或慎服字样。
另外,从肠道寄生虫的特点来看,虫卵大都附着于污染的手或蔬菜表面,而寄生虫的感染途径是口。2岁左右的宝宝接触虫卵的机会要少于大龄儿童,他们接触的东西一般局限于家中的物品和玩具。这些东西比较清洁,虫卵相对少或没有。他们吃蔬菜的种类与量也少得多,进入体内的虫卵也相应减少。而且虫卵在体内到长大成虫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待从口入的虫卵长到成虫,孩子也超过了2岁。因此,2岁以下小儿一般不需服用驱虫药。
忌捏鼻子给婴儿灌药
孩子生了病,就应吃药。给孩子吃药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因为孩子不懂事,不肯吃,害怕吃药。于是一些作父母的,就捏着孩子的鼻子,迫使孩子张口,按着胳膊,硬往嘴里灌,弄得孩子大哭大叫。
这种捏着鼻子硬灌的服药方法很不好,一是好不容易灌下去,又会在哭叫声中吐出来,孩子受罪,大人着急;二是灌不好还会出危险甚至造成死亡事故。
因为人的咽部下端有两条通道,一条通胃肠的叫食管,一条是通往肺部的叫气管。在气管上面开头处,有一块会咽软骨,当进食吞咽时,会咽软骨便会关闭,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如果在孩子哭闹时去灌药会使会咽软骨运动失调,药物就易进入气管,轻则咳呛或引起支气管、肺部的炎症,重则阻塞呼吸造成窒息死亡。
因此,为了孩子的安全,千万不可捏着孩子的鼻子灌药。对婴儿服药,不要直接服药丸或药片,应研成粉末,加水和糖调成稀汁,哄着孩子服下。
忌过分逗婴儿笑
婴儿适当地笑,可以增进健康,但如果过分大笑,则有损婴儿的健康。所以父母、亲戚在逗笑婴儿的时候,要把握分寸和尺度。婴儿过分大笑会产生以下症状:
(1)使胸腹腔内压增高,有碍胸腹内器官活动;
(2)易造成暂时性缺氧;
(3)进食、吸吮、洗浴时逗笑,容易将食物、水汁吸入气管;
(4)逗笑过度,会引起痴笑、口吃等不良习惯;
(5)大笑会引起大脑长时间兴奋,有碍大脑正常发育;
(6)过分地笑会引起下颌关节脱臼。
各年龄期儿童有何特点及如何保建
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无论是在生理解剖或智能发育上,都是循序渐进,不断成长,而且每到一定阶段就有一定的特点。
1.胎儿期
从受孕到分娩的9个多月,称为胎儿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依赖母体生存,母亲的健康、营养及卫生状况均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胎儿期的前3个月为形体的形成,是胎儿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最易因各种原因而发生畸形。故孕妇应注意孕期保健,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X射线,防止病毒性疾病的感染,谨慎用药,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2.新生儿期
从出生后28天内为新生儿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新生儿从胎内转到胎外独立生活,由于身体各种功能还不完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也较差。故新生儿期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因此在这一时期除应注意分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外,还应加强新生儿的护理,密切观察和及时发现各种异常现象,如脐炎、红臀、黄疸高,认真处理,及时治疗。
3.婴儿期
从出生后28天到1周岁为婴儿期。其特点是:
(1)生长发育迅速。一年中身高增加20~25厘米,体重增加6~7千克,脑部发育也很迅速。此期如摄入不足容易引起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等营养缺乏症。因此,在这一时期更应注意细心喂养,多让小儿在户外接触阳光和空气,进行体格锻炼。
(2)对营养需求高,但消化功能尚不完善,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或营养障碍。因此,要注意合理喂养。
(3)来自母体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自身的免疫力尚未完善,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急性传染病。因此必须按期进行预防接种,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4.幼儿期
1周岁到3周岁为幼儿期。特点是:体格发育速度相对缓慢,而动作和语言发育迅速。故这一时期宜加强早期教育。对外界的反应能力逐渐加强,喜欢运动,但不知道危险,要特别注意避免发生中毒或碰伤等意外。活动多,接触传染的机会多,但免疫力低下,发病率较高,故必须加强预防接种。
5.学龄前期
从4~6周岁为学龄前期。特点是思维模仿能力丰富,理解和注意力逐渐加强,求知欲强。因此,这一时期应重视对幼儿的教育。
幼儿的骨骼特点与卫生保健
幼儿骨骼有以下几个特点:
(1)婴儿脑颅骨骨化尚未完成,骨的边缘彼此尚未镶嵌起来,有些地方仅以结缔组织膜相连,如囟门。额骨和顶骨之间的前囟门,1岁~1岁半时闭合;满周岁上下长出8个牙。顶骨和枕骨之间的后囟门,一般在出生后6~8周闭合,骨缝在3~4个月时闭合。囱门和骨缝闭合早的孩子常常显得头小畸形,闭合晚常有佝偻病、呆小病或脑积水。1岁半~2岁上下各长出8个牙。2岁半时长出20个牙。
(2)新生儿的脊柱完全是直的,出生后3个月能抬头时,出现第一个弯曲,即颈部的脊柱前凸;到6个月会坐时,出现第二个弯曲;到1岁开始行走时,出现第三个弯曲,即腰部的脊柱前凸。起初由于脊柱有弹性,躺着时这些弯曲很容易变直,4岁已完全能行走、跑、跳运动,到6~7岁时,这些弯曲才被韧带所固定。这样,脊柱逐渐形成了自然弯曲,以保持身体的之间,软骨层特别发达,所以在体位不正或长时间一侧紧张,都会引起脊柱变形。
(3)幼儿的髋骨是由3块骨头借软骨连接起来的,不很牢固,在有外力的作用下容易移位,影响骨盆的正常形态。所以,幼儿在活动时,不要让他们从较高的地方跳到坚硬的地面上,以免髋骨错位变形。
(4)幼儿腕部的骨化过程是逐渐进行的,直到12岁才完全长成。因此幼儿腕部的力量不足,不宜提拎重物,手的动作也不宜时间过长。
(5)幼儿足弓的骨化也尚未完成,若维持足弓的组织足底肌肉、肌腱和韧带过度疲劳,或骨折损伤等,都可导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时,容易疲劳或足底疼痛。所以幼儿的鞋子应宽松、合适,软底最好。
幼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家长应注意其骨骼的卫生,由于幼儿骨骼易变形,因此,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各种正确的姿势。如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脚放平、肩不耸、头不歪、身坐正。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的距离。幼儿开始学写字、画画时,桌椅的高矮一定要合适。桌子低,椅子高,易形成驼背;桌子高,椅子低,易形成脊柱侧弯。总之,从小培养幼儿的各种正确的姿势是十分重要的。
足弓的骨化也尚未完成。足弓主要由足底肌肉、肌腱和韧带来维持。如果维持足弓的组织过度劳损,或者先天性软组织发育不全,骨折损伤等,都可能导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扁平足弹性差,长时间站立或行动时,足底神经和血管受压,易疲劳或足底疼痛。为保护足弓的正常发育,幼儿的鞋子应宽松、合适,以软底为宜。
关节附近的韧带较松,关节囊较浅,在过度牵拉的情况下,容易脱臼。
幼儿的肌肉特点与卫生保健
幼儿的肌肉有3个特点:
(1)幼儿的肌肉嫩、收缩力差,容易疲劳。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肌肉嫩而柔软,肌纤维较细,间质相对较多,肌腱宽而短;肌肉中水分多,而蛋白质、脂肪及无机盐的比例相对较低。因此,幼儿的肌肉收缩力差,容易疲劳和损伤。但是,因为幼儿代谢旺盛,供氧充足,疲劳后恢复也快。
(2)幼儿的神经调节机能不强。肌肉的活动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对骨骼肌的调节功能不强。
(3)幼儿的大肌肉群发育较早,小肌肉群发育较晚。从观察来看,完成上、下活动的大肌肉群发育较早。如:新生儿出生后上、下肢都会动,3岁左右上、下肢活动已趋协调。5岁时下肢肌肉发育较快。但是,幼儿的小肌肉群发育较晚,3~4岁时还不能在握笔、合筷子、系鞋带等用手指活动的细小动作方面掌握自如,要到5岁以后,才能协调动作。
针对幼儿肌肉发育的特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让幼儿保持各种正确的姿势。教师在一切活动中,要让幼儿保持正确的姿势,但要避免肌肉过分紧张导致疲劳。
(2)加强幼儿的锻炼,促进肌肉群的发展。要组织幼儿加强锻炼,使幼儿在跑、跳、攀登等活动中促进大肌肉群的发展,但活动要合理地安排,避免疲劳,预防肌肉损伤。
(3)供给幼儿足够的营养。如,供给足够的蛋白质等。
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与卫生保建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幼儿鼻腔窄小,鼻黏膜柔嫩,血管丰富,还设有长鼻毛,不能阻挡微生物和灰尘,容易感染,引起鼻黏膜充血、肿胀,呼吸困难,幼儿不得不张口呼吸,这就为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容易引起鼻炎、扁桃体炎等。幼儿出后即有咽后壁淋巴结,1岁后开始缩小,2岁时消失,所以1岁内咽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容易波及到咽后壁淋巴结,形成咽后壁脓肿。1岁以内的婴儿,扁桃体发育较差,4~6岁时达到高峰,以后又逐渐退化,因此扁桃体炎常见于学龄儿童。幼儿喉腔狭窄,黏膜柔嫩,富于血管及淋巴组织,因此轻微的炎症即可发生水肿,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此外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狭窄,管壁柔软,缺乏弹力组织,易塌陷,黏膜柔嫩,血管丰富,黏液腺分泌黏液少而较干燥,黏膜上纤毛运动较差,不能很好排出微生物,所以不仅容易感染,也容易引起呼吸困难。
幼儿由于肺发育不成熟,对外界因素如寒冷、有害气体等非常敏感,影响了肺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即影响了换气功能的进行,在肺有炎症、缺氧时,容易造成肺不张。此外,胎儿出生后数年内肺泡增长很快,与肺泡增长的同时,和肺泡密切相关的周围毛细支气管的增长却较慢,其口径的增长在4~5岁时才开始,由于肺和气管发育不平衡,所以婴儿小气管有轻微的炎症,就可发生阻塞,甚至发生倒气和死亡。
小儿呼吸系统还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构造还不完善,生理和免疫功能较差,很容易得呼吸道疾病,因此,做好婴幼儿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十分重要。
家长应注意幼儿胸廓发育是否正常,因其直接影响到肺的发育和呼吸运动。为使幼儿胸廓正常发育,应教会儿童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并让儿童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幼儿因呼吸机能尚不健全而呼吸量不多,耗氧量却因新陈代谢旺盛而较多,因此应让儿童多在空气新鲜的室外活动。室外空气新鲜,含氧量高,这样既可弥补儿童因呼吸机能不健全而引起的缺氧,同时还可使儿童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培养儿童良好的呼吸卫生习惯,让儿童用鼻呼吸,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不用手指挖鼻孔,以防鼻腔感染或出血。总之要根据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幼儿统的特点与卫生保健
消化系统由消化器官和消化腺组成,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直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胃腺和小肠腺、唾液腺、肝、胆汁、胰腺。
小儿由于处在不断的生长发育阶段,与成人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其消化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1.口腔
(1)小儿口腔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容易损伤和出血,故不能用手或粗糙的物品擦洗。舌短而宽,咀嚼肌发育好,所以出生后即能吮奶。新生儿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分泌量小,5个月内婴儿唾液反应呈酸性,不利于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
(2)处于换牙阶段时,幼儿口腔较小,黏膜薄嫩,易于损伤。婴儿的牙齿叫乳牙,在出生后6~8个月开始出牙(也有早在4个月或晚至10个月才出牙的,这都属于正常范围),2岁左右基本出齐,共20个。从6、7岁开始,乳牙松动。先后脱落,逐渐换上恒牙。13岁左右换牙完毕,共32个,其中有20个与乳牙交换,12个磨牙是在乳牙后边增生出来的。4个智齿,通常在25岁出齐,有的人终生不出。
儿童换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新生儿有20个乳牙的牙胚,婴儿期,在乳牙萌出的过程中,恒牙已开始发育;在恒牙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中,乳牙的牙根逐渐被吸收。于是,乳牙松动、脱落,恒牙露出牙槽。儿童恒牙出现的顺序和乳齿萌出的顺序基本上是一致的。
(3)易得龋齿。幼儿乳牙釉质较薄,牙本质软脆,容易被残留在齿缝里的食物经细菌作用而腐蚀,产生龋齿;受忽冷忽热的刺激或咬硬东西,也可能使釉质产生裂缝或脱落。乳牙的牙髓腔较大,外层组织较薄,一旦龋齿,很容易穿通,使牙神经暴露在外,引起疼痛。
龋齿的危害性很大:幼儿不能很好地咀嚼食物,势必加重胃的负担,造成消化不良;引起牙周围组织的感染,病菌会从患处侵入机体引起其他疾病。如胃炎、风湿病、心脏内膜炎等。使恒牙的萌出受到阻碍或错位,影响换牙的正常进行,造成牙列畸形。
2.食道与胃的特点
(1)食道。幼儿食道比成人的短而狭窄,黏膜薄嫩,管壁弹性较差,易于损伤。
(2)胃。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至开始行走时,才逐渐变为垂直,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关闭作用不强,过多吞咽空气后,容易发生溢奶现象。幼儿胃的容积较小,胃黏膜薄嫩;胃壁肌肉组织、弹性组织及神经组织的发育都未完善,伸展、蠕动机能差;胃腺数目和胃液中消化酶含量少,胃酸浓度低。所以,幼儿消化能力较弱。
3.肠的特点
(1)吸收能力比较强,成人肠的总长度为躯干的8~9倍,儿童肠的总长度相当于躯干的12~13倍;肠黏膜发育较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肠的内径较宽,分布在肠壁上的绒毛数几乎和成人相等。所以,儿童的吸收能力相对比消化能力强。
(2)肠的位置不太固定,婴幼儿由于肠的位置不稳固,容易发生肠套叠,尤其是婴儿。
(3)肠壁肌肉组织弹性较差。幼儿由于肠壁肌肉组织弹性较差,肠的蠕动能力比成人弱,肠的内容物通过较慢。因此,儿童容易发生便秘和粪中毒。
4.肝脏的3大特点
(1)幼儿的肝脏相对来说比成人大。5~6岁的儿童肝重约占身体的3.3%,而成人只占2.8%。正常婴儿的肝脏常可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约两厘米处摸到,质软如舌;6~7岁以后缩入肋弓内不易触摸到。
(2)胆囊小,胆汁少。幼儿由于肝小叶和肝细胞发育不健全,胆囊小,分泌胆汁较少,消化脂肪的能力差。
(3)解毒功能差。幼儿的肝脏解毒功能差,抵抗力弱,容易感染。同时,幼儿肝脏血管丰富,含血量较多,结缔组织少,肝细胞代谢旺盛,所以患肝炎后恢复快,肝不易硬化。
5.胰腺的特点
小儿有胰腺但不发达,刚出生时仅重2~3.5克,4~5岁时重20克,成人可达65~100克。婴幼儿胰腺富有血管及结缔组织,但实质细胞较少,分化不全。新生儿期,胰腺已能分泌较多的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但淀粉酶在3个月以下的孩子身上活性较低,因此,不宜过早地喂婴儿淀粉类食物。幼儿期,胰腺分泌的消化液接近成人标准,跟肠液协同作用,保证了小肠内消化过程的最后完成。消化功能健全,孩子就能获取充足的营养,促使机体健康地生长发育。因此,必须注意儿童消化系统的卫生。
幼儿泌尿系统的特点与卫生保健
1.幼儿泌尿系统的3大特点
(1)肾功能差。肾脏发育最快的是1岁和12~15岁两个时期。婴幼儿时期肾皮质发育不全,肾功能较差。年龄越小,肾小球的滤过率和肾小管的再吸收功能越差,对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也越弱,所以婴幼儿容易脱水或水肿。
(2)膀胱贮尿机能差,排尿次数多而控制力差。幼儿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组织发育尚未健全,贮尿机能差,故排尿次数较多,而且神经系统对排尿过程的调节作用也差,所以不易主动控制排尿过程。出生1周后的新生儿每天排尿20~25次,1岁时每天排尿15~16次,学前期和学龄前期每天排尿6~7次。
(3)尿道短,易感染。儿童尿道短,特别是女孩,黏膜薄嫩·因而容易受伤。新生女孩尿道仅长1厘米,至青春期才长到3~5厘米,而且尿道与外界相通,开口处接近肛门,所以容易发生尿路感染。感染后,细菌可以经尿道上行到膀胱、输尿管、肾脏,引起膀胱炎、肾盂肾炎。因此,给女孩擦屁股时,应由前向后,绝不可自后向前。
2.幼儿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1)培养幼儿定时排尿的习惯。在组织集体活动之前,教师应提醒幼儿排尿。但要注意不能太频繁地让幼儿排尿,否则会影响他们正常的贮尿功能,引起尿频,也不要让儿童长时间憋尿因为尿的生成是连续的,而膀胱的贮尿量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积尿太多,膀胱过分膨胀,使膀胱壁过度伸展而失去收缩能力,会发生排尿困难,也容易造成感染。
(2)预防遗尿症。部分幼儿不能随意排尿,有遗尿症。幼儿遗尿,必须及时为他们更换内衣。一般的遗尿症常常是由于吃了刺激性的食物,饮了大量的液体,受了剧烈的精神刺激,或睡眠不正常引起的。因此,要防止夜间遗尿,必须为幼儿安排合理的生活,睡觉前少饮流质食物,避免精神上受刺激,注意合理的营养,适当组织体育运动,避免过分疲劳,不要侮辱与歧视有遗尿现象的幼儿。
(3)培养幼儿每天晚上洗屁股的习惯。护理婴儿时,必须注意尿布清洁,每晚或大便后要为他们洗屁股。不要让幼儿穿开裆裤。厕所、便盆要每天洗刷,定期进行消毒。
(4)每天供应幼儿足够的开水。人体的部分代谢物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人体每日摄取的水量和排出的水量要维持相对平衡,组织细胞才能正常进行生理活动。因此每天要让幼儿喝适量的开水,使体内废物能及时随尿排出,维护身体健康。另外,人体内如有充足的尿液自上而下流动,对尿道有清洗作用,可以减少感染。
(5)纠正个别幼儿玩弄生殖器的习惯。个别幼儿有玩弄生殖器的现象。这需要分析原因,及时纠正。但不能以命令或斥责的语气,最好先转移其注意力。
幼儿皮肤的卫生保健
保护皮肤最重要的是使皮肤清洁。如果皮肤不清洁,脱落的皮屑、汗液、皮脂和灰尘积存多了,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引起皮肤病和其他疾病,并且堵塞汗腺和皮脂腺的开口,使汗腺和皮脂不容易排出。实验证明,清洁的皮肤具有杀菌的能力。如果把副伤寒杆菌分别放在清洁和不清洁的皮肤上,10分钟后清洁的皮肤上副伤寒杆菌死亡85%,而不清洁的皮肤上只死亡5%。因为清洁的皮肤可以分泌一种溶菌酶,不利于细菌的繁殖。幼儿皮肤的保护机能较弱,要特别注意清洁。
(1)培养幼儿良好的盥洗习惯。教育幼儿要每天用肥皂洗身体裸露的部分,饭前、便后要洗手,玩沙或其他游戏后,要随时洗;要为幼儿勤洗澡,勤洗头,勤换内衣,勤剪指甲。
(2)注意幼儿衣着卫生。为幼儿挑选的衣料应能保温、吸汗和透气,质地柔软、轻便。幼儿的贴身衬衣宜选用棉布料。因为化纤品保温性虽好,但吸湿性和透气性差,皮肤易受排泄物的刺激而得病;毛织品虽保温,但易与幼儿的颈项和耳朵摩擦而使之发红。幼儿服装的式样要简单美观,便于幼儿自己穿脱和活动。成人应根据气候的变化和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为幼儿增减衣服,但要注意不能让幼儿穿得太多,要知道,稍微穿少些也是一种锻炼,可以使幼儿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3)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要组织幼儿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并且保证每天有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体育锻炼能促进入体的新陈代谢,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强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活动,减少皮肤病的发生。经常在户外活动,可以使皮肤调节体温的能力逐渐增强,提高人体对冷、热的适应能力,增强抵抗力。
(4)预防和及时处理皮肤轻伤。皮肤经常跟外界接触,幼儿又活泼好动,缺少生活经验,因而皮肤容易引起外伤。成人要对幼儿加强安全教育,预防意外事故发生。幼儿有了外伤,成人要及时处理。轻微的,可以在伤口上先涂碘或红药水,然后用消毒纱布包好。如果伤口较深,且被污染,应立即请医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