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郑周永
7015800000021

第21章 围海造田造福子孙

进入20世纪80年代,郑周永早已是誉满天下的企业家了,他先后获得了韩国庆熙大学名誉工学博士学位、韩国忠南大学名誉经济学博士学位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名誉经营学博士学位。

此时,韩国政府制订了新的国土开发计划,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国土开发公社和国土开发研究院。

郑周永出身于农民家庭,对土地有着本能的热爱,他喜欢播种,每次望着一片碧绿的田野,心里都有说不出的喜悦;在金黄的果实中,他感到由衷的满足。

于是,郑周永分期分批从中东运回了350台大型设备,向韩国农水部提出申请,买下了忠清南道瑞山郡的两块公有海面,制订了围海造田、开垦滩涂的计划。

郑周永说:“让大海变成沃土,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大事,哪怕是只有巴掌大的地也不应放弃。在国土开发事业中,我们现代作为大企业,应当有责任尽一份力量。我们此举也是为全国其他企业做出一个好的榜样!”

郑周永向农水部递交了申请后,他们大吃一惊:“你们投入上千亿元,竟然只是为了开垦一片滩涂。有这样一大笔钱,完全可以买下面积相同的土地了!”

郑周永说:“我们国家的可耕种土地非常少,所以我从很早以前就有在西海岸填海造田的愿望。”

他们听了,都由衷地佩服郑周永的勇气,也被他的义举而深深地打动了。不过他们提醒说:“您是农业用地申报的,将来您在这两片海滩上造了田,只能进行农业耕种,而不能在这里建造任何工厂。”

郑周永微笑道:“我正是这样想的,我国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人们要世世代代在这片国土上生息,山地要用作人们的休养地,不可进行开发,而开垦滩涂广建农田是解决土地紧张的最好办法。而且开垦滩涂还可以确保农业用水,可以进行全天候的农业生产。土地休养好之后,就移民来从事农业生产,对解决人口过于集中问题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人工湖泊发展旅游业。”

农水部官员为郑周永这番发自肺腑的言论感动万分,马上就批准了他的申请。郑周永将这两块地取名为A区和B区。

1982年4月,在赔偿了渔民的损失之后,郑周永在瑞山的围海造田工程正式开始了。工程开始时,先要修建一条防潮堤,将海水围住后,再将海水抽干,建成绿地或农田。

郑周永首先在B区开始修建防潮堤,但这一地区潮汐落差很大,尤其落潮时水势很猛,甚至能把水鸭子的腿打断。船行到这里也常常会被打翻沉没,自古以来官船从不敢到此。

经过6个月的艰苦战斗,B区全长1239米的防潮大堤终于合龙了。工地上一片沸腾,从50千米远的石山采运来四五吨重的巨大的石块,然后用铁丝将两三块巨石绑在一起,用驳船运到合龙口,将巨石投放进去。

1983年7月,A区防潮堤工程开工。当时运用了140多辆15吨重的卡车,从附近5个小岛采取土石。

郑周永一有时间就到施工现场察看情况。一天,有一位记者来工地采访时正好遇到郑周永,记者问道:“郑会长,如果把瑞山围海造田工程与蔚山造船厂相比的话,你心里更喜欢哪一个?”

郑周永爽快地答道:“那当然更喜欢造田工程了。造船厂什么事都能事先预料到,虽然施工很紧张,但没有冒险性。”

1984年2月,A区防潮堤即将合龙,这条大堤长6400米,合龙口达到了270米。

现场指挥向郑周永汇报说:“会长,现在流速是8米/每秒,这可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郑周永只问了一句:“你就告诉我,能不能成功?”

指挥坚定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

当时,用30吨重的卡车往合龙口处投放巨石,刚投进去就被湍急的水流冲走了。

指挥用尽了一切办法,还是没用,他无奈地对郑周永说:“就是一辆轿车扔下去,瞬间也会被水冲得无影无踪。”

郑周永默默在观察着,突然他灵机一动:“对了,我们蔚山造船厂为了取得废铁,买了一艘废油船,长322米,宽45米,高27米,能不能用这艘油船把水挡住,再往合龙处投石块呢?”

指挥说:“那可是花了30亿韩元买的呀!”

郑周永不管这些,他马上向现代精工、现代商船和现代重工业等企业的技术人员发布命令:“想尽一切办法,把那艘废油船安全平衡地放入合龙处!”

2月25日,“现代”旗下各企业通力合作,用郑周永的办法开始合龙。两天之后,A区防潮堤顺利合龙了!

A、B两区工程基本完工时,郑周永站在防潮堤上眺望远方,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一条堤坝将淡水湖和农田分隔开来,堤坝上面还建成了公路。

这两片平原,除去湖泊后还有将近3300万坪的可耕地。这是韩国最大的人工农业用地,甚至比著名的粮仓金堤平原还大。

当时,韩国广播在报道时,那位发稿的记者认为,是不是“3300万坪”这个数字搞错了?于是,他自作主张将这片新农田的面积缩小了1000倍,于是播音员也就说成了“3.3万坪”。这在当时成了一个笑话。

那位记者后来知道自己弄错了,又赶来向郑周永道歉。郑周永大度地笑道:“这也难怪,在一般人眼中,3.3万坪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记者借机又问道:“那么这片土地上什么时候才能进行耕种呢?”

郑周永说:“这次你可要记好数字哦……我看可能要4年至5年吧!因为要完全将土壤里的盐分去掉才行。不过,我们不能等着盐自己从土壤里跑掉,会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加快这一速度。”

记者不解地问:“那是什么方法?”

郑周永解释说:“在人工湖里残存的海水还很多。因为海水的比重要大于淡水,海水就会沉积在湖的底部。我们计划在湖的底部修排水系统,抽掉其中的海水,再在盐碱地里不断地浇水,这样就会加快去掉土壤里的水分了。”

记者惊叹道:“真是煞费苦心呀!郑会长,许多人都认为改选盐碱地是一项投资大、回报时间长的工程,甚至说这是‘往汉江里扔石头’,您自己是怎么看呢?”

郑周永想了一下,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如果单纯为了积累财富,生产一些消费品,那很容易就会获利。但是,无论多么结实的商品,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但是土地则不然,她就同我们的民族一样,是永远存在的。尤其是我看到绿洲从海面上出现的时候,那种喜悦是无法形容的。那是留给我们子孙后代永远也不会变的财富。”

郑周永说完就想离开,记者赶紧又说:“我还想问您最后一个问题,您在进行这项工程时,最深的感想是什么?”

郑周永听了沉吟了一会儿,这才回答说:“我们西海岸是经过数亿年的时间,由中国的黄河挟带的泥沙形成的。所以大海之下,就是肥沃的土地。如果这些沃土能够跃出海面,那么我不吃饭也不会感到饥饿,这将是我最大的幸福。”

记者钦佩地看着郑周永。

郑周永话锋一转,接着说:“最近许多大企业为了发展产业,建了许多工厂,占用了许多良田。我们为什么不应该多做些围海造田的工程,把大海变成沃土?我们要有不再在农田里建工厂的观念。多改造一些滩涂,减少国民对农畜产品的担心。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过去由于资金、技术等问题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如今都可以做到。在我的一生中,虽然做过许多工程,但围海造田,让大海变绿洲,这才是最让我感到自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