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把自由还给孩子:蒙台梭利教育法
7014900000033

第33章 精神生命的成长

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卫生事业的巨大发展,人们对自身身体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程度:宏观上看,人体内整个器官的移植手术已经成为事实;微观方面来说,破解人类的遗传基因密码也似乎将要实现。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医学的研究重心一直在人类的身体方面,而关于人类的精神健康,似乎仍然笼罩在团团迷雾之中。而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似乎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精神的长足进步。

蒙台梭利认为,要想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人类的精神生命,就必须从研究儿童的大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之谜开始,让教育在精神领域充当医学在身体领域的职能。儿童的大脑有一种天然的吸收能力,它能够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丰富的养分,来促进自己精神生命的生长。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应”,说的是当消费者逐次增加一个单位的某商品的购买时,所带来的单位商品的效应是逐次递减的,哪怕整体的效用是增加的。通俗点说就是,假若有个人在空腹状态下的饭量是4碗面条,虽然只有吃完4碗面条才会感到满足,但当他吃第一碗面条带给自己的快感是远远大于第二碗的,而吃到第四碗或许就是勉强才吃下去的。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就越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像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一样,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人类的大脑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取养分,来促进我们的精神生命的增长。因此处理好儿童时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精神生命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婴儿刚出生的那一时期了。因此,我们应当加倍重视婴儿出生头一年的精神生命的发育。

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刚出生的人类没有与生俱来的行为能力,我们各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外界环境的参与。因此,保证婴儿不与周围环境产生隔阂,促进婴儿探索环境的乐趣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把婴儿出生的头一年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精神生命发育的重点是不同的。

第一个阶段很短暂,就是婴儿出生的最初几天。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让婴儿产生对母亲的依赖感,因此可以称之为母子相依阶段。婴儿出生前一直生活在母亲的子宫里。那里温暖、黑暗而又宁静。出生后,为了不让这个新生命对环境感到过于突兀,医院育婴室的布置也应该在温度、湿度、光线、声音方面尽量和婴儿出生前相一致。有育婴室的医院会把母亲和婴儿安置在用蓝色玻璃修建的房子里,里面光线柔和,温度也受到严格的控制。在这样的环境里母亲可以和婴儿进行亲密地交流和接触,而不会受到衣物的阻隔、气温的限制等。

对待新生儿,很多父母的做法是,马上把生下来的孩子放进水里洗澡,给他穿保暖衣服,蒙台梭利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刚出生的婴儿已经有了知觉,成人应该尽可能少触摸他们,而应该用柔软轻薄的鸭绒被轻轻把他们托起,放在一个没有杂物、温暖而又光线暗淡的房间里。无论是抱起还是放下,动作一定要轻,为了防止细菌,应该杜绝闲人进入,亲人和医生也应佩戴口罩进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给新生儿创造一个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母婴之间的交流。因为在母亲和婴儿之间有着特殊的纽带,从还在母亲肚子里开始,母子就互相感觉到对方的存在了,在与母亲的交流过程中,婴儿从母亲那里获得一种力量来帮助自己适应陌生的外部世界。也可以说,出生改变的只是母亲和婴儿的位置,婴儿从母亲的体内到了体外,而其他方面的联系和交流并没有多大改变,这与人们普遍认为的婴儿一出生,就与母亲分开了是不同的。

在意大利有句谚语说:“做大人越富越好,做孩子越穷越好。”富人的孩子虽然能够得到很多的玩具,贵重的礼物,宽大舒适的房间,但另一方面,父母为了自己的安逸舒适,往往会把孩子托付给专业的保姆;而穷人就不同了,虽然得不到那些华丽的物质上的东西,但因为贫穷,母亲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这样在无形中就加深了母子之间那种与生俱来的交流活动,进而符合自然对人类精神生命发展的要求。

当然,孤立婴儿,使他与外界除了母亲外尽量少接触的养育方法是只适用于刚出生的婴儿的,当他度过了这个母子相依的阶段就要进入下一个阶段——独立阶段。

这里的独立阶段并非说要孩子开始在生活上就向着不依靠父母的目标迈进了,而是说,当新生儿经过母亲的引导,能够适应环境之后,开始自己的探索之旅。他通过自己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去感知和吸收外部的环境养分,来滋养自己的精神生命。

蒙台梭利认为,新生儿对独立的获取就是一系列的征服活动。首先,新生儿充分运用他们的感觉器官。因为骨骼还没有发育成熟,新生儿是无法自由活动的,他们能做的就是充分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来感知周围的环境。新生儿都有一双明亮、闪着好奇之光的眼睛,他不停地打量着自己周围的世界。

把动物的感觉器官与人类的做一个详细的比较会有助于我们了解新生儿对环境的学习和吸收机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把人类的眼睛和动物的眼睛做一下对比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从构造上看,眼睛就像是一个照相机,它把外部的光线吸收进大脑形成影像。虽然构造原理一样,但由于不同生物的眼睛对环境中的敏感源不同,因此对周围的环境的认识就不一样。猫是一种习惯在夜间捕食的动物,因此它们的眼睛对移动的物体非常敏感,一旦发现移动的猎物,就会迅速出击,而它们对静止的物体却没有什么辨别能力。这样的现象也体现在昆虫身上,有很多昆虫只是对某些特定的颜色感兴趣,它们只会在具有这些颜色的植物里觅食,而对其他的颜色的植物视而不见。还有的昆虫,眼睛只是用来确定方位的。动物眼睛的这些局限性也决定了这些物种的生存数目和生存范围。而人类的眼睛却不同,新生儿会灵活主动地去观察周围环境,通过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形成某种心理反应,人格就是在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形成的。

另一方面,儿童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与动物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尽力融入环境之中。在大自然中,有很多昆虫善于通过伪装来混入环境之中,以便躲避天敌和捕获猎物。尺蠖会用自己身体末端的触角把自己固定在树枝上,乍看上去和一段树枝并无区别。非洲乞力马扎罗山下草原上的豹子浑身是斑驳的花纹,只要一潜伏进草丛之中就很难辨认。这些动物的行为,可以使自己尽力吸收周围环境的特点,使自己融入周围环境里,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我们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其实也是如此。周围的环境会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会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产生影响,从而适应环境。

要知道,儿童看待自己周围环境的方式是和成人有着很大区别的。一般成人看到一件新奇的事情,会说这太新奇了,然后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这些新奇的事物往往在成人的记忆里留不下太深的印象。儿童则不同,因为周围的一切都是新奇的,这些环境刺激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通过这些印象,儿童开始逐步地塑造自我,并且在婴儿出生的头一年这种作用尤其重要。每个人独有的个性、习惯、人格、文化倾向等等都是儿童通过自己内在的力量在环境中获取的。“阿韦龙野孩”的事例就充分说明了儿童的这种内在力量。因为从小生活在森林之中,没有一个同类同伴,导致后来被解救出来的阿韦龙野孩不会说话,爱吃生肉,不喜欢穿衣服,无法融入这个陌生的人类世界。但他拥有一些别的同龄孩子都没有的技能,他可以不穿鞋子在森林里健步如飞,可以徒手在草地里刨挖植物的根茎。在原始森林的环境里面,他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努力生存下来的成功者,然而到了文明的人类社会他却无法生存下去。可见环境对儿童的塑造有多么重要。

既然如此,什么样的环境才是最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呢?这个问题是没有准确答案的,因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对人的成长要求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在他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成长,儿童要自发学会一门语言,就必须生活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同理,要获得某项精神素质,也就必须生活在具有这种素质的人中间才行。虽然如此,还是有一些通用的指导原则的,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可以使婴儿更好地吸收周围环境,而不会阻碍婴儿对环境的吸收。

首先,父母应该保证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充分接触。在过去,人们对婴儿的爱护,只表现在了生理方面,为了让他安静地睡觉,我们把他隔离起来,放进一个幽暗、安静的房间里,就像对待一个病人那样。蒙台梭利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把婴儿和母亲隔开,单独放进育婴室,由专业保育员看护,会阻碍婴儿与母亲之间母子相依的关系的建立。同时,在育婴室里的婴儿每天面对的就是周围的白色布罩和保育员,而这些是无法满足婴儿对新环境的渴望的,这样一来也就阻碍了婴儿的最佳发展状态。因此当父母布置婴儿的房间时,就应该进行精心地考虑了。建议父母在布置婴儿房和婴儿车时,首先应该符合安全和卫生的原则,此外还应尽可能在房间里布置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婴儿车也应该宽敞舒适一点,让小宝贝可以随时观看四周的环境。在语言学习上,也应该特别注意。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往往会雇佣保姆来照顾孩子,保姆的工作是只要婴儿吃饱、睡觉、不闹就行了。在保姆那里婴儿是很难对语言形成深刻的印象的。把婴儿留给保姆是违背自然法则的,而和母亲在一起,婴儿可以分享母亲的世界,他是最好的听众。母亲和婴儿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语,尽管只是一些咿咿呀呀没有多大意义的单词,但就在这些话语中,婴儿理解着母亲的爱护和指导。因此,尽管带着孩子外出会有诸多的不便,但父母还是应该尽可能地把他带在身边。这样父母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就成为孩子周围环境的一部分。虽然他不可能明白父母这样做的含义,但这些行为作为刺激,会在婴儿的潜意识里留下印象,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自己的认识。

其次,在保证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充分接触的过程中,父母还应该在保证安全的同时,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因为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并非是被动的,他们不会接受环境里的一切刺激,而会有选择性地接受,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的渴望。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婴儿哭闹有时并非是饿了的缘故,当他无法自由活动,对自己周围单调的环境感到厌烦时,他就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儿童的潜能是无法在一种囚禁状态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

蒙台梭利箴言:

身体的成长并非儿童的全部,更重要的是精神生命的成长。其中,在生命的头一年,对精神生命的成长尤其重要,婴儿需要在母子相依阶段和独立阶段来为自己的精神生命奠定基础。因此对待这一时期的儿童,父母需要保证他们与环境充分接触的同时,还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