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从母亲身体里出来的那一刻,就像是一支射出来的箭,朝着自身要去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他要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完善自身。这是因为,人一出生的时候,大脑中就存在着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促使婴儿进行具有目的的行动,就像我们大人身上的主观意愿。这个比方也不恰当,因为主观意愿是人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受一定的限制,而具有目的的行动是人的一种本能,它推动生命的进程,促进儿童的成长。这种具有目的的行动的本能就是孩子对独立的要求,也就是说,只要成人对儿童的发展给予应有的帮助,使其进行有目的的行动,那么他们就会实现自身的独立。孩子在心理发展上是这样,在身体发育方面也是这样的。
一、语言的学习让儿童自由沟通
新生儿从母亲的子宫里出来,就有如脱离了牢笼,实现了走向独立的第一步。与此同时,新生儿来到这个全新的世界里,对外在环境充满着强烈好奇,他要学习各种知识来完善自己,从而形成自己的性格。他好像在对整个世界说:“我要征服你!”只有外在环境对孩子具有吸引力,让孩子喜欢这个世界,他才会产生这种征服世界的欲望,而这种欲望正是新生儿生命发展的标志。对新生儿来说,这个世界具有丰富的感官刺激。
感觉器官是新生儿最先工作的器官。环顾周围,我们可以看见视野内的所有千奇百怪的东西;侧耳倾听,我们可以听见可辨声域内的所有声音。人的感知范围相当广泛,但是这种感官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就拿声音来说,新生儿刚开始听到的声音只是一种混合的声响,随着与环境的交流、经验的积累,才逐渐能够分辨出各种声音之间的差别。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达到了相对独立的程度。在6个月左右的时候,婴儿的小嘴终于可以发出声音了,他们顺利完成了语言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之后的日子里,他们学习语言的能力和速度猛增,直到他们完全独立地说话。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的标志,因为儿童一旦说话,他就可以与外界交流,对他人表达自己的意愿,可以不再依赖别人,这是儿童成长取得独立的最重要一步。从一开始的混沌不清,到后来能够听懂别人说话,而且还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真令人惊讶啊!
二、学习行走使身体自由独立
学会行走对儿童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行走是复杂的身体机能活动,儿童学会行走表明其身体发育得很好。儿童学习行走与对语言的学习、以及对周围环境知识的汲取同时进行,人的各种能力逐步发展起来,一步步地迈向独立。
大概在1岁左右,儿童开始学习走路。学习走路的时候,他们的小腿喜欢到处乱走,有的时候他们还会随意乱跑。如果有陌生人接近他,他还会躲避,身体要比从前自由得多。
我们知道,有些哺乳动物一生下来就会走动,有的几分钟后就能奔跑了,可人类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干不了,需要在母亲的怀抱中生活很长时间。人类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学习行走、奔跑等能力呢?这是因为,只有先完成身体上三个方面的发展,儿童才可以站立。
1.小脑的发育
用两条腿站立、行走、奔跑看似简单,其实是极为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很多复杂的结构互相配合,其中主要取决于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半球的后方,它就像一个调节器,控制着身体的平衡,调节肌肉的松紧,协调随意运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儿童能否行走主要取决于小脑的发展。在儿童6个月左右的时候小脑开始快速发育,这个快速发育的过程持续到14~15个月,然后速度逐渐放慢,直到4岁半完成。在这一阶段,不仅小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而且运动器官也发育成熟。一个正常的儿童长到6个月就能够坐起来,到9个月就可以爬动和打滚,10个月左右就能够站立,12~13个月开始迈步行走,到15个月的时候,就可以走得很平稳了。
2.脊柱神经的发育
在儿童学习行走的这段时间里,脊柱神经也开始形成。行走过程是由腿部肌肉协调运动完成的,而脊柱神经的任务就是把大脑的指令传达给腿部的肌肉。如果脊柱神经还没有发育成熟,无法传达指令,人就不能行走。
3.骨骼的发育
孩子走路前,骨骼需要硬化,而刚出生的婴儿的骨骼柔软又有韧性,脚部根本无法承担起身体的重量。又由于在学会走路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婴儿颅骨上的裂缝已经长满,即使儿童会走路以后,不慎摔倒,也不会伤及大脑。
只有上述的各种器官发育完善,儿童才能独立、自由行走,也只有在儿童能够行走之后,独立性才能更加提高。
三、自由的成长环境给予孩子精神独立
心理专家的研究表明,人的任何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任何个体行为都来自环境经验,也就是说环境经验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对儿童进行的教育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儿童教育缺少环境经验,从而无法对儿童的成长提供实质性帮助,这样就可能减慢儿童发展的速度,有时候还会使儿童的发展出现逆转。儿童取得身体上的独立,逐步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后,就会要求精神上的独立。他开始对已经获取的经验进行思考,寻找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独立地认识这个世界。
教育孩子首先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要调整观念,遵循自然界的法则,让儿童按照自己的进程自由发展。
除了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外,儿童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获得独立。只要对儿童进行一番细心地观察,你就会发现:他们总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情,想要这个玩具,想要那个画板,想自己穿袜子,或者想干一些奇怪的事,其实这些都是出自他们内心的愿望。他们获取独立的要求如此强烈,以至于有时候会让大人想去加以阻拦。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自己在阻止孩子行动的时候,其实不单纯是在阻止他们行动,也在阻挠自然法则的实现,因为儿童的行为是受自然支配的。
在对自然和生命科学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只有通过自由和丰富的环境经验,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儿童全部的自由,让他们获得独立,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那么成人能否给独立、自由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呢?不可否认,现在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分歧很大。通过对儿童教育的研究发现:自由、独立和生命的意义,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真实反映出来。自然按照每个人的不同需求,给予他们自由和独立,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才能促进生命的发展。这样说来,儿童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场景,展示了一种事实,通过它我们能够更加接近真理。
如果这样,那么儿童为什么还要不断地获得独立的发展呢?事实上,其目的就是不断完善标志着生命发展的个性。所以儿童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发展自身,也就实现了自由,这个自由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前提。
四、获得独立是儿童的本能要求
获得独立,摆脱对他人的依赖是婴儿的第一本能。
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实现独立,又是如何获得自由的呢?独立不是一个割裂的静止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征服的过程。通过不懈的努力,生命处于激发状态,无法停止向前。自由只能通过强壮的体质和完美的个性来证明,为此儿童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儿童的第一个意识就是自我保护,使自己不受外界的伤害,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有些人认为:整天躺在床上,无所事事是最好的生活状态。如果把什么事情都不干视为生命的最佳状态,那么儿童何必学习说话、学习行走、学习运用脑筋思考?要知道这些活动都是需要不懈努力的,可是,面对困难,孩子们并没有退缩,并没有放弃,反而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意识,而且随着对周围环境的不断熟悉而获得越来越多的欢乐。儿童给我们证明了学习知识的价值。
面对全新的世界,儿童全身心地学习着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从周围环境中汲取经验,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寻求独立。我们成人要明白,自由和独立对儿童来说是本能的要求,他们就像是永不停歇的劳动者一样,时刻“工作”着,一旦停止“工作”,不能从外部世界获得经验,他们就不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这种生存规律也适合其他的生物。
生命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达到完美,而所有的生命都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充满活力。社会的活力来自一代又一代人的延续。但是,社会上有些人企图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别人干,自己少干点,事实上这是生命衰退的表现,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表现出无助、惶恐,也是希望得到人们的帮助来适应周围的环境,可是有些父母却没有这样做,凡事喜欢为孩子代劳,渐渐地,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失去兴趣。这样的儿童离不开家人的怀抱,他喜欢得到别人的帮助,喜欢在屋子里而不是出去交朋友,喜欢把自己的事情推给别人。这些表现是一种退化的倾向,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向子宫回归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对他人的依赖、对独立的逃避。
这些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总是困难,而这些困难在他们看来也是无法克服的。如何治疗儿童这种退化的“疾病”以及如何对他们施加正确的教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能给这些儿童提供及时、正确的帮助,西方国家建立了很多儿童心理诊所,同时还研究出了一些治疗方法,游戏治疗就是其中之一。
儿童生活、学习的环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他们能够从中培养各种各样的兴趣,吸取经验。只要我们遵循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就可以帮助有退化倾向的儿童,使他们不再懒惰,而是变得勤奋,热爱生活;不再无精打采,而是充满活力、兴高采烈地学习;不再畏惧困难,而是积极向前,挺身而上;不再因为害怕而躲避,而是热情开朗地享受生命的乐趣。
五、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然而,对这些儿童来讲,从原来的懒惰散漫变得精神抖擞、充满活力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要以自然规律为依据,对他们施之教育。这里需要先解释一下“成熟”一词,因为正确认识“成熟”这一概念对理解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在儿童心理学上,成熟表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调节机制,这种机制确保各个器官的发展过程以及平衡状况。阿诺德·格塞尔“注释1”是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成熟与学习支配着儿童心理的发展,但成熟的作用更为重要;儿童身心的发展变化是受机体内部的因素,即生物基因固有的程序所制约的,儿童的学习过程受生命本能的支配,生命赋予儿童某种特性和倾向并指导他们学习。也就是说,阿诺德·格塞尔认为,儿童的这些功能是不受外在指令约束的。
许多儿童专家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就是:儿童的成长要遵循自然规律,这是儿童教育的基础。从儿童身体发育的角度上讲,格塞尔的说法无疑是正确的。正如前面讲到的,在儿童的各种行走器官发育成熟之前,教他们走路是不可能的,但是他的说法对儿童的精神成长来说未必适宜。举个例子来说,他认为成熟(内部环境)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学习(外部环境)本身并不能促进儿童发展,他认为儿童的大脑发育和身体发育一样,都是一定发展过程的结果,这种说法就不恰当。假如把一个儿童放在荒岛上,只给他提供必需的食物,却不让他与人类接触,任其自由发展,其结果我们可想而知——他的身体发育会很正常,但心理发展肯定不正常。那个曾经家喻户晓的“阿韦龙野孩”“注释2”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很明显,就生命个体而言,成熟过程中不仅有基因功能内部环境的作用,还存在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个体的成熟过程中,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成熟离不开来自外部环境的经验。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环境经验也有不同形态,这是因为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具有目的的行动的本能不断转换类型,环境经验也就以不同面貌出现在儿童面前。由于环境不断重复出现,人的意识领域也出现了一项新的功能,一个特定模式建立了。当然,这是肉眼无法看到的。看起来,外在经验的重复活动与新生功能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在这些功能出现的同时,环境经验随即消失,而且新功能一经建立,儿童的注意就转移了,以便发展另一种功能。如果儿童不能这样连续适应环境,他就会失去对环境的敏感性,从而影响他的发育成熟。
蒙台梭利箴言:
独立性是孩子重要的心理素质,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一个孩子只有有了独立性,才会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才会独立地从事一些活动,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从而在身体、智力、性格、意志、情绪等各方面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相反,如果家长过分“保护”“关心”孩子,什么事情都替孩子代办,那么孩子就会因为缺少锻炼的机会而影响各个方面的发展,最后导致能力低下、性格懦弱、智力障碍。因此,在幼儿时期,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引导他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
“注释1”阿诺德·格塞尔(1880—1961),美国儿童心理学家。
“注释2”阿韦龙野孩:1800年,在法国南部森林中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被发现并被送到巴黎,当时法国科学家们试图教化他回归社会,但均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