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全身性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病人有黄疸和发热,肝脏多数有肿大,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乙型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病。中医古籍无乙肝的病名记载,与本病有关的症状描述,可见于胁痛、臌胀、积聚、黄疸、疫毒、虚劳、郁证、呕吐等证候中。
一、肝的位置和形态
肝为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也是最大的腺体,它不仅分泌胆汁参与消化活动,而且有营养物质代谢、贮存糖原、解毒、防御等重要功能,在胚胎期还有造血功能。肝的重量占体重的1/50~1/40,小儿肝相对比成人的大。据统计,成年男性肝为1230~1500克,女性肝为1100~1300克。
肝脏(hepar)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也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腺体器官,位于腹腔,其中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和腹上部,小部分在左季叻部。正常肝脏外观呈红褐色,质软而脆,受到暴力打击时容易破裂,引起大出血。
肝脏形态呈一不规则楔形,右侧钝厚而左侧偏窄,一般左右径(长)约25厘米,前后径(宽)约15厘米,上下径(厚)约6厘米。上面突起浑圆,与膈肌接触,下面较扁平,与胃、十二指肠、胆囊和结肠相邻。肝上界与膈肌的位置一致,约在右侧第5肋间,肝脏有一定的活动度,可随体位的改变和呼吸而上下移动;肝下界一般不超过叻弓,正常情况下在肋缘下摸不到,有时在剑突下可触及,但一般不超过3cm,而小儿多可在肋缘下触及。
肝可分上、下两面和前、后两缘。肝的上界与膈穹隆一致,其最高点右侧相当右锁骨中线与第5叻的交点。肝的上面隆起贴于膈,又称膈面。肝的表面,借肝镰状韧带(1ig。falciformehepatis)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而薄,右叶大而厚。肝的下面凹陷,有“H”形的左、右两条纵沟及一条横沟。横沟为肝门(por-tahepatis),有肝管、肝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右纵沟的前部为胆囊窝,容纳胆囊,后部有腔静脉窝,有下腔静脉通过。左纵沟前方有肝圆韧带(lig。tereshepatis),后方有静脉韧带(1ig。venosum)。肝下面借“H”形沟分成四叶:左叶在左纵沟的左方;右叶在右纵沟的右方;方叶在横沟前方;尾状叶在横沟的后方。这种分叶是根据肝的外形确定的。
肝上面膨隆,对向膈,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右叶大而厚,左叶小而薄。肝的下面朝向左下方,邻接腹腔一些重要脏器,故又叫脏面,脏面的中央有一横裂叫肝门,为肝管、肝动脉、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肝的门户。
肝与邻近许多脏器接触。肝的上面与膈相接触。左叶上面隔着膈与心脏接触,肝左缘近左纵沟处与食管相邻,左叶邻胃。方叶下面接触幽门。右叶下方后缘处邻近右侧的肾上腺,右叶下面的后内侧部邻近十二指肠,后外侧部邻接右肾,前部邻接结肠右曲。由于肝相邻器官较多,肝质软,在固定标本上使肝表面形成许多压迹。
肝表面覆以致密结缔组织被膜,并富含弹性纤维,被膜表面大部有浆膜覆盖。肝门处的结缔组织随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的分支伸入肝实质,将实质分隔成许多肝小叶。
肝的表面大部分被有浆膜。浆膜深面有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包绕整个肝,称肝纤维囊。此囊在肝门处特别发达,并随血管、神经、肝管等进入肝内,将肝分隔成许多小叶,称肝小叶。有的动物(如猪)肝小叶周围的结缔组织较多,故肝小叶明显。人的肝小叶结缔组织较少,肝小叶分界不明显。肝的浆膜移行至膈和邻近器官时,形成许多韧带,这些韧带对肝起固定作用。
肝下面中间的横沟是肝门,肝管、肝动脉、肝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肝门的右前方有胆囊。肝的表面包有一层浆膜,通常称为被膜,被膜的疏松结缔组织深入肝的实质,将整个肝脏分隔成50万~100万个结构基本相同的肝小叶。
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肝小叶呈六角柱状。在肝小叶中央贯穿着一条小静脉称为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成一行行的肝细胞素(肝细胞板/肝板),肝细胞素之间的空隙是肝血窦,窦壁有库普弗细胞,能吞噬异物。肝血窦互相吻合,并与中央静脉相通。相邻两条肝细胞素之间的间隙形成的小管道称毛细胆管(胆小管)。门静脉、肝动脉分别带着从消化道吸收采的各种营养物质和含氧动脉血同肝管一起由肝门入肝并分支伴行在肝小叶之间,分别称为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胆管,它们所在的这个区域称汇管区。通过肝动脉流入肝脏的动脉血以及通过肝门静脉流入肝脏的静脉血,分别经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流入肝血窦,在此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然后汇入中央静脉,最后汇集成肝静脉入下腔静脉。
胆小管汇集成稍大的管道,再逐级汇集成更大的管道,最后形成左、右肝管经肝门出肝。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小管,经各级胆管和肝管流出。肝门静脉和肝动脉入肝后反复分支,最终与肝血窦相连接,在此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代谢。
肝血窦中的血液经中央静脉及各级静脉,最后由肝静脉出肝,汇入下腔静脉。
胆汁从肝管出肝后并不立即直接流入十二指肠,而是首先贮存于胆囊内,间断性地排放入十二指肠。胆汁流入十二指肠前在肝外流经的管道总称为肝外胆道系统,包括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和胆总管。
肝细胞不断分泌的胆汁,入毛细胆管,经小叶间胆管流到左右肝管,再经肝总管入胆总管,最后经十二指肠****开口流入十二指肠;或由肝总管转经胆囊管入胆囊贮存。在食物消化时,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二、西医对肝脏功能的认识
西医认为,肝脏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极其重要而又非常复杂,好比是人体最大的综合性化工厂和仓库。因为肝脏既是人体新陈代谢最重要的器官,又具有调节器官功能的作用(被称为器官功能调节中心)。它还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在参与造血与凝血、代谢、解毒和防御、免疫、产生热量及水、电解质调节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代谢功能①糖代谢。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后,肝脏就能将它合成肝糖原并贮存于肝脏。当机体需要时,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供给机体利用。当血液中血糖浓度变化时,肝脏具有调节作用。②蛋白质代谢。肝脏是人体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除白蛋白以外的球蛋白、酶蛋白以及血浆蛋白质的生成、维持和调节都需要肝脏参与。氨基酸代谢如脱氨基反应、尿素合成及氨的处理均在肝脏内进行。③脂肪代谢。中性脂肪的合成和释放、脂肪酸分解、酮体生成与氧化、胆固醇与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和运输均在肝内进行。④维生素代谢。许多维生素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肝脏明显受损时会出现维生素代谢异常。⑤激素代谢。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当肝功能长期损害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往往有****减退,腋毛、****稀少或脱落。男性阳萎,****萎缩,乳房发育;女性月经不调,还可出现肝掌及蜘蛛痣等。
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分解与合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等,主要是在肝内实现的,由于三大营养物质在分解时能放出大量的能量,因此,肝也是产热器官。
2.解毒作用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害物质(称内源性有毒物质)和外来的毒物、毒素,包括药物代谢和分解产物(称外源性有毒物质),均要在肝脏解毒。肝脏可以将进入体内或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物质,通过氧化和结合的方式变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故肝脏是人体内主要的解毒器官,可以保护机体免受损害。有毒物质大部分可经肝细胞的作用,使其毒性消失、减低或结合转化为可利用物质以利于排出。肝脏还可将氨基酸代谢产生的大量有毒的氨,经肝细胞内的线粒体和内质网上有关酶的作用,形成无毒的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
3.吞噬作用肝血窦窦壁上的星状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异物和衰老红细胞的作用,故有防御功能。肝血窦的星形细胞是吞噬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肠道吸收的微生物、异物等有害物质,多被星形细胞吞噬消化而清除。
4.合成制造和贮存功能肝脏在胚胎第8~12周为主要造血器官,至成人时由骨髓取代,造血功能停止。肝病时可引起血液的异常变化,如红细胞实质的改变和数量的减少,可造成溶血及各种贫血。血小板的减少可造成出血,严重时可危及人的生命。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肝脏仍有可能恢复其造血功能,如慢性失血所致的小红细胞。危重肝病在严重贫血与溶血的同时,可出现棘细胞(齿轮细胞)。肝炎时嗜酸细胞增多,此时肝脏释放出大量嗜酸细胞趋化因子以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这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以上情况均说明肝脏存在造血功能,而且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其造血功能恢复。在胚胎时期,肝能制造红细胞,出生后渐被骨髓造血功能所代替,但血液中很多成分如凝血因子Ⅰ、凝血因子Ⅱ、肝素、白蛋白、胆固醇等仍然由肝脏制造。肝脏内还可以贮存许多重要的物质,如多种维生素、肝糖原、脂类、铁等。肝脏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达500种以上,从消化道吸收来的营养物质经门静脉入肝脏,由肝细胞合成机体内的多种物质,如血浆蛋白质,即白蛋白、凝血因子Ⅰ、凝血因子Ⅱ、球蛋白、脂蛋白及糖原等,糖原贮存于肝细胞内,其分解物质(葡萄糖等)则释放入血。肝细胞还合成胆固醇、胆盐等物质。星形细胞有贮铁的功能。
5.分泌和排泄功能肝细胞不断地生成胆汁酸和分泌胆汁。胆汁在消化过程中可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如果没有胆汁,食入的脂肪约有40%从粪便中丢失,而且还伴有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不良。同时还可以将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胆色素)以及进入体内的细菌,随胆汁排入肠道。
6.肝脏的其他功能①调节热量、水及电解质。如肝脏受到损害时,可导致对钠、钾、铁、铜、钙、镁、磷、锌等电解质的调节失衡,多见水钠潴留,可引起水肿,甚至出现腹水。②调节容量。肝脏在肾脏所产生的红细胞生成素,在酶的作用下,生成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生成。肝窦中贮存着大量血液,调节着人体的血容量。当血容量不足时,肝脏可提供1~2L血液,以保持全身足够的循环血量。③肝脏的再生能力。肝细胞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如果肝脏组织有一部分被切除,不久就可恢复到原来大小。但它会受到外界细菌或病毒感染,或毒物的影响,或全身营养不良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起肝细胞功能障碍,产生肝脏疾病。
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它产生的胆汁经胆管输入十二指肠,参与脂类物质的消化,故通常将肝列为消化腺。但肝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消化腺有很大不同,例如:肝细胞的排列分布特殊,不形成类似胰腺和唾液腺的腺泡;肝内有丰富的血窦,肝动脉血以及由胃肠、胰、脾的静脉汇合而成的门静脉血均输入肝血窦内;肝细胞既产生胆汁排入胆管,又合成多种蛋白质和脂类物质直接分泌入血;由胃肠吸收的物质除脂质外全部经门静脉输入肝内,在肝细胞内进行合成、分解、转化、贮存。因此,肝又是进行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此外,肝内还有大量巨噬细胞,它能清除从胃肠进入机体的微生物等有害物质。
三、中医对肝脏功能的认识
中医学中的“肝”与西医的肝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病理生理学的概念。中医认为,肝为五脏之一,居于右胁部,是人体重要而且最大的脏器,其阴阳属性为阴中之阴,又称厥阴。肝具有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体阴而用阳特性。其功能为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华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还有主藏魂、司生殖的作用。这种认识基本上包括了西医讲的肝脏生理及一系列代谢功能和一部分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某些功能。
1.主疏泄肝脏有疏通、畅达、宣泄的功能。①条达气血。肝主疏泄,可条达气血,能保证各个脏腑活动的正常进行。如肝气郁抑,气机不畅,则气滞血淤。②舒畅情志。如肝气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和平。肝脏功能协调,五志安和,就能保持正常的情志;若肝气亢奋,则见失眠多梦、头痛头胀、目眩头晕等。肝脏疏泄失调时,就会出现上述精神情志的异常。反之,外界的精神刺激,特别是郁怒,常可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从而出现肝气淤结,气机不调等病变,古人说:“暴怒伤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即为此意。③健运脾胃,促进消化。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消化,除出现胸胁胀痛、急躁易怒等肝气抑郁症状外,还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病变,如暖气呕恶、腹胀腹泻等症状,即“肝胃不和”、“肝脾不和”也。④通利三焦。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还有通利三焦、疏通水道之功效。如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淤血郁滞、经脉不利,以致血液不行,导致水肿、腹水等症状。
2.藏血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当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需要量减少,大量的血液便贮存于肝;当人活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脏就将贮藏的皿液排出,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如肝血不足,肝不藏血,就会出现易倦乏力,不耐劳累,双目干涩,视物昏花以及呕血、便血、鼻出血等症状。
3.主筋华爪筋膜,指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肝主筋,指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影响到筋、爪。如肝血足,则筋强力壮,爪甲坚韧,运动正常;如肝血不足,则血不养筋,筋弱无力,爪甲软而薄,枯而色灰。
4.开窍于目《灵枢·脉度篇》曰:“肝通气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如肝血不足,则有视物模糊、夜盲等;如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等。
5.与胆相表里肝的疏泄功能可直接影响胆汁的分泌、排泄。疏泄正常,则胆汁能循常道而行;反之,则可造成上逆或外溢,形成病变,如出现口苦、黄疸等。
四、现代医学对乙肝病毒的认识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为嗜肝DNA病毒科哺乳动物病毒属的一员。乙肝病毒(HBV)是传染性较强的病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血清中含大量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实验研究发现,在乙肝病人的血液及各种体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蛋白,乙肝表面抗原颗粒可多达1012/ml以上。虽然感染性病毒颗粒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只要极少的血量,就足以使人感染。可见乙肝病人的血液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2.HBV的抵抗力很强实验研究还证明,HBV在外环境中具有很强的抵抗力,通常在37℃下能稳定60min;一般的化学消毒剂或加热到60℃4h均不能将其灭活;只有煮沸10min或高压蒸汽121℃消毒10min,或加热至65℃10h,才有可能将其杀灭。而在-20℃贮存20年以上,仍具有抗原性及传染性。HBsAg在pH为2.4的条件下,能保持6h的稳定性,但病毒的感染性消失。将HBsAg阳性的血清涂抹于塑料贴面、铅片、布片或纸片上,在25℃的条件下,2周后滴度基本保持不变;在6℃条件下,1个月内滴度不变。HBsAg阳性的血清污染唾液和尿液后,其滴度在25℃条件下可维持1周,6℃条件下可维持40天,足见其抵抗力之强。
HBV本身无细胞病理作用,肝细胞损伤并非HBV在肝细胞复制的直接结果,机体免疫反应才是肝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急性自限性乙肝患者抗病毒免疫反应适宜,肝细胞一过性损伤,随病毒清除,疾病痊愈。慢性乙肝患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无法彻底清除病毒,肝细胞损伤持续存在,疾病迁延不愈。乙肝病毒携带者多处于免疫耐受、免疫低下状态,虽有HBV复制表达,却无明显肝细胞损伤。
五、现代医学对乙型肝炎的认识
根据肝炎病毒的病原性质不同,目前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乙型肝炎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小儿患甲型肝炎的最多,乙型肝炎的次之,其他型肝炎很少见。乙型肝炎无一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近年来乙肝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应该避开流行区域、注意卫生习惯、居住条件、人群免疫水平及防治措施等。
1.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食、恶心、腹胀、肝脾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乙肝的临床表现相差很大。
但是,也有少数乙型肝炎患者以肝外症状为主,容易被忽视。这些肝外特殊症状包括:①心慌。心跳加快,心前区疼痛,个别患者心电图呈病毒性心肌炎改变。②腰痛。患者表现为双侧腰部隐痛,有的以右侧为主,可有血尿、蛋白尿,但肾功能无明显改变。③关节酸痛。由于血液中白蛋白减少,关节腔内渗出液较多,关节肿胀引起酸痛。④咳嗽。少数乙型肝炎患者以咳嗽为首发症状,随后才出现肝炎症状。⑤皮疹。患者多在躯干部位出现散在性大小不等的皮肤损害,可有瘙痒或色素沉着。以上特殊症状一般无须治疗,会随肝炎症状好转而自愈,关键是应及早明确诊断和对肝炎本身进行治疗。
2.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DNA阳性;③血清抗-HBclgM阳性;④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下4项中具备任何1项者:血清HBsAg阳性或HBeAg阳性;血清HBsAg阴性,但抗-HBcAgIgM或抗-HBs或抗-HBe阳性;血清HBV-DNA或DNA多聚酶阳性或HBeAg或抗-HBe阳性;HBV感染指标不明显或只有抗-HBcl项指标阳性,而肝内HBeAg、HBsAg或HBV-DNA阳性。②急性乙型肝炎。可参考以下几点:发病前不久,经灵敏方法检测HBsAg阴性,而发病后阳转,且滴度较高者;急性期血清抗-HBcIgM高滴度,抗-HBcIgG低滴度,而恢复期相反者;急性期HBsAg高滴度,恢复期持续阴转者;急性期抗-HBc阳转或恢复期抗-HBs阳转,效价有4倍升高者;有明确的感染史(如输入HBsAg阳性血液),且潜伏期符合,发病后HBsAg阳转者。③慢性肝炎。一般分为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④无症状HBsAg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血症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
六、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治疗乙肝总的体会是四句活:五驾马车并肩走,三大要素伴我行,不良习惯都改掉,务必记住五个要。①五驾马车并肩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遵医治疗;自我监测;乙肝知识教育。②三大要素伴我行。讲究卫生。预防感染;睡眠充足,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心情愉快。③不良习惯都改掉。如改掉吸烟习惯;改掉喝酒习惯;改掉暴躁脾气;改掉无度熬夜;改掉过度疲劳。④务必记住“五个要”。心要善,胸要宽;腿脚勤快;人要欢笑;战胜病魔志要坚;笑对人生要坦然。
1.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病毒性肝炎尚无满意的治疗药物及方法。治疗原则是根据不同病原、不同临床类型及组织学损害区别对待。
(1)一般处理:①休息。急性肝炎的早期,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并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但要避免过劳,以利康复。慢性肝炎活动期应适当休息,病情好转后应注意动静结合。不宜过劳。由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转重者应卧床休息,住院治疗。②营养。病毒性肝炎患者宜进食高蛋白质、低脂肪、高维生素类食物。糖类摄取要适量,不可过多,以避免发生脂肪肝。恢复期要避免过食。③绝对禁酒,不饮含有酒精的饮料、营养品及药物。
(2)药物治疗:各型肝炎病人有明显食欲缺乏、频繁呕吐并有黄疸时,除休息及营养外,可静脉滴注10%~20%葡萄糖液及维生素C等。根据不同病情,可采用相应的中医中药治疗。乙型肝炎应区别是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前者处理同甲型肝炎,后者按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慢性肝炎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抗病毒、调整免疫、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抗纤维化及心理治疗等治疗措施。目前认为,肝炎慢性化主要是由病毒持续感染所致,因此,对慢性肝炎应重视抗病毒治疗。重型肝炎以综合疗法为主,主要措施是加强监护及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加强支持疗法,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补给新鲜血液或血制品、含高支链氨基酸的多种氨基酸、抑制炎症坏死及促肝细胞再生药物;改善肝微循环,降低内毒素血症,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脑水肿、大出血、肾功能不全、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腹水及低血糖等)。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可照常工作,但应定期复查,随访观察,并动员其做肝穿刺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和做相应治疗。
2.乙型肝炎治疗的出路全世界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3.5亿,中国占1/3以上。虽然乙肝患者不断得到治疗,但绝大多数仍不能彻底康复而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治疗应以食疗、自然疗法和中草药为主。“自治”是指自己通过食疗(综合营养、少荤多素等)、休闲疗法(打太极拳、钓鱼养花等)、心理治疗(需由医生指导)、单味草药(如冬虫夏草、黄芪、女贞子、藏茵陈等)等方法自行治疗,切忌胡乱用药。所谓“外援”是指长期咨询、随访,在正规肝病专家的指导下,从事预防和治疗。“自治”和“外援”相互结合才能使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传统的联合治疗,一般采取多种药物治疗,大量药物又会加重肝脏负担,个别患者出现药物性肝坏死,病死率极高。
慢性肝病尤其是“小三阳”需要长期调养,保肝至关重要。近年来,自由基在肝病中的作用已经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自由基清除剂与保肝的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肝病的康复方法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3.“表面抗原转阴”50%纯属骗人中国传染病协会副主任徐道振教授指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也就是所谓澳抗阳性,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不用治疗,90%可自行转阴。另外10%转成慢性,这些人要转成阴性基本不可能。这里面100个人中能有两个会自己转阴。通过治疗转阴的很难超过10%。现在许多广告和文章自吹自擂,说能够把表面抗原转阴60%~70%,这是骗人的,混淆急性和慢性。蒙骗外行。对于乙肝病毒来说,至今人类还没有一种非常有效的抗病毒药。但是可以有效预防,如乙肝疫苗注射,高危人群必要时可用抗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只要肝功稳定,病毒复制不活跃,对病情动态进行观察就可以了。
4.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要单纯依赖药物慢性乙肝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在没有出现第二、第三种情况下,绝大部分都能治好,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消失,肝功恢复正常。一般来说,进展到肝硬化和肝癌的很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需要治疗,要看病毒复制是否活跃。如果病毒复制活跃,可以考虑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目前,比较好的抗病毒药物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可以达到30%~40%,最高可以达到40%~60%。被医学界公认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如贺普丁、苫参素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其中贺普丁是唯一获得美国FDA批准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它能够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有效率可以达到85%~90%,“大三阳”e抗原阳性的阴转率占10%~20%。但专家同时指出,乙肝病毒复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医学界对复制环节的了解还不够。凡肝功能正常者,一般不要轻易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因为抗病毒药物本身并不是非常有效。
5.乙肝用药警惕12种误区乙肝的治疗是世界性的难题,由于目前无特效药物,乙型肝炎又是一种相对自限性疾病,所以在治疗上一定避免以下误区。①不该用药时,却用了药。乙肝患者中的80%左右,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尤其是儿童和少年,处于免疫耐受阶段,此时对于各种治疗无应答,各种治疗用药都起不到理想的效果。此时大量用药治疗,不仅浪费钱财,还会打破机体免疫沉默状态,使得肝功出现异常。有时这种异常反反复复,缠绵难愈。②该用药时,用错了药。不少乙肝患者肝功异常,转氨酶升高,本应是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应该使用合适的抗病毒药物,但是却使用抗肝纤维化药物,使得肝功异常加重。肝硬化腹水,应该加强利尿,补充白蛋白,但是却用上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致使肝功进一步恶化。③药物剂量过大。中药治疗乙肝非常普遍。一些中药处方,个别药味剂量过大,超过国家药典规定的几倍,例如川楝子用量达到20克,山豆根达到30克。这些中药超量使用,对肝脏损害明显,因为使用中药剂量过大,造成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并不少见。对于儿童患者,剂量一定要把握准确,使用任何药物治疗,都需要根据千克体重数,换算正确的治疗剂量。④药物剂量过小。干扰素治疗乙肝的合适剂量是300万~600万单位隔日。出于对干扰素不良反应的担忧,不少患者使用的剂量偏小,而300万单位隔日以下的剂量,往往起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⑤用药时断时续,不连贯。想起来就吃药,想不起采就断药;工作一忙,就忘吃药了;一出差,又忘吃药了。这些问题时有发生。这种时断时续的吃药,不能保证药物在血液中恒定和有效的浓度,达不到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⑥用药疗程不足。乙肝的抗病毒治疗需要时间较长,一个疗程至少需要半年至1年时间,其中干扰素疗程至少为半年,拉米夫定1年以上时间。如果疗程太短,根本起不到抑制病毒的作用。抗肝纤维化的疗程同样需要漫长时间。例如使用复方丹参制剂、复方冬虫夏草制剂等,都需要1年以上时间。短期使用,起不到软化肝脏,降解肝脏纤维组织的目的。⑦突然停药。治疗乙肝的方案一经确立,应该认真坚持,不能突然停药。疗程完成后,应在医师指导下逐步停药,不能在疗程过程中擅自停药,否则病情会有复发和“反弹”。例如不少患者在使用拉米夫定过程中,不到疗程时间或是不到停药标准,就擅自停药,致使病情反复,甚至病情突然加剧。⑧用药当停不停。一旦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后,应该逐渐减量,直到彻底终止,避免产生药物的依赖性和蓄积中毒现象。例如降酶药物联苯双酯等,本身并无抗病毒和保护肝细胞膜的作用,只起单纯降低转氨酶的作用,只有辅助性治疗作用,待肝功正常后,应该逐渐减量,及时停药。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和掩盖病情。⑨随意换药。乙肝的治疗方案一经确立,应该坚持下去,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发展,不能半途擅自停药或加药、换药,随意换药容易使治疗复杂化,出了问题难以找到原因和处理办法。⑩用药过多、过杂。治疗用药需要少而精,并非药吃得越多,病情就恢复得越早。不少乙肝患者用药过多、过杂,例如同时口服和注射多种降酶药,一旦停药,病情容易出现“反弹”;有的患者在住院期间使用的药物多达二十余种,加上口服的中药复方,药味更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拮抗作用的机会大大增加。小儿用成人药。拉米夫定是不能用于儿童的抗病毒药物,对12岁以下的小儿一定要禁用,各种尝试性的治疗都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其他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及膦甲酸、阿糖腺苷等药物也不适合儿童使用。乱用偏方。乱用偏方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患者轻信“偏方治大病”的说法,找一些所谓的中医“大师”开出的处方。这些处方没有经过审核,其中往往含有不少肝毒性药物,用一段时间后,药物性肝损害随即发生,使病情加重。为了慎重起见,偏方不应随便使用。
6.对乙型肝炎应采取综合治疗①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清除病毒。这是最根本的治疗。如果病毒能得到彻底清除,则病人即可彻底痊愈;如果病毒的复制能得到抑制,则可起到延缓肝病进程、改善肝脏组织学、推迟肝纤维化的作用。在这类药物中,干扰素有一定疗效,但疗效不理想。治疗后,e抗原(HBeAg)的阴转率仅40%左右,HBsAg的阴转率则小于10%,且疗程长(1个疗程半年以上),价格贵(1个疗程3万~4万元)。拉米夫定对乙肝病毒的复制抑制作用强于干扰素,但e抗原的阴转率相对较低,用药1年HBeAg阴转<20%。优点是可口服,每日1片(100mg),非常方便。约20多元1片,需用药1~2年。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乙肝的效果与干扰素相近,但用药时间不可过长,最长2~3个疗程(28天为1个疗程),应用时间过长可引起严重的神经肌肉痛。中草药制剂如猪苓多糖、山豆根注射液、苦参素等,疗效与干扰素相近,且价格低廉。但中草药制剂最大的问题是质量控制问题,每批的质量有可能不同,重复性差。②减少肝脏炎症。可用甘草制剂如甘草酸、强力宁、甘利欣等,疗程半年以上,可有效减少肝脏的炎症反应。③促进肝细胞的恢复与再生。如促肝细胞生长素。④减少和防止肝纤维化。中草药的活血化淤作用不但可减少胶原纤维的生成,还可促进其降解。人工冬虫夏草等也有一定作用。乙肝病理过程十分复杂,表现各异,治疗应个体化,企求用一种“灵丹妙药”“包治百病”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7.乙肝治疗现状乙肝的中医药治疗现代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辨证治疗乙肝、专方治疗乙肝、单味药治疗乙肝、对乙肝并发症的治疗等。中医在治疗乙肝方面虽然有很多优势,但目前看来,乙型病毒性肝炎,单用一种药物是不可能治愈的。除了上述综合疗法之外,在抗乙肝病毒方面也要采取联合疗法,像治疗结核病、恶性肿瘤一样,采取两联、三联甚至四联疗法,既可应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的联合,也可采用抗毒药物(包括中草药)之间的联合,以达到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因此,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治疗肝炎有效的新药开发出来,这样,临床医师就可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在肝炎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药物,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七、乙肝预防与调摄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长寿,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候条件占7%,生活方式占60%。”
良好的生活方式可降低疾病患病率。研究证明,良好的生活方式可减少乙肝患病率50%,减少高血压病患病率55%,已有高血压发生脑中风减少75%,癌症患病率减少1/3,传染病患病率减少50%以上。
本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认为乙型肝炎病人应该“三分治七分养”,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规律,适当的身心锻炼,保持乐观的情绪。一般肝炎患者,可通过饮食调理,辅助康复。
多数患者只关注“大三阳”、“小三阳”的转阴,其实“大三阳”、“小三阳”患者是否需要采取治疗,要根据是否有肝损伤和肝损伤的严重程度来决定。因为“大三阳”和“小三阳”都只能反映体内病毒的存在状态或反映传染性的强弱,而不能反映肝损伤的严重程度。由于病毒的复制水平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不直接相关,因此病毒多了不一定肝损伤严重,病毒少了不一定肝损伤轻。或者说,“大三阳”者病情不一定重,“小三阳”者病情不一定轻。
慢性肝炎分为4种情况,即轻度、中度、重度和重型,不同情况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乙肝患者来说,首先要明确自己处于什么状况。多数患者处于轻度的阶段。这时患者一定要找正规医院、找正规医生,用药要少而精,用够疗程,严密监测,定期复查;不能乱用药,用药时也要注意其适应证。
肝炎患者的休息要根据肝炎的活动程度而定。在肝炎的明显活动期时(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应该完全休息,甚至卧床休息。如果肝炎基本静止(血清转氨酶完全正常),则可以适当活动及锻炼。当然,所有肝炎患者均应该避免重体力劳动,并且保证充足的睡眠。劳累过度会消耗大量营养,肝脏的能量供应大幅度减少,会削弱肝脏的抗病力,乙肝病毒会迅速扩散,破坏肝脏功能直至发生不可逆转的病变。
发病期间,慢性肝炎患者的膳食应以保护肝脏不致再遭到损害,并减轻肝脏的负担为原则。肝炎患者要特别注意进食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应多吃一些豆制品、牛奶、鱼等高蛋白食品,多吃蔬菜,特别是绿叶蔬菜,同时应该保持体重,防止因过胖而并发脂肪肝。肝炎患者,平时应该禁酒,乙肝患者肝脏已有病变,如再饮酒,可谓是雪上加霜,会使病情加速向肝硬化甚至肝癌方向演变。尽量少喝饮料,忌吃燥热食物,忌服损害肝脏的药物,对一些常见病,如感冒、咳嗽等,服用中草药或中成药为宜。
乙型病毒性肝炎并不可怕,多数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且大多数慢性肝病是可以治愈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据报道,80%~85%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是能够完全治愈的,而只有10%~15%的病人演变为轻度慢性肝炎或中、重度慢性肝炎,而轻度慢性肝炎所占的比例又比中、重度慢性肝炎大,且预后多数良好。虽然病程有长达一二十年者,经正规专业治疗最终病变的肝脏组织仍可完全恢复正常而痊愈,只有极少数演变为中、重度慢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