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指出夏季作息,应晚些入睡,以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顺应阳气充盛。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清晨空气新鲜,早起后到室外参加一些活动,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坚持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以适应夏日养长之气。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切忌火暴脾气,遇事一蹦三跳,因躁生热,要防止心火内生。保持清淡的心态,则平和宁静,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生活,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夏季气候的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高温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使人的神经发射变得迟钝,胃纳不佳,精神萎靡不振,严重者可出现中暑昏迷。据研究,中暑与高温日数和日最高气温有关。当日平均气温高于31℃时,中暑人数明显增多,如果日最高气温高于37℃并持续6天以上,中暑人数将急剧增多。高温也可增加神经的兴奋性,使人烦躁不安、头痛、头晕和失眠。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使汗液不易排出和散发,也会让人感到烦躁和疲倦。加上夏天昼长夜短,晚上闷热,睡不好觉,这样,自然影响人的身体。民谚说的“人到夏至边,走路要人牵”,生动地反映出人们这时的生理状态。因此,夏季起居要注意防暑降温。我国古代就创造了许多简便、有效的居室降温方法,如“执扇摇风”,冬季储冰,夏季室内放冰降温和喷洒凉水降温等方法,还有寻找阴凉通风处乘凉和用水洗澡冲凉等习俗,以减轻闷热汗多给人造成的不适。
现在,人们的防暑降温条件大大改善,有风扇、空调之类,但夏日高温汗出较多,腠理开泄,易致风寒湿邪侵袭。如若过分贪凉,也会给人带来危害。故睡眠时不宜风扇直吹,更不宜夜晚露宿。有空调的房间,也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纳凉时不要在房檐下、过道里,且应远门窗之缝隙。可在树阴下、水亭中、凉台上纳凉,但不要时间过长,以防贼风入中而得阴暑症,或患“风痹不仁,手足不遂,言语蹇涩”等疾。民间夏季睡眠有五忌:一忌室外露宿;二忌袒胸露腹;三忌睡卧于地;四忌穿堂风;五忌电扇彻夜不停。
午饭后,适当安排午睡,对身体健康极为有益:一则可避暑热炎炎之势;二则可弥补夜间睡眠之不足,消除疲劳。研究表明,人的睡眠是“双相位”的,即一天中有两次睡眠峰,一次睡眠高峰在夜晚(称“大睡”),一个次峰在中午(称“小睡”)。据观察,凡有午睡习惯的人,夜晚深睡期也延长,从而保证了次日精神饱满和精力充沛。由于夏季夜间睡眠时间较短,故午睡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酷暑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是一项值得提倡的防暑降温的健身措施。不仅能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爽,消暑防病,而且能够锻炼身体。因为温水冲洗时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扩张体表血管,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没有条件洗温水澡时,可用温水毛巾擦身。
夏季暖热之气盛,人应晚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由于夏天气温特别高,晚上睡眠时间较短,要适当午睡,以保持充沛的精力。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最易受风湿邪气侵袭。如果不注意调摄,人体气血虚弱,再遇邪侵袭,很容易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面瘫等病。
夏季天暑地热,暖热气盛,人应晚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由于夏天中气温特别高,晚上睡眠时间较短,常会因睡眠少,休息不好,食欲不佳。出汗多,消耗大,往往到这个时候精神不振,体重减轻。所以,夏季首先要保证睡眠时间(夜间应有6~7小时的熟睡),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睡个午觉,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半个小时为佳,一方面可以补充夜间的睡眠不足,另一方面可以避开正午的炎热,适当的午睡有利于疲劳的恢复。
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肌体最易受风湿邪气侵袭。若人体正气不足,湿热之邪常乘虚而入,容易引起暑病。在夏季要科学安排工作、学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防止在烈日下过度暴晒,注意室内降温措施,使居室环境尽量做到通风凉爽。
在衣着方面,由于天热多汗,衣服要薄一些,衣衫要勤洗勤换。久穿湿衣、汗衣,刺激皮肤,会引起多种疾病。居室宜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虽闷热难眠,亦应避免对扇当窗,或卧睡席地、凉床,或空调温度过低。另加注意饮食卫生,就可以避虚邪、远疾病,安度盛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