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究竟有多少“画红线”存在?一项由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乔治J.贝斯顿(George J.Benston)主持的实证研究表明,鲜有相关证据证明其存在。然而,与具有特定利益的“画红线”恶劣形象的推销相比,辞藻华丽、言之切切的警告之声,远比教授的实证研究更受媒体的欢迎和关注,而前者恰恰从以这样的警告为基石的法律和政策中创造出获取经济利益的机会。不过,不论“画红线”普遍或罕有,抵制它的各项法律或政策的前提都实在值得深究。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地域属性进行投资的理论是一项令人震惊的论断,然而,对此,却毫无争议,除非无休止的重复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争议。从风险的角度讲,分散比集中通常来说更安全,不论是针对抵押信贷,还是商品投机、保险,抑或其他。
有时,一种表面的争议被呈现出来:某个社区的资金被挪用到了其他的社区。但是,“社区”这一集体名词的使用并不能改变一个简单的事实,即所涉及的金钱由个人辛苦赚取并存入银行。如果投入资金的个人乐于本地投资,那么,他们尽管选择以本地化投资为策略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便可。但是,万一低收入社区绝大多数储户的想法正好与其他非低收入社区的储户想法一致,都为确保资金安全,并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取良好的收益,那么,我们就不清楚了,为什么他们的利益应当为第三方利益的社会活动家们让路,要知道,后者信誓旦旦叫嚣的可是“不论是否赚钱,你都必须深入这个城市的每一个社区”,一位社区活动发言人于芝加哥发表的言论。至于媒体所谓的“歧视”也毫无根据,如果借款人本来便无歧视的话。
储户及储户储蓄的风险,二者均没有受到过政客或是媒体的多少关注。一位银行业的发言人曾于1975年谈到,“你们在要求我们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的境地:受社会压力而发放不安全的信贷”,而这却被《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尼古拉斯·冯·霍夫曼(Nicholas von Hoffman)定为不屑一顾的幽默素材。对“画红线”的道德谴责普遍而热烈。人们有可能永远不会在天黑后走入某个社区,甚或大白天也避而远之,却会在得知银行不愿意按照第三方所希望的那样把储户的钱投入到这样的社区的事实之后,仍然表现出道义上的激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