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支出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也并不完全清晰。2009年2月,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下降为16个月前的一半。2009年4月,《华尔街日报》报道,企业投资在2009年第一季度内“再跌38%”。尽管股票市场的确最终于2009年开始上扬,但是否归功于奥巴马的刺激计划却很难决断,因为股票市场在中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韩国等未投放刺激计划的国家的同一时期,同样出现大幅度的上扬。
在这些国家中,工业生产于2009年第二季度同时获得了增长,而在美国却出现了回落。在欧洲,法国和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出现增长,而美国依旧下滑。2009年8月,《华尔街日报》以《欧洲复苏而美国滞后》为标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欧洲经济引擎反弹的消息意味着,该地区已经加入到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的经济复苏的行列当中,其中印度星期三宣布其6月份工业生产与一年前相比上涨接近8%。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不均衡的消费支出,7月份全美零售业销售收入意外下跌0.1%,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家庭正遭受失业之苦,因此房地产市场低迷,信用紧张。
本周,美联储官员声称,美国“经济活动趋于稳定”,但是,需要警惕经济“持续疲软”。
美国工业产品指数于2009年7月开始回转,回升0.5个百分点,这是一年以来的第一次上涨,却仍然远低于很难享受到美国经济“刺激”待遇的亚洲各个国家的工业产品指数的上涨。
在各种为经济刺激失效这一结论而辩护的种种借口当中,有一个理由在强调奥巴马政府的刺激资金尚在投放当中。乍一听来,这一说法似乎有道理,金钱毕竟真金白银,然而,不论奥巴马政府的支出在几成上刺激账单上的开支,还是已有数千亿计的美元已经落实到了布什政府的账单上,可以肯定的是,大量的金钱一直在不断支出,却始终收效甚微,未能显现刺激经济的实际成效。
在呼吁政府对经济下滑“有所作为”的人们中,极少有人有兴趣去比较政府有所作为后出现的局面,以及政府不作为后发生的情形。更没有人去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即泛泛的“有所作为”如同泛泛的“监管”或泛泛的“变革”一样,毫无意义。政府只能够做具体的事情,而只有具体的事情才能够决定事情是否有可能变好或变坏。在美国漫长的历史中,仅在19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联邦政府为应对经济萧条,出面干预过经济。鉴于在以往历次的经济萧条中,市场总是很快自行复原,强行地“有所作为”以加速经济复苏就显得毫无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