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华尔街巨鳄在投资次级贷款类型证券的大潮中纷纷折戟,损失动辄数十亿美元……事实上,次级链上的各个层级都遭受到了巨大的实质性损失……次级抵押贷款一夜暴热的风光可以从其资金规模的发展速度窥见一斑。次级抵押贷款于1995年构建之初为650亿美元的规模,到2003年时,其规模急速膨胀5倍以上,达到3320亿美元。由于广泛利用次级贷款的时代尚且年幼,因此,不论是购买次级贷款的华尔街,还是华尔街的投资者们在购买次级抵押贷款类证券时所依赖其评级的诸如穆迪或标准普尔这样的证券评级公司,都没有足够的历史依据来评测次级贷款类证券的风险。此外,关于这项深奥的新型金融工具的历史数据不仅简洁,而且完全集中在房地产的繁荣阶段,而不是像传统的抵押贷款以及其他的金融工具那样,历经几十年风雨及各种经济形势。就像一项研究指出的那样:
抵押贷款的信用情况在那些年间好得不能再好了。到了2005年,随着失业率的下降以及房价的飞涨,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和拖欠时间都下降到了历史的低点。在圣地亚哥或是迈阿密,拖欠贷款的情形几近绝迹。
在2005年房市最为火爆的时候,甚至连次级抵押贷款都呈现出极低的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率。此外,次级贷款的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比率也并未明显高于优质抵押贷款的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比率,尽管在2006年接踵而来的房市破溃中,次级抵押贷款的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比率急剧飙升,绝对且明显高于优质抵押贷款的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比率。尽管对于评级公司给予次级抵押贷款型证券的过高评级的批评喧嚣尘上,但事实是,在房地产市场崩盘之前确实并没有出现充足的证据和理由,去调低对于次级贷款证券的评级。
这样的说法或许无知,对于这一点我们或许早该警惕,但是,市场的确缺乏可靠的依据来给予特别的低评级。许多投资者其实是远离原始抵押贷款的始作俑者。这些抵押贷款随后被出售给其他的金融机构,接着被打包成为债券,每一只这样的债券背后是许许多多的抵押贷款。整个流程还不仅止于此。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继续被打包,成为所谓的“债务抵押证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这愈加远离原始的抵押贷款,同时,也远离了贷款所涉及的房产所有者的认知,远离了对相关资产评估的可靠性,以及其他影响风险的因素。《经济学人》杂志称购买此类证券,无异于黑暗中的贸然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