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王莉
有这样一种感动,当你经历其中时,也许并未感到热血沸腾;然而当你回过头来重新梳理那段记忆的时候,点滴细微的触动却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让人感慨不已。
——题记
当“5·12”的阴影还在人们身边徘徊时,坚强的天水人在积极进行生产自救的同时,也将友爱之手伸向了毗邻的陇南地区。5月17日晚,一大批来自北京天津等地的救灾帐篷由铁路运至天水,随即将在最短时间内运往陇南灾区。我和同事随同运送帐篷的救灾车队前往陇南,开始了我们的感动之旅。
最可爱的人——军人
很多人戏称军人为“傻大兵”,他们干起活来的确是“傻”。
在这次转运帐篷的过程中,这些兵们累得满头大汗,还冲着镜头傻傻地笑着:“不累!我觉得我浑身充满了力气!”后来我们得知,说这话时官兵们已经不分昼夜进行搬运工作连续好几天了,我的鼻子开始发酸。
车站的采访结束时,同事告诉我他刚才拍到了一个非常震撼的镜头,我在摄像机上回看时,看到一组正在集结的士兵士气高昂地呼喊着口号:“不抛弃、不放弃……”镜头上,一个脑门上布满汗珠的士兵正在竭力高呼,你甚至能感受到他脸部神经的紧张,随着镜头的推进,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他鼻孔下方出现了一道殷红——鼻血!此时,夜间泛黄的镜头里,殷红的鲜血显得格外刺眼,久久响彻耳边的是那句排山倒海般的“不抛弃、不放弃”……
向你们致敬——永远的最可爱的人!
最辛苦的人——司机
一路走来,最辛苦也是最让人感动的人就是车队的司机师傅们。60多辆车的司机师傅们昼夜兼程,从天水至文县将近500公里的路途中,4个小时的夜路、满载的货物再加上多处滑坡路段,师傅们只用了14个小时时间就全部安全到达。其中大多数司机在路上都没怎么休息,精神高度集中的他们到文县后,有的连饭都没吃一口就睡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任务司机师傅们是没有运输费用的。
文县至碧口,80公里的环山路,路途中有多处经常滑坡的险段,一些推土机之类的大型装备就停在路边,随时准备清理滑坡的碎石,很多文县当地的司机都不太愿意跑这段路。路途中,我看到至少三处直径在两米左右的巨石横在道路中间,我不敢问司机看到这样的石块有什么想法。
这里说一位最让我感动的司机,来自张川的妥平平师傅,男性,30出头。从文县到碧口,我们乘坐的就是妥师傅开的大货车。这是我第一次乘坐这样的货车,几乎两人高的车,想爬上车都有些困难。虽然长途车驾驶室里很容易脏乱,但妥师傅车里的东西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一路上,他话不多,偶尔几句交谈也都非常平和。对于这趟缺吃少喝、危险重重的旅途,我没有听到他哪怕是一个字的抱怨。
到碧口卸完货以后,我们采访了妥师傅。这时我们才得知,怕家里人担心,他是瞒着家人接受这个运送救灾物资的任务的。
他说,能把这些东西安全送到灾民手中,觉得非常高兴。我接着问他,回去以后计划干些什么?我本来以为他会说,回去以后睡个一天半天的好好缓解一下这几天来的紧张情绪。但没想到他却说,等回去以后,看看公司里再有没有送救灾物资的安排,有的话就继续干。我问,要是再让来碧口的话,还来不来?他特别朴实地说了一句:来啊!哪里有需要就去哪!从陇南回来后,我每次再回味这句话的时候,眼眶都会充满泪花。
我在下车时,不慎将自己的照相机落在了车上。妥师傅发现时已经到达成县了,而我们留在武都待命。于是,他主动打电话给我,问我是否急需,说要给我送过来。回到天水后两天,妥师傅又要运货了,顺路把相机带给了我。我问他去哪,他说还是运送救灾物资,这回去西峰。
在这里向所有运送救灾物资的师傅们道一声——辛苦了!
一路平安!
最真挚的人——老百姓
陇南之行,带给我们很多意外和感动的是沿途的百姓,他们的乐观、他们的善良、他们的真挚,无不触动着我们。
在武都采访时,坐在一处简易帐篷里的一位阿姨告诉我们,虽然他们也遭了灾,但生活还能过,前两天他们捐款,她也给灾区人民捐了款,希望灾区能好起来。得知我们运送的是救灾帐篷时,她表示自己这边的困难可以克服,救灾帐篷一定要给那些最需要的人。
进入文县后,一位老人一直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的车队,他说看到这些车就觉得心里特别踏实。我问他还有什么想法,他笑着,非常直率地说:我想能不能给我发一顶。当地的老百姓为了表示自己的感谢,纷纷自发地给每位司机师傅送水送茶叶蛋,还递上洗得干干净净的油桃。他们不在乎运来的这些帐篷到底是发放给谁的,他们只想向司机师傅们问一声辛苦。
在文县的那一晚,我们是在马路边度过的。到凌晨4点的时候,气温已经比较低了,我有些支不住了。一位住在我身后帐篷里的阿姨醒来见到我冷得发抖,便将她的衣服披在我身上,还一个劲地跟我说:姑娘,你要不嫌弃就把衣服穿走,别冻着了!这一句话的温暖,足以抵御寒冷。清晨,她还张罗着要让我们去她家洗脸、吃早饭,怕我们不敢去,还再三强调家里的房子挺结实的,待一会应该没有问题。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继续踏上了行程。
最后一站,碧口。这里已经是甘肃省最靠南的镇子,距离四川边缘的姚渡镇30公里,距离四川汶川的直线距离为208公里。地震带给这里的损失是比较重的,马路中间赫然一条几百米长、三四厘米宽的裂缝,一座框架式的旧楼透过裂缝已经从一楼能直接看到六楼了,一座三层小楼的阳台护栏从10米高处砸落至地面,几乎所有的居民都集中在白龙江河堤附近简易的帐篷里。碧口镇的一条旧街上,每隔几步就能看到散落的残砖碎瓦,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影恍惚其间,偶尔一阵风吹过,不由让人头皮发麻。在这里度过的4个小时中,我们感觉到比较强烈的余震就有两次。
至午后1点采访结束时,我和同事已经有十六七个小时没吃东西了。但因为地震,这里基本上找不到一处饭馆。由于天气很热,一时还感觉不到饿,烈日烤晒着皮肤,有种焦灼的痛感。我们和已经完成任务的几位司机在临街一位阿姨家乘凉,她看我们都没吃饭,就主动提出给我们做饭,还把洗好的黄瓜和西红柿塞到我们手中。5分钟后,一大盆酸菜面就端上桌了。
说实话,那盆面并不好吃,但是我们知道,能有一口热乎饭吃,这在当地来说已经属于很高的待遇了。阿姨怕我们吃不惯,还端上了一大碟酸菜和泡菜。显然大家都饿了,一盆面很快就见底了。吃完了饭,为了安全起见,她让我们去马路对面的帐篷里休息,还为我们专门打开了帐篷里的电视。除了不停地说谢谢,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这位好心的阿姨。
其实,我们的陇南之行还有很多给予我们帮助的人。面对这么多善良的人们,我只能在心底默默祈祷——好人一生平安!
特殊时期的陇南之行,给了我一次毕生难忘的身心感触,这种感触在我来说,是经历、是财富,更是一种支持我在记者生涯中继续战斗的勇气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