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们在一线:甘肃新闻工作者抗震救灾亲历
6995800000069

第69章 陇南灾区采访手记

中国贸易报驻甘肃记者站 梁志强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历史永远记住这一刻,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震动了四川,震动了全国,震动了世界。这场灾难的降临,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考验,同样也是对人性真善美品质的考量。

震魔肆虐显真情!灾难是面镜子,人文关怀与爱国之心,时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升腾。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里奔赴灾区前线,见证了灾情的严重,更目睹了那里发生的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大爱真情。

为中国,我们在行动!

受汶川地震波及,甘肃成为除四川以外受灾最严重的省份,其中陇南紧邻四川,又是甘肃受灾最为严重的地方。当得知陇南受灾非常严重时,我坐立不安,记者的使命感在呼唤着我:

奔赴灾区第一线!

5月中旬,北京目标行动汽车俱乐部总经理赵湘杰在网上联系我,说他们想组织一个“为中国,我们在行动!”京穗深企业家甘肃陇南赈灾大联动活动,我当即提出,我要参加这个活动。赵湘杰告诉我,在他的提议下,班敦文化机构、北京目标行动汽车俱乐部、广东省甘肃商会、CEO俱乐部深圳分部、清华广东总裁品牌班等机构联合推出“为中国,我们在行动!”京穗深企业家甘肃陇南赈灾大联动活动,短短10天时间就为甘肃陇南灾区募集到100多万元的首期救灾物资。

“为中国,我们在行动!”的参与者从全国各地出发,沿途边走边宣传,5月25日工作组成员带着救灾物资抵达兰州。

在兰州,我们对赴陇南组成人员名单、救灾物资清单、救灾物资的运输方式等做了详细的研究和安排,并对大家所承担的工作做了详细的分工。

随后,我和京穗深三地企业家,中央电视台、广州电视台、中国民营报等媒体的记者,一行70余人,赶往陇南。进行“为中国,我们在行动!”救灾物资的移交和实地考察,我则是要去灾区一线采访。

当大家看到陇南的灾情时,都深感痛心。我和8位企业家在武都一个重灾村采访时,看到灾民房子都倒了,村民全都住进了临时搭建的防震棚,生活环境极其恶劣,企业家们流下了伤心眼泪,我们把身上带的现金都捐出来了。

当看到政府领导亲临前线指导抢险救灾,都感觉到了抗震救灾的决心;当看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捐款,都感觉到了来自全国人民的爱心;当看到人民子弟兵和各界自愿者作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都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5月29日,“为中国,我们在行动!”援助灾区的系列活动在武都区灾区政府举行捐赠仪式,捐赠物品包括方便食品、学生用品、各种衣物、被子、帐篷等。

在跟随“为中国,我们在行动!”工作组前往陇南的过程中,在目睹那么多企业家无私为灾区捐钱捐物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中国企业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地震,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凝聚力!

无数的感动,无数的震撼,让我们热泪盈眶,让我们心潮澎湃!

灾难终会过去,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为中国,为灾区,所有人应行动起来!中国,加油!

初访剪子沟

在武都参加完物资移交活动后,我跟大家说我一定要到甘肃受灾最严重的文县去,这也是我这十几天来一直挥之不去的念头。几位企业家也表示要随我一起去一线。临行前,我们在一家牛肉面馆吃饭时,见到一位解放军士兵,在聊天的过程中得知他刚从文县赶回来,就问他那边的情况,他说:“非常危险,山坡上经常有石头滚下,还有滑坡,我劝你不要去,在武都和其他县采访就行了。”几位想去文县的企业家有所动摇,我说虽然危险,我还是决定去文县,记者的使命感在召唤我,我知道,假如我到了武都都不去文县,那我这辈子都会后悔的。

来自美国的一个叫汪刚的记者,也要去文县,于是我们俩搭伴前往文县。到文县已是下午5点了,当时交通紧张,已经没有了去碧口镇的班车,打算在当地雇车,也没人愿意去。正在这焦急的时候,甘肃电视台有两个记者也赶到了文县汽车站,他们也要去碧口,可是没有车怎么办?听说还有两个小时路程,这时,有一个据说是水利局的司机听说我们要去文县采访,主动提出送我们过去。

在去碧口的沿途,路上不时有山石落下,还有被砸坏的汽车躺在路边,越接近文县,看到灾情就越严重。倒塌的房屋,砸坏的汽车,随处可见。

来到碧口,我们被当地一家企业白龙玉业公司安排住在他们搭建的防震棚里,吃住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28日,白龙玉业的胡总安排车送我们到碧口马家山采访,因为一个月前,在那里曾经举办了第二届采茶节,而今,他却成了地震重灾区,所以,我选择马家山作为第一采访点。在马家山,往日的情景已经不再,伴随而来的是地震造成的一座座废墟,昔日采茶的欢快场面已经没有了,看到的是荒草满地。

村民说:几代人也没有见过的地震让我们摊上了,往年这个时间正是出精品茶叶的时候,而今什么都没有了。看着茶农一脸无奈的样子,我的心情也非常难受。结束了对马家山的采访,村民恋恋不舍地把我们送了一程有一程,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们多写点东西,多报道他们的灾情。

在返回碧口的路上,一位骑着摩托车的青年拦住我们的车,把我们误以为是省上派来的勘察队,当我们告诉是记者时,小伙子希望我们能去他们村采访。在交谈的过程中,人越来越多,纷纷要求记者去他们剪子沟村看看。并说他们那里到现在还没有政府派人去过,我们一商量,决定去剪子沟。

剪子沟村山大沟深,路途艰险,仅有的一条小道也让地震落下滚石拦住了通路,因路不通,村民用摩托车驮着记者,小伙子抢先背上记者的采访器材,我们一路艰难地行走在落石滑坡路段,道路上到处堆满了落石,记者乘坐村民的摩托车,沿山间小路向剪子沟方向行进。接上了记者,村民们好像打了一场大胜仗,虽然路况不好,但他们还是骑得很快。得知记者的到来,村民们自发地搬石清路,清出了能过摩托车的路来。

在剪子沟,房屋倒塌的情景惨不忍睹,到处是废墟,一个村子,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子,由于路不通,外界的援助到不了村子,村民们自己用彩条布搭起了临时帐篷。徐贵清大娘一家9口人挤在一个小小的帐篷中,谈起地震的情景,老大娘仍心有余悸。一位70多岁的大爷说:“我活了这么大年龄,都没见过这么大的地震。”面对巨大灾难,剪子沟的老百姓一脸惆怅。

村民告诉记者,剪子沟盛产茶叶,往年在这个时候,已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在茶园都荒了,茶农没有了心情。

在剪子沟村,有一眼泉水,只要一有余震发生,水就会变色,先是红,再是黑,几分钟后变正常,村民担心水质有问题,希望记者联系有关部门对水质进行鉴定。

结束了剪子沟的采访,村民们恋恋不舍,他们用摩托车送记者沿着山路返回碧口镇。我是第一个进入剪子沟的记者,回到碧口后,我对剪子沟的灾情进行了报道,也一直牵挂着他们的情况。

来自北京的爱心卡

在文县,不管是采访的过程中,还是晚上躺下来休息的时候,余震都不时来“拜访”一下,频繁的时候几分钟一次,我们最后都习惯了。而当地百姓却得一直忍受着这样的环境,生活上带来极大的不便,精神上带来很大的压力。

距离阻挡不了爱心的传递。北京剑桥育才小学张校长带着600多学生的爱心卡,随“为中国、我们在行动!”队伍赴陇南灾区慰问,带来了北京小朋友对灾区孩子的一片爱心。

爱心卡上画着小草、绿树、房子以及大大的“红心”等充满生机的图景,写满了北京小朋友的关心和祝福。受张校长之托,我带着小小的爱心卡,来到“5·12”地震重灾区陇南文县,在中庙乡肖家沟村,小小爱心卡,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

一张小小的爱心卡,对孩子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来自全国人民的关爱祝福,意味着生活的信心,意味着未来的希望。一位穿着迷彩服的小男孩拿到爱心卡,开心地笑了,记者按下快门拍下了那一瞬间,那种笑是非常灿烂的,假如不是背景里的抗震救灾帐篷,没人会想到他是重灾区的小孩。

听说别的小朋友拿到了爱心卡,很多小朋友拽着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的手,也要来领。面对爱心卡,小朋友们压在心底因地震带来的恐惧,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小小爱心卡,连接着首都和灾区孩子的心。房子没了,学校倒塌了,但孩子们渴望生活的决心不变,就连肖家沟村的主任对爱心卡也产生了兴趣。

记者还看到,全国各地的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送温暖、献爱心“三个一”活动,通过写一封慰问信、赠一件文具和寄一本好书等形式,为陇南灾区的少年儿童提供帮助,送去关怀和祝福。

地震中,甘肃灾区没有一个教师扔下学生,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师德大爱,记者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叫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什么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些词在灾难面前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对于我自己,这也不仅仅是一次采访,而是一次精神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