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们在一线:甘肃新闻工作者抗震救灾亲历
6995800000046

第46章 记录生命航线

省广电总台电视文化影视频道 张冀安

5月20日清晨,看着天放晴了,想着航拍的计划可以实现了,我们摄制组3人一下子兴头起来了,再次检查了一下设备,便迅速上车赶往机场。

天水市内的街道上搭起了许多帐篷,许多预防震灾的市民已入住其中,这时手机上也出现将会有余震的预报,但我们无暇顾及,径直向机场疾驰而去。

此时的机场一片繁忙,救灾物资的转运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停机坪上的几架军用直升机正在装救灾物资,机场的工作人员先诉我们,这些是新疆军区陆航团的飞机,机型是米格171型。

因来得匆忙,上飞机的手续还在办,我们用两架摄像机争分夺秒地抓拍镜头。十几分钟后,一切都妥当了,我和同事燕卫滨两个都年过半百的人携摄录设备上了直升机。

轰鸣声加大,机舱门关闭,机组人员已各就各位,富有航拍经验的老燕早已抱着机子拍了起来,飞机升空,舱内无法站稳,老燕和我们就用力抵住,坚持着拍摄。

10点40分飞机通过天水市郊,地面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同为一飞行编组的另两架直升机也同时升空,一下子让我俩感到我们并不孤单,并为又多了一个摆设点儿感兴。

驾驶员在聚精会神地操作,经随机领导安排,我们拍摄了驾驶舱,随即驾驶舱便进入了封闭状态。

机组的其他人员打开图表,平时根据地形、高度气流等因素的变化,研究着应对措施,我和燕卫滨不时地变换拍摄方法、拍摄角度,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

渐渐地,地面的景色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由梯田覆盖着的平缓山坡过渡到崇山峻岭,我们估计是进入陇南地界了。

陇南正好在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因其地处陇山以南而得名,它南接四川,素有“川蜀门户”之称。这次受灾严重的文县,距汶川中心震区的直线距离只有100多公里。

进入陇南上空,透过落雾可以看见地里的小麦已经成熟了,一些村落中有不少人在忙碌着,车辆也在蜿蜒的公路上缓缓而行……

正饶有趣地看着、拍着原本只打算拍摄几组镜头,这时,我们俩不谋而合地产生了全程拍摄这次空运航程,制作一期完整节目的构想。我当即在一份随身携带的文件背面,写下了“历经生命航程”几个字,此后,再也顾不得去看船外的景色,我俩分了分工,不失时机地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详细记录下来。

机内有了明显的颠簸,飞机几乎与山腰平飞,在云雾里穿行,能见度越来越低了,我们迫不得已关上了摄像机。担任本次航行指挥的新疆军区陆航处副处长王新华告诉我们:从奉命救灾到5月20日中午的本次航运,7架直升机已飞行160多个小时,飞行112架次,救运危重伤员95人,运送方便面1万件,棉被5000余条,还有帐篷等其他救灾物资数十吨……

能见度好一些时,就能看见依山错落而建的民居,这种山高谷深的地形,容易使地震灾害的危险性变得更大,同时也给救援工作带来重重困难。此时此刻让我们备感救灾中,这条空中航线的重要。

11点20分,飞机已接近文县,村头田野上支起的顶顶帐篷让我们意识到这里已是受灾严重地区。也许一顶帐篷就是一个急救室,就是一座课堂,就是一个重新燃起希望之火的家。

我们的目光和镜头不由得回到机舱内,注视着那一顶顶印着“中国民政部”字样的帐篷,心中升起了一种使命感。

11点40分,飞机在文县尚德镇的农田中降落,穿着迷彩服的装运人员立即拥向飞机,燕卫滨提起机子就跳下飞机,我也手执话筒紧跟上去,飞机螺旋桨荡起的风吹掉了老燕的帽子,我赶紧拾起装好,这时他已开拍了。我看见两个指挥调度人员,一问才知道一位是陇南军分区副司令员孙建民,一位是文县武装部长刘牛印,我俩当即在飞机旁对他们进行了采访。他俩用喊话回答着我们的提问,当还想在了解一些情况时,机组人员已拉着我们登机了。

飞机起飞恢复正常飞行后,王新华副处长才向我们解释说,因为飞机降落地条件差,又无后勤保障,所以停机只能在几分钟内完成装卸任务后返航。

在返航途中,机组人员并不轻松,因为他们知道,在最近这段时间,像今天这样的好天气是不多的,必须抓紧时间抢运,保证救灾物资尽快送到受灾群众手中,保证伤痛人员能及时得到救治。

也就在这时,我们才注意到机组人员多是年轻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80后吧,他们显得有点疲惫。机组的小张不知从那里翻出几个小西红柿,给机上的每个人塞了几颗,我问了一下,才知道他们是早晨6点钟吃的饭,然后一直工作到现在的下午1点。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看着他们可亲的面庞,一种发自心底的怜爱与敬意便油然而生,我们真想替灾区人民向他们表示感谢。可在那一时刻,的确感到语言的乏力,于是我和燕卫滨又认认真真地工作起来,拍下了一组较高质量的镜头,记下了那一个个感人的瞬间,用我们的尽职尽责回报这些可爱可亲的子弟兵。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已看到远处的机场了,这次千里之行就结束了,在我们感慨之余,飞机已降落。我俩下机后,同机的王新华处长和几位机组人员便拉着我们去吃饭,因还要去另外一地点采访,我俩只好和他们握手致谢。

站在停机坪上,脚下微微有点颤动,这时另一机组又在起飞了,一架、二架、三架,这不断叠加的飞行架次不断扩大着救灾的力量和希望,这一次次的航行是人民军队为服务人民的真实体现,我们不由得久久注目蓝天,心中再次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5月23日,回到台里后,我们完成了一期急待播出的节目《天水市全面抗震救灾纪实》,随即投入到这期航拍节目的制作。经反复商量,决定以纪实风格叙述这次空运救灾物资的过程,处于最初的感觉,我们将节目名称定为《震灾中的生命航线》。

就在节目即将完成时(5月31日),惊悉成都军区陆航团邱新华机组不幸遇难的消息,该机组的机型是米格171型,我和燕卫滨不由得惦念起我们全程航拍的那个的机组来。一时百感交集,便在节目的解说词中又写了这样一段话:

这是一次难得的拍摄,这是一次难忘的航程,它让我们真正感动,它让我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希望。这是一条在崇山峻岭中奋力开通的空中通道,这是一条人民子弟兵用生命托起的生命航线。

6月1日晚节目播出,我们向机组发了手机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