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军事家成长故事
6988800000013

第13章 政工巨匠罗荣桓

罗荣桓是中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罗荣桓,原名罗镇慎,字雅怀,1902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一个乡绅家庭。罗荣桓出生时家境已经败落。母亲贺氏善良宽厚,外柔内刚。父亲罗国理较为守旧,经营一间“永隆号”杂货铺。罗荣桓八岁入私塾,后转入新式小学。读高小时,一位国文老师取《诗经·鲁颂·泮水》中“桓桓于征,狄彼东南”中威武之意,为其改名为罗荣桓。

1919年,罗荣桓入长沙协均中学读书。1924年入青岛大学读书,受“五四”运动影响曾参加“五卅”反帝爱国活动。在青岛大学读书期间,他亲眼看到东洋人在樱花节旁若无人的狂欢,日本军舰在胶州湾肆意游戈,想起了“五卅”运动中烈士流的鲜血,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救国救民做出一番大事业。由于他学的是工科,了解我国的工业落后问题,因此他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要振兴工业。接着,他和同学们兴办了“三民实业社”,开始了他第一次救国救民的尝试。然而,在当时中国整个民族工业都受到帝国主义的排挤、压迫的情况下,这几个学生仅仅凭着一股爱国热情办起来的一个手工作坊,怎么能和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相竞争呢?不到一年,这个实业社就因维持不下去而夭折。

1926年秋,他从青岛大学预科毕业,回乡后组织农民协会,斗争土豪劣绅。1927年夏天,罗荣桓考入武昌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前身)理学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7、8月间,他遵照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到湖北南部的通城、崇阳一带发动农民暴动。8月20日,罗荣桓参与领导了通城起义,任通城和崇阳农民自卫军的党代表,随即率部队至江西修水,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罗荣桓任特务连党代表,旋即带领百余人到湖南参加秋收起义。起义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向罗宵山脉进军。途中,毛泽东在三湾村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缩编为两个营和一个特务连,罗荣桓仍为特务连党代表。

1929年底中共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他被选为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1930年8月任第四军政治委员。1932年3月任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在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领导部队的政治工作,同时组织部队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粮款,扩大红军队伍。第四次反“围剿”后,改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曾兼任扩大红军突击队总队长。领导扩红工作成绩卓著。

抗日战争初期,罗荣桓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9月,他率师政治部和少数部队,在晋冀边界的阜平、曲阳、灵寿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他到吕梁山地区,与代师长陈光指挥年城、井沟和薛公岭等战斗,保卫了黄河河防。同年秋参加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随后任115师政治委员。1939年3月初他与陈光率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参与指挥樊坝、梁山等战斗,重创日伪军。他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强调团结抗日的友军和爱国进步人士,孤立和打击制造摩擦的国民党顽固派。他率领的115师部队,与山东人民抗日起义武装组成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并肩作战,先后在鲁西、鲁南、冀鲁边、鲁中、滨海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人民武装,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1943年3月罗荣桓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1944年他开始组织一系列战役,实行局部反攻,巩固、发展了山东抗日根据地。1945年还指挥部队在山东进行大反攻,控制山东境内的津浦、胶济、陇海铁路,收复除济南、青岛少数城市之外的山东大部地区。

在辽沈战役中,他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先打锦州把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予以全歼的战略决策,对夺取战役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他还曾主持组建二线兵团,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

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他作为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委员和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津战役,主持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工作。1949年6月以后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后为中南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后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建国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早在最艰苦的年代,罗荣桓就积劳成疾,但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以后一直长期带病工作,终于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963年12月16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