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庄子(读好书系列)
6986900000017

第17章 徐无鬼

“题解”

《徐无鬼》是杂篇中的第二篇。本篇取篇首三字为题目。徐无鬼,一位隐士的形象,这里以人名为篇名。该篇篇幅长,内容杂,总体上仍以谈论“无为”为主。关于君天下,作者认为,“爱民,害民之始也,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军虽为仁义,几且伪哉”!他的主张是,“无藏逆于得,无以巧胜人,无以谋胜人,无以战胜人”。本篇还借黄帝与牧童关于“为天下”的问答,指出沉迷于治天下终将害天下,从而表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原文”

徐无鬼见武侯,武侯曰:“先生居于山林,食栗,厌葱韭,以宾寡人,久矣夫!今老邪?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其寡人亦有社稷之福邪?”徐无鬼曰:“无鬼生于贫贱,未尝敢饮食君之酒肉,将来劳君也。”君曰:“何哉!奚劳寡人?”曰:“劳君之神与形。”武侯曰:“何谓邪?”徐无鬼曰:“天地之养也一,登高不可以为长,居下不可以为短。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目鼻口,夫神者不自许也。夫神者,好和而恶奸。夫奸,病也,故劳之。唯君所病之,何也?”武侯曰:“欲见先生久矣!吾欲爱民而为义偃兵,其可乎?”徐无鬼曰:“不可,爱民,害民之始也;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君自此为之,则殆不成。凡成美,恶器也。君虽为仁义,几且伪哉!形固造形,成固有伐,变固外战。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无徒骥于锱坛之宫,无藏逆于得,无以巧胜人,无以谋胜人,无以战胜人。夫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与吾神者,其战不知孰善?胜之恶乎在?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夫民死已脱矣,君将恶乎用夫偃兵哉!”

殆:危险。

成美:指建立爱民为义的好名声。

变:变乱。外战:公开战争。

丽谯:高楼。

徒骥:步骑兵。锱坛:祭坛。

无藏:不要私藏。逆:矛盾。得:通“德”。

撄:扰乱。

脱:免除。

“译文”

徐无鬼去见武侯,武侯说:“先生住山林,吃橡子,饱食葱韭,远离了我很久了。现在是年龄大了?还是想求高官厚禄了?还是有治国的良策而造福于我的国家?”徐无鬼说:“我出身贫贱,不曾敢贪求君主的高官厚禄,是来问候君主的。”武侯说:“为什么呢?怎么样问候我呢?”徐无鬼说:“问候你的精神和形体。”武侯说:“怎么讲呢?”徐无鬼说:“天地的养育都是一样的,处在高位的不应该自为高贵,居于低位的不应该自以为卑微。唯独你作为一国之主,靠苦累了全国人民来满足你耳目鼻口的享受,那心神却不得自适。心神这东西,喜好和顺而讨厌混乱。心绪紊乱,那是病,所以来问候你。只有国君你患有这种病症,为什么呀?”武侯说:“想要见先生你很久了。我想要爱护人民为了道义而停止打仗,这样行吗?”徐无鬼说:“不行。爱护人民,是危害人民的开始,为了道义而停战,那是发起新的战争的根源。你从这些方面去做,会劳而无功。凡是能成全好名声的,都是做坏事的工具。你即使是为了仁义,却更近于作假。一种形态一定会造就出另一种形态,有了成功一定会产生自我炫耀,出现事变一定会引起对外征战。君主也一定不要声势浩大地陈列士兵在城楼之间,不要集结步兵骑兵于锱坛的宫内,不要隐匿丝毫有悖于理的杂念去贪得,不要用心计去取胜于人,不要用计谋去取胜于人,不要用战争去取胜于人。那屠杀人家的士兵人民,吞并人家的土地,来滋养自己的私欲和精神的,这样的战争不知道谁是对的,胜利又在哪里呢?君主如果不这样,修养心中的真性,来顺应天地的真情而不扰乱外物,那人民的死亡已不存在,你还何须去停战呢?”

“原文”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宇骖乘,张若、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译文”

黄帝要到具茨山上去拜见大隗,方明来驾车,昌宇当陪乘,张若和朋在前导引,昆阍和滑稽在后跟随。到了襄城的郊野,七位圣人全迷失了方向,又无处问路。恰好碰上一个放马的小孩,黄帝向牧童问路:“你知道具茨山吗?”小孩说:“知道。”又问:“你知道大隗在哪里吗?”小孩又回答说:“知道。”黄帝说:“奇异的小孩,不只知具茨山,还知道大隗在哪里。请问怎么治理天下。”小孩说:“那治理天下的,也像这样罢了,又为何多事呢?我从小自由自在的游乐于宇宙之内,正好犯了头晕目眩的病。有位老者教导我:‘你乘着太阳车到襄城的郊野去游乐。’现在我的病好了点儿,我又准备去游乐于宇宙之外。那治理天下也不过像这样罢了,我又为何要多事呢?”黄帝说:“那治理天下,确实不是你的事,即使这样,还请问怎么治理天下。”小孩没有作答,黄帝继续请教。小孩说:“那治理天下,又有什么不同于牧马呢?也只是去掉那害马罢了。”黄帝给小孩行了叩头到地的大礼,称他为天师,然后退去。

“原文”

庄子曰:“射者非前期而中谓之善射,天下皆羿也,可乎?”惠子曰:“可。”庄子曰:“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天下皆尧也,可乎?”惠子曰:“可。”庄子曰:“然则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或者若鲁遽者邪?其弟子曰:‘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鲁遽曰:‘是直以阳召阳,以阴召阴,非吾所谓道也。吾示子乎吾道。’于是为之调瑟,废一于堂,非一于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夫或改调一弦,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未始异于声而音之君已!且若是者邪!”

“译文”

庄子说:“射箭的人没有先瞄准而误中了就称他善于射箭,天下就都成羿了,能这么说吗?”惠子说:“能。”庄子又说:“天下没有个公认的标准,而人人自以为是,那天下都成圣人尧了,能这么说吗?”惠子说:“能。”庄子说:“那么儒、墨、杨、秉四家,加上你五家,究竟哪一家是正确的呢?也许像鲁遽,他的弟子说:‘我学得了先生您的道了!我能寒冬烧鼎,酷暑造冰了。’鲁遽说:‘这只是用阳气招来了阳气,用阴气招来了阴气,不是我所说的道。我让你看看我的道。’于是调好瑟弦,放一张在厅中,放一张在居室,在一张上弹奏宫音,另一张便呼应共鸣,在一张上弹奏角音,另一张也呼应共鸣,这是因为它们的音律相同。如果改变了其中一弦的调,让它和五音不合,弹奏它,那么二十五根弦就会都跟着演奏起来。它虽不曾发出不同的奇异之声,但已经是这些音中的主宰了。你也将会是这一个吗?”

“原文”

惠子曰:“今乎儒墨杨秉,且方与我以辩,相拂以辞,相镇以声,而未始吾非也,则奚若矣?”庄子曰:“齐人蹢子于宋者,其命阍也不以完;其求钘钟也以束缚;其求唐子也未始出域。有遗类矣!夫楚人寄而蹢阍者;夜半于无人之时而与舟人斗,未始离于岑而足以造于怨也。”

“译文”

惠子说:“现在儒、墨、杨、秉四家,正在和我辩论,互相用言语来反驳,互相用声望来抑制,但从没说明是我不对,那何谈像这样呢?”庄子说:“有个齐国的人把他的儿子扔到了宋国,他迫使儿子做守门人不让儿子健全;他得到钘钟后把它们包裹捆绑起来;他寻找丢掉的孩子却不出村门。这就和你们的辩论相似啊!有个楚人寄居在别人家却投掷那里的守门人;半夜无人时又和船家打斗,还没离岸就足够结下仇怨了。”

“原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译文”

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像苍蝇翅膀那样大小的白灰,让匠石把白点砍掉。匠石运斧如成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灰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还是能削掉它。可是,我的搭档死了好长时间了!’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

“原文”

管仲有病,桓公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管仲曰:“公谁欲与?”公曰:“鲍叔牙。”曰:“不可。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公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畔,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译文”

管仲生病了,齐桓公问他说:“仲父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只好不忌讳地说了。等到你过世后,那么我把国事托付给谁好呢?”管仲说:“您准备委托给谁?”齐桓公说:“鲍叔牙。”管仲说:“不行。他为人廉洁,是个好人。他对不如自己的人不亲近,又一听到某人的过错,就终生不忘。让他来治理国家,对上会束缚国君,对下会违背民意,他得罪国君也就不久了。”齐桓公说:“那么谁可以呢?”管仲回答说:“要不就隰朋还行。他的为人,对上不计较,对下又和善,惭愧自己不如黄帝,而爱怜比不上自己的人。用道德来感化他人的称之为圣;用财物给予他人的称之为贤。自恃贤名而居高临下于他人的,没有能获得人心的;拥有贤名又谦逊于人的,没有不能获得人心的。他对于国事不会事无巨细样样都亲自打听,他对于家事不会不分大小件件都亲自过目。不得已,那么隰朋可以。”

“原文”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抓,见巧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锄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去乐:去掉享乐。作抛弃声乐解误。辞显:辞谢显贵。

“译文”

吴王泛舟于江上,登上猕猴山。群猴看见他,恐惧四散地跑掉,逃到榛树丛中。有一只猴子,从容自得地攀搏抓取,向吴王显示灵巧。吴王射它,它敏捷地接取箭头。吴王命令随从者上前一齐射它,猕猴中箭而死。吴王回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猕猴,夸耀它的灵巧,自恃灵敏而在我面前傲慢,以至于这样死去!要引以为戒啊!唉!不要用你的骄傲的态度对待别人啊!”颜不疑回去而拜董梧为师,改掉了傲态,抛弃了淫乐,告别了荣华显耀。三年后国人都称赞他。

“原文”

仲尼之楚,楚王觞之。孙叔敖执爵而立。市南宜僚受酒而祭,曰:“古之人乎!于此言已。”曰:“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彼之谓不道之道,此之谓不言之辩。故德总乎道之所一,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知者,辩不能举也。名若儒墨而凶矣。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夫大备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备矣!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

摩:磨灭。

“译文”

孔夫子到了楚国,楚王招待他。孙叔敖拿着酒器站在旁边。市南宜僚拿着酒祝祭说:“古代的人,在这时就要讲话。”孔子说:“我也听过不出声的言语,还从没说过,在这里说一下吧。市南宜僚玩球而免除了两家的灾难;孙叔敖安睡摇扇就让郢人停战;我难道愿意多嘴多舌。”那叫做不言之道,这叫做不言之论。所以,德是统领于道的同一性的,说话能停止在自己智识所不知道的地方,那就最好了。同样是悟得道的人,德是不一样的。智识有无法知道的,辩论也就无法概全。标榜自我名声,像儒墨两家那样就危险了。所以大海不拒绝流入的江河,才成了最博大的;圣人胸怀能包容天地,恩惠遍及天下,人民却不知道他是谁。因此活着时没有官爵,去世后没有谥号,不聚财,不留名,这就称为伟大的人。狗不因为它善于吠叫就称为好狗,人不因为他善于言辞就称为贤人,更何况被称为是伟大的呢?那些伟大的人都不认为自己够伟大,何况只是修德养性的人呢?再大大不过天地,天地什么也不求,却是最完备的。懂得完备的人,没有索求,没有散失,没有抛弃,不因外物而更改自我。自求于己而不会穷尽,顺应常性而不磨灭,这就是伟大之人的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