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塔木德:犹太人的处世艺术与经商智慧
6978100000013

第13章 阳光总在风雨后(3)

约瑟是个不到七岁的孩子,当父母亲对他要求一放松,他就会不好好吃饭,并损坏东西、说脏话、不讲卫生,总之是一副很不听话的样子。每当约瑟出现这种情况,父亲就带他出去玩,在他开心的时候再指出他的错误。小约瑟有一天明白了,不得不吐舌头,以示悔意。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批评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

批评自尊心强的孩子,最好单独进行,不要让孩子当众丢脸,不要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批评的重点只对事不对人,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过失,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帮助孩子改正上。

批评前,先说说他的一些优点。这样,孩子对大人的批评会心悦诚服,更易于接受。

父母批评孩子时,态度要和善,切勿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使孩子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批评孩子时切不可啰唆,简明扼要,找准错误的要害,严肃认真地进行教育。

孩子的同一错误,绝不可因为父母亲的情绪时而批评,时而放任,这样会使幼儿难辨是非。

孩子一旦有错,要立即批评纠正。如果错误发生已久,再进行批评,孩子会觉得莫名其妙。

不要以为一次批评,孩子就会彻底改正。如果孩子重犯错误,要坚持耐心说服教育。

只要孩子领会了批评的意思而又有悔改之意,就要原谅他,终止批评。每次批评都应该以爱护孩子、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为出发点,并充分相信孩子能改正错误。

利用业余爱好培养坚韧精神

在孩子沮丧泄气时,父母纵容他们,就等于损害了他原有的优点,再恢复就难了。

一本犹太教育书籍上说:利用业余爱好,可以教会孩子社会和情感技能。注意确定爱好的难度,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注意力不能持久或缺乏动力时,更应该如此。

首先要确保爱好与孩子的水平相适应。如果太难,孩子会失去兴趣。如果太简单,挑战性不强,那么就不能让孩子长久保持兴趣。

其次,父母要挤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从事孩子的业余爱好。如果你希望孩子具有持之以恒的品质,掌握其他与工作有关的技能,用你自己的兴趣、可依赖性及独特指导,为孩子树立榜样,这样做的效果最好。

比如,你正帮助孩子学习一种魔术,你自己应该先掌握,然后再去教孩子,进而鼓励他练习甚至表演。如果是年龄再大一些的孩子,那么你就应该带他去图书馆寻找关于魔术和魔术家的书籍,看这方面的电影和录像,帮助他造一个简易表演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断地赞扬和鼓励孩子,以增强他的耐心和耐力。在他灰心时,可以让他休息5分钟,但其后要立即投入游戏。不能因为自己不感兴趣或疲劳就让孩子轻易结束。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天性顽强,有弹性。在孩子沮丧泄气时,父母纵容他们,就等于损害了他原有的优点,再恢复就难了。

爱与尊严并驾齐驱

仅有爱是不能培养和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来的,只有把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孩子茁壮成长。

有爱是不能培养和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来的,只有把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孩子茁壮成长。

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他的业绩在全美国民众中是有口皆碑的,人们在谈论他所受到的家教时也同样津津乐道。

罗斯福出身于富豪家庭,父亲学法律出身,是美国有名的商人,家里很有钱。罗斯福的父亲和母亲年龄相差26岁,当罗斯福出生时,父亲年纪已经很大。罗斯福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很早就离家在外。罗斯福的降生,给这个本来就十分幸福和睦的家庭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幼小的罗斯福自然成为父母关注的中心。然而,罗斯福的父母并不娇惯他,而是严格地管束他,特别是罗斯福的母亲。她为小罗斯福安排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7点起床,8点吃饭,然后跟家庭教师学习两三个小时才可以休息,下午1点吃饭,午饭后再学到4点才能够自由活动。

小罗斯福玩游戏时总习惯于自己是赢家。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二人玩一种棋类游戏时,母亲故意不让着他,接连几次赢了儿子。小罗斯福生气了,母亲故意不理他,并坚持让儿子向自己道歉。结果,小罗斯福认输了。

正是父母从小对罗斯福的严格要求,才使他比同龄人更自立、更自律,促使他不断奋进,取得骄人的成就。

犹太人拉比认为,对孩子来说,严格要求是极其重要的。孩子往往缺乏经验,是非界限有时弄不清楚,对自己行为和情感往往不善于独立控制。如果家长不严格要求,他们就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按行为道德标准来行动。因此,父母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只有严格要求,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具备基本的教育知识,盲目地严格要求只会造成教育失败。有的家长或宽或严都缺乏依据,凡事随心所欲,教育效果就更难保证。自己一高兴,对孩子百依百顺,该约束的也放任不管;自己心里一有气,一点小事就将孩子大加管束起来,严厉得可怕;有的父母平日一贯溺爱孩子,从来不提要求,学习、品德、锻炼放得很松,时间长了,孩子坏习惯养成了,父母感到问题严重,才想到要进行严格管教,不择时间、场合,方法粗暴,强迫孩子保证以后再也不犯错误。显而易见,这些方法对教育孩子都是无济于事的。

犹太人认为,做父母的不应该受盲目的爱所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态度严厉、动辄打骂训斥,而是要做到以合情合理为前提。父母对子女一定要怀有严格要求的热爱,过分地宠爱孩子与迁就孩子都是不理智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良好品行的优秀人才。

严格教育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儿童尤为重要。人生要经历许多磨难,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足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这样的人只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理永远不会成熟。

透过黑暗才能看见光明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但是为什么只能透过其黑暗的部分看东西?因为人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一部犹太人的历史简直就是他们遭受迫害的历史。正是苦难造就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性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占领了东欧,对犹太人实施非人性的统治,目的就是把他们斩尽杀绝。在某个小镇上,有个犹太人家庭,一家五口为了躲避德国军队只好躲在一间仓库的小阁楼上,吃喝全靠朋友们接济。

每当纳粹巡逻队或者不怀好意的市民走近仓库时,他们就吓得屏声敛气,一点声音都不敢出。时间一长,他们完全学会了用动作来表达感情。

三个月后的一天,母亲外出觅食未归,关心他们的市民说:“你们的母亲肯定是被德国人抓走了。”又过了两个月,父亲也一去不回。半年后,叔叔出门不久,孩子们就听到一声枪响。

三个大人相继死去,寻找食物的重担就落在了姐姐肩上。每当仓库附近有风吹草动的声音时,姐姐就赶紧掩住弟弟的嘴。

过了一个月,姐姐也永远地离开了。从此以后,凡听到同样的声音,弟弟只有自己掩住自己的嘴巴,不让自己发出一点声音。

这是一个犹太人经历的悲惨童年中的一幕。

犹太拉比常常告诉学生:

“只要不断地保持希望的灯火,就不怕无法忍受黑暗。”

每经历一次暴风雨,天空就架起桥一般的美丽彩虹,这预示着不久的将来会有希望到来。黑暗过去就是光明,这是存活下来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还有一息尚存,就要忍耐着生存下去。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但是为什么只能透过其黑暗的部分看东西?因为人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人生也是从苦难和黑暗开始,最后才到达幸福和光明的境地。这就是告诉自己,不要害怕痛苦。因为一个人只有痛苦到了极点,才能品尝到甜美的果实。

这些都是《羊皮卷》告诉他们的。

犹太人的意识里面永远充满了痛苦的观念和深深的忧患,他们一生都是这样,他们的思维、他们的灵魂都是这样看待和思考问题的。

当他们被生下来的时候,大家不是为他的降临人世而高兴,而是为他而哭泣。犹太的箴言是这样解释的:

“孩子出生时我们觉得高兴,有人去世时我们感到悲伤。其实应该反过来才对。因为孩子出生时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而人死之时一切功业已盖棺论定。”

犹太人的先知们认为人的一生分为6个阶段:

1岁时是国王——家人围绕着他,像扶持国王一样扶持他,对他的关心无微不至;

2岁的时候是头小猪——喜欢在泥巴里面玩耍;

18岁的时候是小羊——无忧无虑地欢笑、跳跃;

结婚时是驴子——背负着家庭的重担,低头缓行;

中年时是狗——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摇尾奉承,乞求他人的善行;

老迈时是猴——行为和孩童无异,然而再没有人去关心他了。

纵观人的一生,犹太人认为不如意占十之七八,而幸福和快乐只占人生命运的十之二三。因此既然这样,也就不必惧怕痛苦和人生的种种烦恼了。相反,却是人生的痛苦和烦恼越多越好。

《羊皮卷》里说:“有10个烦恼比仅有1个烦恼好得多。”因为有10个烦恼的人不会再惧怕烦恼,而拥有1个烦恼的人会觉得整天都很烦恼。

这就是犹太人的人生观:痛苦,才是人生之路。人生是痛苦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要经受痛苦。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人生的某个目标而痛苦、努力地生活着,直到人死了,他的一生盖棺定论了,人生任务完成了,痛苦的努力才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