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把品牌做大:20家著名企业的品牌成长谋略
6974300000035

第35章 花旗PK汇丰——中国际遇大不同

历史悠久是花旗和汇丰这两家全球市值最高的银行的共同特征,除此之外,他们都对亚洲有着特殊的偏爱,都在千方百计地抢夺中国这一市场。

说起来,花旗、汇丰与中国这个东方古国都有久远的历史渊源。花旗银行作为第一家美资银行于1902年来到上海,开设了在亚洲的第一家分行。1993年花旗成为首家在上海设立中国区总部的外资银行,也是首家获得在上海、深圳经营人民币业务执照的美资银行。

汇丰进入中国的时间更早。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于1865年在香港和上海成立,是汇丰集团的创始成员,亦是该集团在亚太区的旗舰。2000年5月,汇丰成立“驻中国总代表处”,统筹业务发展。汇丰在中国内地设立了10间分行,这一不断扩大的分行网络在内地外资银行中首屈一指。

2004年,花旗2004年营业额高达861.9亿美元,净利润超过170亿美元。主要的四项业务中,环球消费者业务贡献了72%的净利,企业和投资银行、投资管理和财富管理分别贡献了13%、8%和7%的净利。在净利润的地区分布上,北美地区占47%,亚洲、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拉美、墨西哥和日本分别占16%、14%、10%、8%和5%。花旗的亚洲业务发展迅猛,2004年盈利达到26.39亿美元,比2003年大幅增长了50%,投资银行和消费者业务尤其表现抢眼。

从2004年年报看,花旗很少对其它公司进行不控股的投资,花旗一般通过设立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和分公司经营海外业务。正因为此,2004年8月花旗以27亿美元收购韩国领先的商业银行KorAm银行99.8%的股份,随后KorAm与花旗在韩分部合并为花旗韩国公司。此前的2004年6月,花旗出售了所持沙特第二大银行Samba金融集团20%的股权,获利7.56亿美元。

论国际化程度,汇丰与花旗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据2004年年报,汇丰2004年全年税前盈利176.08亿美元,其中北美、欧洲、香港、亚太和拉美地区分别贡献其中的30.8%、29.6%、26.9%、10.3%和2.4%。汇丰的混业程度也很高,从税前盈利的业务构成上看,个人金融业务占46.6%,企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占26.7%,商业银行业务占21.5%。

花旗、汇丰虽然同为外资银行,但两家公司的业务模式和全球化战略各不相同。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拓展国际化业务时选择了迥异的战略。

花旗尽管十分重视亚洲业务,但在中国开拓业务态度谨慎。2007年1月10日,花旗银行在中国杭州开设一家新的分行,作为花旗银行在华布点的第7家分行。杭州分行除开展一般银行服务外,还将推出花旗银行旗下的一个高端财富管理品牌——贵宾理财Citi Gold,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与服务,以帮助高端客户实现财富管理的目标。此外,新分行还计划向企业客户提供针对其需求而设计的金融解决方案,如现金管理、电子银行、企业结构融资及行业研究与分析服务。

在成功竞得广东发展银行股份后,花旗银行在中国市场将呈现“三驾马车”的布局——自身网点、广发行以及浦东发展银行。

和花旗在参股问题上的积极态度不同,汇丰银行目前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自身网点,目前已经成为在中国内地拥有最多分行网点的外资银行。而以全能银行闻名全球的花旗在中国的网点只有汇丰的一半。

2001年12月,汇丰银行成为第一家入股上海银行8%少数股权的外资商业银行;2002年10月,汇丰银行购入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0%的股权;2004年8月,汇丰银行收购交通银行19.9%股权。2004年11月26日,时任汇丰集团主席的庞约翰明确表示,“汇丰今后不再入股中资商业银行,汇丰入股中资商业银行的动作将止步于交行,汇丰在中国的投资业务将不会再在参股中国的商业银行方面有所动作。”

在中国金融开放的预期下,花旗对自己的金融品牌信心满满,其专业素质和全球网络为其发展在华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花旗认为靠自己的分支机构可以很好地拓展业务,例如开展主流的消费者银行业务、优质的企业客户业务、理财业务等等。

相比花旗,对中国市场志在必得的汇丰则选择两条腿走路。

汇丰银行是香港最重要的银行,也是香港联交所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同样,香港在汇丰全球业务中的地位举足重轻,香港业务贡献了汇丰全球税前盈利的近三成。可以说,汇丰的中心地带就是香港,中国则是它志在必得的重点地区,除了期待金融开放给汇丰中国分支机构带来更多的机会外,汇丰还希望通过合资锁定一部分利益。汇丰在金融开放的前夕仍然两条腿走路,无疑为其中国战略上了双保险。

不一样的牌理,不同的出牌方式,造就了花旗和汇丰今天截然不同的中国命运:汇丰大手笔投资,而花旗三思而后行,至于未来如何,还无法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