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争鸣,开创了我国古代思想史大发展的先河。其中尤以儒、道、墨、法四大学派著名。庄子学派为道家学派独树一帜,而庄子又有其独特风格。
庄子名周,战国中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年轻时曾为蒙漆园小吏,后来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人物,是老子的继承者,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一书的思想与《老子》有着渊源关系,并有较大的发展变化。老子根据所观察到的宇宙自然运行之道,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天下;庄子则主张清静无为,以养生全年。老子对盈虚、祸福等对立的现象具有朴素的辩证的观点;而庄子则对大小、贵贱、死生、寿夭、是非、善恶、得失、荣辱等作了相对主义的解释。庄子的这种思想,无疑,在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上,无论是消极的还是富有启发性的方面,对后世均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无情地揭露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拒绝与统治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否定鬼神的存在,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肯定。有的学者断定庄周代表着当时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思想的观点,确实有待讨论。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相传“内篇”全为庄周所著;“外篇”和“杂篇”有的出自庄周门人或庄子学派之人之手。《庄子》注释本较多,以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最为详明。本书即采用该书为底本。注释根据语境用白话解释,力求简明扼要;翻译根据注释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力求保持原意和文句的晓畅。
本书在注、译中因本人水平所限,难免出现讹误。恳切地希望有关专家、学者、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译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