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选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6973000000076

第76章 康熙帝削藩

清军入关以后,遭到汉族的顽强抵抗。清政府于是对汉族官员采取分化瓦解政策,对投降清军的汉族官员赏以高官厚禄。“藩”是指封建王朝时期王的属地,“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原本是明朝边将,投降清军后,先后为清廷南征北战,为清政府立下汗马功劳。清政府在北京建立政权后,他们被封为王,享有很多特权。

平西王吴三桂驻守云南、贵州,平南王尚可喜驻守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驻守福建。这三藩各自拥有重兵,专横跋扈,割据一方,其中,以吴三桂势力最大。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临终时立第三子玄烨为帝,即康熙帝,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共同辅政。

康熙皇帝亲政数年,深知三藩的威胁乃心腹之患。三藩不仅拥有独立的军队,还享有独立的财权。除朝廷每年拨给两千多万两饷银外,朝廷还不能征收三藩所在省的财政收入,户部也不能稽核他们的财政开支。三藩甚至掌握独立的官员任免权。以前鳌拜掌握朝政大权时,一直放纵三藩,使朝廷对撤藩、护藩意见不能一致。鳌拜死后,整治三藩的事,就被放上了康熙皇帝的议事日程。

吴三桂表面上大修宅院,网罗美女,给人以纸醉金迷、胸无大志的感觉,暗地里却加紧操练兵士,修造战舰,购买武器、战马,伺机造反。靖南王耿精忠也心怀鬼胎,日日做梦想当天子。平南王尚可喜则年老多病,儿子又不争气,在百般无奈之下,准备告老还乡。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四月,尚可喜上书朝廷请求告老回辽东老家,同时请求让他的儿子继承王位。康熙皇帝立即恩准让尚可喜还乡,但不准许他儿子继位,打算趁此机会让他们撤藩回原籍。吴三桂和耿精忠听到这个信息后坐立不安,为了试探皇帝的真实意图,两人分别上书,要求撤藩回乡。

奏章送达朝廷后,整个朝廷议论纷纷。但年轻的康熙皇帝早已胸有成竹,特诏批准。康熙说:“吴三桂蓄谋已久,不赶快解决,必将成为大患。撤藩他们要反,不撤藩他们也要反,反正他们迟早都要反,我们不如先发制人!”

吴三桂弄巧成拙,恼羞成怒,表面上恭恭敬敬奉诏行事,暗地里派人封闭了进出云贵的所有要隘,只能进不能出,封锁消息,同时派人与耿、尚密谋。前往督察的傅达礼见吴三桂找借口拖延时间,毫无撤藩回乡的意思,就想回去向皇上禀报。谁知他只走了一百多里,就被吴三桂的手下捉了回来。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要“伐暴救民,顺天应人”,公开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

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耿精忠反叛。康熙十五年(1676年)三月,尚之信接受吴三桂册奉的“招讨大将军”封号,参加反叛。

三藩作乱,人多面广,举国震惊。朝廷中的一些官员甚至做了逃难的准备。康熙皇帝却表示对三藩要坚决镇压,绝不手软,并决定以打击吴三桂为重点。吴三桂率军北上,一路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于是,狂妄地要求康熙划长江以南土地给他,以“裂土罢兵”。康熙皇帝毫不动摇,准备御驾亲征。在康熙皇帝的指挥下,清军打败了王辅臣、耿精忠,削去了吴三桂东西两翼,又招降了吴三桂水师将军林兴珠。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见大势已去,终于抛开“反清复明”的假面具,在湖南衡山祭天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吴三桂下令改衡州为定天府,建朝房百余间,开始了荒淫无度的帝王生活。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五个月功夫,吴三桂一病不起。

吴三桂死后,吴三桂13岁的孙子从云南来衡州继位,改元洪化。在清军的围攻下,吴三桂小朝廷不久即放弃衡州,退回云南,最后逃至昆明。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皇帝令清军分三路进军云贵。次年十月,小朝廷的南门守将开门迎降。吴三桂的孙子服毒自尽。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息了。

时空隧道

(1)三藩是清初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它是怎样产生的?

(2)三藩的存在对清朝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