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徐霞客游记)
6972400000010

第10章 游天台山日记(后)

“解题”

这是徐霞客第二次游天台山的日记,时间为明崇祯五年(壬申)三月十四至二十日、四月十六至十八日(1632年5月2日至6日、6月3日至5日),距徐氏28岁时第一次游天台山,已过去19年了。

徐氏此次再游天台山,已47岁,其笔致与精神较之第一次更加老到和成熟。本篇对天台山水系的分析细致精到,准确实在,体现了他考察的细致和追求科学的精神。

“原文”

壬申三月十四日自宁海发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东南十五里为桑洲驿,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门岭,为入天台道。

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爱山,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岭庵,其地为宁海、天台界。陟山冈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瀹茗饮石上。又十余里,逾岭而入天封寺。寺在华顶峰下,为天台幽绝处。却骑,同僧无馀上华顶寺,宿净因房,月色明莹。其地去顶尚三里,余乘月独上,误登东峰之望海尖,西转,始得路至华顶。归寺已更余矣。

十六日五鼓,乘月上华顶,观日出。衣履尽湿,还炙衣寺中。从寺右逾一岭,南下十里,至分水岭。岭西之水出石梁,岭东之水出天封。循溪北转,水石渐幽。又十里,过上方广寺,抵昙花亭,观石梁奇丽,若初识者。

十七日仍出分水岭,南十里,登察岭。岭甚高,与华顶分南北界。西下至龙王堂,其地为诸道交会处。南十里,至寒风阙。又南下十里,至银地岭,有智者塔已废。左转得大悲寺,寺旁有石,为智者拜经台。寺僧恒如为炊饭,乃分行囊从国清下至县,余与仲昭兄以轻装东下高明寺。寺为无量讲师复建,右有幽溪。溪侧诸胜曰圆通洞、松风阁、灵响岩。

十八日仲昭坐圆通洞,寺僧导余探石笋之奇。循溪东下,抵螺溪。溯溪北上,两崖峭石夹立,树巅飞瀑纷纷。践石蹑流,七里,山回溪坠,已至石笋峰底,仰面峰莫辨,以右崖掩之也。从崖侧逾隙而下,反出石笋之上,始见一石矗立涧中,涧水下捣其根,悬而为瀑,亦水石奇胜处也。循溪北转,两崖愈峭,下汇为潭,是为螺蛳潭,上壁立而下渊深。攀崖侧悬藤,踞石遥睇其内。潭上石壁,中劈为四岐,若交衢然。潭水下薄,不能窥其涯涘。最内两崖之上,一石横嵌,俨若飞梁。梁内飞瀑自上坠潭中,高与石梁等。四旁重崖回映,可望而不可即,非石梁所能齐也。闻其上有“仙人鞋”,在寒风阙之左,可逾岭而至。雨骤,不成行,还憩松风阁。

二十日抵天台县。

至四月十六日,自雁宕返,乃尽天台以西之胜。北七里,至赤城麓,仰视丹霞层亘,浮屠佛塔标其巅,兀立于重岚攒翠间。上一里,至中岩,岩中佛庐新整,不复似昔时凋敝。时急于琼台、双阙,不暇再蹑上岩,遂西越一岭,由小路七里,出落马桥。又十五里,西北至瀑布山左登岭。五里,上桐柏山。越岭而北,得平畴一围,群峰环绕,若另辟一天。桐柏宫正当其中,惟中殿仅存,夷、齐二石像尚在右室,雕琢甚古,唐以前物也。黄冠久无住此者,群农见游客至,俱停耕来讯,遂挟一人为导。西三里,越二小岭,下层崖中,登琼台焉。一峰突瞰重坑,三面俱危崖回绕。崖右之溪,从西北万山中直捣峰下,是为百丈崖。崖根涧水至琼台脚下,一泓深碧如黛,是名百丈龙潭。峰前复起一峰,卓立如柱,高与四围之崖等,即琼台也。台后倚百丈崖,前即双阙对峙,层崖外绕,旁绝附丽。登台者从北峰悬坠而下,度坳脊处咫尺,复攀枝仰陟而上,俱在削石流沙间。趾无所着也。从台端再攀历南下,有石突起,窟其中为龛,如琢削而就者,曰仙人坐。琼台之奇,在中悬绝壑,积翠四绕。双阙亦其外绕中对峙之崖,非由涧底再上,不能登也。忆余二十年前,同云峰自桃源来,溯其外涧入,未深穷其窟奥。今始俯瞰干崖端,高深俱无遗胜矣。饭桐柏宫,仍下山麓,南从小径渡溪,十里,出天台、关岭之官道。复南入小径,隙行十里,路左一蜂兀立若天柱,问知为青山茁。又溯南来之溪十里,宿于坪头潭之旅舍。

十七日由坪头潭西南八里,至江司陈氏。渡溪左行,又八里,南折入山。陟小岭二重,又六里,重溪回合中,忽石岩高峙,其南即寒岩,东即明岩也。令僮先驰,炊于明岩寺,余辈遂南向寒岩。路左俱悬崖盘列,中有一洞岈然。洞前石兔蹲伏,口耳俱备。路右即大溪萦回,中一石突出如擎盖,心颇异之。既入寺,向僧索龙须洞灵芝石,即此也。寒岩在寺后,宏敞有余,玲珑未足。由洞右一上视鹊桥而出。由旧路一里,右入龙须洞。路为莽棘所翳,上跻里许,如历九霄。其洞圆耸明豁,洞中斜倚一石,颇似雁宕之石梁,而梁顶有泉中洒,与宝冠之芭蕉洞如出一冶。下山,仍至旧路口,东溯小溪,南转入明岩寺。寺在岩中,石崖四面环之,止东面八寸关通路一线。寺后洞窈窕非一,洞右有石笋突起,虽不及灵芝之雄伟,亦具体而微矣。饭后,由故道骑而驰三十里,返坪头潭。又北二十五里,过大溪,即西从关岭来者,是为三茅。又北五里,越小涧二重,直抵北山下,入护国寺宿焉。

十八日晨,急诣桃源。桃源在护国东二里,西去桐柏仅八里。昨游桐柏时,留为还登万年之道,故先寒、明。及抵护国,知其西有秀溪,由此入万年,更可收九里坑之胜,于是又特趋桃源。初由涧口入里许,得金桥潭。由此而上,两山愈束,翠壁穹崖,层累曲折,一溪介其中。溯之,三折而溪穷,瀑布数丈,由左崖泻溪中。余昔来瀑下,路穷莫可上,仰视穹崖北峙,溪左右双鬟诸峰娟娟攒立,岚翠交流,几不能去。今忽从右崖丛莽中,寻得石径层叠,遂不及呼仲昭,冒雨拨棘而上。磴级既尽,复叠石横栈,度崖之左,已出瀑上。更溯之入,直抵北岩下,蹊磴俱绝,两瀑自岩左右分道下。遥睇岩左犹有遗磴,从之,则向有累石为桥于左瀑上者,桥已中断,不能度。睇瀑之上流,从东北夹壁中来,止容一线,可践流而入。计其胜不若右岩之瀑,乃还,从大石间向西北上跻,抵峡窟下,得重潭甚厉,四面俱直薄峡底,无可缘陟。第从潭中西望,见石峡之内复有石峡,瀑布之上更悬瀑布,皆从西北杳冥中来,至此缤纷乱坠于回崖削壁之上,岚光掩映,石色欲飞。久之,还出层瀑下。仲昭以觅路未得,方独坐观瀑,遂同返护国。闻桃源溪口,亦有路登慈云、通元二寺,入万年,路较近;特以秀溪胜,故饭后仍取秀溪道。西行四里,北折入溪,溯流三里,渐转而东向,是为九里坑。坑既穷,一瀑破东崖下坠,其上乱峰森立,路无可上。由西岭攀跻,绕出其北,回瞰瀑背,石门双插,内有龙潭在焉。又东北上数里,逾岭,山坪忽开,五峰围拱,中得万年寺,去护国三十里矣。万年为天台西境,正与天封相对,石梁当其中。寺中古杉甚多。饭于寺。又西北三里,逾寺后高岭。又向西升陟岭角者十里,乃至腾空山。下牛牯岭,三里抵麓。又西逾小岭三重,共十五里,出会墅。大道自南来,望天姥山在内,已越而过之,以为会墅乃平地耳。复西北下三里,渐成溪,循之行五里,宿班竹旅舍。

天台之溪,余所见者:正东为水母溪;察岭东北,华顶之南,有分水岭,不甚高;西流为石梁,东流过天封,绕摘星岭而东,出松门岭,由宁海而注于海。正南为寒风阙之溪,下至国清寺,会寺东佛陇之水,由城西而入大溪者也。国清之东为螺溪,发源于仙人鞋,下坠为螺蛳潭,出与幽溪会,由城东而入大溪者也;又东有楢溪诸水,余屐未经。国清之西,其大者为瀑布水,水从龙王堂西流,过桐柏为女梭溪,前经三潭,坠为瀑布,则清溪之源也;又西为琼台、双阙之水,其源当发于万年寺东南,东过罗汉岭,下深坑而汇为百丈崖之龙潭,绕琼台而出,会于青溪者也;又西为桃源之水,其上流有重瀑,东西交注,其源当出通元左右,未能穷也;又西为秀溪之水,其源出万年寺之岭,西下为龙潭瀑布,西流为九里坑,出秀溪东南而去。诸溪自青溪以西,俱东南流入大溪。又正西有关岭、王渡诸溪,余屐亦未经;从此再北有会墅岭诸流,亦正西之水,西北注于新昌;再北有福溪、罗木溪,皆出天台阴,而西为新昌大溪,亦余屐未经者矣。

“今译”

壬申年三月十四日。我从宁海县骑马出发,走了四十五里的路,在岔路口住下。岔路口东南十五里有一个地方叫桑洲驿,是去台州府的道路;西南十里的地方为松门岭,是进天台山的道路。

十五日。渡过水母溪,攀爬松门岭,翻过玉爱山,总共爬山行进了三十里的路程,在筋竹岭庵吃饭,这里是宁海县、天台县的分界处。攀登了三十多里的山冈,一路上空无人烟,从前修建的一座弥陀庵也荒废了。下山过一道山岭,在幽静深远的山谷中,我终于找到了一户农家,主人煮了茶让我们坐在大石头上饮用。告别农家后又向前行走了十多里山路,越过山岭便到了天封寺。天封寺在华顶峰的下方,是天台山最为幽静僻远的所在。我下了马,和僧人无馀一起攀登华顶寺,之后在净因和尚的斋房里住了下来,晚上的月光明亮晶莹。这里距离峰顶还有三里路,我便趁着月光独自一人上山顶,却误登上了东边的望海尖山峰,后来又转向西走,才找到正路登上华顶峰的峰顶。待我返回华顶寺时已经一更多了。

十六日。五更天时分,我趁着月光登上华顶峰,观看日出。衣服和鞋子全都湿透了,后返回寺中烤干。我又从华顶寺的右边翻过一座山岭,向南往下行走了十里路,来到分水岭。分水岭西边的水从石梁里流出来,东边的水从天封寺流出。顺着溪水向北转过去,水逐渐变得深些了,岩石也渐渐地陡峭了。又向前继续走了十里,经过上方广寺,到达昙花亭,在那儿欣赏奇丽美妙的石梁景观,如同第一次见到似的惊异。

十七日。依然从分水岭出发,向南走了十里,登上察岭。察岭非常高大,和华顶峰形成南北分界线。我又向西往下到了龙王堂,这里是各条道路交汇的地方。又向南走十里,到寒风阙。又向南下行了十里山路,便到了银地岭,此处的智者塔早已废弃了。向左转到大悲寺,寺旁有一块岩石,传说是智者大师的拜经台。寺庙里的僧人恒如为我们做饭,于是我们在这里分道扬镳,其他的人拿着行李从国清寺向下走到天台县,我和族兄徐仲昭轻装向东走到高明寺。高明寺是无量法师重新修建的,寺的右边有一条幽溪,两岸有圆通洞、松风阁、灵响岩等名胜。

十八日。徐仲昭留在圆通洞,寺里的僧人带我去探访奇异的石笋峰。沿着幽溪向东下行,便到了螺溪。溯流往北,两岸的悬崖峭石夹溪而立,崖顶上树梢处瀑布纷飞而下。踩着崖石沿着溪流往前行进,七里路后,山峦曲折,溪水沿着山势向下倾泻,已经到了石笋峰脚下,抬头却看不清楚石笋峰,因为右边的崖壁挡住了视线。自崖壁边的缝隙中穿越而下,反而走到石笋峰的上面,看到一块岩石矗立在山涧中,涧水向下,冲捣着岩石的根部,后腾空而起形成瀑布,也是一处水石奇异的胜境。顺着溪流向北转,两岸的崖壁愈来愈陡峭,崖壁下有水汇积为潭,这便是螺蛳潭了,上面的崖石壁立而下面的潭水深不可测。从崖石的侧边攀爬悬挂的藤条而上,盘坐在崖石上远远地看螺蛳潭内部。潭上的石壁,自中间分成四块,裂隙像交叉的道路一般。潭水顺着裂隙往下流,看不到潭的边际。最里面的两块崖石之间,横嵌有一块石头,像悬架在空中的桥梁。横石内瀑布从崖石坠落到潭中,瀑布的高度和石梁相等。四周的山崖层峦叠嶂、相互映衬,可望而不可及,此处景致却不是石梁风景所能比拟的。听说上面有叫“仙人鞋”的名胜,在寒风阙的左面,翻越山岭就可以去的。突然下起大雨,没能去成,便返回松风阁休息。

二十日。到达天台县。

到四月十六日,从雁荡山返回时,遍游了天台山西部的名胜古迹。向北行走七里,便来到赤城山麓,抬头仰望,看到一层层红色的山崖,山顶上挺拔的佛塔,昂然兀立在层层云霞和茂密繁盛的树木之中。向上行一里,来到中岩,中岩上的佛寺重新修整过,不似从前那样破旧衰败。这时,我急着去琼台、双阙,来不及再攀爬上岩,于是向西越过一座山岭,顺着小路走了七里,走过落马桥。又走了十五里,向西北来到瀑布山,从左边攀登山岭。行了五里路,便登上桐柏山。越过山岭,向北走去,便看到一片平整的土地,四周群峰环绕,好像是另一片天地。桐柏宫便坐落在这片平地的正中间,但是,只剩下中殿了,伯夷、叔齐的两尊石像还存放在右室中,其雕刻的风格古朴,是唐代以前的遗物。很长时间都没有道士在这里住了,一群农民看到有游客来,全部停止耕种前来询问,于是我便拉住其中的一人作为向导。向西行走了三里路,翻过两座小山岭,下行到层层叠叠的山崖之中,便登上了琼台。一座山峰高耸而起,俯瞰深坑,三面全都盘绕着陡峭的石头。崖石右面的溪水,从西北边的万山中直冲峰下,这座山峰就叫做“百丈崖”。崖底的涧水流到琼台脚下,一池清水又深又绿,叫做“百丈龙潭”。百丈崖的前面又耸起一座山峰,像柱子似的高高挺立,与四面的山崖齐高,这就是“琼台”。琼台后面倚仗着百丈崖,前面则与双阙对峙,层层叠叠的山崖向外环绕着,四面没有任何的依附物。攀登琼台的人要从北峰悬坠下来,穿过看起来像是近在咫尺的山坳和山脊,再抓附着树枝仰头向上攀登,全程都是陡峭的山石和流沙,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沿着琼台的边缘再次攀爬过去从南边下去,有一块突起来的石头,石头中间凹陷进去,好像是专门雕琢的神龛一样,取名叫“仙人座”。琼台奇异之处,在于悬空在十分陡峭的壑谷当中,四面都环绕着茂密的树林。双阙也是琼台外围中与琼台对峙的山崖,不从涧底重新攀登是上不去的。回想起二十年前,我与云峰和尚一起从桃源洞过来,溯双阙的外涧而进入,没能够穷尽这里的奥妙与神奇。这次才得以从崖顶上俯瞰,高处和深处的景色都没有遗漏。在桐柏宫吃饭以后,仍然下至山麓,往南沿着小路行走,渡过溪水,经十里,走到天台县、关岭的大路上。又向南走小路,在狭窄的山缝中走了十里,小路的左侧有座山峰像天柱一样高高地耸立着,问过后才知道是青山茁。又沿南来的溪水走了十里,在坪头潭的旅舍住宿。

十七日。从坪头潭向西南走了八里,到江司陈家。渡过溪水向左走,又行了八里,往南转入山中。越过两座小山岭,又行走了六里,在一道道盘绕回环的溪水中,忽然看见崖石高高地耸立着,南面是寒岩,东面是明岩。叫仆人先走,到明岩寺做饭,我们一行人则向南去寒岩。道路的左面全都是盘绕排列的陡崖,崖的中间有一个很高很大的洞。洞前蹲伏着石兔,石兔的嘴和耳朵都很完整。道路的右面则有大溪曲折环流,当中突起的一块岩石像举着的盖子,我感到很诧异。进入寒岩寺后,向僧人询问龙须洞、灵芝石,原来就是刚刚看到的洞石了。寒岩在寺后,岩上的洞宽敞宏伟有余,但不够小巧玲珑。从洞右的一个洞穴上去,观看鹊桥后出来。沿着原路走了一里后,往右就进了龙须洞。道路被荒草荆棘遮掩,向上攀登一里左右,好像上了九重天。龙须洞洞顶圆实、高耸,明亮宽阔,洞中斜靠着的一块岩石,非常像雁荡山的石梁,只是石梁的顶上有泉水从正中飞洒下来,和宝冠寺的芭蕉洞同出一辙。下山,仍然走到原路的路口,往东沿小溪而上,往南转到明岩寺。明岩寺就在岩石的正中,四周石崖环绕,只有东面八寸关有一条像线一样狭窄的通道。寺后的山洞有多处美景,洞的右边有石笋突起,虽然比不上灵芝石那样雄伟,但形态上也很得体、很精致。饭后,沿原路骑着马急行了三十里,返回坪头潭。又向北走了二十五里,渡过大溪,就是从西边的关岭过来的路,叫“三茅”。又向北走了五里,越过两条小涧,一直通向北山下,到护国寺住宿。

十八日。清晨,急着赶到桃源洞。桃源洞在护国寺东面二里的地方,往西距离桐柏宫只有八里。昨天游览桐柏宫的时候,没去桃源洞,因为想在返程中攀登万年寺时顺路游历,所以就先去寒岩和明岩,等到了护国寺后,才知道护国寺的两边有秀溪,顺着秀溪进入万年寺,还可以观赏九里坑的胜景,于是就又专门奔赴桃源洞。刚刚从涧口向里走了一里路左右,便到金桥潭。从金桥潭往上走,两面的山挨得越来越近,苍翠葱郁的绝壁、穹隆高耸的悬崖,层层叠叠的曲折环绕着,一条溪水从中穿过。顺溪流而上,拐了三次弯后走到溪水的尽头,数丈高的瀑布,从左边悬崖上直泻溪中。我以前来到瀑布下面,没有道路不能够上去,抬头仰望峙立在北面的穹隆的悬崖,溪流的左右、双鬟等众山峰妩媚地簇拥而立,山中的云霞和苍翠树木互相交融,使人不忍离去。这次我忽然从右面岩石间的草丛中,找到了一条石块堆砌的小路,于是没来得及招呼徐仲昭,就冒雨拨开荒草和荆棘上去。一级一级石阶走完了,又见堆砌的石块横接栈道,攀登到左面的岩石上,便到瀑布的上面了。又沿着瀑布流水向前走,一直到达北岩下,小路和石阶都断了,两股瀑布从岩石的左右两边分流而下。远望岩石的左边还残留着石阶,走过石阶,左边瀑布上面搭有石头桥,不过桥已经断了,不能够过去。遥望瀑布的上游,从东北狭窄的岩壁缝隙里流出来,壁缝窄得好像一条线,可以踩着水进入。估计里面的景物比不上右边岩石的瀑布,于是返回,从大石块中向西北方向攀登,到达峡窟下,看到一个非常阴森的深潭,四面的崖壁直逼峡底,没有路可以攀援。只能够从潭中向西面远看,望见石峡的里面还套着石峡,瀑布的上面还悬挂着瀑布,潭水全部从西北方深远不可见的地方流来,流到这里以后乱纷纷地坠落在曲折盘旋的悬崖峭壁之上,在阳光和雾气的掩映下呈现出岩石欲飞的奇景。过了很长时间,我返回去走到层层瀑布下面。徐仲昭因为没有找到路,正独自坐着观赏瀑布,于是一同返回护国寺。听说桃源洞溪口也有路可以去慈云、通元两寺,进入万年寺,路程比较近;不过因为秀溪的风光独特,所以吃过饭后仍然取道去秀溪。往西行四里,往北就转进了溪水范围,沿溪流走了三里路,慢慢地转向东走,这里名叫“九里坑”。九里坑的尽头,一条瀑布劈开东崖向下坠落,上面的山峰杂乱无章地紧密地耸立着,没有道路通上去。沿着西岭攀登,绕到瀑布的北边,回头观看瀑布的背面,两块岩石仿佛门一样插立在那里,里面有龙潭。又向东北攀登数里,越过山岭,山中忽然间辟出一块平地,五座山峰环绕拱立,中间就是万年寺,距离护国寺有三十里路。万年寺在天台山的西面,恰好与天封寺相对,石梁瀑布在两寺之中。寺中有很多古杉。在寺中吃过饭。又向西北走三里路,越过寺后的高岭。又向西攀登岭角十里,就到了腾空山。朝着牛牯岭下去,三里到达山脚,又向西翻过三道小山岭,一共行了十五里,出来到会墅。大路从南面伸展过来,看到包括天姥山在内的众多山峰,都已经穿越而过,以为会墅就是平地了。又往西北下三里,山水慢慢汇成溪流,顺着溪边走五里,宿于斑竹的旅舍。

天台山的溪流,我看见过的有:正东面的是水母溪;察岭的东北,华顶峰的南边有分水岭,不太高;水母溪向西流形成了石梁瀑布,向东流经天封寺,绕过摘星岭向东流出松门岭,从宁海县注入大海。正南边是寒风阙的溪流,向下流到国清寺,与寺东佛陇的水汇合,从天台县城西流进大溪。国清寺的东面是螺溪,发源于仙人鞋,向下坠入螺蛳潭,再流出与幽溪汇合,自县城的东面流进大溪;东边还有楢溪诸水,我没去那里。在国清寺的西边,大的是瀑布水,瀑布水顺着龙王潭向西流,流过桐柏山时叫做女梭溪,向前流经三个水潭,然后坠落下去成为瀑布,便是清溪的源头所在;再向西边还有琼台、双阙的溪水,这个溪应该是发源在万年寺的东南面,向东流过罗汉岭,注入深坑而又汇集成百丈崖的龙潭,龙潭里的水绕过琼台流出来,与青溪汇合;再向西去便是桃源洞的溪水了,溪水的上游是双重的瀑布,东西交汇而流,源头应是通元寺的左右,未能探究到它的底细;再向西边走是秀溪水,秀溪水发源于万年寺所在的山岭,向西边流下去成为龙潭的瀑布,再向西流成了九里坑,一直流到秀溪的后面再向东南方向流去。各条溪水都从青溪的西边,向东南方向流入大溪。另外正西面的关岭、王渡等溪流,我没能亲见;再从这个地方向北有会墅岭的各条溪流,也是正西面的河流,往西北流入新昌县境内;再北面则有福溪、罗木溪,全部发源于天台山的北面,然后向西流汇成新昌大溪,这个地方我也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