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揭秘
一提起环境与环境保护,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环境?环境就是你周围的一切。打个比方说吧,象你周围的山、水、空气、建筑物,甚至包括周围的人等都可以称之为你的环境。但如果把人类当做一个整体,它的环境就是人类周围的大气、水、树木、动物等等,再简单一点,就是地球上除人类之外的一切。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环境就是地球,当然,地球之外的太阳系、银河系也是我们的环境,只不过与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的联系非常之小也就不在我们今天的话题之内了。那么,所谓的保护环境也就是保护地球了。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问,地球好好的;保护它做什么?这样问的话,你就错了。如果你读下去,就会发现人类与地球刚刚发生过一场战争。为什么呢?这场战争停止了吧?我怎么不知道?要想弄清楚这一切,还是先从地球说起吧,看看地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人类和地球又有什么矛盾?
地球大约诞生于46亿年前,属于宇宙银河系中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是迄今为止已知唯一承载生命的星球,是人类的摇篮。
地球是一个整体,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我们人类没有第二个地球去占有、去掠夺,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在浩翰的宇宙中如同沧海一粟,但地球相对于一个人来说又是巨大而复杂的。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构成了环境,这种环境根据组成要素可划分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从生态学角度又可分为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等,也可以分为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地球由于其在宇宙中的位置及其长期演化,形成了典型的圈层结构,主要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四个圈层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在自然状态下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但随着人类的出现,它们已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人类的影响。今天,我们讨论环境保护问题,还必须提及反映活动的技术圈和社会圈,看这六个圈层之间是何种关系。
(1)大气圈
大气圈即通常所说的大气,指包围地球的空气层总体.
大气圈是维持生命的第一要素,各种生物没有水还可以支持1—2天,离开空气的话,只要几分钟时间,生命便不能维持了。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呼吸两万余次,每人每天吸入的空气量大约为1万升,约为每天所需食物和饮水重量的10倍。
我们呼吸的空气是一系列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主要成份为氮气和氧气,干洁空气样中的含氮78%、氧21%、氩0,9%,三者合计占了99。9%以上,其他成份如二氧化碳(0.03%)、臭氧、氢及氦等。除这些气体外,低层大气中还含有水蒸气,含量很小但变化很大。
在垂直方向上,根据空气的温度、成份及其他物理性质,可将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层(逸散层)。
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贴近地面,在两极约厚8~9公里,赤道附近为16~18公里,相对整个大气圈很薄,但质量却占3/4,对流层中温度自地面向高空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降低0.6℃。主要天气现象(如风、云、雨、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里,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也发生在这一层中,尤其是贴近地面的1~2公里内。
平流层是从对流层向上到50~55公里左右,臭氧层就处于该层中,高度约20~25公里,臭氧层可以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生物免遭有害辐射。此外,该层没有云雨等天气现象,可为喷气式飞机提供理想的飞行条件。平流层以上的热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在人类远距离无线电通讯中起着巨大作用。
(2)水圈
水圈是指地球表面和接近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包括陆地水(如河流、湖泊)、海洋水以及大气圈中的水(如雨、雪、水蒸气)、生物圈中的水(如体液)、岩石圈中的水(如地下水)。
水对人类和整个生命起着巨大作用,没有水就没有人类,没有动物,没有植物,地球上如果没有水就会成为一个死寂的世界。水覆盖了我们地球表面71%的面积,其中96.5%是海水,1%是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只有2.5%是淡水,淡水中绝大部分又是冰川深层地下水,其中可供人类生活利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占总水储量的十万分之七。
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对人类和地球起着巨大的作用。首先表现在气候方面,由于水的比热很高,可以对气候起到缓冲和调节作用,巨大的海洋水体可以使热的释放和获得变得缓慢,缓和季节牲温度差异。另外,海洋给大气圈提供了大量水蒸气,是陆地降水的基本源泉。海洋同时也是海洋生物的集合体,含有种类繁多的生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海洋促进了人类的交流,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
淡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人体含有70%的水,每人每天平均需摄水2~5升,没有食物,人可以维持几个星期,而没有水,人只能生存2~3天。水在人的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大作用。
水圈除供给生物所必须的水份外,是生物圈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重要媒介。
(3)岩石圈
岩石圈是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凝固的但很薄的外壳,是上地幔软流圈以上的坚硬岩石部分。地壳不等于岩石圈,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地壳的硅铝层(花岗岩层)、硅镁层(玄武岩层)和属于上地幔最上部的超基性岩层(橄榄岩层)共同构成岩石圈。
岩石圈的主要成份为硅酸盐矿,主要含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岩石固有时也称为土壤——岩石圈,因为土壤覆盖其上,土壤是岩石上的风化过程和母质的成土过程二者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岩石风化分解破碎,形成疏松的碎屑物——风化产物,并具有通气性、透水性、保水性,但风化产物不含氮素,没有肥力,绿色植物不能生长,由于生物,尤其是固氮细菌的作用,土壤母质中开始累积一定数量的氮素养料,从而为高等绿色植物生长创造了条件,当植物死之后残体分解时,绿色植物选择吸收的元素又归还给母质,这样逐步形成了具有肥力的土壤。在自然条件下,土壤的形成过程极其缓慢,自然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腐殖层需要300~600年。
土壤是陆生植物的基地,为粮食作物、森林、草原和种类繁多的其它植物提供了需要的矿物元素、有机肥料和水份,在太阳光能的作用下,使植物发育、生长和繁衍。陆地也是人类栖息基地和活动的主要场所。
生物圈
生物圈也就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环境,由于地球上温度、纬度、光照等条件的差异,地球上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生命存在,广义的生物圈在地面以上达到大致23公里的高度,在地面以下延伸到12公里深度,即包括大气圈中平流层的下层、整个对流层以及沉积岩圈和水圈。由于陆地上树木高度一般不超过70~100米,地下根系不过几十米;在水中,光透层通常为30米,最深不过100米。故地球上绝大部分生命集中在地面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100米之间,狭义生物圈即指该狭窄带。
生物圈现今生存约500~1000万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由于物种灭绝,这一数字只不过是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生物种的极小一部分,其中包括人类,其数量已达50多亿。
生物圈为人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场所,同时所有生物也构成生物圈的一部分。在大气、水和土壤岩石圈,经常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保持了生物圈的稳定和平衡。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生物圈,是一个独特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大气和水体的相连与流动,使地球各部分之间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从而把整个地球表面联成一个整体。
另一方面,生物圈也是受人类影响最严重的圈层,环境污染及其破坏、物种灭绝、人口膨胀是生物圈面临的巨大危机。
(4)技术圈
技术圈是指在生物圈空间内由人类建造的结构,如工业系统农业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城市和乡村居住系统等。
技术圈是前苏联学者A.E.费尔斯曼于60年代提出的概念,反映了人类的技术引起地球表层的变化,是生物圈内原来没有的。技术圈是完全按照人类的愿望建造起来的,其形成表明技术因子对自然界的作用。
技术掌握在人类手中,既可以正确使用,也可以任意滥用。遵循生物圈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技术的正确使用可以补充生物圈,对生物圈产生有利的影响。技术的滥用,违背自然规律,就会破坏生物圈,而且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这种破坏会更大,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不可逆转的。
在科学技术史上,迄今为止,正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把自然过程变为工业和农业等生产过程,生态破坏也正是技术田与生物圈发生严重冲突和对峙的结果。
(5)社会圈
社会圈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组成的社会系统。社会圈是物质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社会圈如同发生在技术圈与生物圈之间一场战争的导演,是表现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大舞台,既可以上演人间的喜剧,也可以上演悲剧。社会圈在协调技术圈与生物圈之间关系起着巨大作用,如法律、政策、经济手段、文化、伦理、道德等。
我们前面介绍的六个圈层,是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环境结构的基本单元,它们各自独立,各有自身的规律,它们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交融,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自然环境四个要素中,与人类和生物关系最为密切重要的是生物圈,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研究中的重点也是生物圈。
环境是人类的生存基础,人类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其周围的环境之中,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一部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历史,记录着人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甚至征服环境的业绩,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也贯穿于人类文明史,不同历史阶段留下了人的不同认识。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出现危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迫使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人类过去的所作所为,从中或许能吸取一些教训。
2.农业文明与环境
第一次浪潮创造了人类史上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其中有大家熟知的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巴拉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以及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原先最发达、最富饶的地区却变成了一片片荒芜之地。
让我们追溯历史,看看下面的一组镜头吧!
镜头一:你一定读过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也曾对那古老而美丽的国度产生过无数遐想,这就是巴比伦文明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它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受到两河的滋润,这里土地肥美,是千里沃野,人类早就定居在这片土地上。优越的自-然条件,使灌溉农业发展得较早,从四五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开始,就形成了历史上灿烂的巴比伦文明。但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两河上游的森林被破坏了,由此造成气候失调,严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这片曾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巴比伦文明的肥美沃野成了不毛之地。历史上七大奇观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也不复存在了。
镜头二:四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的哈巴拉地区发展成了与巴比伦文明齐名的农业文明,即哈巴拉文明。在这里建有坚固的城堡和粮仓,盛产小麦、大麦、芝麻、甜瓜和棉花。由于农业发展,耕地扩大,破坏了原始植被,当干旱到来时,这里开始出现尘土风暴,土地沙化,大片土地被迫弃耕。今天,这个曾经产生过人类古老文明的地方,由于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已经变成面积六十五万平方公里的荒漠。
镜头三:玛雅文明是古老的中美洲文明,它是在低地热带森林(如今的危地马拉)中发展起来的。公元250年,玛雅文化、建筑、人口达到鼎盛时期,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00。至500人。同样由于森林破坏所造成的生态恶化,加上其它因素,公元800年玛雅文化开始崩溃,不到一百年时间,几乎变到人烟绝迹的地步。
让我们再把镜头移向中国黄河流域。这里曾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四千多年前,这里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森林草原带。至周代,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了一半以上的土地。但由于人口剧增,盲目的农业开发,森林遭至破坏,致使今天出现了这样一幅景象: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千沟万壑,水土严重流失,处处荒山秃岭,茫茫荒原。
人类创造了文明,也毁灭了文明。正是由于人类自身的不合理开发使千里沃野成为穷山恶水,这种“生态灾难”是多么严重的教训啊!
然而更为惨痛的是这种与农业发展相伴的环境灾害在今天并未根除,相反在有的地方越演越烈,让我们再来看,看下列一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吧!
1934年,一场风暴从美国土地破坏最严重的干旱地区刮起,席卷全国三分之二的地区,一次就刮走三亿多吨土壤,全国冬小麦一年减产102亿斤。据报道,自1776年以来,美国巳失去原有表土的三分之一,每年流失土壤28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