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孔子传(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6970900000012

第12章 洛阳之行

从小就对周朝非常向往,这个念头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强烈。因此,他很想到周都洛阳去看看。

不久,有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实现了夙愿。的弟子里,有鲁国卿大夫孟僖子的两个公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孟家是鲁国三大家之一,和季、叔两家,同是实际参与鲁国政治的高贵门第。

孟家两子中的弟弟南宫敬叔特别优秀,孔子也格外喜爱他。有一次,孔子称赞他说:“像南宫敬叔这种人,可称为君子。”孔子还说:“他是个难得的人才,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都足以担当大任。”

后来,孔子把他侄女嫁给南宫敬叔。

南宫敬叔从十三岁开始就拜孔子为师。一天,孔子对他说:

“我很想到周都洛阳去走一趟,到那里去看看古时修明政治的遗风,再看看老子和其他许多学者,向他们请教。”

南宫敬叔听了孔子这一番话后,不久,就向鲁昭公进言说:“家父曾经说孔子是圣人的后裔。现在,孔子希望到周都洛阳去参观先王的遗制,考察礼乐,请允许我陪他一同去吧!”昭公答应了南宫敬叔的请求,还送给孔子一辆旅行用的马车。洛阳在今河南省的北方,属于黄河流域,位置适中。当时中国的情形和现今大不相同。那时,长江流域尚未开发,全国的文明集中在黄河流域,洛阳是该流域的中心。一行出发的时候,正值初春季节,明媚的阳光普照大地。他们的马车,就在这美景中徐徐前行。

戴着帽子、穿着宽松的儒服、坐在马车上的孔子,脸上表现出喜悦之情。

当时,夜间是禁止通行的。他们急着要赶到洛阳,但天一黑也必须停下来,在旅馆里过夜。

晚上,在旅馆里他们生火取暖,热烈地谈论诗、书、礼、乐。终于,他们到达了洛阳。

这时,周势已衰,洛阳的繁华当然也不比从前了。不过,由贯通东西南北、四通八达的宽大马路,以及环绕着市街的高大城墙,不难看出从前的繁华。对一切新的见闻都深感兴奋。他和南宫敬叔两个人在洛阳,每天都到各地去参观。

祭天地的场所是他们常去的地方,周王祖庙和朝廷的大礼堂他们也都去看了一看。在大礼堂的墙壁上绘有尧、舜以及历代皇帝的画像,叫人看了肃然起敬。至于荒淫无道的殷纣王像,便不值一顾了。

另一边的墙壁上,绘着周公辅佐年少的成王接见诸侯的图画。孔子被这幅图画吸引住了。周公温和高贵的容颜、从容不迫的风度,令人看了不由得生出敬畏之心。孔子凝眸注视了很久后,回过头来对南宫敬叔说:

“你看,周公是如何伟大,只要看了这幅图画,就可一目了然。要了解今日的社会,就需要明白先王的遗制,作为今后的借鉴。”

他们又参观了太祖后稷的庙,在庙的石阶前面,站立着一尊金属制的人像。人像的嘴上用三根钉子封着,背面刻着一句诫言: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对弟子说:

“记住,说话要谨慎。先人大都能践行这个原则,这是因为他们以言不顾行为耻辱的缘故。”治学的态度是“好古敏以求”,这里所谓的“古”,主要就是指周朝先王在洛阳所施行过的“王道”。

古时候,我国初民的政治是假借神权来统治的。初民都信仰土地神、门神、炉灶神等多神教。统治这许多神,而高高在上的就是“天”。

在五千年前,初民们认为“天”创造了万物,同时也保佑着万物。这个“天”是无形的东西,它不直接现身治理万物,所以,需要有圣贤出来代理天神治理人民,这个代理人叫做“天子”或“帝王”(这就是我国初民的天治观念)。“帝王”代理天神,他要向天神负责,为人民谋生活的幸福;因此,帝王的责任是重大的,不是圣贤者很难胜任。做帝王的,能够具有道德心、仁义心,而能为人民谋幸福,便是合乎“王道”。总之一句话,王道就是能“内圣外王,正德厚生”。

帝王对“天”负责,实际上也就是对民负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然天的视听就是民的视听,那么,天的意思就是民的意思;对天负责,也就是对民负责了。

这是我国由神治观念转变成的民治思想。

不过,帝王一个人的力量究竟有限,需要有人来辅助他。帝王要“圣贤”才能胜任,而能辅助帝王施行王道的,就是“君子”。

孔子教授给弟子的,便是“如何成为君子”的道理。

有一天,孔子到图书馆去拜访老子。那时老子是国立图书馆的馆长,兼任记录国家历史的史官。被引进老子的房间时,老子刚刚洗过头发,还没有梳理,蓬松地乱成一团,样子很不好看。郑重地行过礼后,开始向老子请教“礼”和古代的制度以及文物。

老子一一回答,只是因为乡音太重,又没有了牙齿,说的话有些听不太清楚。老子对于“礼”很有见解,但对于其他的问题,却答得很含糊,孔子难以理解。

老子对孔子说:

“会做生意的商人,不会把所有的商品统统都摆在店面里,所以一眼望过去,好像存货不多。同样的道理,如果是真正的君子,虽然他具有良好的德性、超人的智慧,外貌却看似愚笨。至于你,对本身的学问过于自负,有点傲气,其他的欲望也太多。最好是先把这一点改掉。”

听老子这么一席话,孔子羞愧得面红耳赤。

在这之后,孔子常去拜访老子。归国前辞行的时候,老子说:“我听说富贵的人给人饯行时,常赠送财物;仁者的饯别,则多赠送箴言。我不是富贵者,只好仿效仁者奉赠一言:

不要存己。孝事父母,臣事君主,都不可存有一己的观念。”孔子答谢后,辞别了老子。

当时,老子的言论孔子还有些不大理解,但仍觉得老子是博古知今、通礼达乐的大人物,所以,他向南宫敬叔说:

“谁都知道鸟是会飞的,也知道鱼是会游的,更知道兽是能走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乘风云而上天,老子就是像龙一样的人物。”孔子虽然很佩服老子,但觉得他处世的态度似乎与自己不同。他想了很久,结论是老子的人生哲学有避世的消极态度。的处世态度是积极的,不愿遁世独善其身。

在洛阳期间,孔子曾向苌弘请教音乐。苌弘佩服孔子的为人,曾对人说:

“我看孔仲尼这个人,有圣人的仪表,有黄帝的容貌;腕肱修长而背部像龟,又那么高大。听他说话,态度谦让,记忆力强,博物不穷。由他这个人,我们好像看到圣人兴旺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