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语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6970500000011

第11章

于是,赵括在接掌廉颇兵权以后,立即改变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围困。这时,秦王悄悄改派白起为主将,而以王癈为副将。结果,白起大败赵括,赵军四十万人马被俘后全被活埋,而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也在突围时中箭身亡。

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国家的有生力量,国家的元气大伤。从此以后,赵国好长时间才恢复到战前国力。

取长补短

【释义】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

战国时期,滕文公当滕国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出使楚国。他路过宋国,拜见了孟子。孟子给他讲了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

太子从楚国回来的时候,又在宋国拜访了孟子。孟子说:“您不相信我的话吗?天下的真理只有这么一个,成癋是个勇士,他曾对齐景公说:你是个男子汉,我也是个男子汉,我为什么要怕你呢?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曾经说过:舜是什么样的人,我就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都可以像他那样。公明仪曾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也是应该信赖的。现在的滕国,假若把土地截长补短,周边之长也将近50里,只要实行仁政,仍然可以把它治理成为一个很好的国家(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成语“取长补短”即由“绝长补短”演化而来。

卧薪尝胆

【释义】卧薪:睡在柴草上。尝胆:品尝苦胆。形容刻苦自勉,奋发图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时的吴、越两国战争不断。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国打得大败,并且被越军射伤。

阖闾临死前,嘱咐他的儿子夫差说:

“一定不要忘记仇恨。”

两年以后,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要向越国报仇,便想先发制人,趁吴国没有发兵之前,先攻打吴国。范蠡谏阻说:“主上切勿盲目行事。我听说武器是一种凶器,发动战争是违反道义的事,武力争斗是处理政事的下策。违反道义,喜欢动用武力,在战争中去冒险,是不会得到什么好处的。”

勾践武断地说:“我已经决定了,不必再更改了。”于是发兵攻打吴国,吴国以它全部的精锐部队抗击越国的进攻,在夫椒大败越军。

勾践和他剩下的五千兵众退守于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吴军将它团团包围。

越王勾践悔恨交加,对范蠡说道:“我因为不听您的劝阻,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不知如何是好。”

范蠡建议说:“我们派人去向吴国赔礼道歉,送去厚礼,请求讲和,如果他们还是不答应,便把整个国家连同我们自己都交给吴王,让他得到极大的好处。”

越国便派大夫文种到吴国去请和。

文种通过一番情真意切的表白,吴王有些动心,想要同意讲和,但伍子胥力劝吴王不要答应,而应该一举灭掉越国。

勾践见求和不成,便打算豁出去,杀掉妻子,烧毁宝器,然后与吴国人以死相拼。文种阻止勾践这样做,并说:

“那吴国的太宰,为人贪财好色,可以用重利诱使他替我们说话。”

勾践让文种秘密地给太宰送去美女和宝器,太宰果然收下了,并将文种引见于吴王。虽然伍子胥一再坚持灭越的主张,但因太宰在吴王面前多方替越国说好话,吴王终于撤兵回国。

越国虽然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但越王却受尽屈辱,整天为吴王夫差养马。越王勾践回国以后,日夜焦心苦想,为了磨励自己报仇复国的意志,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据说他睡在柴草上,并“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在座前悬一苦胆,一起一坐都抬头看着苦胆,一饮一食都要尝尝胆汁的苦味)。”每次尝到苦味的时候,还要大声对自己说:

“勾践!你忘了会稽战败的耻辱了吗?”

与此同时,勾践亲自种田,夫人织布,衣食极为简朴。他礼贤下士,关心百姓疾苦。重用大夫文种,将全国政事托附给他管理,派范蠡到吴国作人质。

二年后,吴国放回了范蠡。

经过几年的休养和整顿,勾践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兵伐吴,一举打败吴国,报了以前的仇。

杯弓蛇影

【释义】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作蛇。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己惊扰自己。

【出处】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设宴招待主簿杜宣。

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他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了。

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认为饮下的酒中有蛇,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了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也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仔细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

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

“你说的杯中的蛇,我现在也看到了,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事实真相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好了。

按图索骥

【释义】索:寻找;骥:好马。按图像寻求好马,比喻做事拘泥于成法,不能灵活变通。现在也用于按照线索去寻找人或事物。

【出处】春秋·孙阳《相马经》。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着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己丰富的相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对它们作了详细的描述,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相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力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于是他拿着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到儿子手中的癞蛤蟆,好气又好笑地逗他说:“放了它吧,你的马只能跳,不能骑!”

图穷匕见

【释义】事情发展到最后,露出了真相或本意。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地图作为礼物去见秦王嬴政,秦王嬴政接见了他。荆轲当着他的面,打开地图,于是裹在地图中的短剑立即就露出来了。荆轲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举短剑便向其刺去。但是他没有刺中,秦王慌忙拔剑,一时又拔不出来,吓得他绕着柱子逃跑,荆轲紧紧追赶,朝廷上的大臣们慌了手脚,他们手中都没有兵器。卫兵又全在殿下,没有命令不得上来。这时秦王的侍医夏元旦,急挥药袋抽打荆轲,这才使秦王嬴政得以拔出剑来刺断荆轲的左腿,荆轲向他抛出短剑,没有击中,结果被秦王捉住,杀死。

《战国策·燕策三》中记载说:“轲即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图穷匕见”这句成语便由此而来。

固若金汤

【释义】金:指金属造的城;汤:指滚水的护城河。形容城池或阵地坚固,不易被攻破。

【出处】汉·班固《汉书·蒯通传》。

武臣是秦末时期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的部将,他英勇善战,计谋过人,在他的带领之下起义军占据了赵国的大部分地区,又兵临范阳。

当时有个人叫蒯通,他能言善辩,很有口才,劝说范阳县县令说:“我是本县的老百姓,名叫蒯通,因为听说你快死了,特来吊孝,不过你遇到了我,我又可以救活你。”

范阳县令徐公说:“我不明白你说的话的意思。你到底要干什么?”

蒯通解释说:“你身为秦朝官吏,害了不少人,武臣他们怎么能放过你?现在,天下大乱,他们杀你还不容易吗?所以你快死了。不过,我现在想,遇见武臣时,他一定会问我怎么去攻打这县城,那么我就告诉他:范阳这座城池本来是很坚固的,但是范阳县令怕死,准备向你们投降。他如果首先向你们投降,你怎么处置他?要是杀了徐公,那时各县城的官吏一定会互相转告说:范阳令投降,仍不免一死,还不如坚守。于是,他们都会加强防御,各座县城都固若金汤,就很难攻下了。我看还不如给范阳县令优厚的待遇,然后让他带着文告到燕赵各地走一遭。这样,各县城必然纷纷投降,不费多大力气。我的一番话,他一定会同意,所以说你又可以活了。”

徐公听了蒯通的一番话很动心,就央求蒯通代他走一趟,蒯通答应愿意前往。武臣也认为此计甚好,听取了蒯通的建议,没费一兵一卒收取了燕赵的地盘。

金石为开

【释义】金石:金属和石头;为:被。最坚硬的东西都被打开了,形容真诚足以打动人心。也比喻意志坚定,能克服一切困难。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草四》。

熊渠子是周朝楚国人。他从小就特别喜欢射箭。于是他开始练箭,首先练的是臂力,臂力有了又练眼力,可他仍不满足,仍要提高箭法。

有人对他说:“你现在是靠技巧射箭,还不算高明,应该靠心去射每一支箭,那才是真功夫。”

熊渠子听了,反复揣摩这句话,更加刻苦地练习。

一天夜里,熊渠子独自一人在山路上行走,猛然看见前面不远处伏着一只老虎,熊渠子大吃一惊,随即镇静下来,心想这正好是我试箭法的好机会。于是他迅速取弓搭箭,对准老虎,拉满弓后一箭射去。“哩”一声之后,全无一点动静。熊渠子心想,我这一箭射去不但一定射中了它,而且必然把它射死。谁知老虎竟然一动也不动,他不免怀疑起来,放大胆子大步走过去一看,不由哑然失笑,原来是一块大石头卧在路上。再仔细看去,那支箭竟然射进坚硬的石头里去了,连箭翎都深深插在石头里。

熊渠子夜中射石的事越传越远,人人都夸其箭术的高明,以前的那个人评论说:“现在熊渠子是用心射箭,金石能被打开(金石为开)。”

金屋藏娇

【释义】娇:原指汉武帝之表姐阿娇,后泛指美貌女子。比喻男子秘密纳妾。

【出处】汉·班固《汉武故事》。

刘嫖是西汉武帝的姑母,嫁给陈婴之孙后,生了一个女儿小名叫阿娇。阿娇长得活泼可爱,亲友们都非常喜欢她。

那时,刘彻也才几岁,一天到姑母家玩,长公主很喜欢这个聪明的侄子,便把他抱到自己膝盖上,逗他说:“儿呵,你要不要媳妇?”说着,指着身边侍立的一个女子:“要她做你的妻子吗?”刘彻说:“不要。”

长公主身边侍奉的人有一大堆,公主一个个指过去问刘彻,刘彻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都说不要。最后,公主指着阿娇问要不要,刘彻马上笑着说:“如果能娶到阿娇做媳妇,我就造最漂亮的房子给她住(金屋藏娇)。”

贪天之功

【释义】天:指造物主。形容抹煞他人的成绩,把功劳算在自己帐上。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公子重耳经过十几年的流亡生活后,终于在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称晋文公。为了报答有功之臣,他对那些跟随他流亡的人论功行赏,可是却把功臣介子推忘记了。在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一直跟随他,在他挨饿的时候,介子推甚至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给他吃。

由于介子推没有得到封赏,在重耳回国之后便假称有病回家隐居,侍奉老母,甘守清贫。他对重耳周围的一些人居功自傲很不满意,他说:“重耳继承王位,这完全是上天的旨意,可是那些跟随重耳流亡的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骗人吗?偷人家东西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何况贪天之功归为己有的人,岂不更加可耻!”于是,介子推带着母亲直奔绵上深山(今山西沁源县西北),从此隐居不出。晋文公得知介子推归隐绵上,追悔莫及,他亲往深山寻找介子推,始终不见他的踪影,只好把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后来传说,晋文公为了逼迫介子推母子出山,曾经放火烧山。介子推因为不愿出来做官便和母亲一起被大火烧死。传说介子推被火烧死那天正是阴历三月初三。为了纪念这位至死也不做官的隐士,当地百姓每年到这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全天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贪得无厌

【释义】贪:贪心;厌:满足。贪心没有满足的时候。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赵世家》。

春秋末期,周朝势衰力竭,天子有令不行,人们根本不把主上放在眼里。一些当初受封的诸侯都纷纷闹独立,扩展自己的领土。那时,晋国是一个大诸侯国,国中有六个上卿:赵、魏、韩、范、知、中行。在六个上卿中,知伯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总是处心积虑地想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有一次,知伯联合韩、赵、魏去攻打中行氏,在把中行氏消灭后,他便把中行氏的土地侵占了。过了几年,知伯又派人去向韩康子要求割地,韩康子惧怕知伯,便忍气吞声地割了一块有一万户人家的地方给他。

知伯得到这块土地以后,很是欢喜。接着,他又派人去向魏桓子要求割地,魏桓子本不想给他,但又怕他起兵攻打,也不得已割让了一块土地给他。

这时候,知伯得意忘形,他以为全天下的人都怕他,于是他又派人去要赵襄子割让蔡和皋狼这两个地方。

可是,赵襄子却不答应,说:“土地是先人的产业,我不能随便送人!”

知伯得知赵襄子不肯割让土地,十分生气,便约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同去讨伐赵襄子。

赵襄子知道自己寡不敌众,便采纳了谋士张孟谈的计策,迁到晋阳城中坚守。结果知伯围攻晋阳三年,却一直没能攻下来。

但这时候,晋阳城里粮食快要吃完了,知伯又用水淹城,形势十分危急。赵襄子便派张孟谈去游说韩康子和魏桓子,让他们联合进攻。

韩康子和魏桓子本来就对知伯不满,知道知伯贪得无厌,灭了赵襄子对他们没什么好处,便答应和赵襄子一起联合起来,灭掉知伯,然后平分知伯的土地。

于是,三家约定由赵襄子乘夜出兵袭击,韩康子和魏桓子作内应。结果,三家联合,一举击败了知伯,并将他杀死。

受宠若惊

【释义】指人突然受到过分的赏识,心被震动,感到高兴和不安。

【出处】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卢承庆传》。

当时有一个负责运粮的官员,由于粮船沉没的事故,曾经受过处罚。卢承庆给他考绩的时候,因此把他评了个“中下”,并且通知他本人。那人没有意见,也没有任何疑惧的表情,于是就这么定了。卢承庆继而一想:“粮船沉没,不是他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个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评为中下恐怕不合适。”考虑之后,决定改评为“中中”,并且再通知他本人。那人也没有意见,既不说一句虚伪客套的话,又没有什么激动的神色。卢承庆见他这样,非常称赞,说道:“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随即又把他改评为“中上”。

《老子》上篇《道经》十三章说:“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又说:“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形容骤然被宠,喜极而惊,因此就叫做“被宠若惊”。后来一般都说作“受宠若惊”。

所向无敌

【释义】没有任何力量可与之匹敌,形容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