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随机应变的口才术
6968700000006

第6章 商务谈判的语言艺术

寻找对方的破绽

言不由衷。犹如粗糙的陶器涂上一层白银。

——《箴言集》

谈判时,必须懂得如何倾听对方谈话的技巧。若是集中精神,注意事情的发展,则可以从观察中测知对方的感觉、动机以及真正目的。当然注意观察并不是只注意对方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对方说漏了什么。当对方的言辞含混不清时,便是及时问清对方真正意图的时候了。

因此,在交涉中,千万别太突出,应站在人后,冷眼旁观,仔细聆听。此所谓旁观者清,只有在冷静思考的状态下,才能获知对方在语言之外的心态,以及各项暗示的趋势。若能观测出暗示的含义及倾向,即抓住了对方的弱点,下面就可以针对其弱点采取行动了。

在一次风灾里,一位医生的房屋受到损坏,他找到一位名叫戈汉的谈判高手替他跟保险公司谈赔偿的事。

理赔员坐在戈汉的客厅里,一边拿资料一边说:

“戈汉先生,我知道你是谈判专家,一向都是针对巨额款项谈判,恐怕我无法承受你的要价。我们公司若是只出100元的赔偿金,你觉得怎样?”

戈汉沉默了一会,表情异常严肃。对任何交涉,他的原则是预先准备好,不论对方提出的条件如何,都表示出不满意。而且据以往的经验,当第一个条件开出后,颇是暗示可以提出第二种提议,甚至第三种。当理赔员用到“只出”的字眼时,他表现出对所提的数目很难为情。既然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别人又何必接受。戈汉当然嗤之以鼻,回复难以接受。

理赔员说:

“哦,请勿介意我刚才的提议。我再加一点,200元如何?”

“加一点?抱歉,无法接受。”

理赔员继续道:

“好吧,300元,怎么样?”

戈汉故意停了一会儿,回道:

“3007嗯……我不知道。”

为什么他回答“嗯……我不知道”呢?因为他知道这样回答的效力无穷。

这件理赔案件终于在950元的条件下和解。

后来,戈汉回忆道:“那时,我完全无法确知结果会是如此完美。但理赔员不经意的暗示,使我意识到对方逐次提议差距的重要性,实质上是暗示权限内的最高极限,这好像狼外婆在屁股后拖出一条尾巴,我便揪住不放,使我最终占了上风。”

出其不意

语言表现情绪和性格,并且又切题,那么,你的语言就是妥帖恰当的。所谓“切题”,就是既不要把重大的事说得很随便,也不要把琐碎的事说得很重大。

——亚里士多德

谈判技巧是一种攻防术。如果谈判双方在谈判实力上旗鼓相当而又互不相让,任何一方指望通过争辩来取得更多的利益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常常要借助出其不意的策略,使对方感到某种意外,而一时阵脚大乱,而你可以从中谋取更多的利益。

出其不意的策略常常表现为:

(1)令人出其不意的问题,如新要求、新包装、谈判地点的改变、争论问题的改变等。

(2)令人出其不意的时间,如截止日期、速度的突然改变、彻夜和星期天节假日的谈判等。

(3)令人出其不意的行为,如退出谈判、情绪突然激动等。

(4)令人出其不意的资料,如新的具有支持性的统计数字、特殊的规定、极难回答的问题等。

(5)令人出其不意的人物,如著名的专家出场、主管领导的出现、新成员的加入、有人突然退场等。

(6)令人出其不意的环境,如陌生的房间、突然停水断电、强噪音干扰等。

(7)令人出其不意的不认账。这是为了利用对方有心达成协议的心理状态,趁机提出自己新的要求。如果你把这些要求解释得相当合乎情理,而对方又急于达成协议,你的计谋就很有可能获得成功。

(8)令人出其不意的态度变化,如态度突然变得强硬,甚至于情绪异常激动。这样做只是一种假象,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已经承担了很大的牺牲,对方若再不做相应的让步,你再也不能忍受这样的交易了。糊涂又没有经验的对手很可能被你的这种态度、情绪所蒙骗,而做出不该做的让步。

谈判中使用“出其不意”的策略要谨慎,因为这样做会造成不友好的气氛,使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而损害双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除非十分必要,不要轻易使用这一策略。

把人说笑

在初交朋友时。适度的诚恳行为和应有的礼貌用语可以避免因不了解而产生的误会。

——佚名

有句名言说:“大丈夫隐藏在自已的舌头后面。”

“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一般情况下,能把人说“笑”的语言,通常是柔和的;能把人说“跳”的语言,是不美的。

能把“跳”的人说“笑”,是比较难的,需要优美的语言。所以,柔和谦逊的说法,是语言优美的重要内容。

谈判中的柔言谈吐,表现为说话语气亲切,语调柔和,语言含蓄委婉,说理自然,等等。

这种柔言谈吐,易使谈判对手感到亲切,愉悦,所谈之言易于入耳生效,有较强的征服力,往往能收到以柔克刚的谈判效果。

有位商店老板,在接待应聘者汤姆时,本来是准备聘请汤姆的。

在面试临近结束的时候,老板表示对事情的发展感到满意,并将于今后几天内与汤姆会面。

然而汤姆说:“难道现在你不能告诉我,是否能得到这份工作吗?因为过几天我就要外出旅游去了。”

老板说:“噢,你不是告诉我,一得到通知就马上开始工作吗?”

汤姆说:“你最好别指望我能坐下来等你的电话。”

老板说:“好吧,那我只能说,如果我们需要你,就会与你联系的。”

然而,这位老板始终没有给汤姆打电话。这是汤姆缺乏礼貌语言的必然结果。

谈判中一定要注意使用礼貌语言,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欢迎光临”、“请指教”、“久仰大名”等。

谈判的礼貌用语里,“谢谢”两个字是使用得最频繁的,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沟通谈判者心灵的虹桥。

对方赞扬你的时候,你应该说一声:“过奖了,谢谢!”或者“谢谢您的夸奖。”

如果对方向你道谢,你应该说:“不客气。”或者“我很高兴帮你的忙。”

向别人说“谢谢”,要自然清晰,还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机会。如果再伴以真挚的目光和微笑,一声“谢谢”,在谈判对手心里引起的反响会更加强烈。

谈判中会说“谢谢”,是一种智慧,运用得当,会对你的谈判很有帮助。

说服而不压服

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

——毛泽东

在谈判中,应该时刻记住这样一点:谈判不是一场争论,也不是一次审讯。要努力说服的不是某个第三者,而是与你面对面的谈判者。

倘若将谈判比作一桩法律诉讼,其情形犹如两位法官为如何判决一桩案子而设法取得一致意见一样。谈判者应像法官那样,把对方看做是自己的同事,而不是将其看做敌人,千方百计地同对方一起达成默契,提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共同意见。

在谈判中,要取得一致的意见,就要用语言来进行沟通。

然而,谈判者有时使用的某些语言不一定恰当。有时,这些语言还会把事情搞糟。

比如,有的谈判者喜欢说:“我懂。”这个词包含着许多意思,有些人往往用这个词来回答别人,以免使自己显得幼稚或是愚蠢。

其实,这样做是在自欺欺人。“我懂”这个词给对方的印象就是你“明白了”,你“很清楚”,你“答应了”。对方很可能误以为你已经了解了他的意思,并且也接受了。

对一般人来说,“我懂”与“答应”一样。实际上,“我懂”往往是不真实的,容易给对方造成误解。所以,谈判者不要轻易使用“我懂”这个词。

有的谈判者喜欢说:“这大家都明白。”

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往往是设想谈判对手的认识与感受都与你一致。

其实,无形之中你就犯了强加于人的错误。因为你明白,不等于别人明白;你有某种想法,不等于别人也有这种想法。

所以,不看具体情况就说“大家都明白”这句话,对谈判者双方的沟通是不利的。

还有的谈判者喜欢说:“你的想法必和我一样。”

有的谈判者之所以这样说,是认为,只要自己明白的某一件事,别人也同样会明白。甚至有时谈判者自己并没有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却仍然设想,对方可能完全明白了。他会说:怎么搞的?我说了半天,你还是没有明白吗?

其实,人家之所以没有明白,是因为你根本没有说清楚。这种情况下,说“你的想法想必和我一样”这样的话,对方当然无法赞同。

这些语言障碍是不利于谈判的。但是,在现实中,又不可能完全避免。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概括的产物,再完善的语言沟通也不可能达到100%的不失真。

认识到由于语言特性的限制有时会被误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语言,更慎重地选择词语。对此,在谈判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信息的完整性

由于词语被误解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我们必须提供给对方尽可能多的信息来表达我们的思想、体验和感情,以使对方完整地接受所传信息。

信息量充足,对方才能理解我们的意思。但要记住适可而止,过分的信息量只会增加对方的反感。

同时,还要记住不要过多地重复信息,必要时应该换一种说法重述其意。假如对方一时没有听懂你的意思,他还可以从其他补充信息中得到第二次理解的机会。

2.尽可能地使用同类语言交谈

作为一名谈判者,应当能够熟练自如地运用语言,其中包括那些俗语和术语等。

在谈判中,要尽量使用那些对方能够接受的词语、术语,这样可以更容易地缩短与对方的距离。

但是要记住,在谈判中随心所欲地乱加一些自己生造的词语、短语或不恰当的俗语等,不但无助于谈判的成功,而且会使对方认为你在卖弄。

3.说话不要太极端

谈判时要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没有回旋余地的语言,这样,就可以显得更加灵活。

谈判时可以多用一些“有时”、“可能”、“一般来说”等字眼,尽可能地避免使用“总是”、“绝不”、“所有”、“没有一个”等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可能会给你带来麻烦。

一本万利的感情投资

行动漂亮要比言论漂亮好得多。

——史美尔斯

如何在一些交涉事件中以私人的立场谈判?我们可以用例子来解释。

例如,你在6个月前就想从郊区搬到城里,因为昂贵的房租,你一直无法找到合适的房子。在毫无止境地寻找之中,你获知有栋公寓正符合你家庭的需要,只是这唯一待租的公寓,已有30个人登记在你之前准备承租,你希望从名单中的31名变成第一名,你要如何做这件看来不可能的事呢?如何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呢?

直接找房东面谈,避过大厦管理员,房东才是最后决定的人。带着全家大小一块儿去,事先指导小孩的行为,穿着合宜,态度合理,没有哪个房东喜欢行为怪异的房客,也不认为理想的房客是模型化的家庭。

重点是要合情、合理、稳重,这才是房东所喜爱的房客。要记住,房东不仅出租房子,同时也在选择一家在签约期内必须相处的邻居。基于过去的经验,房客的重要性,甚至会影响到房东自己的生活。尽你所能地去了解他及他的家庭,同时使他放弃房东的身价,以“私人”立场来看你,了解你。客气地向他要求看看出租的公寓,若是他答道:“非常抱歉,在你前面还有30个人在等着。”

别被难倒,告诉他你是从远处而来,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他说:“我知道我的机会不大,但是,可不可以让我们看一眼,也好让我们知道房子是什么样子?”

即使你无法看到房子(或许尚有人居住),试着使房东让你看看相同格局的房子,至少可以看看他住的房子。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你的诚恳,运用各种策略,以获得对方的首肯。

自此之后,只要你经过附近,就去拜访他。即使他告诉你没有什么机会,还是要与他保持联系。

当房东与你交往一阵子之后,相对地付出许多时间对他诉说你的状况,让他给你些建议。详细地介绍你的公司、职位、工作时间、兴趣、嗜好等,不断地告诉他你的情况,让他了解你的家庭就像了解他自己的家庭一样清楚。

基于对你的需求有了了解,在有空房出租时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当然他会看看等待的名单,但是,只会看看名单上的一个名字。名单的名字除了是个记号之外,对他没有任何意义,他现在的选择是将房子租给一个一无所知的房客,或者是把房子租给你,一位他已“熟悉”的房客。

你所获得的租房机会从第31跃到第一。你租到房子是因为房东相对投下的时间以及他对你的认识,你已完成了“公事私人化”的过程。当然,这只有在房东有绝对的支配权力之下才能奏效,否则你必须使用别的谈判技巧。

人都是有感情的。在谈判中运用技巧进行适度的感情投资,也许你会化险为夷,获得成功。

狮子大开口

既不要相信自己的话,也不要相信别人的话。只相信自己的行动和别人的行动。

——托尔斯泰

没有谈判经验的人不知道怎样报价才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他们把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作为谈判的要求,向对方直接提出来。

这样做的结果,使他们在谈判一开始,便处于被动的局面。因为在对方看来,这是你作为讨价还价的条件而提出来的要求,有很多的水分。而其实你已无路可退。这种老实人的做法,显然会招致自己在谈判中吃亏。

谈判中,我方初次报的价格等于为自己设计了一个价格上限。按常规,在这个限度以上我方就不能再抬价了。如果再想把价格往上报,对方是不太可能接受的。在谈判过程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在还价阶段中,谈判双方经常会出现相持不下,乃至陷于僵局的情况。

这时,我方可根据情况的需要,适当地做一点退让,以满足对方的某些要求,从而打破僵局或换取对我方有利的条款。所以,如果我方开始报价报得高,这个高报价就为还价阶段的谈判准备了有用的交易筹码。

在谈判中常常发现:

倘若买方出价较低,则往往以较低的价格成交;

如果卖方标价较高,则往往能以较高的价格成交。

漫天要价的卖主,在谈判不至于破裂的情况下,若能坚持到底,往往会有较为理想的结果。

所以在任何谈判场合,只要有说得出的理由,就应该在开始时“狮子大开口”。

例如在劳资谈判中,假定劳方的真正要求只有3项,但劳方却故意添加另外5项。在谈判过程中,劳方可以从附加的项目中做出让步,以制造一种牺牲的假象,来换取资方做相应的让步。

由于劳方一开始就提出很高的要求,使资方指望付出轻微代价就能达成协议的期望一下子变得不可能。由此,资方在主导思想上会转变为看来要付出一点代价才能与劳方顺利达成协议。

对于谈判中的“狮子大开口”,首先你要明白,这是一种常用的谈判策略,就对方来说,这种做法是很自然的,你不必把它当做对手真正的目标。

其次,你要探讨这种“狮子大开口”到底是一种虚张声势的做法,还是一种为让步、为讨价还价而预留余地的做法。

然后,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去对付。

总之,在谈判中,假如你是买主,出价要低;假如你是卖主,喊价要高。

不过千万要注意,出价或喊价务必合理,不要失之轻率,而毁坏整个交易。若能在谈判中善用这个策略争取到商榷的机会,则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恩威相得益彰

思想活跃而怀着务实的目的去进行最现实的任务。就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事情。

——歌德

在用人时,有所谓“先打一巴掌,再给糖吃”的恩威并施的手段,而在商务谈判中,也常见此种战术。

必要的时候,不妨先来个下马威虚张声势:“如果不接受此种条件,一切免谈”。如果此招不成,就开始以“退出谈判”要挟,在谈判眼看陷入僵局之际,再适时以“好言”相加,做出某种“让步”,以最终达到实现己方利益最大化,又让对方满意的目标。

例如,为某项目支付条件的谈判:

买方主谈先让其助手与卖方交锋,出的支付条件苛刻。

在双方苦战多时后,买方主谈才开口谈话,以比较“体谅的”态度看问题,从“中间人的角度”,建议“他们二者”都做必要的让步,并提出自己的方案,声明:“若就此方案达不成协议,你们不必继续谈判。”

卖方正在苦恼之时,看到有些“松动的”态度,自是欣喜。这样,只做了小的修改即达成协议,而买方所得的条件也比原来预想的好许多。

在此例中,买方主谈的话里软中带硬,红白脸相兼,好像若达不成协议,就不必继续谈判了,因为助手唱的是“白脸”鹰派人物,他是“红脸”鸽派人物,如果在他这儿不能解决问题,在他的助手那儿,就更有好瞧的了。这样迫使对方在此了结谈判。

扮“鹰派”的人既要“凶”,态度强硬,寸步难让,但又应处处讲理,绝不可蛮横。而外表上也不是高门大嗓,唾沫横飞。“鹰派”也不一定老是虎着脸,也可以有笑容,只是“立场”要硬、“条件”要狠。

扮“鸽派”的红脸为主谈或负责人,应该善于把握火候,让“白脸”能够下台,及时促使对方就范。

若是一个人同时扮演“红白脸”的角色时,一定要机动灵活,发起强攻,声色俱厉的时间不宜过长,同时说出的“硬话”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然反倒堵住自己的退路。万一冲动之下,过了头而陷入被动,此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休会”。

先苦后甜

要干出点事来,虽然不是轻而易举。但只要你锲而不舍,努力奋发,便会惊异地发现。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只要你想得到。就一定能办得到。

——艾科卡

谈判开始要“咬紧牙关”毫不松口,濒临破裂才给对方尝到一点“谈判甜头”:人们对辛苦得来的东西总是备感珍惜。

此类型战术,是两种策略的综合体,在谈判初期,锱铢必较,丝毫不让;而在谈判最后阶段,万事将近敲定时,却又突然大发慈悲,让步不少。

在谈判中先用苛刻的虚假条件使对方产生疑虑、压抑、无望等心态,然后逐步优惠或让步,使之满意地签订合同,我方从中获得较大利益。

比如,买方想要卖方在价格上多打些折扣,但同时也估计到如果自己不增加购买数量,卖方很难接受这个要求。于是,买方在价格、质量、包装、运输条件、交货期限、支付方式一系列条款上都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此所谓先让卖方吃点“苦”。

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买方尽量让卖方感到在绝大多数交易项目上,买方都“忍痛”做了重大让步。这时,卖方鉴于买方的慷慨表现,在比较满意的情况下会同意买方在价格上多打些折扣的要求。之所以如此,重要的一条,就是卖方觉得在价格上做减让之前,已经从买方那里占了不少便宜。

而事实上,这些“让步”完全是买方本来就打算给予卖方的。这种买方并没有另外多费口舌,就实现了自己得益的做法即所谓“后甜”。

当然,在谈判中,不论遇到或采取哪种战术,首先要挑明的就是“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观点,谈判中以双方利益为着眼点,切入谈判,如此,才有助于双方都赢,大家满意。所以运用先苦后甜的策略,应注意先苦的条件不要过于苛刻,若分寸失当,会使对方觉得你缺乏诚意而使谈判中断。

“言语笨拙”往往胜过伶牙俐齿

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托尔斯泰

渴望得到同情是一种自我陶醉。而且是一种令人破费的自我陶醉。

——尼采

生意常常是“谈”成的,谈判桌上的一分进退,关系到成千上万的商业利润。谈判交涉中,看似愚笨的一方往往占到便宜;言语笨拙的往往胜过口齿伶俐的。试着偶尔去说“我不知道”、“我不懂”、“帮帮我”、“我不清楚你的意思”,会使谈判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试着回想谈判中你与反应迟钝的人是如何交涉的。你那灵活的比喻生效吗?面对反应迟钝的人,天花乱坠的数据对他都等于零。显然,你的才干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失效。

弱者往往在交涉中达到目的。通知客户超过了分期付款的期限,贷款者答道:“接到你的电话真好,我的财务正好有大麻烦,事实上,除了你能降低利息并且延后一年再付的话,破产是唯一的途径了。”

另一种方法是在谈判中面带微笑地说:“我们不懂。”尤其当你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涉,语言成为障碍时,特别强调这点原因。多年前,3位日本人代表日本航空公司,用这种策略对付美国公司代表。

美国公司代表以压倒性的准备资料湮没了日方代表。会议从早上8点开始,进行了两个半小时。会议中美方代表用图表解说、电脑计算、屏幕显示、各式的数据资料来询问日方的价钱,此时,迪斯尼乐园也没有这么热闹。

在整个游园会式的过程中,3位日本代表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一句话也没说。终于,美方的负责人关掉了机器,重新扭亮了灯光,转向日方代表:“意下如何?”

一位日方代表斯文有礼,面带微笑地说:“我们看不懂。”

美方代表的脸色忽地变得惨白:“你说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什么地方不懂?”

另一位日本代表也斯文有礼,面带微笑说:“都不懂。”

这时,美方发言人带着心脏病随时会发作的样子问道:“从哪里开始不懂?”

第三位日方代表以同样方式慢慢答道:“当你将会议室的灯关上之后。”

美方代表解开了领带,斜倚在墙边,喘着气问:“你们希望怎么做?”

日方代表同声回答:“请你再重复一遍!”

这时谁是鱼饵?是谁在愚弄谁?谁会将秩序混乱而又长达两个小时的介绍重新来过?美国公司最终只能不惜代价重来一次,以求达成协议。

想想说与听的比例,学者多问少答,虽然知道什么是答案。更有甚者,借“言语笨拙”向别人寻求帮助,在接受帮助的同时,对方投入的时间资本,增加了对自己有利的情况。

该糊涂时就糊涂

危言耸听,制造纷争:搬弄是非,破坏友谊。

——《箴言集》

装糊涂战术在商战中常能取胜,下面这个日本公司与美国公司竞争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

日本某公司与美国某公司进行一次技术协作谈判。日本公司与美国公司采取了两种不同的谈判方式。谈判伊始,美国公司首席代表便拿着各种技术数据、谈判项目、开销费用等一大堆材料,滔滔不绝地发表本公司的意见,完全不顾日本公司代表的意见。而日本公司代表则一言不发,仔细听并埋头记笔记。美方讲了几个小时之后,征询日本公司代表的意见时,日本公司代表此刻显得迷惘,混沌无知,反复地说:“我们不明白”,“我们没做好准备”,“我们事先也未搞技术数据”,“请给我们一些时间回去准备一下”。第一次谈判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结束了。几个月后,第二轮谈判开始了,日本公司以上次谈判团不称职为由,撤换了上次谈判代表团,另派代表团到美国谈判。他们全然不知上次谈判的过程,一切如上一次谈判一样,日本人显得在这个谈判项目中准备不足,最终还是日本公司以研究为名结束了第二次谈判。

几个月后,日本公司又如法炮制了第三次谈判。这样,美国公司老板大为恼火,认为日本人在这个项目上没有诚意,轻视本公司的技术和基础,于是就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半年后日本公司仍然如此,两国公司的协定将被迫取消。随后美国公司便解散谈判团,封闭所有的技术资料,以逸待劳,等待至少半年后的最后一次谈判。

没料想,通牒发出仅几天后,日本便派出由前几批谈判团的首要人物组成的庞大的谈判团飞抵美国,美国公司在惊愕之中仓促上阵,匆忙将原来的谈判团成员召集起来。这次谈判日本人一反常态,他们带来了大量可靠的数据,对技术、合作分配、人员、物品等一切有关事项都做了相当精细的策划,并将协议书的拟稿交给美方代表签字。这使美国人迷惘了,最后勉强签了字,当然其中所规定的某些条款要明显倾向于日方。

日本人采用“装糊涂战术”,在了解美方的意图后,一鼓作气制订了详细的方案,趁美国人放松警惕时,突然出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