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追梦
6968300000014

第14章 丽面对人

爱美是人的天性,女人尤甚。生活中不爱美的女人大概没有,打扮得漂漂亮亮只供自己照镜子而不想丽面对人的女人大概也不多。一个女人往往会随着年龄的突飞猛进,花费在镜前的时间不知不觉多起来。谁都希望自己在工作单位,在亲朋好友面前,在公共场所拥有一个美好的形象。因为个体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女人在青春年少时,有着乌黑油亮的秀发,有着细嫩的肌肤,有着红润的脸颊,周身散发着勃勃生机。青春总是和美联系在一起的,青春有着充盈的生命底气,亮丽而诱人,这是上帝赐予的神采,任何涂抹都是多余的败笔。这个年龄段的女人,应该也最容易做到素面朝天,因为她们无须附加任何修饰,也有说不尽的魅力。

然而,青春是个打一下盹就失去的东西。当一个女人结婚生子,被岁月揉来揉去,头上生了白发,皮肤失去光泽,脸颊不再红润的时候,要想做到素面朝天就不那么容易了,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在近似残酷的岁月面前,即使再漂亮的女人也会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因此,她们总希望通过镜前的化妆来修饰美化一下自己的门脸儿,企图找补点什么。她们不甘心看到时间老人施展魔法般将其原本姣好的容颜无情涂改。

站在镜前一通拾掇,头发不再凌乱,面色不再黯淡,恰到好处的淡妆有时像一种艺术的点缀,会给人增色不少。然后身着干净整洁的服装,神清气爽地走出家门。良好的精神面貌往往会带给人一种好心情,平添一份自信心,从容地去丽面对人,去愉快地从事自己的工作。没有哪个人愿意看到自己身边站一个不修边幅邋邋遢遢的人。常听到有的人在结婚生子后不再注意仪表的修饰,变成了蓬头垢面的黄脸婆,由此引起婚姻危机的例子时有发生,不得不引以为戒。

这里所说的丽面对人,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形象,对己的修饰不仅仅限于面部,对头发的处理也在其中。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身边染发的人越来越多,当然是指那种由白染黑。年轻轻一头乌发,为赶时髦染成红黄绿色的不在其列。人人都知道染发对皮肤有害,据我所知,许多滋生白发者染发,常常会感到麻烦和累赘,心里不情愿,迫于爱美之心的驱使又不得不为之。好像顶一头花白的头发对不住谁似的。

认识两位中年女士,平时很注意自己的仪表,自从滋生白发后,一直坚持染发,每天都收拾得清清爽爽,丽面对人。突然有一天,两位女士相互鼓励不再染发,发誓要顺其自然,素面朝天。数日后,各自头顶出现了一片白花花不尽如人意的景象,周围人发现她俩一下子老了许多。面对她们的回归自然很不习惯。有人说太显老,有人说太难看。开始听到这些话,二人还相互鼓励以防动摇民心。怎奈来自周围的评头论足越来越多,她们终于坚持不住了。女人,有时相当在乎他人的评价并受其所左右。说心里话,她们对镜中的自己也颇有同感。于是,两位女士心照不宣地结伴走进了理发店。次日,她俩顶着满头黑发出现了,精精神神的。在同事眼里,似乎这才是她们的本来面目。

我喜欢具有良好气质的女人,那是一种有着底蕴和内涵的美,我同样喜欢有着简洁修饰的女人,那种恰到好处的淡妆似一道美丽的风景,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气质和修饰并不矛盾,心灵美和外在美并不相悖,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岂不是锦上添花。

很惭愧,作为一个爱美的女人,我却极少逛商店,更绝少光顾化妆品柜台,至今也不曾为自己买过一管口红或一套像样的化妆品。不买不等于没有欲望,因为有定数的几个钱,根据轻重缓急还摊派不到这个领域。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喜欢。走在大街上,见到修饰美丽的女人,总要多看几眼,这是一种眼福和视觉上的享受。

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化妆的女人似乎越来越多了。如果把染发和洗脸后涂抹点这霜那油的都列为化妆族,那人数就相当可观了。尤其染发,不仅限于女人,很多男人也染发。白发意味着衰老,大概没有谁愿意看着自己的容颜一天天衰老下去。尽管这是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人们依然想通过外在的努力来延缓衰老的过程,哪怕只是些表象。经常听到一种说法,现在的人比过去的同龄人年轻。我想抛开生活好营养足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人越来越注意仪表修饰。而且修饰也不再是女人的专利。有位当了经理的朋友每次聚会前都要进理发店染发焗油修理门脸儿。最近一次相聚,他有些伤感地说自己老多了。我告诉他,老天特别偏向厚爱男人,进入中年,相貌定格的时间长得让女人嫉妒。我还告诉这位曾经理,你五十岁和三十岁没有多少区别。在一声“谢谢”后,他兴奋地举起酒杯一饮而尽。看来不单单是女人希望自己年轻。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一旦上了影视,形象就美好起来,那是化妆的结果。为什么四十多岁的刘晓庆扮演年少的武则天竟会那么年轻漂亮,同样是化妆的结果。既然青春难留,既然人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一天天衰老下去,那么在不断磨砺充实内心的同时,不妨借助外在手段对仪表修饰一下。作为女士,来点淡淡妆,让自己亮丽起来,充满自信地走出家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工作去生活,去愉快而充实地度过每一天。不是挺好吗。

我喜欢丽面对人。

2000年10期《女子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