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6967600000007

第7章 感恩,让祖国更繁荣

五千年来英灵的报国情,千里之外华人的感恩心,汇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展卷释怀,深深被感染,奋起争做时代风云摄像机的今日主角!让我们一同走进影视王国,历史的风华在这里聚集,行者的誓言在这里绝响,感恩的神话在这里飞升。感恩——让祖国更繁荣。因为全世界炎黄子孙的胸膛中跳动着一颗火热的中华心——“爱我中华,报效祖国!”这是一曲黄河与长江激流共鸣的交响曲,一曲雄壮而瑰丽的中华之歌。这一曲中华之歌唱遍全国,响彻寰宇。从华夏后裔的故里情深到民族大家庭一员的殷切报国之情,无不点燃了淳朴的心中感恩祖国的圣火。在世界狂卷的旋流里,正翻涌着一股势不可挡的时代热风——复兴中华!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事们流离到贵州,又到重庆,在贫病交加中创立了地质力学学说。他拒绝了蒋介石的拉拢,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去英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国出任地质部部长,提出了祖国石油资源分布情况的科学论断。当他因此受到诬蔑和打击时,又得到周总理的支持和鼓舞。松辽平原出油了,他和大家沉浸在欢乐中。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病中的李四光视察地震现场,伏案写作,为丰富中国的地质理论日夜工作。

影片很好地将传记故事的真实性与情节的曲折性和生动性融汇在一起,把主人公的科学道路和个人生活遭遇结合在一起,从而全面地展示了李四光的优秀品格与科学成就。特别是通过各种冲突的变化,将一个刚正不阿、不屈不挠报效祖国的知识分子形象刻画出来。

影片力求按照历史的面貌,真实地再现李四光这位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

《国歌》

导演:吴子牛

主演:何政军陈坤孔维傅亨伊春德渡边美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了,一批东北热血青年流亡到上海,正在上海积极从事抗日戏剧活动的田汉结识了东北流亡学生齐白山等人,并与这些热血青年成为朋友,共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二八”淞沪战争期间,田汉深感戏剧舞台不足以表现抗战,在夏衍的号召下,田汉等人毅然拿起摄影机,创作了一系列爱国影片,同时他创作的爱国歌曲也不断问世。当他的朋友齐白山与义勇军伙伴相继为国捐躯的消息传来后,田汉在悲愤中为影片《风云儿女》写下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这就是传唱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霍元甲》

导演:袁和平

主演:袁日初梁家仁仓田保昭

影片从霍元甲儿时说起,在好友农劲荪的帮助下,偷习武艺,立下做“津门第一”的志愿。长大后,霍元甲在一次比武中将对手打死,遭到对方家人的追杀,母亲和女儿均惨遭杀害,绝望的霍元甲逃到农村,得到月慈姑娘的救助和支持,隐姓埋名生活了三年。在这三年之中,他和月慈产生了感情,在她母性魅力的感染下,在恬静和平的田园生活中,他沉下心来思考武术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民族的真正意义,并渐渐悟到了武学的真谛。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霍元甲借农劲荪之力,到上海挑战大力士成功,随后开办精武体操馆,但不久之后被日本人下毒,英年早逝。

霍元甲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武学大家,是至今仍令后人敬仰的武学宗师,也是一位充满着正义和爱国热情的民族英雄。

霍元甲的一生与民族衰弱、贫穷相伴,在风雨飘摇的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的年代,中国许多能人志士都在为摆脱外国列强的欺凌、改变本国政治腐败的格局而积极奔走呼唤,他们力图唤醒民族国人。

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霍元甲作为一个习武之人,从天津的一个小村庄走出来,靠着自己的武学、正义和良知逐步走向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在那洋人横行霸道、耀武扬威的屈辱年代里,霍元甲从一开始就有着“习武自强,强身保国”的强烈愿望,随着与时代的融合,霍元甲强烈地意识到,仅凭一人之力是无法改变国人受凌辱的悲惨命运,是无法真正实现强身保国意愿的。

于是,霍元甲在好友的扶助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创办了精武会,通过精武会这样一个舞台,他向会员们传授武艺,讲解武学根本之道,那就是学武不是为了逞强斗胜,而是为了保家卫国。应该说,霍元甲武学思想是其成为后人敬仰崇拜的根本所在。

爱国故事——我就是中国

1990年5月,北京市中学生梁帆赴荷兰参加国际少年儿童联盟活动。当她兴致勃勃地来到会场时,却发现会场四周悬挂着参加这次活动的各个国家的国旗,唯独不见中国国旗。梁帆顿时如同丢失了一件最珍贵的东西,高兴劲一下子全没了。她立即向会议主办方提出抗议:“为什么这里没有悬挂中国的国旗?我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年儿童来参加活动的,我就代表中国!有我参加,就应该有五星红旗!”

会议主办方负责人歉意地对梁帆解释说,由于时间仓促,一时找不到中国国旗,所以没有挂;但他保证将尽快解决好这件事。梁帆对这种解释并不满意,于是拒绝拍摄缺少五星红旗作为背景的活动照片。后来,大会主办方终于找到了一面五星红旗,并把它挂在了会场上。梁帆这才面带笑容,愉快地参加了大会的活动。

梁帆,一个年仅15岁的中国女孩,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牢记自己是祖国的孩子,处处维护祖国的尊严,维护国旗的尊严。她心中非常明确地知道,在全世界面前,我来自中国,我就代表了中国!

爱国故事——祖国最重要

上海复旦附中学生汤玫捷是2005年国内唯一一个被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中国学生。她曾作为交流学生赴美国留学近10个月。在那里生活和学习,她深切地感受到:在国外,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举止都会变得异常重要,因为,外国人会把你的一举一动都和你的祖国——中国联系在一起。“我的一举一动,就代表了中国。”正是这一崇高的责任感,一直激励着身处海外的汤玫捷。

仅从汤玫捷在球场上的表现就能印证这一点。一天她正在运动场上散步,学校的曲棍球队队长跑了过来,对她说:“我们要招收新队员了。中国女孩,加入我们吧!”汤玫捷看到这项运动特别好玩,于是很快就申请加入了。才训练学习了四天,就正好赶上一场校外比赛。作为一名新队员,汤玫捷只能坐在替补席上,看着队友们比赛。当比赛很快就要结束时,只听队长大声喊着:“中国女孩,替补上场!”谁知出乎全场观众的意料,汤玫捷一上场,就打进了关键的一个球!这一进球,让全场的美国人都兴奋了!队友们激动地跑上来搂住她又跳又叫!汤玫捷的心里更是非常的激动和自豪,因为她听到美国学生们喊的是:“中国人进球了!”那一刻,她真正地感到:“中国人了不起!中国人同样拥有顽强、自信的体育精神!代表祖国的感觉真的非常神圣!”每个人都非常兴奋。中国女孩汤玫捷一战成名,从此就在美国中学校园里出名了。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建立在球场上,球队赛前要升国旗,每个球员更要为团队的胜利而拼搏。这样的团队教育潜移默化地把一种爱国的思想融入了心灵。是啊,如果一个人不爱队友,又怎么会热爱球队?如果不热爱球队,就肯定不会热爱自己的祖国。

的确,热爱祖国的人心中总会涌动着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自信。

汤玫捷被发现,被接受,正源于她爱国的这份自信。

在华盛顿举行的一次经济论坛上,汤玫捷被邀请旁听。论坛的演讲者大都是耶鲁大学的资深教授,谈中国问题的专家也是一个外国人,不巧的是,那天他没能到场。于是她勇敢地向论坛主办方提出:“我能完成这次关于中国问题的演讲。我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我能否申请发言?”她的申请被当场获准,她的演讲更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也正是这一刻,美国人的目光锁定了这位中国女孩!

你要是问我:“什么最重要?”我的回答是:“祖国最重要!”

你要是问我:“怎样做才是爱国?”我的回答是:“爱国就像爱生命!热爱祖国,就要珍惜祖国的荣誉,维护祖国的尊严,谨慎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因为在世界面前,你就代表了祖国!”

思维互动

1.影片中所体现的“民族魂”“中国脊梁”精神品质,青少年应该如何看待?

2.从影片主人公个人生活遭遇中,你想到了什么?

3.选择影片最触动你的片断,说说你的理解。

4.作为当代中学生应如何报效祖国?学生努力学习、认真参加升旗仪式和讲公德等是不是报效祖国的表现?为什么?

5.中华民族正处在复兴时期,祖国在你心中应该是一个什么形象?

6.议一议:“我现在还是个学生,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早着呢,将来再说吧!”“只有干大事才能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你如何看待这些认识?

活动设计

1.开展“祖国在心中”的朗诵会、“歌唱祖国”歌咏赛。

2.举办“知我民族,爱我中华”知识竞赛。

3.学习《国旗法》,调查有关部门,做一次爱护国旗的宣传活动。

4.以学生亲身体验、收集素材等方式,谈谈“爱我祖国、感恩祖国”的体会和感受,用诗歌、散文等形式进行主题教育活动(含班会),利用黑板报进行宣传。

5.观看影片《举起手来》《南京大屠杀》《东京审判》等爱国主义影片,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关链接

名言警句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爱国主义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

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该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的行为上。

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

——左丘明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爱国之心就是敢于作出非常牺牲与非常行动的一种志愿。

——黑格尔

我的国家有一颗雄狮之心,我只是有幸唤醒它的咆哮而已。

——丘吉尔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这心,这灵魂。

——裴多菲

祖国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圣地。

——聂鲁达(智利)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

——列宁

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

——林耐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冼星海

计划“863-101-01”专题责任专家。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1964年率先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最先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指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并提出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来利用杂种优势的设想。1975年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关,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也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总设计师和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1986年,他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和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已成为国内外公认杂交水稻育种的指导思想。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的重点课题。近年来,在以他为主的指导下,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基本成功并投入生产应用。不久前,他主持研究的超级杂交稻也获得成功。

杂交水稻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约有2.3亿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量的57%。每年全国因此增产的粮食超过2000万吨,相当于一个中等省全年的粮食总产。由于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他是迄今唯一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八项国际奖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千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摘自新浪网)

我的中国“芯”

2005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邓中翰。

颁奖词:一个海外学子成为一名爱国创业者,他将闪亮的中国“芯”成功植入世界IT的银河,微米的小空间是他创新的大舞台——“中国创造”星光无限。

邓中翰,1992年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留学,五年内获得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和物理学硕士3个学位,成为该校130多年来第一位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发表学术论文25篇,在美国参与多项高尖端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毕业后,曾任IBM公司高级研究员,并在硅谷开始创业。1999年,应邀回国创建中星微电子公司并任董事长。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5年前由4位从美国硅谷归来的留学博士在北京中关村创办的企业。2001年,他们开发出数码影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这是第一个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字影像专用芯片,被誉为是“结束中国无芯历史”的产品。在此后的几年里,中星微电子公司又相继研发成功“星光”系列的四代产品。“星光”产品实现了七大核心技术突破,到2004年底已申请了300多项国内外技术专利。“星光”芯片还是第一个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到2003年底,“星光”占据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世界市场份额的40%以上。2004年上半年,“星光”又实现销售量1090万枚,其中在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到60%以上,被三星、飞利浦、惠普等国际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IC品牌。该公司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摘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本人先后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获得2005年中国经济人物大奖。

邓中翰博士作风踏实、事业心强,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不可多得的人才。作为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常任理事、硅谷分会会长,邓中翰博士回国创业在硅谷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带动一大批人相继回来报效祖国。在他的感召下,中星微电子公司聚集了一批从美国硅谷回来的顶尖人才;由于他和这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共同努力和忘我工作,才使得中星微电子公司成立五年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发成果和市场进展,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摘自新浪网)

十五年铸成倚天剑

2005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黄伯云

颁奖词: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

他花了15年,终于磨成了一柄倚天长剑——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成的大型民用飞机刹车片,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航空制动材料生产技术的国家。去年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

这一天,让黄伯云院士终身难忘:他将在这里领取一项国家级大奖。虽然,走上领奖台只有短短的几十步,但黄伯云却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1980年,黄伯云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录取的公派留学生留学美国,在美国学习的8年时间里,黄伯云深刻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一角色的分量。1988年,黄伯云回国创业,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习的归国留学人员。

回国后,黄伯云把研究目标锁定在当今世界航空制动领域最先进的材料——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研制上。到了1996年,经过无数次试验,黄伯云们终于完成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的实验室基础研究,但他并不满足。在黄伯云看来,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产品,真正地为国家所用、为人民造福,科学家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家。

从实验室到工业化试验,从小样品到大样品,课题组必须付出更多的智力和精力,经历更加艰难的实验过程。2000年9月,在模拟飞机多种着陆状态过关后,中止起飞试验中刹车片温度急剧升高,摩擦系数下降得很厉害,课题组在最后关头的试验失败了。

实验失败后的那段时间,被黄伯云称作是最黑暗、最痛苦的日子,但他很快就从失败的阴影中振作起来。他意识到,这个试验的意义并不在于个人的成败得失,更重要的是国家航天航空战略安全的需要。

一遍遍地推倒重来,一项项检查,一点点琢磨,改进工艺,添加新的材料……一年多后,成功终于降临,黄伯云终于让无数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炭原子听从指挥,有序排列,形成了完整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

2003年9月20日,大型民用飞机上的试飞试验全部完成,中国飞机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被改写了。

3个月后,在中南大学已经获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第一个大型飞机炭/炭刹车片零部件制造人批准书、航天产品工艺定型书,并在火箭发动机上使用炭/炭材料之时,当年卖给黄伯云废品的那个国家仍然未能实现技术突破。

2005年3月28日,胡锦涛主席亲自给黄伯云教授颁发奖状,这一刻,黄伯云以他的成功结束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摘自新浪网)

飞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

“没有哪一年会让这么多的中国人那么久地凝望天空,在漫天的繁星中我们好像看到了两双黑眼睛。那黑眼睛里带着自豪、带着笑意,好像在和我们对视,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牵连着我们的是什么”。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费俊龙、聂海胜完成了5天5夜115小时的太空之旅,国人为之瞩目。

“为祖国母亲骄傲!为五星红旗欢呼!”

“继往开来,神舟与我同行。天地往返,祖国在我心中。”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前夜,在出征纪念簿上,费俊龙、聂海胜写出了自己的心声。

祖国,重若千钧,飞翔,为了祖国!费俊龙、聂海胜用忠诚和汗水追逐着自己的飞天梦。

1982年中学毕业时,费俊龙正赶上空军到学校招收飞行员。三代单传的他瞒着父母报了名,但却因眼底检查散瞳后带着墨镜回家,露了“馅”。当天晚上,费俊龙坦白“招供”。听到这个消息,父亲一阵沉默。第二天,父亲终于开了口:“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干得好才对得起你的选择。”

费俊龙没有辜负自己的选择。四年的航校学习,他的每个科目总是第一个“放单飞”。1987年,他从航校毕业,由于成绩全优,被留校任教。在教员这个新岗位上,他飞出了难能可贵的新高度。飞行大队长说:“他在天上飞,我可以丢掉话筒,不用指挥他也能安全飞回来。”此后,费俊龙以连续安全飞行1599小时22分的骄人成绩,成为空军特级飞行员。1996年6月的一天,正在外地出差的费俊龙接到所在部队的电话,要他参加预备航天员的选拔。第一次听到“航天员”三个字,费俊龙很是兴奋,“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会飞得更高更远”。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顺利入选。

“我是为飞行而生的。”飞翔,是聂海胜从未停止追逐的梦,“小时候,在山坡上放牛时,仰望蓝天上的飞机,我总是梦想自己长出一双大大的翅膀,轻轻一跃,直上云霄。”当上飞行员后,飞翔就成了聂海胜生命中真正的主题。同批的战友中,聂海胜第一个“放单飞”,面对前来取经的战友,聂海胜脱口而出:“啥也别想,只管飞!”

1998年1月,费俊龙、聂海胜光荣地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忠贞爱国的画家——齐白石

齐白石先生是世界知名的一流画家。他的画很可贵,但他的爱国之心更可贵。在日本侵占北平的时候,齐白石先生正在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里当教授。当他看到“北平艺专”被日本侵略者侵占,就立即辞去教授职务,并在家门贴了一张“告示”:“画不卖与官僚,窃恐不祥”,从此闭门谢客。画不仅不卖给汉奸、侵略者,就连家门也不让他们进。不但如此,他还用画笔作武器,与汉奸卖国贼进行斗争。比如他画过一幅《不倒翁》,画面上画着一个头戴乌纱帽,鼻梁上涂着白粉的不倒翁,旁边写着四句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另外他还画过一幅《螃蟹图》,当他画完螃蟹,就在一边写上一句:“看你横行到几时?”内心充满对日本军国主义仇恨的火焰。正因为这样,所以人民不仅喜爱齐白石先生的画,更钦佩他的人格和民族骨气。

惠泽桑梓——曾文仲

1942年出生于缅甸的曾文仲,祖籍惠安,12岁到英国接受教育,毕业于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电机工程系,后在美国纽约理工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和营运研究学双硕士学位。1971年,他遵从父命到香港,共操曾氏家族事业。

曾文仲牢记家父“惠人惠己、安国安家”的教诲,很早就立下报效祖国的夙愿。在英国留学期间,他努力学习并掌握了华语。在担任伦敦留学生会会长后,他更是关注祖国统一大业,并团结台湾、大陆留学生。

曾文仲说,企业发展不能只为钱,也要担负社会责任。1980年起,曾文仲多次回内地观光探亲,目睹改革开放后繁荣富强的新景象,他为统一大业尽一份力的愿望更为迫切。他认为,处在香港的位置,做海峡两岸的和统工作很合适,香港的闽南人士,沟通两岸又有血缘上的根基,“我这种人不做,谁来做呢?”2002年1月,作为执行会长,曾文仲率香港地区和统会访问团对台湾进行破冰之旅,所到之处受到了热情接待。他深有感触,认定只要多交流、多沟通、多尊重、多理解、多找共同点,两岸的问题可以早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