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谛听生命的呢喃
6967400000054

第54章 绿

出身小山村的我,对绿有着本能的热爱。每到一座城市,对绿都有着天生的敏感。因为绿色不像那些让人厌倦的裸露黄土和凝固砖石,总是生机盎然。

尽管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的绿有些不一样,但小草拔节而出的活力,大树冲天而上的激情,藤蔓缠绕而过的绵延,都会激起心底对绿的向往。北京、上海的绿,气势恢宏;苏州、杭州的绿,水灵清透;西安、成都的绿,温馨和谐;沈阳、哈尔滨的绿,蓬勃厚重。

对绿最初的感觉,来自于老屋门前那一丘接一丘的秧苗和禾苗。与小伙伴们背着书包奔跑于乡间小路,掩映在满园春色里,嘴里会情不自禁地哼出曾经熟悉的旋律:“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那种欢快,那份童真,就像酝酿在内心深处的酒,愈酿愈甜。

那时候读的课文很多,隔三差五地认识一些生字,老师也总会在自己的课本上用红色写上一个偌大的“背”字。谁的“背”字越多,就越是得意。只可惜囫囵吞枣式地背诵把记忆力和想象力给混灭了,一些经典的诗文和名篇随着岁月的流淌而淹没。或许是出于有“绿”的情结的缘故吧,对朱自清的《春》还是有小许印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想必,大作家对绿的发现是用了心的。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真想找个这样的地方,好好地品味一番。

或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有时候还情不自禁地沉醉于绿色的梦境,尽情畅想。内蒙古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空旷,黄土高坡白杨树的顽强,洞庭湖边随风摇曳的芦苇,大兴安岭满眼的郁郁葱葱,似乎都曾经触手可及、格外养眼。可梦醒后,抬头便是“一线天”的空间,带来的却是挥之不去的惆怅与迷恫。

我们的城市,灰色太多,绿色太少;汽笛声太密,鸟鸣声太稀;森林与公园的覆盖率太低,钢筋水泥组合起来的高楼大厦的容积率太高。穿行在大街小巷,不是心旷神怡的美景,而是拥挤不堪的压抑。更可恶的是,本来已经极其稀缺的绿却常常被人视而不见,就为了少走几步路,把完整的草坪践踏得斑驳陆离,成了雨天泥泞的小路。而旁边,则树着醒目的标牌:“青青小草,请勿打扰。”

出差或聚会,常常听人提起国外的小镇,遍布郊野,绿树成荫,说得让人动心,听得让人心醉。这样的小镇其实并不繁华,人与自然却能和谐地相处。那种原生态的美,或许才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好在人们开始觉醒,为城市的绿而“还债”,绿化带、生态圈渐渐地多了起来。清晨,打开窗户,时常有几只小麻雀从草丛里窜出来,拍打着翅膀上了树。此情此景,会带来一天的好心情。绿色多了,城市美了,人也变得舒畅了许多。

但愿随风摇曳和郁郁葱葱的风景,不是梦里独有,回到身边每一方土地,回到每一个人生活的“家园”,还人类以绿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