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建筑艺术与绘画(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6967300000002

第2章 上帝·安拉·释迦牟尼——神庙·教堂·寺庙·塔(1)

神庙

太阳中的鹰

在人类早期,由于不能科学地认识大自然,所以对许多自然现象产生出神秘的心理反映,如对太阳的光和温暖感的感激,对暴风雨、雷电的害怕等等。这些心理汇集起来,一方面产生了许多神话,另一方面也就塑造了神。这就是人类早期的宗教现象。

古代埃及对太阳神特别崇拜,尊奉为万神之王,所以建造了许多太阳神庙。古埃及人对太阳神形象的塑造是很有趣的,他们认为太阳神就象一只鹰,它坐在太阳的圆球之中,这个圆球又安置在一条小船上,一直在天空和海洋上航行。这是多么丰富的想象!

埃及最大的神庙,要数底比斯城附近的卡纳克阿蒙神庙了。这座庙始建于公元前2400年的古埃及中王时期,以后历代不断有所扩建,直到公元前305年托勒密时期为止。

神庙平面基本对称,长336米,宽110米,沿长向轴线上有六道作戒备用的大门。第一道门最大,高达38米,号称塔门。在塔门和神庙之间,有一条40米长的通道,通道两旁排列着40尊巨大的狮身羊面和狮身牛面石像,好似一道别有情趣的迎送仪仗队。走过“仪仗队”,进入北大门,神庙大殿便展现在眼前。

神殿宽103米,进深52米。它又被称为石柱大殿,是阿蒙神庙的主体。大殿密密地排列着16列共134根高大的石柱,人进入大殿就象进入了森林一样。每根柱子上都刻有浮雕,柱顶呈绽开的花瓣状,很象倒放的大钟,优美异常,既增加了柱子的生动感,又使柱子和上部的梁结合得自然活泼。柱顶上可以安坐百人,尺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神庙内有个遐迩闻名的方尖碑,用整块大理石凿成,高30多米,重320吨,表面镀金,象征着太阳神的光辉。

穿过大殿,就是神庙的最后部分——神堂,是法老和僧侣们拜神祈祷的地方,一般人是不准入内的。

卡纳克的阿蒙神庙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神庙宇,它以宏伟的规模,精巧的工艺,吸引着世界上数以万计的参观者。

雅典的保护神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人民就在艺术,哲学等多方面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创造了光耀千古的古典文化。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诗人荷马、哲学家苏格拉底、雕刻家菲狄亚斯都诞生在这里。建筑是古希腊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希腊建筑所体现的古典建筑风格对欧洲建筑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希腊建筑中最著名的是高踞雅典城中央一个山岗上的卫城,城里有世界建筑史上无以伦比的杰作——卫城山门、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

帕提农原意为“处女宫”,建于公元前448年——前432年,为纪念雅典人战胜波斯人,献给雅典城帮的保护神——雅典娜的,是卫城上最美丽的建筑。

神庙的平面呈长方形,建在一个三级台基上,总面积2100平方米,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台基四周都是石柱围廊,柱高10米。屋顶为两坡顶,下面八根柱子、柱子上部设有山花、三角形的面上满是精致的浮雕,其内容是雅典娜的降生和雅典娜的许多功绩。这个建筑的美,首先在其整体比例的和谐。它以水平檐部横线条为主,以垂直的柱列纵线条为次。主次纵横,产生建筑的构图美。而且柱的高度和柱与柱之间的间隔,也经过严密的设计,形成一种最理想和最优美的比例。它的山花、檐部、柱子的实的部分和柱廊的空的部分,形成虚实对比,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十分得体。直到今天,许多建筑在形式上仍在效法这种艺术法则。其次,还在它的材料与装饰。这个建筑用的是石材,但并不哗众取宠,而是简洁明快。上面的雕刻,有重点、有节奏地布置,恰到好处。这种柱的形式称为陶立克柱,仅以匀称的比例和有力的线条取胜,不加装饰,看上去十分雄健。

帕提农神庙的室内空间简洁,长方向的两侧是实墙,短方向为正门,进去分前后两个厅,前厅为主,后厅为仓库,用来存放金银珠宝。前厅中间稍靠后的地方,就是雅典城邦的保护者,处女神雅典娜的雕像。这个雕像相传出自古希腊最著名的雕刻家斐地亚斯之手。这个雕像用黄金嵌象牙做成,高12米。雅典娜头戴金盔,盔的正中有一个神兽格列芬的形象,两边是狮身鹰嘴长有翅膀的女怪斯芬克斯。处女神右手托着胜利女神,左手执大盾,盾上刻着希腊人与阿马戎人战斗的场面。据说雕刻家斐地亚斯自己的形象也列在其中。处女神的服饰,乃是典型的希腊服装,宽宽的,有许多垂直线条的褶纹,显示出无限的韵律美。可惜,这个伟大的杰作如今已不知去向,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是1880年发现的一个高约1.5米的仿制品了。

帕提农神庙体现的典型格局方式,柱式构图法早,建筑与雕塑的结合手法,代表了古典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被后世引为楷模。它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古典艺术风格的象征。

神庙历经沦桑,于1687年大部毁于威尼斯人的炮弹,如今只剩下残垣断柱了。

带帽子的混凝土圆桶

当希腊文明逐渐凋谢之时,又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帝国在亚平宁半岛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古罗马帝国。它全盛之时,统治着东起小亚细亚和叙利亚,西到西班牙和不列颠,北面包括高卢(今法国大部)、南面包括埃及和北非的广大地域,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一方面,古罗马直接继承了古希腊晚期的建筑成就;另一方面,古罗马文化与伊达拉里亚、叙利亚、埃及等地文化不断融合,使古罗马建筑成就达到了奴隶制时期的世界巅峰。

古罗马建造了许多神庙,万神庙是其中最杰出的一座,它代表了罗马工程技术的最高成就。

万神庙即供奉众神之庙。同希腊晚期的庙宇一样,万神庙也建在广场边上。它坐南朝北,建于公元一世纪哈德朗皇帝统治时期,至今保存完好。

站在庙前广场从外部看万神庙,它仿佛是一只巨大的带穹顶的混凝土圆桶,紧靠在前面深深的柱廊上。柱廊正面是八根等距离排列的大理石圆柱,这些圆柱有五层楼高,几乎三个人才能抱拢。柱廊是从旧万神庙拆过来的,艳丽浮华。它的棱角分明,与圆桶形的神庙本身连接显得过于生硬,但柱身,柱头上细腻的雕刻使神庙单调的外表富于了变化。

神庙的内部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圆形大厅。屋顶是一个半球形的穹顶,直经43.2米,是罗马跨度最大的穹顶。在此之前,最大的是阿维奴斯浴场的穹顶。直经大约38米,万神庙一举创造了直经43.2米的最高纪录,并把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后。

进入神庙看到的是苍穹般的辽阔空间。神庙的内壁分为两层,上半部覆以半球形的穹顶,作五排环状分布的藻井,逐排向上收缩,下大上小,增强了整个穹面深远浑圆的效果。下半部按黄金比例又分成两层,下层立一圈石柱,上层设七个壁龛,每个壁龛内供奉着一位星座之神。按照当时罗马人的信仰,穹顶象征天宇。在穹顶中央开一巨大的圆洞,作为唯一的采光口,阳光呈束状射人殿堂,随太阳的移动产生强弱明暗的变化,依次照亮七个壁龛内的雕像,使信徒身临苍穹之下,产生出对天国的心灵感应,仿佛正在与众神对话。

在古罗马帝国时期,混凝土的运用已经十分广泛,古典力学知识也已十分丰富。万神庙的墙壁就是用混凝土浇铸而成的。为了减轻重量,以便有效地承担穹顶产生的压力,下半部的壁厚达6米,越往上越薄,并有意在内侧装饰壁龛和藻井,既减轻了压力又节省了材料,还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万神庙内部空间简明划一,几何形状单纯明确,结构体系完整明晰,给人一种宁静深远的气氛,让人体验到天堂的完美和谐。米开朗琪罗曾认为这不是人而是神的作品。万神庙的建筑艺术和技术成就在古典建筑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教堂

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看过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或者同名电影的同人,无不知道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这个早期哥特建筑的最伟大杰作,不仅因为雨果的小说,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壮丽的教堂而名扬于世。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历时约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到了十九世纪,又在上面加建了个尖塔。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哥特式建筑有什么特征呢?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象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

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东西长125米,南北宽47米。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西端是一对高60米的方塔楼,构成教堂的正面。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每段各有一门,当中是被称作“最后的审判”的主门,右边是“圣安娜”门,左边是闻名的“圣母门”。进门后大厅中端着怀抱圣婴的圣母玛利亚,玉石雕刻,慈祥而端庄。这种门一个套一个,层层后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尖圆拱券。两条水平向的雕饰把三个门联系起来,下层的装饰带是28个尺度很大的法国历代君王的雕像,正门的正中是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玫瑰窗,精巧而华丽。两侧的尖券形窗及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带着哥特式建筑的特色——高耸而轻巧,庄严而匀称。

在尖峭的屋顶正中,一个高达106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象要把人们连同这教堂一起送上天国。教堂正厅顶部有一口重达13吨的大钟,敲击时钟声宏亮,全城可闻。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九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并排着两长列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笨垂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市著名的历史古迹,雨果曾在小说中称赞它是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纪念碑

圣彼得,是《圣经》故事里的一个重要人物,是耶稣十二门徒中的第一号门徒。相传彼得本是个渔民,和父亲西门·约拿及弟弟安德烈以打鱼为生,过着清苦的生活。后来他和弟弟安德烈一起跟随了耶稣,宣扬基督教义。耶稣殉难后,他和其他几个门徒一起在耶路撒冷建成立了教会。然后去罗马传播教义,不幸被捕,临刑时他表明自己是耶稣的仆从,不配与耶稣受同样的刑罚,于是被倒钉在十字架上就义。圣彼得开创了罗马教区,以后的罗马教皇都称自己是圣彼得的传人。因此,在圣彼得的基地上,建造了一座纪念性的教堂,即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公元四世纪,当时的建筑是一个早期的基督教式的建筑。十六世纪初,教皇尤利亚二世为宣扬教廷统一国家的宏图,为表彰自己的丰功伟绩,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作为自己的葬身之地,他说:“我要用不朽的教堂来覆盖我的坟墓。”于是,教廷计划建造一个规模超过古罗马万神庙的大教堂。

当时,正值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潮,人文主义思想很活跃。设计师伯拉孟特把建筑平面设计成正方形与希腊十字式迭合的集中式平面,中央一个大厅,四面以同样形状和大小的小厅延伸出来,形成较强的宗教纪念气氛。可是,这个设计方案与天主教精神不符。伯拉孟特死后,教皇立奥十世任命画家拉斐尔负责教堂设计,要求将原设计改为正统天主教会的拉丁十字平面,“十”字的一臂特别长,形成一个较大的厅,这既符合天主教仪式的空间要求,更象征了耶稣受难的十字架形。这是两种思想的斗争,前一个方案代表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后一个方案代表了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强调了神的精神力量。后来罗马发生了两件大事:因反对教会以修建圣彼得大教堂为借口发售赎罪券的宗教改革运动,西班牙军队入侵罗马,使工程停顿了近三十年。直到1547年,教皇保罗三世委派杰出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家米开朗琪罗主持教堂工程。米开朗琪罗抱着使古罗马所有建筑“黯然失色”的宏大理想,凭借他的地位和声望,将修改的拉丁十字平面恢复到最初的集中式构图,并设计了比半圆稍稍拉长的饱含弹力的中央大穹顶。工程进展顺利,到1590年已基本建成,大穹顶直径42米,高138米,是罗马城最高的建筑。在巨大的穹顶边上,各设一个小的圆穹顶,与大穹顶互相呼应,显得十分和谐。然而,十七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式微和天主教会的复辟,教堂的命运再次遭受挫折,教皇保罗五世下令拆去了米开朗琪罗设计的正面门廊,改成一个长长的大厅,部分恢复了拉丁十字平面形状,使人们在近处无法看到大穹顶的完整轮廓,大大损害了原设计的雄伟庄严。1655年—1667年,建筑家贝尼尼设计了大教堂的入口广场,为从正面观赏教堂开辟了广阔的视野,成为一大杰作。

圣彼得大教堂是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与保守的天主教会势力斗争的物,它突出表现了建筑所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性。

土耳其海峡上的大教堂

公元395年,因罗马帝国两个王子内讧,终于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原来的罗马为西罗马,另一部分向东迁到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建立了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

基督教也因此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欧洲西部的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地信奉天主教,而东正教地处希腊、小亚细亚一带,向东一直延伸至俄罗斯。东正教的中心设在君士坦丁堡。他们虽然也奉行“七件圣事”(即圣洗、坚振、告解、圣餐、终傅、神品、婚配),但不承认罗马教皇是全世界的教会首领。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罗马的重要建筑,建成于公元537年,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也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宫廷教堂,被后世称为“中世纪七大奇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