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传奇
6951800000071

第71章 流感病毒

概述

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呈球形或丝状,直径80~120nm。三型病毒具有相似的生化和生物学特征。病毒由三层构成,内层为病毒核衣壳,含核蛋白(NP)、P蛋白和RNA。NP是可溶性抗原(S抗原),具有型特异性,抗原性稳定。P蛋白(P1、P2、P3)可能是RNA转录和复制所需的多聚酶。

中层为病毒囊膜,由一层类脂体和一层膜蛋白(MP)构成,MP抗原性稳定,也具有型特异性。

外层为两种不同糖蛋白构成的辐射状突起,即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H能引起红细胞凝集,是病毒吸咐于敏感细胞表面的工具,N则能水解粘液蛋白,水解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是病毒复制完成后脱离细胞表面的工具。H和N均有变异特性,故只有株特异的抗原性,其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根据NP抗原性,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按H和N抗原不同,同型病毒又分若干亚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就是指H和N抗原结构的改变,主要是H。

在亚型内部经常发生小变异(量变),称为抗原漂移。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较快,2~3年可发生一次,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很慢。

大的抗原变异出现的亚型即称抗原转变,其H和N都发生了大的变异,由此而产生新的亚型,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变异的病毒株称为变种。

甲型流感病毒大约每隔十几年发生一次大变异。自1933年以来甲型病毒已经历了四次抗原转变:1933~1946年为H0N1(原甲型,A0),1946~1957年为H1N1(亚甲型,A1),1957~1968年为H2N2(亚型甲型,A2)1968年以后为H3N2(香港型,A3)。

一般新旧亚型之间有明显的交替现象,在新的亚型出现并流行到一个地区后,旧的亚型就不再能分离到。另外,每个亚型中都发生过一些变种。乙型流感染毒间同样有大变异与小变异,但未划分成亚型转变。丙型流感病毒尚未发现抗原变异。

结构

结构特点流感病毒颗粒呈球形,由外膜和包围于其中的核衣壳组成。

外膜

主要成份是脂质,其内表面为一层作为基质的蛋白质,外表面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两种糖蛋白突起,这些糖蛋白突起是流感病毒抗原结构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流感疫苗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凝素

血凝素突起(HA)的作用是帮助病毒吸附到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上,并进一步侵入细胞。它是病毒致病的重要因素。不同毒株和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性不同,就是因为它们会有各自不同的HA糖蛋白突起。

HA抗原在人体内可以激发机体有针对性的产生特异性的HA抗体,这种抗体具有预防流感的作用,因此HA就成为流感疫苗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神经氨酸酶

神经氨酸酶突起(NA)的作用是促使被感染的细胞释放出新产生的病毒颗粒,是流感病毒继续扩散和繁殖必不可少的。它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黏液分泌,使病毒更易于粘附在宿主细胞膜上。

与HA一样,NA也是一个重要的流感病毒抗原,不同毒株和亚型的流感病毒也会有各自不同的NA糖蛋白突起。但是,NA的变异程度较小。

核衣壳

核衣壳由RNA(核糖核酸)、核蛋白以及多聚酶组成,依据核蛋白的抗原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RNA片断是由8条独立的RNA单链组成。

当流感病毒在人体内增殖时,8个核酸节段会各司其职,分别复制,最后产物再装配到子代病毒体内。在这样的装配过程中,不同的核酸节段之间很容易发生遗传物质的重组交换或重配,最终导致出现新的抗原型,乃至新的亚型。

分类

流感病毒分类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

甲型流感病毒,又称A型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又称B型流感病毒

丙型流感病毒,又称C型流感病毒

感染鸟类、猪等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类只是针对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将禽流感病毒等非人类宿主的流感病毒称作甲型流感病毒。

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流感病毒还根据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分为不同的亚型。

流感毒株的命名包含6个要素:型别/宿主/分离地区/毒株序号/分离年份(HnNn),其中对于人类流感病毒,省略宿主信息,对于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省略亚型信息。例如A/swine/Lowa/15/30(H1N1)表示的是核蛋白为A型的,1930年在lowa分离的以猪为宿主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毒株,其毒株序号为15,这也是人类分离的第一支流感病毒毒株。

变异

形态结构在感染人类的三种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有着极强的变异性,乙型次之,而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稳定。

乙型流感病毒的变异会产生新的主流毒株,但是新毒株与旧毒株之间存在交叉免疫,即针对旧毒株的免疫反应对新毒株依然有效。

甲型流感病毒是变异最为频繁的一个类型,每隔十几年就会发生一个抗原性大变异,产生一个新的毒株,这种变化称作抗原转变亦称抗原的质变;在甲型流感亚型内还会发生抗原的小变异,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抗原氨基酸序列的点突变,称作抗原漂移亦称抗原的量变。

抗原转变可能是血凝素抗原和神经氨酸酶抗原同时转变,称作大族变异;也可能仅是血凝素抗原变异,而神经氨酸酶抗原则不发生变化或仅发生小变异,称作亚型变异。

对于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学术界尚无统一认识,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人群中传播的甲型流感病毒面临较大的免疫压力,促使病毒核酸不断发生突变。另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人甲型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同时感染猪后发生基因重组导致病毒的变异。

后一派学者的观点得到一些事实的支持,实验室工作显示,1957年流行的亚洲流感病毒(H2N2)基因的八个节段中中有三个是来自鸭流感病毒,而其余五个节段则来自H1N1人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增大了人们应对流行性感冒的难度,人们无法准确预测即将流行的病毒亚型,便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另一方面,每隔十数年便会发生地抗原转变更会产生根本就没有疫苗的流感新毒株。

防治

源头防治

流感病毒防治流感病毒一方面要加强流感病毒变异的检测,尽量作出准确的预报,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疫苗接种;另一方面是切断流感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流感病毒依靠飞沫传染,尽早发现流感患者、对公共场所使用化学消毒剂熏蒸等手段可以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的传播;

对于流感患者,可以使用干扰素、金刚烷胺、奥司他韦等药物进行治疗,干扰素是一种可以抑制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金刚烷胺可以作用于流感病毒膜蛋白和血凝素蛋白,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奥司他韦可以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成熟的病毒离开宿主细胞。

还有迹象显示板蓝根、大青叶等中药可能有抑制流感病毒的活性,但是未获实验事实的证实。除了针对流感病毒的治疗,更多的治疗是针对流感病毒引起的症状的,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等,这些药物能够缓解流感症状但是并不能缩短病程。

季节防治

虽然,一年四季人都可能受到流感病毒的攻击。但冬季是一个高发季节。冬天天气寒冷,人体抵抗力减弱,容易受寒。加之,人们多半时间在室内活动,窗户常关闭,导致空气不流通,病毒更容易传播。另外,冬季气候干燥,人体呼吸系统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引发或者加重呼吸系统的疾病。

其实,我们只要进行适量运动,注意合理饮食,增强身体抵抗力,流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以下便是增强免疫力、抵制流感病毒的饮食之道。

多喝水可使口腔和鼻腔内粘膜保持湿润,能有效发挥清除细菌,病毒的功能。

营养防治

流感病毒显像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物质就是免疫球蛋白。当人体缺乏蛋白质时,会使免疫细胞中的淋巴球数目大量减少,免疫物质合成不足,造成免疫机能严重下降。蛋白质主要从动物性食品中取得,如牛肉,去皮鸡胸肉、蛋清、牛奶、虾等。

富含铁的食物研究发现,缺铁人群的免疫能力较低。当人体内铁元素含量不足时,免疫系统中起控制调节作用的T细胞含量就会下降,从而造成免疫系统无法有效运作。

此外,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铁摄入增加,可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促进末梢循环,避免手脚冰凉。因为脚对温度比较敏感,若脚部受凉,会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缩,使人容易受流感病毒侵扰。富含铁质的食物主要有动物肝脏、肉类、猪血、鸭血、蛋、深色蔬菜等。

富含锌的食物锌能激活200多种对生命重要的激素和酶,帮助免疫系统发挥最大的保卫作用。缺锌会使体内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导致身体的防范能力减弱,使包括流感在内的各种流行病的几率增加。

富含锌的食物主要有牡蛎、螃蟹、豆类、牛肉、羊肉、鱼干,扇贝、猪肝、小麦胚芽等。

维生素A可以维持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稳定性。维生素c和维生素E是天然存在于食物中的抗氧化剂,可以清除对我们身体有害的自由基,增强身体抵抗力。

而B族维生素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对生理功能的正常维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维生素大量存在于蔬菜、水果,谷类、豆类等食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