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知的108个人生哲理
6951600000055

第55章 能屈能伸是成大事的能力之一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每个人的情形时刻都有改变的可能,或由辉煌转向暗淡,或由峰巅跌入低谷,如何在这强烈的反差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积累力量,以图东山再起呢?卧薪尝胆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这就是:能屈能伸。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王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层中,夫差每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眉顺眼,始终表现出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欢心。

有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了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症’,所以病很快会好,大王不必担心。”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越国。

勾践归国后,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夜不能寐,卧薪尝胆,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劳力,唇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这样经过3年,百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更好地笼络群臣,勾践每当有甘美的食物时,如果不够分时自己从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他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绫罗绸缎。为了坚持锻炼斗志,不过舒服生活,他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着柴草,还准备了一个苦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他还经常外出巡视,跟随车辆装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并送给他们食物吃。

然后,勾践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说:“我准备和吴国开战,拼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些都办不到,从国内考虑,估计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结盟的诸侯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自带佩剑,手举刺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当仆役,拿着箕帚侍奉吴王,以便找机会跟吴王决战。我虽然知道这样做危险太大,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决心已定,一定要想法实现!”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夫差,杀死了吴国宰相。灭掉吴国2年后,越国称霸诸侯。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不但是因为勾践最后洗雪了耻辱以报国仇,更主要的是他那忍辱负重的精神,成为我们克服暂时的困难,知耻后进的楷模。

由于勾践被夫差打得大败,而不得不屈服求和向吴国俯首称臣,如果当时勾践只凭意气与夫差拼个鱼死网破,恐怕越国将会在历史上消失。于是,他一方面在吴国君臣面前表现得忠心耿耿,卑躬屈膝,摆出一副“奴才相”,不管吴国的臣子如何羞辱他,如何考验他,也不管自己的亲人属下如何不理解他,耻笑他,他都一概忍受下来;但另一方面,勾践的复国之心未死,东山再起的志向未灭,他卧薪尝胆,刻苦图强,任用范蠡、文种等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掉了吴国,因此,勾践的忍可以是几年、十几年,但这完全是策略性的,是一种瞒天过海的韬晦之计,是一种以屈求伸的雄才大略,这种人的谋略一旦成功,将一反忍的常态,变本加厉地对他所忍的人进行清算。

此外,勾践卧薪尝胆,以屈求伸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知耻而后勇”。一般说来,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知耻、忍耻到雪耻,这个过程必然有一段时间距离。大多数受辱者,皆因当时的力量或者环境处于劣势,在与人或者命运抗争的过程中,致使自己被对方打败而遭受屈辱,但又不能立即雪耻,只能将耻辱强忍吞下,铭记心头,经过养精蓄锐,日渐强大,时机成熟,再雪旧耻。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这个道理。

“知耻而后勇”,其实只是忍今日之耻,而求明日之伸,但若一味地忍耐就无意义可言了。那么,为何要忍呢?正是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相信目前虽然处于不幸的环境中,但是终究会有峰回路转的一天,以此来不断地提醒和鼓励自己忍受眼前一时的痛苦,等候时来运转。这其中,最关键的是等待,要相信时间的公平。

《菜根谭》中曾有这样一段话:“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意思是说,长久潜伏在林中的鸟,一旦展翅高飞,必然一飞冲天;迫不及待地绽开的花朵,必会早早凋谢。凡事焦躁无用,身处横逆之中,只有善屈善忍,储备精力,一鸣惊人的机会一定会来临。

能够忍耻,能够忍受痛苦而等待,都是不忘耻辱的结果。古人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以不知耻,不知道耻辱的耻辱,才是真正的耻辱。

三国蜀国后主刘禅便是这样一个十足的无耻之徒。当时,魏国的镇西将军邓艾攻蜀,一路过关斩将,直取成都,蜀国君臣成了亡国奴。后主刘禅不但亲自乞降,又令蜀将姜维向魏将钟会投降。然而他这样做,并非像勾践那样屈一时之辱而后雪耻。

刘禅降魏后,有一天魏主设宴招待他,有意安排演出蜀地原有的杂技,四周蜀国降者观后都极为悲伤,而刘禅却兴致极高,谈笑风生。魏主问刘禅:“先生是否愿归蜀地!”刘禅竟然答道:“此间乐,不思蜀。”可悲之极!“为国而耻者,知耻而后进;为己而乐者,亡国不知耻”,后人这样评价勾践和刘禅这两位人生态度截然相反的历史人物。

有人说,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应不问过程而求结果。同样,在屈伸之间,伸是最终目的,屈为伸而服务,只伸不屈,会输得头破血流;只屈不伸,又毫无意义可言。所以,能屈能伸才是身处困境时的最佳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