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在下野后向邓小平请教复出的“秘诀”,邓小平的答案是“忍耐和信仰”。正是凭着这个“秘诀”,邓小平被西方人称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的确,忍可以顶得住任何现实的磨砺,可以经得起任何风雨的冲击。忍是一种韧性,是一种永不言败的战斗的策略,是战胜人生危难和险恶的有利武器。
正是这个“忍”字,教会了加拿大那位前总理人生的秘诀,使他在下野以后又重新焕发了政治生机,重新获得了总理的宝座。
在中国,“忍”字更成了众多有志之士的人生哲学。越王勾践、韩信等人,都曾忍受过常人难以承受的耻辱,但终都度过了难关,成就了大业。清金兰生《格言联璧·存养》中说:“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攻。”
战国时期,魏国人范雎因家境贫穷,开始时只在魏国大夫须贾手下当门客。有一次,须贾奉命出使齐国,范雎作为随从前往。到了齐国,齐襄王迟迟不接见须贾,却因仰慕范雎的辩才,叫人赏给范雎黄金和美酒,但都被范雎辞谢了。须贾却由此产生了疑心,认为范雎是把秘密情报告诉齐国,才得了赠送礼物。回国后,须贾将自己的疑心告诉了魏国宰相魏齐。魏齐下令把范雎传来,用竹板责打他,打折了肋骨,打落了牙齿。范雎假装死了,被人用箔卷起来,抛进厕所里。接着魏齐设宴喝酒,并轮流朝范雎身上排尿。后来,范雎设法逃出魏国,隐姓埋名,辗转到了秦国,当了秦国的宰相。
忍实在是战胜磨难的良方。忍耐别人一时之疑、一时之辱,一方面可以脱离被动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意志、毅力的磨炼,为日后的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事业有成奠定了正常情况下所不能获得的基础。
现实生活本身并不全然是理性的,其中也充斥着很多无奈的逻辑。譬如,某些人的性格带有攻击性,这就意味着另一些人往往无端地遭到羞辱。如果我们对所有的“攻击”,都施之以“反击”的话,那我们生活的环境将不再和谐美满。
一般说来,社交过程中产生什么矛盾的话,双方可能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应该主动地“礼让三分”,从自己的方面找原因。
忍让实际上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在社交中采取忍让的态度可以让很多事情“冷处理”,可以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这使我们想起了歌德的“一则笑话”。
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对他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
有了歌德这样的幽默感,就可以避免各种矛盾冲突,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恼和怒。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可以为自己摆脱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又能显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俗话说:“人生事不如意事常八九”。期望爱情甜蜜者,难免有失恋的苦恼;一向和谐的家庭也免不了磕磕碰碰;被认为可信赖的朋友偶尔的也会因误会而产生隔膜;为事业而奋斗拼搏也许遭到平庸者的嫉妒……生活中的这么多个“不如意”,常常是在检验着一个人的修养水平:有的泰然处之,从容对待,以真诚化干戈为玉帛;有的则怒形于色,耿耿于怀,因褊狭积小怨为仇端。学会忍让,这看似极简单的事儿,却具备化解我们生活中各样烦恼的神力,而使我们在人生路上充满信心、愉快和阳光。
忍实在是战胜磨难的良方。忍耐别人的一时之疑、一时之辱,一方面可以脱离被动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意志、毅力的磨炼,为日后的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