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体素质不仅仅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载体和基础,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富强、文明的重要标志。发展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民族体质,振奋民族精神,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创造祥和稳定的社会气氛,促使人们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体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旧社会,因为我们的体育事业极端落后,被人讥讽为“东亚病夫”,新中国,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体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实行,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的体育事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观。
一、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健身娱乐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欢和重视。群众性晨晚练活动逐渐扩大,社区体育更加广泛开展。如北京市举办的胡同体育节;天津市的社区体育组织按群众兴趣开展活动;上海市的“三口之家运动会”和“祖孙三代接力跑”等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有中国特色的社区体育文化已成为当今城市文明的新景观。据报载,到1996年底,我国建立的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已达3854个,占社区总数的69%。我国基层职工体育辅导站已达2000余个,审批全国各级社会体育辅导员55000余人,各行各业体协、少数民族体协、老年人体协、大中学生体协以及伤残人体协等各个方面群众体育的龙头组织不断发展,在全国城乡逐步形了网络系统。在服务手段上,成年人体质监测系统已正式建立,并培训了全国范围的监测人员6293人。1996年,县以上体委举办运动会2.7亿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达1264万人,分别是1980年的1.2倍和2倍。
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蓬勃兴起,有效地增强了人民体质。据1996年统计,该年度“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为1.35亿,是1980年的16倍,我国人均寿命期望值已达到70岁,开始步入世界长寿国家行列。
群众性体育的开展不仅增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也起到了广泛作用。如全国各地的社区体育活动在密切邻里关系、增进人们感情联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广大的农村,富裕农民思健、思美,农村体育成为移风易俗、健康生活的好方法。职工体育在凝聚人心、激发工作热情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学校体育在培养体育技能和体育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引导和管理,1995年,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先后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全民健身计划”覆盖了群众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全民族建设为中心,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中叶的总体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推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计划”的制订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人民体质和健康的高度重视。适应了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人民的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实践证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促进我国群众体育工作以及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竞技体育成绩显著
体育的竞技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体育事业的重要标志。
解放前,旧中国体育运动水平极端低下,参加过三届奥运会,只有一名选手取得过决赛资格,但仍是无功而返。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迅速,连获丰收。据统计,到1997年底,新中国运动员共获1123个世界冠军,创造或超过880项世界纪录,其中1978年到1997年共获世界冠军1097个,占总数的97.7%。获世界冠军最多的年份是1993年,共获103个,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突破一百大关。
各届亚运会上,我国均以较大的优势连续保持了在亚洲的领先地位。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共获15枚金牌、8枚银牌、9枚铜牌的好成绩,在我国体育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二十四届奥运会共夺得金牌5枚、银牌11枚、铜牌12枚。第二十五、二十六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分别获得奖牌54枚和50枚,金牌各16枚,都取得了金牌和奖牌数均列世界第四名的好成绩。
1996年,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上,我国首次获得金牌、奖牌总数第一。在1997年召开的八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又创造了惊人佳绩。共有179人659次超41项世界纪录,其中16人19次超7项奥运项目世界纪录,4人4次平3项世界纪录,100人3队367次超55项亚洲纪录,88人6队142次创66项全国纪录。
我国的一批运动项目创造了世界的辉煌。在第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我国运动员囊括全部7项冠军;第四十三届世乒赛中,我国运动员历经14年的奋斗,再次包揽全部7项冠军,震撼了世界乒坛。女子排球自1981年称雄世界体坛以来,曾连续五次获得世界杯赛、锦标赛、奥运会冠军,成为世界女子排坛史上第一支“五连冠”队伍。羽毛球健儿曾在1986年男女双双捧回世界最高水平的汤姆斯杯和尤柏杯,1987年又全部包揽了第五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5枚金牌。其他一些优势项目如跳水、体操、射击、举重等继续保持一定优势。处于暂时下滑的项目如女排、羽毛球等在近几年有所回升。国家女排在郎平带领下,成绩有所提高,获得了第三名。羽毛球方面,女子单打和女子双打均取得排名世界第一的好成绩。
我国体育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弘扬了国威,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扩大了祖国的影响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声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
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的竞技水平,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委于1995年出台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计划》根据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准备本世纪内的国际大赛任务,同时为下一个世纪竞技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心,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明确了竞技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明确了重点发展的优势小项和潜优势小项,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一些措施开始实施,竞技体育的系统管理和资源合理配置有了较大改善,有效地促进了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培养优秀的奥运选手和后备人才。
三、体育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体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80年代以来,我国的体育工作逐步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1993年,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六化六转变”的改革思路和目标。同时出台了6大类29项改革措施。近几年来,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核心,以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为龙头,以体育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全面推进了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全国现在已有40多个国家级单项运动协会、近60个项目实行了协会实体化的管理体制,分别占协会和项目总数的65.1%和66.9%,至1998年年底,所有协会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将全部完成。一些省市从本地实际出发,也迈出了协会实体化的步子。体育竞赛形成招标制度,全国性综合运动会申办制度开始建立;运动员注册、转会制度在部分项目正式实行;国家队的组建和选拔进一步引进竞争机制;不少项目开始在专业和业余训练中采用俱乐部等多种形式。体委群体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大力推动社会体育组织的建设,群众体育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体育产业开发工作大大加强,国内商业性、赞助性竞赛大幅度增加;体育场馆进一步扩大对社会的开放;体育健身娱乐场所、体育竞赛市场、体育培训、体育彩票市场初步形成。这一系列改革,有效地克服了原有体制的弊端,增强了体育事业的活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带来了深刻变化。
四、体育对外交往日益活跃
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的体育交流工作带来了活力,使之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自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以来,我国体育开始登上国际舞台,尽展华夏风采。到1997年9月,我国体育对外交流达1400多起,是1978年的4倍多;派出运动员11889人。对外交流的国家和地区从1978年的92个发展到150多个,不仅亚非拉国家是我们交流的对象,而且欧美国家也成为我们扩大交流的重要领地。目前,我国已与法、美等2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协议,相互学习先进的体育科技等等。国家体委领导积极开展体育外交,多次出访越南、缅甸、美国、拉美一些国家,扩大了影响。此外,不少外国的体育部长、国际奥委会的领导也不断来访。来访的次数已从原来的偶尔几起增加到近20起。双方在扩大合作领域、合作项目等方面都取得了共识,增加了了解和信任,同时也扩大了我国的影响力。
在对外交往中,我国体育界还一如继往地履行社会主义国家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不断开展援外工作。目前,我国已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援建上百个体育场馆,派出了一大批援外教练员。出色的援外工作曾多次得到受援国领导人和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高度评价。1986年;萨马兰奇授予我国“奥林匹克杯”最高荣誉奖。
为更好地加强对外交流,为推动国际体事业做贡献,我国加入了97个国际体育组织、87个亚洲体育组织,任职人员达数百人。其中包括国际奥委会执委何振梁,新增补的国际奥委会女委员、国际羽联主席吕圣荣,国际乒联主席徐寅生。邓亚萍、李宁等著名运动员则在国际奥委会项目委员会或单项协会中任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充分反映了体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力盛,则体育兴。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水平大大提高;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交往日益活跃,总之,我国的整个体育事业创出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战绩,已经跨入世界体育大国的前列。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成就。同时,体育的发展,增强了人民体质,振奋了民族精神,巩固了民族大团结,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