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强国之路20年
6949400000028

第28章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10年“文革”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巨大破坏,造成了全国各条战线人才急缺的状况。“文革”结束后,教育工作开始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倍受重视。80年代末,邓小平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的剧烈竞争,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党把教育工作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进入9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5年3月,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实施,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并把它确定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方针之一。改革开放2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教育战线紧紧围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根本方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我国的各类教育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普及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重大成效

我国是世界文盲较多的国家之一,较高的文盲率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了加强青壮年扫盲工作,努力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工作作了明确部署,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实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简称“双基”),原国家教委又制订了“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提出了全国划分三类地区,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多次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双基”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双基”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

目前,全国通过“普九”验收的县(市、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总数已达到1882个,京、津、沪、苏、粤、浙六省市已实现“双基”。东北三省和山东、河北、山西、福建则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完成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到1997年底,全国6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全国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6%。

小学阶段入学人数占学龄人口比例有了较大提高,辍学人数不断减少。据统计,1996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8%,比1978年提高了4.9个百分点。女童和男童,农村和城市,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学龄儿童入学年龄的差距逐年缩小。1996年全国小学学龄毕业生升学率达92.6%,比1978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的大幅度提高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从1986年起,普及初中教育的地区,逐步取消了初中招生考试,凡准予毕业的小学学生,可就近直接升入初中学习。这项招生办法的改革大大推进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进程。

初中阶段义务教育有较大发展,到1996年底,全国初中有66092所,在校学生4970万人,升学率达到48.8%,比1978年提高了7.9个百分点。

中小学师资队伍进一步充实和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增建了一大批高等师范院校和中师学校。20年来,它们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中小学教师,使教师短缺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1993年《教师法》的颁布又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逐步加强提供了法律保障。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随即在全国开始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学历的合格率大大提高。到1997年底,我国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由1978年的47.1%和9.8%提高到93%和84%。

全国每年扫除文盲保持在400万以上,青壮年文盲率大幅度下降。预计到本世纪末将实现基本扫除文盲的目标。

二、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中等教育结构趋于合理

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结合的排头兵。在服务于经济建设过程中具有直接性、针对性和快效性。当前我国经济水平较低且发展很不平衡,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80年代以来,中央就提出了采取多种形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和“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恢复了农、职业中学,调整了中学布局,压缩了“文化大革命”中盲目膨胀起来的普通高中及部分初中,控制了高中招生规模,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职业技术教育更加受到重视。国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开始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依靠全社会兴办的多元办学体制。2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极为迅速。到1996年底,全国已有中等职业学校17081所,当年招生383.25万人,在校学生达1010.35万人,其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阶段招生和在校学生总数的57.4%和56.8%。为了进一步促进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发展,1998年,全国大部分省都将实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这是我国继1997年普通高校全部实行招生并轨改革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这对于推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必将产生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办学效益大大提高

高等教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整个教育事业的核心和龙头。为了尽快使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通高等学校不断深化体制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办学模式,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020所(其中民办高校20所),比1978年增加422所。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达317万人,比1978年增长3.7倍。从1978年到1997年年底,普通高校累计向社会输送本专科生达980多万。普通高校校均本专科生规模达3100多人,生师数之比从1978年的4.2:1提高到10:1,办学效益大大提高。1998年普通高校计划招生108万,预计1998年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将达到45.3%。不论是招生规模还是招生比例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研究生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1980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位制度走上了法制化轨道。1986年我国试办33所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开始提上重要日程。据统计,从1978年到现在,我国共培养研究生近40万人。目前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研究生达18万人,是1978年的16倍之多。1998年全国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5.8万,比1978年增长5倍。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要求,1997年研究生专业目录作了适当调整。其中二级学科已从原来的654种调整为381种,减少了40%。这种调整、修订工作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此外,为了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施了博士后制度。在全国200多所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400余个。覆盖理、工、农、医、经、法、教、文、史9大学科门类和50多个一级学科。截止到1997年底,我国已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7400多人。其中3900多人已完成研究工作,充实到科技、教育、经济建设的各个部门,成为各学科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四、成人教育生机勃勃,成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人教育主要是对已经走上各种生产或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的教育。发展成人教育,提高成人素质,对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986年,国务院批准了原国家教委制定的《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成人教育的重点转向岗位培训,同时突破单一的培养规格和办学模式,实行了毕业证书、单科合格证书、专业证书制度,向多功能、多规格发展。同年各类成人高等学校首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使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在党的十四大和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党又强调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的方针。20年来,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有了很大发展。首先,我国的成人教育已形成了初、中、高比较完善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并呈现出向高层次迈进的趋势。目前仅成人高校,全国就有1107所,与普通高校基本持平。在校本专科生达273万,比1981年增长了两倍多。自考制度的设立,为千百万社会青年和在岗人员开辟了自学成才,接受高等教育的广阔道路。仅1997年报名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数约500万,取得本专科学历文凭人数近30万人。其次,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据统计,全国已有80%以上的乡镇和4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初步形成了县、乡、村成人教育培训网。同时对成人学历教育进行了改革,加强了管理,全国15个省市开展了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成人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趋向完善。

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成人教育已经发挥和正在发挥着独特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教育投人不断增加,教师待遇有所改善

充分的教育投入是整个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保障。教育投入的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教育水平的高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教育事业日益倍加重视,逐步把它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年来,我国教育投入总量逐年提高并有大幅度增长。1996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支出达2262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为1672亿元,比1980年增加了1558亿元,增长14倍,这个增长数目是相当惊人的。为了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和重点发展一批高等院校及学科,国务院还安排了义务教育专款、“211工程”专款和师范院校专款等款项,规定中央义务教育专款预计到2000年增量累计达到39亿元。加上各地按1:2配套,资金总额要超过100亿元。这是有史以来由政府拨款数额最多、使用面积最大的一笔专款。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的关怀和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高和增强,尊师重教的政策逐步落实。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大大改观。从1985年起,每年的9月10日成为教师的光荣节日,这充分表明了党对教师的关心和重视。《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保障教师的地位和权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进入90年代后,教师的工资有了大幅度提高。现已与国家公务员工资相当。教师的住房条件也有了进一步改善。从1994年开始,原国家教委每年都要召开一次有关教职工住房建设的会议。据统计,仅仅从1993年到1997年,短短的五年时间内,教职工住房建设投资就达595亿元,建成住宅122万套。目前,全国城镇教职工平均居住面积达8.2平方米。这大大缓解了学校教师住房难的压力。

六、教育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教育工作也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进一步完善,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加快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

高等教育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进一步密切了教育和经济、科技的关系。高校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211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截至1997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8个中央部委涉及400余所高校积极进行以“共建”,“联合”、“合并”、“转制”、“协作”等五种形式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这一改革,我国高等学校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自我封闭、服务面向单一的状况有所改变。合作办学、社会力量办学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体制开始形成。目前,我国有20所高校属民办学校。从1997年开始,普通高校全部实行招生并轨。新的毕业生就业体制正在逐步形成。从招生开始建立收费制度,改变国家包上大学、包分配工作的做法,使毕业生能够根据国家需要,在国家就业方针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就业市场自主择业。教育经费方面,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划教育经费的格局正逐步形成。高校内部改革方面,管理上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师任用上采取聘任制等,这一系列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和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能力。

七、教育对外交流空前活跃

教育事业的高度发展离不开对外交流与合作。20年来,在教育方面,我国引进了国外许多先进的经验和科学技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同世界上154个国家建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向60多个国家派遣了近千名汉语教师。从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聘请了5.8万名外籍教师、专家学者来华任教或短期讲学。同期,我国共派遣留学人员30万人。接受我国留学人员的国家和地区从1978年的32个扩大到103个,留学人员中有1/3学成回国。从1978年到现在,我国的来华留学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共接受外国来华留学人员258万余人。1997年,来华留学人数已逾4万。目前,在华的外国留学人员来自150多个国家,分布在我国的300多所高校。来华留学人员的层次已从过去的本科生,进修生为主发展成为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修生、访问和研究学者多种层次,所学专业几乎涵盖所有学科。接收和培养来华留学人员已成为我国教育界面向世界的重要方面。我国教育界同各国教育界、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活跃了我国的学术气氛,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了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八、科研力量大大增强,科研成果大量涌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科技队伍不断扩大,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科研成果累累。

目前,全国高校理工农医学科60万人参加科技活动,占全国同类学科学生数的24.7%,其中24万人参加研究与开发,6万人从事基础性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拥有科技活动人员近20万人。高校已成为我国科技事业中的一支名副其实的重要方面军,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一支主力军。

国家教委先后在一些基础好,办学水平较高的高等学校建立了180个文、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立了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总数的64%,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一批部门和省市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0所高校进入“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并同国际“因特网”相连接。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竞争、联合”机制,是我国开展基础性研究的一批主要基地,在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研究中起到了双重基地的作用。

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对于加强多学科综合、多种技术集成,进行工程化、产业化研究开发将起到重要作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通道和桥梁之一,也是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对在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的重要基地。

高校在非常广阔的领域里开展着大量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和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研究开发工作。20年来,高校承担了国家各层次的重大科研课题几十万项。获国家奖项累计1500多次。据“八五”期末统计,仅“八五”期间,高校在“攀登计划”课题中就承担了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基金课题约占总数的67%,重大项目约占36%;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和基金项目占全国60%以上,高技术“863”计划中的归口5大领域,高校承担的专题数约占总数的49%;科技攻关高校承担的任务经费额约占总数的14%。高校在“八五”期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分别占总数的1/2、1/3和1/4.

九、两项伟大工程的实施

1.希望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多种条件的差异,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落后,教育经费短缺,许多小学适龄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为了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物力资源,帮助贫困地区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继续学习,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1989年10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响应政府号召,倡导并组织实施希望工程。希望工程的基本任务是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完成小学学业;资助援建希望小学,为贫困地区乡村小学改造危旧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资助建成的希望小学实施农科教结合等教改活动,进行师资培训、教学交流;捐赠《希望书库》,为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提供优秀书籍;资助、奖励希望小学和希望工程实施地区乡村小学的优秀教师。

希望工程实施以来,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赢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理解和积极参与。截止到1996年末,中国青基会及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累计接受捐款计人民币11亿元,救助失学儿童160多万名,资助建设希望小学4000余所,还为近万所农村小学配备了“希望书库”,为近千所希望小学建立了“三辰影库”,对4000多名贫困地区乡村小学优秀教师予以资助奖励,并授予“希望工程园丁奖”称号。

实践表明,希望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唤起了全民的重教意识,开辟了一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办教育的有效途径,弘扬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倡导了时代新风,被誉为“八五”期间最有影响和信誉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工程。

2.“211工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初步建立了层次完整、学科门类齐全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仍不能完全适应国际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相适应。譬如存在的自我封闭、条块分割、缺乏竞争力等弊端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克服以上弊端,促使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211工程”计划,“211工程”的目标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使它们面向经济建设起骨干作用,培养高层次人才,并在重点学科领域的科学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或学科的先进水平。工程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重点建设的高校按不同学校类型,在具备一定前提和条件的基础上择优遴选。

自从1994年开始实施以来,我国已有近百所高校通过部门预审,实行了中央与地方共建,大部分高校也已立项,正在认真组织实施。“211工程”的提出和正式实施,已经发挥和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央各部委和各地方政府普遍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领导,把发展高等教育同本部门本地区产业和经济的发展综合起来考虑。大大密切了中央与地方、部门与地方、行业与地方以及中央、部门、行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增加经费投入,促进教育发展。不少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以“211工程”建设的目标为标准,分析本单位的现状,寻找与国内外较高水平的高等学校的差距,研究改革思路,修订学校自身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这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211工程”犹如一股春风给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把我国的教育改革推向新的高潮。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被誉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奠基工程。

十、教育法制建设明显加强

1980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学位教育法律,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大喜事,是我国教育事业逐步走向法制化的开端。

进入90年代后,国家教委把加快教育法制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确定了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框架,并加快了立法步伐。尤其是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实行,对于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各地广泛宣传贯彻《教育法》和《教师法》收到良好效果。截至目前,我国主要教育法律已达5项,教育行政法规16项,教育行政规章总计200余件,各地也制订了一批地方性教育法规,如北京、天津通过了《关于实施(教师法)办法》,江西、海南等地通过了《义务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管理办法》等。此外,教育执法监督机制也得到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这对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的教育事业同其他事业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均取得了迅猛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加强,科研能力较大提高,教育改革成效显著,教育法制建设明显增强,多阶段、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正逐步形成。这一系列辉煌成就为更好地实现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