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148个成功法则
6929800000087

第87章 酒与污水法则

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这个法则一般用于管理学中说明清除团队里破坏分子的重要性,但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法则:坏的东西往往比好的东西容易传播。就像果箱里的烂苹果一样,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的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黄帝时,大隗是一个很有治国才能的人,黄帝听说了他的才干,就带领着方明、昌寓、张若等六人前去拜访,在具茨山下一条山沟里,七个人都迷了路,见旁边有一位牧马童子,就问他知不知道具茨山在哪里,牧马童子说:“知道。”又问他知不知道有一个叫大隗的人,牧童说:“知道。”然后把大隗的情况都告诉了他们。黄帝见这牧童年纪虽小却出语不凡,就问他:“你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吗?”牧童说:“治理天下跟我牧马的道理一样,唯去其害马者而已!”

等到黄帝访过大隗归来,忽然想起还没有问牧童的名字,十分遗憾。到了晚上梦见一人手执干钧之弩,驱赶上万只羊放牧。黄帝突然醒悟到牧马童子应该叫力牧,是一位难得的管理人才,于是就回去找到他,经过培养后任命为管理人事的官员,他为治理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司马迁曾说:“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其中的力牧,就是那位懂得去除害群之马的牧童。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目前很多企业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忙的忙死,闲的闲死,可谓两极分化。问题还在于那些真正尽职尽责想做事的人往往总被人为设置的障碍跌得鼻青脸肿,因无法静心地做事导致无法发挥出更大效能;而闲死的人不是借机离间或中伤忙死的人,就是坐在一边等着看他们的笑话;或者,自己不干活,让别人也干不成活。借用一句老话就是:小人得志,好人受气。这对一家企业的发展来说并不是好事。其实,对于企业老板来说,多么需要能站在企业的角度真正为企业做事的人啊!虽然,每家企业都难免会有一些混日子的庸人、得势的小人和喜欢对别人设置障碍的人,但我们是否为尽心做事的人创造了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空间?是否为他们能顺利做事开启了顺畅的“绿灯”?我们不是没发现那样的人,就是即使发现了也没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也明明知道如果没有障碍,他们有可能做得更好,我们即使知道问题的根源,也没有想办法为他们做些什么或改变些什么。

而对于那些真正想做事的人来说,他们想得最多的却是:为什么真正想做些事那么难呢?除了被同化,让自己也变成一滴污水,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吗?难道就无法做一个既能坚持原则认真做事又不会被同化的人吗?

有这样一个职场寓言:四只猴子共同搬运一块正方型的石板。其中A猴兢兢业业,出力出汗,一心要完成搬运任务;D猴从一开始就没有出力,但是装作很卖力的样子,嘴里还高喊着号子;B猴和C猴则是随大流者,它们出力的程度完全取决于上级领导的态度。

于是,这块石板能不能正常搬运,就要看B、c究竟是学习A,还是模仿D。一般来说,由于A猴出力受累,而D猴比较悠闲,那么B、C两只猴子会本能地模仿D猴,石板自然会砸下来。当然,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加入管理者介入的因素,结果会有所不同,但是向哪个方向发展,则完全要看管理者介入后的表现。

如果管理者不仅在口头上大力弘扬A的精神,而且在实际工作中重用A、提拔A,那么B、c就会向A学习,至少不会偷懒,不敢模仿D。这样,即使D不出力,那块石板也能顺利地搬运到目的地。可是如果管理者仅在口头上表扬A,而实际上重用提拔的是D,甚至连口头上也没有表扬A,而是表扬D(因为D尽管没有出力,而号子喊得最响),那么B、c就会模仿D。这样,即使A还在用力,但是B、c、D都松手了,石板仍然会砸下来。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

一个组织的管理者是否懂得害群之马的危害,并且在工作中加以抑制,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绩效。如果组织里有D猴这样的害群之马,管理者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因各种因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