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味元朝
6929300000015

第15章 南宋的灭亡

南宋恭帝及太后宗室的出降,标志着存在了320多年的宋朝基本结束了,但南宋的遗孤遗臣依然在南方对元人进行着顽强的抵抗。

当时淮东、真州、扬州、泰州仍然被南宋的遗臣李庭芝、姜才、苗再成等人坚守。从临安逃出的张世杰、陈宜中、陆秀夫、文天祥等人则很快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就在这个时候,伯颜回到了蒙古,因为元朝内部又出现了叛乱,蒙哥汗之子昔里吉起兵。元朝人于是把主要的注意力北移,给了南宋的遗老遗少们一定的喘息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真正做到有效抵抗的只有李庭芝与姜才协守的扬州。留在南方的元将阿术对扬州屡攻不下,正好临安已经投降,伯颜将太皇太后谢氏谕降李庭芝的手诏送到阿术军前。阿术立即命人在城下宣诏。李庭芝听完宣读后说道:“我只知奉诏守城,没听到有诏谕命令我归降。”阿术没办法,只好继续攻城,依旧不克。后来李庭芝听说南宋皇室被虏北上,痛哭流涕,尽散家财劳军,令姜才率四万人截击瓜洲,想要夺回两宫。姜才率军出战,与元军血战6个多小时,元兵为防有失,劫持南宋皇室后撤。姜才紧追不放,边追边打,到浦子市,正遇到前来支援的元军。阿术亲自督战,前后夹击姜才,姜才自知兵少久战,难以取胜,只好撤退。阿术爱惜姜才勇猛,令人招降。姜才慨然回答:“我宁可死,这么可能作降将呢?”同时守卫真州的南宋遗臣苗再成,也出兵夺驾,但都没有成功。

这次战役结束后,阿术又多次以太后谢氏的名义谕降李庭芝。李庭芝不答,命士兵发弩射死谕使。阿术于是遣兵守高邮、宝应,断绝扬州粮道,跟着又用谕旨招降李庭芝。李庭芝再次杀死谕使。这时淮安、盱眙、泗州均因粮尽出降,只有李庭芝力战不屈,粮尽就将铠甲上的牛皮煮了吃。这一时候,扬州城内出现了兵民易子相食的悲惨景象,李庭芝仍守城不降。恰在这一时刻,张世杰、陈宜中、陆秀夫等人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称帝,召李庭芝为右相。李庭芝接诏,令制置副使朱焕守扬州,与姜才率兵七千赶往泰州。没想到李庭芝刚出城,朱焕就献城出降了。李庭芝马上受到了元军的追击,只好逃入泰州,泰州裨将孙贵、胡惟孝也偷偷打开泰州北门接应元兵,李庭芝和姜才被俘,先后被杀。

李庭芝和姜才死后,南宋遗臣们的抵抗意志更加脆弱。

1277年元人稳定了北方局势后,重新集中力量平定中国南部地区。就在这一年,元将唆都依次占领了福州、泉州和广东,1278年占潮州。同样是在1278年,两淮、四川的抗元势力也先后失败。在5 月8 日,不到10岁,刚拥立不久的宋帝赵昰在心惊胆战中死去。他的弟赵昺又被推到了这一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登上“皇位”,成为南宋残余势力新的心理寄托。但很快,这一寄托也随着汹涌的波涛消失在了大海之上。张世杰等人以雷州半岛附近的硇洲岛为基地,不久,元军的持续进攻迫使他们再次逃亡,从广州渡海到达崖山岛。

元军迅速对崖山进行了封锁,并展开了进攻。这是历史上罕见的大海战,它将南宋最后的一页展现为凄惨悲壮的画面。

1279年2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会同副帅李恒,兵分水陆进攻崖山。张世杰率军进行决战,集结一千多艘舰船,四周加固战栅,构成海上坚城。元军的数次进攻,均告失败。但张世杰的这种做法无疑将战船的机动性抹杀了,不能有效地进攻,只能进行防御,面对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战败也就只是时间问题。元军先威迫被俘的南宋丞相文天祥写信招降,遭到了文天祥的拒绝,于是又利用张世杰的外甥去劝降,结果也被张世杰骂走。于是元人采用断绝补给,长期围攻的办法,占领了崖山外围,随即截断了南宋的粮、水补给线。南宋官兵吃干粮饮咸水,呕吐疲乏,仍坚持战斗,毫无降意。二月初六,天色晦暗,风雨交加,元军把握住了战机,趁早、午海潮涨退的机会,大举围攻崖山。3月19日,张世杰决定突围,在经过苦战后,南宋船队最终崩溃。混战中张世杰领少数战船,乘雾突围成功。但少帝赵昺和丞相陆秀夫被困崖山。无奈之下,陆秀夫杀死妻子,怀揣玉玺,抱着尚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的少帝投海殉国,“后宫诸臣,从死者众”。

战斗历时20多天,双方共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战斗结束时南宋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海上浮尸达10万之多,七天不尽。

几天以后,张世杰回来寻找帝室,知道少帝已死,只好带领船队再度出海。三个月后,航至海陵岛一带遇飓风溺死海中,全军覆没。另外还有一部分南宋遗臣逃到了占城,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希望在那里实现他们的恢复宋朝的梦想。不过,当元军开始准备对占城用兵时,这群南宋最后的“忠臣们”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南宋成为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

点评

面对历史,我们最好做一个冷眼的旁观者,尽量不要把情感掺杂在里面。因为那样的话我们就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甚至是在改动着历史。就历史本身而言是客观的,但当历史转化成文字形式出现时,就从来没有绝对客观过。因为书写历史的人是有目的、有感情的。

究其南宋灭亡的原因是复杂的,尽管出现了贾似道这样的奸臣,度宗这样的昏君,但对于这个经济文化极为发达,而在军事上只能守成,不能开疆拓土的朝代来说,面对着強敌环伺的乱世,灭亡只是早晚的事情。这是客观上的必然。可如果说南宋一定就会在1279年灭亡,那就是毫无道理的主观认识了。毕竟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而事件是由人来演义的。襄樊是可以守住而未能守住的。因为有贾似道、吕文德、范文虎,贪图安逸、贪图钱财、贪生怕死这样的一群官吏构成了南宋的腐败政治。张世杰是个忠臣,但他却只是一员猛将,而不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帅才。在淮南的战场上,他铁锁连舟,叫元人一把火将10万大军烧得所剩无几。心怀忠勇,统率大军,却不能将军队的作用发挥出来,这就是张世杰。

南宋是一个不乏忠臣,也不乏奸臣的朝代,它所缺乏的是能够力挽狂澜的军事家,纵马扬鞭的统帅。这并不是说南宋不存在这样的人,而是即便存在这样的人也很难被重用。有时在国家危难时刻,虽然被重用一时,危机过后,帅才们会立即被排挤或剪除。北宋末年的李刚是这样,南宋初年的岳飞也是这样。这种对将帅之才的排挤在整个宋朝都是有传统的。因为宋太祖的皇袍加身就是在武人得志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宋朝重文轻武,对有能力的武人如果不是必要,很少会交给实权,以至于在南北宋320多年的历史上,宋朝的军队战斗力不能说是不强,将帅的谋略不能说是不高,可却只能丧失土地,却不能开疆拓土。就如同宋高宗担心岳飞专权一样,宋朝皇帝宁可信任小人,也不会让一个武人得到他应得的荣誉。

在襄樊失守时,曾有人提出起用高达,贾似道的回答是:“那样的话吕家就要完了。”而恰恰是吕家的人把南宋的一位杰出将领刘整排挤到了元朝人那边。尽管这涉及的是权力斗争,但也和宋朝重文轻武,文人掌握兵权是分不开的。

俱往矣,古今多少事,付于笑谈中……

相关链接

权臣贾似道

贾似道,字师宪,今浙江临海人,生于1213年。父亲是个地方官,在贾似道11岁时病逝,母亲改嫁他人,因此自幼浪荡,整日赌博、酗酒,不务正业。长大成人后,靠着父荫当了个管仓库的小官。

宋理宗赵昀登位初年,他同父异母的姐姐被选入宫,很快受到理宗的宠爱,进封为贵妃。由此贾似道成为当朝国舅,很快就官运亨通,数十年间,从一个九品籍田令,迁升至宰相,位极人臣。

贾似道掌管国政时期,他整日纵情声色,嬉戏于歌台舞榭,不理朝政。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分兵三路进攻南宋。蒙哥率主力进攻今四川合州县,皇弟忽必烈攻打鄂州,另一路由兀良合台率领,从云南向北攻打长沙。意外的是,蒙哥在进攻合州钓鱼城时受重伤而死。忽必烈接到蒙哥死讯,为回北方争夺汗位,他与贾似道签订和约。贾似道表示,只要蒙古退兵,宋愿称臣纳贡,把江北土地割给蒙古,每年向蒙古进贡银、绢各20万。

鄂州战役后,贾似道回到临安,将私订和约一事隐瞒不报,谎称鄂州战役大获全胜。宋理宗信以为真,下诏表彰贾似道指挥有方,晋升他为少傅,封卫国公。

1267年冬,忽必烈再次攻宋,这次元军首先围攻襄阳。襄阳城被困五年,贾似道把战争前线的消息封锁起来,不让宋度宗知道,无视前线告急,依然恣意玩乐。局势日益严重,直到贾似道见再也隐瞒不住了,才表面向度宗请求要亲自率军救援,暗地里却指使党羽挽留。

1273年,襄樊被攻陷,贾似道只得出兵。1274年冬天,元军再次攻到鄂州,而在1275年初春,贾似道才磨磨蹭蹭地率师出征。没多久,贾似道很快在鲁港战败,13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沿江各镇相继失守。在舆论的压力下,南宋朝廷才罢去了贾似道的相职,将他放归绍兴府。

由于贾似道专权误国,已是国人皆知,绍兴关闭城门,拒绝让贾似道入城。朝廷又降旨让他居住婺州,婺州也不让他入境。最后,贾似道被贬为高州才练副使,同时抄没家产。

在南下广东途中,贾似道被押送官打死,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说来,这名打死贾似道的衙役还有点来头。他是会稽县尉郑虎臣。原来早年贾似道得势时,郑虎臣的父亲郑师望也曾在朝中为官。因得罪了贾似道,郑师望被刺配远方,后来死在了那里。为报父仇,郑虎臣一见贾似道眼睛都红了!在押送贾似道的路上,郑虎臣几次暗示贾似道,要他自杀,但贾似道就是不愿意死。最后在行至漳州木绵庵时,郑虎臣忍不住了,将贾似道杀死在了木绵庵前。真是世事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