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老子)
6908300000085

第85章 附录三 老子与道教气功

一、道教气功的调息法

道教中把呼吸的锻炼称作“调息”。调息法是道教气功的基础,也是一种很好的养生健身的手段。道教的调息法有胸式呼吸、膈膜呼吸、腹式呼吸、意念呼吸和胎息。

胸式呼吸,就是通过调整肺部的呼吸次数、间歇时间、呼吸深度,使呼吸达到缓解均匀、自然柔和,使肺活量增大,肺通气性增强,肺的呼吸频率明显减少,这样不仅能增强肌体呼吸系统的功能,而且对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影响。

膈膜呼吸,呼吸时要求下腹部向外扩张,胸部和肩部保持不动。吸气时胸腹部稍有紧迫感,随着呼气,双手可轻轻压迫上腹部,帮助气体的排出。呼气后,膈膜和胸腔肌肉放松,紧迫感就随之消失了。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呼吸频率可逐渐变慢,呼吸变得有规律,自然流畅。

腹式呼吸与膈膜呼吸相仿,只是呼吸深度加大,气沉下腹肚脐周围,加大腹肌的运动,呼吸节奏更深沉缓慢有力。

意念呼吸是指在精神作用指挥下,有意识地诱导思想专注于身体某一个部位(道教称为“意守”),进行呼吸调整。意念专守某个部位,使思想不涣散,呼吸自然放松。心平气和,呼吸节奏达到缓匀状态,意气合一。

胎息,意为闭气不息。《抱朴子·释滞》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人在胞胎之中。”道教认为,用鼻呼吸,“一窍即开,元气外泄,泄而不止,劳及性命”。所以强调呼吸的深沉,强调吸之以踵,使身体内部的呼吸自我循环,如同婴儿在母腹中的呼吸状态,又如同龟鹤入蛰时的呼吸方法。

调息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调整呼吸节奏,加大呼吸深度,扩展肺的吐纳功能。人的呼吸,本来就是吐故纳新的过程,吸纳新鲜空气,在道教中有许多方法,如服六戊气法、服三五七九气法等。锻炼吐故气则有吹、呴、呼三种方法。吹是吹出凉气,呴是呵气,呼则是呼出体内废气。隋唐以来,在这三种方法的基础上,又发展成吹、呼、唏、呵、嘘、呬六种。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服气疗病论》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古代利用这六种方法来治疗自身中某些不适,如:“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这六种方法,只不过是区分吐气时不同的深浅度。

道教调息法宗旨是通过呼吸锻炼,增强肺部的活动能力,加大氧气的摄入量,扩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呼吸中要求气息均匀,轻缓而深长,达到调息健身的目的。

(采自《道教文化面面观》,作者吴绶琚)

二、古代气功——道教内丹术

魏伯阳是东汉桓、灵帝时人,他的《周易参同契》有一项重要的理论贡献,即在阐述外丹的同时又提出了以自身为炉鼎,精、气为丹药的内丹术。而且将之当作探讨的重点。这种内丹术与古代的气功有关。《庄子》中已经有不少气功静功的记载。他说的“坐忘”,有人认为就是气功静功。他又说:圣人的“吸吸以踵”就不是一般的呼吸之气,而是气功的内气,炼功造诣深,能对之控制运用自如。《庄帝王》篇就记载了一个叫做壶子的惊人功夫。郑国的神巫季咸,能知人死生,存亡,祸福,寿夭。列子引他去相壶子。壶子先“示之以地文”,让季咸看到“杜德机”,季咸认为他面如湿灰,必死无疑,但第二次季咸来相他,却断言壶子“全然有生矣”。原来,壶子“示之以天埌,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及至季咸再次去相他,壶子示之以“太冲莫胜(朕)”,季咸见到的是“衡气机”,结果不得不说“吾无得而相焉”,最后一次,季咸见了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原因是壶子“示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庄子引这则故事,自有他自己的寄托在,这里不作讨论。值得重视的是,壶子的这种令神巫莫测其深浅的境界,是要以深厚的功夫为根底的。这套功夫,就是后世称为静坐功的气功静功。所谓机发于踵云云,正是来自气功的实践与理论。

据考,战国前期的《行气玉佩铭》记有:“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壶子说的机,应即此处所说谓天几、地几,都指气功而言。壶子说到衡气机时说“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意为气沉三渊,结果使人“无得而相”。《参同契》描述元精、元气,说“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大渊乍沉乍浮”,与衡气机的说法真可谓一脉相通。壶子说的地文,天埌、太冲莫胜,未尝出吾宗,实际上正包含着气功的不同造诣,这同《参同契》的“乾刚坤柔,配合相包”,“四者混沌,径入虚无”描述练功的不同境界十分相似。因此,我推测,《参同契》的这一套内炼功夫,与《庄子》中所记载的坐忘功夫有直接联系,只是庄子引以论证其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想,而基于气功的深厚根底的真相反被掩盖了。

这种以内炼为主的方术,在东汉已托于老子,同时在具体方法上引进了“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等,似乎将庄子书中所述的功夫进一步系统化了。

东汉方术又有“守一”法,《太平经》记载:“守一精明之时,若火始生时,急守之勿失。始正赤,终正白,久之正青,洞明绝远复远,还以治一,内无不明也。”据《抱朴子·地真篇》,守一是与三丹田相联系的,所守的称真一。魏伯阳“抱一无舍,可以长存”云云,或者在守一法中受到启示。至少魏伯阳的内丹术与守一术是并存的、相近的方术。

(以上摘自《中国道教文化透视人文丛书》,刘仲宇著,篇名是编者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