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说锋语:丑辑
6906500000022

第22章 Leap Year-—Letters to God

(2010-08-1323:30:39)

周末准备好好给自己补一补电视课的,只是单看屏幕下的节目预告条就没了兴趣,一百多个台呢,记得住的名字有:《潜伏》《手机》《三国》《重庆谍战》《西游记》《最新版倚天屠龙》等等等等……哈哈,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叫《文化中国》的栏目在谈《秦淮八艳》的,听了几分钟,还是乏味。无奈之间只有一边放无声的新闻一边看质量不怎么好的影版碟了。

《闰年》其实是部烂片,LeapYear是爱尔兰的一个传统习俗,即每个闰年的2月29日,女方可以向男方求婚。女主人公历尽了各类倒霉事终于见到了自己忙于商务的男友,而一路陪伴自己渡过难关的男一号黯然离去。订婚宴上突发意外,男友只急得去拿自己的随身要物却将未婚妻置之一旁,结局大家一定是可以想到的啦!女人期望的男人品格往往在那些相对贫穷和窘迫的男人身上才能具备呀!功和利岂能分家?那些拥有的越多的男人又哪会聚焦在你一个人身上?而甘愿嫁一个仗义贫寒之辈的女人毕竟是需要勇气的,就像有一句片中的台词:我好像拥有了很多,但那些都只是我需要的,不知道是不是我真的想要的……需要与想要之间差太多了吧?在两者之间,能放弃需要追求想要的旅者恐怕也不多!影片的风光很美,让我很想去有悬崖和大海边的小镇上去远足一次呢。

其实除了美国的汽车和电影,我对美国是没有什么好感的。估计奥巴马的老婆还在“度假门”门前徘徊吧?看着周围的那些换了美国籍的爱国华侨们被迫九十天离一次境,很是替他们不舒服呢。想起前年回青岛买房,居然要再办一张临时居住证,哈哈!真是乡愁无奈呀!倒是中国的户口也是直译的,没有适合的词条。这样的电影连美国大片也是跳不出男女的分分合合啊!想一想去哪里不是一样?哪里的男人女人、爱情物质期许和抉择不都是那么回事嘛,最终都是要问一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需要”在艺术了的生活中往往显得不那么重要,而现实却实在不尽然啊!你总是满足于自己实现了需要吗?或者这才是乏味的根源。

原是想去读一读久违的《圣经》,信仰可以让人充实吧?却又想起一部美国表现励志与救赎的家庭片Letters to God,如果你相信世上有上帝,你会给上帝写信吗?信里又会写些什么呢?这部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发生在一个信仰上帝的8岁小男孩和一个寻找生存意义的男人之间,他们的相遇改变了彼此的生活。而就是上帝没有收到的那些信,在无形中改变了他们……上帝可能是我们的是朋友、老师,但有谁会当他是笔友呢?

8岁的男孩儿泰勒因为身患癌症,每天给上帝写一封信,这些信最终到了邮递员布雷迪手中,他正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起初,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些信,渐渐地他和泰勒一家成为了朋友,并被这家人的坚强打动。布雷迪消除了对生活的种种怀疑,他决定帮助泰勒和他的家人,并和他们一起追逐更好的生活。相信布雷迪读懂了泰勒写给上帝的信,信中一定写满了信仰、希望和爱。《写给上帝的信》里所展示的坚定信仰改变了一个家庭和一个沉沦中的男人……

在信仰功利的当今中国,这样的片子应该让孩子们看一看啊!今天看了篇文章,居然说重拍名著至少可以激发人们去重读名著,而且连导演都知道自己在制造垃圾,却声名宁可挨砖也好过默默无闻?名著即使不盈利最起码可以不愁拍摄的赞助费,把中国的这4本大书拿来当幌子也能总结出不少的好处呢!我们的导演脸皮厚连媒体也跟着不着调,哈哈!这些人该给曹罗吴施四位先生写几封道歉信才好,想起《赤壁》里那句“同一个梦想”的奥运台词,哇!说不定哪个专家学者又会跳出来告诉你:其实奥运精神根本就是始于三国。该学者岂会又蜚声海外被誉为现代“诸葛亮”了?嘿嘿……不是雷人,是丢人啊……

真希望大导演们不要再盯着这点事儿了,拍几部哪怕是反映和利用中国民俗的大好爱情故事出来,不然干脆不如就去弄个正常的偶像剧也好,只要比那些让人呕吐的畈们强些就行了,不然笔者真的为那些不知道到底诊断是不是早熟的孩子们担心!我们的孩子从精神到物质,一边被伪质量实现了“需要”一边又被伪名著实现了“普及”?大导演想寻找的清纯连幼儿园里也找不到了呀!呵呵……

信仰和励志对我们是何等重要啊!精神缺失和道德失态才是社会的大弊病!如果乏味常常萦绕在你周围,想一想,如果你准备给你信仰的不管哪个上帝写信的话,你会写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