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中华国学经典)
6903000000006

第6章 兵势篇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劳,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去而复来,如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声不过五:声,即音乐之最基本的音阶。古代的基本音阶为宫、商、角、微、徵五音。故此言声不过五。

五声之变,不可胜听:即宫、商、角、徵、羽五声的变化,听之不尽。变,变化。胜,尽,穷尽之意。

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

战势不过奇正:战势,指具体的兵力部署和作战方式。言作战方式归根结底就是奇正的运用。

奇正相生:意为奇正之间相互依存、转化。

如循环之无端:循,顺着。环,连环。无端,无始无终。言奇正之变化无始无终,永无尽头。

孰能穷之:孰,谁。穷,穷尽。之,指奇正相生变化。

激水之疾:激,湍急。疾,快,迅猛,急速。

漂石:漂,漂移。漂石即移动石头(冲走石头)。

势:这里指事物本身态势所形成的内在力量。

鸷鸟:鸷(音zhì),凶猛的鸟,如鹰、雕、鹫之类。

毁折:毁伤、捕杀。这里指捕击鸟、兔之类动物。

节:节奏。指动作爆发得既迅捷、猛烈,又恰到好处。

势如扩弩:扩,弩弓张满的意思。扩弩即张满待发之弩。

发机:机,即弩牙。发机即引发弩机的机纽,将弩箭突然射出。

纷纷纭纭:纷纷,紊乱无序。纭纭,众多且乱。此指旌旗杂乱的样子。

斗乱而不可乱:斗乱,言于纷乱状态中指挥作战。不可乱,言做到有序不乱。

浑浑沌沌:混乱迷蒙不清的样子。

形圆而不可败也:指摆成圆阵,首尾连贯,与敌作战应付自如,不至失败。

乱生于治:示敌混乱,是由于本身有严整的组织。另一说:混乱产生于严整之中。

弱生于强:示敌弱小,是由于本身拥有强大的兵力。另一说:弱可以由强转化。

治乱,数也:数,即前言之“分数”,指军队的组织编制。意为军队的治或乱,决定于组织编制是否有序。

动敌:调动敌人。

形之:形,用作动词,即示形、示敌以形。指用假相迷惑欺骗敌人,使其判断失误。

以卒待之:用重兵伺机破敌。卒,士卒,此处可理解为伏兵、重兵。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责,求,苛求。此句言应追求有利的作战态势,而不是苛求下属。

择人而任势:择,选择。任,任用、利用、掌握、驾驭的意思。

其战人也:指挥士卒作战。与前《军形篇》中之“战民”义同。

木石之性:木石的特性。性,性质、特性。

安:安稳,这里指平坦的地势。

危:高峻、危险,此处指地势高峻陡峭。

势:是指在“形”(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发挥将帅的主观作用,因而造成有利的作战态势。

“译文”

孙子说:通常而言,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这属于军队的组织编制问题;指挥大部队作战如同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这属于指挥号令的问题;整个部队遭到敌人的进攻而没有溃败,这属于“奇正”的战术变化问题;对敌军所实施的打击,如同以石击卵一样,这属于“避实就虚”原则的正确运用问题。

一般的作战,总是以“正兵”合战,用“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如天地运行那样变化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息。终而复始,就像日月的运行;去而复来,如同四季的更替。乐音的基本音阶不过五个,然而五个音阶的变化,却是不可尽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然而五色的变化,却是不可尽观;滋味不过五样,然而五味的变化,却是不可尽尝。作战的方式方法不过“奇”、“正”两种,可是“奇”、“正”的变化,却永远未可穷尽。“奇”、“正”之间的相互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绕似的,无始无终,又有谁能够穷尽它呢?

湍急的流水迅猛地奔流,以致能够把巨石冲走,这是因为它的流速飞快形成的“势”;鸷鸟高飞迅疾,以致能捕杀鸟雀,这就是短促迅猛的“节”。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险峻逼人,他进攻的节奏短促有力。险峻的态势就像张满的弓弩,迅疾的节奏犹似击发弩机把箭突然射出。

战旗纷乱,人马混杂,在混乱之中作战要使军队整齐不乱。在兵如潮涌、浑沌不清的情况下战斗,要布阵周密,保持态势而不致失败。向敌诈示混乱,是由于己方组织编制的严整。向敌诈示怯懦,是由于己方具备了勇敢的素质。向敌诈示弱小,是由于己方拥有强大兵力。严整或者混乱,是由组织编制的好坏所决定的。勇敢或怯懦,是由作战态势的优劣所造成的。强大或者弱小,是由双方实力大小的对比所显现的。所以善于调动敌人,伪装假相迷惑敌人,敌人便会听从调动;用好处引诱敌人,敌人就会前来争夺。总之是用利益引诱敌人上当,再预备重兵伺机打击他。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对部属求全责备,所以他能够选择人才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善于利用态势的人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滚动木头、石头一般。木头和石头的特性是,置放在平坦安稳之处就稳住,置放在险峻陡峭之处就滚动。方的容易停止,圆的滚动灵活。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推滚下来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战例”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形成之前。当时,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各地、州豪强官吏以镇压黄巾起义为名占据地盘,扩大、发展势力范围,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之间连年争战,互相兼并,全国上下出现了军阀混战之局面。

当时割据武装集团主要有:河北的袁绍,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等。在这些割据武装势力中,袁绍与曹操的势力较强。袁绍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人称“袁氏四世三公”(三公是指当时掌握最高军政大权的三个官——太尉、司徒、司空,袁氏四代都做这三个官,故称四世三公)。他是东汉末年官僚大地主的代表人物,公元195年,袁绍经过几番征战,已经占有冀州、青州、并州、幽州,是一支地广兵多、势力很强的割据力量。

曹操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公元184年,他参加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战斗,后升为西园新军的典军校尉。他曾经参加反对董卓之战,并投靠于袁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战斗中,曹操组成并发展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与袁绍势力分离。至公元196年,曹操已占有了兖州、豫州地区,成为黄河以南的一支较强的割据势力。

曹操与袁绍两大割据集团,到公元199年夏,大致形成了沿黄河下游南北对立的局面。袁绍在击败了河北的公孙瓒后,就已将整个河北地区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为了进一步称霸中原,袁绍准备南下与曹操决战。当时,袁绍拥军十万,具有较强的实力;曹操不仅兵力不如袁绍众多,且南面有荆州刘表、江东的孙策与他为敌,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曹操客观地分析了袁绍兵多但内部不团结,而且袁绍性格疑忌、骄傲轻敌、常常贻误有利战机的情况,决定以自己所能集中的近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公元200年,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根据战场势态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公元199年,袁绍谋划南下进攻曹操的统治中心许昌。袁绍手下的谋士沮授、田丰认为袁军与公孙瓒战斗了三年,军队已相当疲劳,应先“务农逸民”,休养生息,以增强经济与军事力量。他们主张暂时不急于攻打曹操。但是,袁绍的另外两个谋士审配、郭图则力主马上出兵攻曹。袁绍采纳了审配、郭图的意见,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陈兵黄河北岸,准备伺机渡河,同曹操决战。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手下的一些部将为袁绍表面的优势所吓倒,认为袁军强不可敌。但曹操很了解袁绍,他对将士们说,袁绍野心虽大,但缺少智谋,表面上气势汹汹,而实际上胆略不足;他疑心重且忌人之能,兵虽多但组织指挥不明而且将帅骄傲、政令不一。因此,战胜他是有把握的。曹操的谋士荀彧也分析了袁绍军队的情况,认为袁军内部不团结,将帅、谋士之间矛盾重重,并非坚不可摧。曹操与苟或的分析,增强了曹军战胜袁军的信心。曹操经过对敌我双方兵势情况的分析,决定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战略方针。他将主力调到黄河南岸的官渡(官渡是夺取许昌的必经之地),以阻挡袁军的正面进攻,同时派卫凯镇守关中地区,以魏种守河内,防止袁绍从西路进犯;又派臧霸等率兵从徐州入青州,从东方钳制袁绍军队;派于禁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在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绍的军队渡河和长驱南下进攻。

公元199年12月,正当曹操布置对袁绍的作战计划时,刘备起兵,占领了曹操征服吕布后占驻的徐州及下邳等地,并派关羽驻守。东海及附近郡县亦多归附刘备。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进攻曹操。

曹操为了避免两面作战,打算首先击破刘备。公元200年正月,曹操亲率精兵东击刘备,将刘备击败。当刘、曹作战时,袁绍的谋士田丰建议袁绍袭击曹军的后方,袁绍犹豫不决,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因此,曹操顺利地击败了刘备,使刘备只身逃往河北投靠了袁绍,然后及时返回官渡继续抵御袁绍的进攻。

公元200年正月,袁绍发布声讨曹操的檄文。2月,袁绍大军开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把这里作为指挥部,企图渡河寻求曹军主力决战。袁绍首先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颜良率军渡过黄河,直扑白马与刘延交战,刘延在白马坚守城池,士兵伤亡惨重。这时,曹操的谋士荀攸向曹操献计说:我军兵少,集结在官渡的主力也只有三四万人,要对付袁绍众多的兵力,正面交锋恐怕不易得手,应设法分散袁绍的兵力。他提议曹操引兵先到延津,佯装要渡河攻击袁绍后方,这样,袁绍必然分兵向西;然后我军再派轻装部队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一定可以击败颜良。曹操采用了荀攸这一声东击西之计,袁绍果然分兵增援延津。曹操见袁绍中计,立即调头率领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曹军在距白马十余里时,颜良才发现他们。关羽迅速地迫近颜良军,乘其措手不及,刺颜良于军伍之中。袁军大乱,纷纷溃散。

袁绍围攻白马失败,并丧失了一员大将,十分恼怒。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便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曹操。这时沮授又谏阻袁绍说:军事上的胜负变化应仔细观察。现在最好的办法还是驻黄河北岸,分兵进攻官渡,若能攻下,大军再过河也不为晚;如果贸然南下,万一失败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袁绍骄傲自负,根本不听他的劝告。沮授见袁绍如此固执,便推说有病向袁绍要求辞职,袁绍不准,还把他统领的军队交给了郭图指挥。

于是,袁绍领军进至延津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命令士卒解鞍放马,又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引诱袁军。待袁军逼近争抢辎重时,曹操才命令上马,突然发起攻击,打败了袁军,杀了文丑,顺利地退回官渡。

白马、延津两次战斗是官渡之战的前哨战。袁军虽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7月,袁绍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这时沮授又劝袁绍说:我方士兵虽多,但不及曹军勇猛。曹操的粮食、物资不如我们多,速战对曹军有利而对我们不利,我们应用旷日持久的办法消耗曹军的实力。但是袁绍仍然不听。袁军于8月逼近官渡,双方在官渡相对峙。

曹军在官渡设防,想寻找时机打击袁军。9月间,曹操向袁军发起一次进攻,但未能取胜。此后,曹操便深沟高垒,固守阵地。袁绍见曹军坚壁不出,便命令士兵在曹军营外堆起土山,砌起高台,用箭射击曹军。曹营士兵来往行走都得用盾牌遮蔽身体或匍匐前进。曹操发明了一种抛发石块的车子,发射石块将袁军的壁楼击毁。袁军又挖掘地道以攻曹军,曹操则命令士兵在营内挖掘长沟来截断袁军地道。这样双方之间你来我挡地相持了大约三个月。在相持的过程中,曹操产生了动摇,他觉得自己兵少,粮食也不足,士卒极为疲劳;后方也因袁绍派刘备攻击于汝南、颖川之间而不太稳定,这样长期与袁绍周旋相当危险。因此曹操便想退还许昌。他写信给留守许昌的荀彧,征求他的意见。荀彧回信建议曹操坚持下去,他指出:曹军目前处境困难,同样,袁军的力量也几乎用尽,这个时候正是战势即将发生转折的时刻,也是用奇之时,不能失去即将出现的战机,这时谁先退却谁便会陷入被动。曹操听取了他的意见,一方面决心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供给粮秣的官员想法解决粮草补给问题;另一方面则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想给袁军以有力的打击。

曹操决定以截烧袁军粮食的办法争取主动。他先派人把袁绍将领韩猛督运的数千辆粮车截获烧掉了。不久,袁绍又把一万多车粮食集中在乌巢,派淳于琼等率军守护。沮授鉴于前次粮草被烧,便建议袁绍另派一支部队驻扎在淳于琼的外侧,两军互为犄角,防止曹军抄袭。袁绍觉得此举多余,没有采纳。

袁绍的另一谋士许攸向他献策说:“曹操兵少,集中力量与我军相持,许昌一定空虚,我们可以派一支轻骑日夜兼程袭击许都。这样可以一举拔取;即使许都拿不下来,也会造成曹操首尾不相顾,来回奔命的局面,进而可以打败他。”袁绍却傲慢地说:“不必,我一定要在此擒住曹操。”他拒绝这一出奇制胜的建议,继续与曹操相持。

恰巧在此时,许攸的家属在邺城犯了法,被留守邺城的审配关押起来了。许攸一怒之下,星夜离开袁营,投降了曹操。曹操热情地迎接他。许攸见曹操重视自己,就向他介绍袁军的情况并献计说:“袁绍的辎重粮草有一万多车在故氏、乌巢,屯军防备不严。如果以精兵袭击,出其不意烧掉他的粮草,不出三天,袁绍必定失败。”这时,粮食是关系到双方胜败的关键,曹操当时只有一个月的军粮,许攸的建议,正符合曹操寻找战机出奇制胜的作战意图。因此,曹操把奇袭乌巢当成是关系全局胜败的重要一着,毫不迟疑地立即实行。他留曹洪、荀攸等守大营,自己亲率步骑五千前往攻打乌巢。

曹军一行一律改穿袁军的服装,用袁军的旗号,夜间从偏僻小道向乌巢进发。途中,他们遇到袁军的盘问,曹军诡称是袁绍为巩固后路调派的援军,骗过了袁军。到达后,他们立即放火烧粮。袁军大乱,淳于琼等仓促应战。黎明时,淳于琼见曹军人少,就冲出营垒迎战曹军。曹操挥兵冲杀,淳于琼又退回营垒坚守。袁绍得知这一情况后,又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他不派重兵增援淳于琼,反而认为这是攻下官渡的好机会。他命令高览、张郃等大将领兵去攻打曹军大营。张郃指出这样做很危险,曹操领精兵攻打乌巢,如果乌巢有失,事情就不好办了。张郃主张先救乌巢。但袁绍手下的谋士郭图迎合袁绍的意图,坚决主张攻打曹营,他认为攻打曹营,曹操必定引兵回救,这样,乌巢之围就会自解。于是袁绍只派少量军队救援乌巢,而以主力攻官渡的曹营,曹营十分坚固,一时攻打不下。

曹操得知袁军进攻自己大本营的消息后,并没有马上回救,而是奋力击溃淳于琼的军队,决心将袁绍在乌巢积存的粮食全部烧掉。这时,袁绍增援的骑兵迫近乌巢,曹操左右的人请求他分兵去阻挡。曹操没有分兵,说:“等敌人到了背后再报告!”这样,曹军士卒都与敌军殊死决战,最后大破淳于琼军,杀淳于琼并将其全部粮草烧毁。

乌巢粮草被烧光的消息传到袁军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原来反对张郃用重兵救援乌巢主张的郭图等害怕袁绍追究自己的责任,就在袁绍面前说张郃为袁军失败而高兴。张郃遭到了中伤,既气愤又害怕,便与高览一起焚毁了攻战器具,投降了曹操。这使得袁军军心更加不稳,军队不战自乱。这时,曹操趁机率军全面发起攻击,迅速消灭了袁兵七万多人,袁绍仓皇退回了河北。官渡之战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

官渡之战中,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首先在于他在谋略上高于袁绍。在袁绍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来进攻他时,他能够客观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制定出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在具体实施时,也能够抓住要害。这一点可以从曹操选择官渡作为主战场看得出来。曹操一开始就把主力布置在官渡,而不是沿黄河处处设防,这是因为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因此,官渡是袁绍夺取许昌的必争之地。守住了官渡,就能扼其咽喉,使袁不得进,为反攻歼敌创造了条件。其次,曹操的胜利还在于他精通兵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在白马、延津前哨战中,曹操以佯攻示形于敌,调动袁军并分散了他们的兵力;在白马初战告捷领兵撤退时,能以利诱敌,以卒待敌,最后击败了袁军,顺利地退回官渡。在决战中,曹操善于听取部下的正确意见与建议,懂得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只有灵活地变换战术,正奇并用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的道理。因此他积极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战略态势,在得知袁军将全部粮草聚集在乌巢又疏于防守的消息后,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战机,果断地决定派精兵奇袭乌巢粮库,一举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为主力部队战胜敌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官渡之战是《孙子兵法》所说用兵作战“以正合,以奇胜”的极好印证。

从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上,也能从反面印证《孙子兵法·兵势篇》中要点的合理性与正确性。袁绍的失败,败在他不知择人而任势,不懂战术的变换。他只知正面作战,不懂正奇并用;同时又骄傲自负,不能听取下属的正确意见,以至于常常坐失良机,最后将原有的兵力优势丧失殆尽。官渡之战中的这些经验与教训,至今仍可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