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中华国学经典)
6903000000014

第14章 用间篇

“原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先知:指事先侦知敌情。

不可取于鬼神:指不可以通过用祈祷、祭祀鬼神和占卜等方法去求知敌情。

不可象于事:象,类比,比拟。事,事情。意为不可用与其他事情类比的方法去求知敌情。

不可验于度:指不能用征验日月星辰运行位置的办法去求知敌情。验,应验,验证。度,度数,指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位置)。

因间:间谍的一种,即本篇下文所说的“乡间”。即依赖与敌人的乡亲关系,获取情报,或利用与敌军官兵的同乡关系,打入敌营从事间谍活动,获取情报。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此言五种间谍同时使用起来,使敌人无法摸清我军的行动规律。道,规律,途径。

神纪:神妙莫测之道。纪,道。

人君之宝:宝,法宝。句意为“神纪”是国君制胜的法宝。

因其乡人而用之:指利用与敌国将领之同乡关系作间谍。因,根据,引申为利用。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官人,指敌方的官吏。句意为:所谓内间,就是指收买敌国的官吏为间谍。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所谓反间,就是指收买或利用敌方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

为诳事于外:诳,欺骗、瞒惑。此句意为故意向外散布虚假情况,用以欺骗、迷惑敌人。

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意思是让我方间谍了解自己故意散布的假情报并传给敌方间谍,诱使敌人上当受骗。在这种情况下,事发之后,我方间谍往往难免一死,所以称之为“死间”。

生间者,反报也:反,同“返”。意思为那些到敌方了解情况后能够活着的间谍是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三军之事,莫亲于间:三军中最亲信的人,无过于委派的间谍。

赏莫厚于间:言赏赐没有比间谍所受更优厚的了。

事莫密于间:军机事务,没有比间谍之事更为机密的。

圣智:才智过人的人。

非仁义不能使间:指如果吝啬爵禄和金钱,不能做到以诚相待,则无法用好间谍。

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妙,精细奥妙。这里指用心精细、手段巧妙。实,指实情。意谓不是精心设计、手段巧妙的将领,不能取得间谍的真实情报。

间事未发:发,举行、实施之意。此言用间之计尚未实施开展。

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先闻,事先知道,即暴露。即言事情先行暴露,则间谍和知情者必须杀掉,以灭其口。

军之所欲击:即“所欲击之军”,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式。下文“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句式同此。

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守将,主将。左右,守将的亲信。谒者,指负责传达通报的官员。门者,负责守门的官吏。舍人,门客,指谋士幕僚。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索,搜索。句意谓必须查出前来我方进行间谍活动之敌谍。

因而利之:趁机收买、利用敌间。因,由,这里有趁机、顺势之意。

导而舍之:设法诱导他,并交给一定的任务,然后放他回去(为己所用)。

因是而知之:指从反间那里获悉敌人内情。

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意谓通过利用反间,乡间和内间才能有效地加以使用。

可使如期:可使如期返报。

故反间不可不厚也:厚,厚待,有重视之意。五间之中,以反间为关键,因此必须给予反间以十分优厚的待遇。

殷:公元前17世纪,商汤灭夏,建都毫(今河南商丘县北),史称商朝。后来,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此商朝又称为“殷”。

伊挚在夏:伊挚,即伊尹。原为夏桀之臣,后归附商汤,商汤任用他为相,在灭夏过程中,伊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夏,夏朝,大禹之子夏启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共传十七世,至夏桀时为商汤所灭。

周:周朝,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的王朝,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

吕牙:即姜尚,姜子牙,俗称姜太公。曾为殷纣王之臣。周武王伐纣时,任用吕牙为“师”,打败了纣王。

上智:具有很高智谋的人。

三军之所恃而动:军队要依靠间谍所提供的情报而行动。

“译文”

孙子说,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军费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方后方动乱不安,民夫疲惫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耕作生产的,多达七十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重用间谍,以致因为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慈到极点了,这种人不配作军队的统帅,称不得是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者。所以,英明的君主和贤良的将帅,他们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普通人,就在于能够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求神问鬼的方式来获取,不可拿相似的事情做类比推测得出,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做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口中去获取。

间谍的运用方式有五种: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这五种间谍同时使用起来,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就是使用间谍的神秘莫测的方法,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因间,是指利用敌人的同乡做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方的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即是利用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间,是指故意制造散布假情报,通过我方间谍将假情报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受骗,一旦真情败露,我间则难免一死。所谓生间,就是侦察后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所以在军队中,没有比间谍更为亲近的人,给予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为优厚的,没有什么事情比间谍更为秘密的了。不是才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分辨证实间谍提供的情报。微妙啊,微妙,没有什么时候不能使用间谍!间谍的工作还未开展,而秘密却已泄露出去的,那么间谍和了解内情的人都要处死。

凡是要准备攻打的敌方军队,要准备攻占的敌方城池,要准备刺杀的敌方人员,都须预先了解其主管将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的官员、守门官吏和门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间谍一定要将这些情况侦察清楚。

一定要搜查出敌方派来侦察我方军情的间谍,从而用重金收买他,引诱开导他,然后再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这样,乡间、内间也就可以利用起来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这样,就可以使死间传播假情报给敌人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这样就能使生间按预定时间返回报告敌情了。五种间谍的使用,国君都必须了解掌握。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使用反间,所以对于反问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从前殷商的兴起,在于重用了在夏朝为臣的伊尹,他熟悉并了解夏朝的情况;周朝的兴起,是由于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况的姜子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够任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立大功。这是用兵中的关键步骤,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所提供的敌情来决定军事行动。

“战例”

石勒用间胜王浚

东汉以来,我国大西北一带的各少数民族便逐渐向长城以内迁徙,开始在辽西、幽州、并州以及关陇等地生活。到了西晋时期,这些少数民族贵族已与汉族人民杂居在一起,许多少数民族贵族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不同程度地走上了封建化道路。西晋统治集团建立在剥削与压榨人民基础上的腐朽统治,激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随后不久爆发的“八王之乱”,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更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纷纷起来反抗西晋政权的统治。这一时期,四川爆发了流民爆动,流民起义的队伍在公元304年占领了成都;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这时也趁着西晋政权的摇摇欲坠而起兵反晋。匈奴贵族刘渊便是在流民占领成都的同年起兵的。当时他已自立为汉王,集结军队,立志要创立如冒顿单于一般的事业。与他几乎同时起兵的还有汉人王弥、羯人石勒。他们共同推举刘渊为主,给西晋统治者以有力的打击;同时,他们也都拥有自己的割据势力,想在打败晋军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势力,以便有朝一日取代西晋王朝的统治。他们当中的石勒后来吞并了王弥,战胜了拥兵幽州的西晋大臣王浚,摆脱了刘氏集团自立为赵王(历史上称为后赵),成为中国北方出现的十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即历史上“十六国”之一)。石勒用间智取王浚之事发生在他自立为赵王之前。

石勒字世龙,羯族人,其家族世为部落小帅,到石勒这一代,部落小帅已无什么待遇可言,为了生活,石勒给商人与地主当过田客。后被西晋并州刺史司马腾捉住并送到冀州,贩卖到一个叫师欢的地主家里当耕奴。师欢见这个二十几岁的胡人相貌不俗,善于骑射,又勇敢有谋,怕他鼓动其他耕奴造反,就把他放了。石勒离开师欢家,投奔了西晋朝廷的养马地——马牧的小头目汲桑,并在茌平县一带组成“十八骑”。他们常常出入于专门繁殖名马赤龙、骐骥的场地,到远处劫掠缯宝,拿回来贿赂汲桑。

当成都王司马颖挟持晋惠帝失败被废后,他的部将公师藩等起兵赵、魏,要为司马颖报仇。石勒和汲桑就率牧人乘马场马匹数百骑前往响应。公师藩攻打邺城失败被杀,石勒与汲桑逃回马牧。他们在马牧劫掠郡县,释放囚犯,集山泽亡命之徒,其势力得到扩充。石勒、汲桑在一次战斗中失败,汲桑被晋军杀死,于是石勒带领自己的队伍投奔已在左国城称汉王的刘渊。

石勒投奔刘渊后,在三四年时间内东征西讨,攻城夺地,为汉国立下汗马功劳,成为维护汉国统治的一支劲旅。石勒的势力也在征战中不断发展、壮大。公元311年,投奔刘渊的王弥在其势力得到扩大后,密谋要杀掉石勒,想吞并他的势力。石勒知道后,设计杀掉王弥,兼并了他的全部人马。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石勒称王的野心渐起。但是他表面上仍然遵从汉主,同时在他的统治范围中实行优待汉族地主及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把一批富有统治经验的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吸收到自己麾下。他的军师张宾就是其中之一,张宾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石勒火并王弥后,将攻击目标转向了西晋幽州刺史王浚。王浚在与石勒交战失败后,曾求助于鲜卑、乌桓人的支持,但鲜卑、乌桓人没有响应。这时,石勒军师张宾分析了王浚兵势衰弱的境况,指出如果石勒表示归顺王浚,那他一定会喜出望外。因此,张宾建议石勒智取王浚,而不要硬拼。张宾要石勒写一封措词谦恭的信,表示与他和好的诚意,并愿意隶属他,扶助他当皇帝。等到王浚对石勒疏于防备时,再乘其麻痹一举消灭他的势力。石勒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且马上开始依计行事。

石勒派他的门客王子春、董肇等人带书信和许多珍宝,去见王浚。石勒在信中推崇王浚为天子,而自己只是一无名小胡,“我所以投身于兴义兵除暴乱的事业,正是要为您扫除障碍。所以诚心希望您顺应天意民心,登基称帝。我石勒崇敬拥戴您就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您也应明察我的诚意苦心,将我像儿子一样看待”。在给王浚上书献宝的同时,石勒还要王子春以重金笼络了王浚的心腹枣高。王浚见石勒归顺于他十分高兴,把王子春等人封为列侯,并派使者以地方特产答谢他。王浚的司马游统阴谋叛变王浚,派使者骑马向石勒请降,石勒杀了使者,并送给王浚,以此表示自己的诚实无欺。王浚此时更加信任石勒,对他不再存有什么疑心。

不久,王子春等人与王浚的使者一同回来,石勒下令隐藏起强壮的精兵和武器,显示出仓库空虚而军队软弱的样子,面向北拜见王浚的使者,接受王浚的书信。王浚送给石勒拂尘,石勒装做不敢拿,把它挂在墙上,每天早晚都要敬拜这拂尘。石勒还派董肇向王浚上书,约定日期亲自到幽州去奉拜皇帝的尊号。王浚的使者回到幽州,就其所见陈述了石勒将寡兵弱和对王浚诚心不二的情况。王浚大喜,认为他确是可信任的。

石勒见王浚已相信了自己,便开始准备袭击王浚。他先叫回王子春,打听幽州的情况。子春说:“幽州自从去年遭了大水灾后,人民吃不到一粒粮食,而王浚却把百万粮食屯聚在仓里,不用来救济百姓。他的刑罚又极为苛刻残酷,对百姓征税纳赋十分频繁,残害贤臣良将,诛杀排斥进谏的谋士,下属因不能忍受,逃亡叛变的很多。鲜卑、乌桓在外与他离心离德,枣高、田矫等人在内贪婪横暴,人心忧惧而动摇,军队虚弱而疲敝,而王浚却还要高筑台阁,排列百官,大言不惭地说汉高祖、魏武帝都不足以与他并论。”石勒听王子春谈了幽州饥荒贫困,王浚众叛亲离的情况,决定发兵袭击幽州。但他又怕并州刺史刘琨从背后袭击他,于是他与张宾商量如何应付刘琨。张宾建议利用刘琨与王浚的矛盾,写信与刘琨讲和,请求刘琨允许他以讨伐王浚来将功补过。石勒按张宾所说,办妥了这件事,稳定了刘琨,解除了后患。

公元314年,石勒发兵袭击幽州。石勒率领轻骑兵日夜兼程向幽州进发。石勒军到达易水时,王浚的督护孙纬立即派人给王浚送消息,请示准备抵抗。王浚对他们说:“石公到这儿来,正是要拥戴我当皇帝的,谁再说抗击的话,立刻杀头!”于是,王浚设筵等待石勒的到来。石勒在早晨赶到蓟县,喝叱守城的人开门。石勒因怀疑城内有埋伏,就先驱赶几千头牛羊,声称是献给王浚的礼品,实际上是堵塞街巷,使王浚的军队不能出战。王浚这时才意识到大势不好,开始坐卧不宁了。石勒派手下抓住了王浚,将他送回襄国(石勒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杀死。石勒占据了幽州,吞并了王浚的军队,为不久以后自立为赵王奠定了基础。

石勒吞并王浚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连续用间的过程。石勒的门客王子春作为生间,被石勒派往王浚营中,一方面投书结好王浚,一方面侦察王浚在幽州的政治、军事情况;石勒还以重金笼络、收买了王浚的心腹枣高,枣高作为石勒的内间,巩固了王浚对石勒的信任,使王浚对石勒的归顺更加深信不疑;石勒在王浚使者来访时,制造了一些假相让使者回去报告王浚。由于石勒较成功地连续用间,使得王浚完全陷入了错误的认识与判断之中。石勒则因用间而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敌军的情况,把握了战机,为他最后的出奇制胜奠定了基础。从石勒战胜王浚的史实中可见,孙子所说的用间的重要性、要领以及方法,石勒都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于战争的实践之中,正因为如此,石勒才取得了幽州之战的胜利。

孙子传

司马迁

“原文”

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中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

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铁钺(fǔyuè府阅):同“斧钺”,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

吏士:下级士官,指两个队长。

且:将要。

趣(cù促):急促,赶快。使使:派遣使者。

寡人:古代国君对下的自称。

徇(xùn训):对众宣示,示众。

用其次:选用宠姬之下的人。

中(zhòng众):恰好合上。规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规矩绳墨,指规则、纪律。

唯:只,任凭。

就舍:回馆舍去。

徒:徒然,只是。好(hào号):喜爱。

卒:终于。

楚: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郢(yǐng影):楚国的国都,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公元前506年,吴国打败了楚国,一度攻入郢。

威:威胁。晋:西周姬姓封国,在今山西一带。北威齐,指公元前484年吴国为了援救鲁国而攻打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北威晋,指公元前482年,吴、晋相会于黄池,争为长。

“译文”

孙子,名武,齐国人。

孙子带着自己所著的兵法去进见吴国国王阖庐。阖庐说:“您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可以小规模地试一下指挥队伍吗?”孙子回答说:“可以。”阖庐说:“可以用妇女来试一下吗?”孙子说:“可以。”

于是吴王许可,派出宫中的美女,共得一百八十人。孙子把她们分成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分别担任两队的队长,并命令大家都拿着戟。孙子下令说:“你知道你的心口、左手、右手和背心吗?”妇女们回答说:“知道。”孙子说:“向前,就看心口所对的方向;向左,就看左手方向;向右,就看右手方向;向后,就看背心所对的方向。”妇女们回答说:“是。”纪律已经宣布,就摆好用来行刑的斧钺,三番五次地把纪律交代清楚。于是击鼓命令向右,妇女们却哈哈大笑起来。孙子说:“纪律不明确,交代不清楚,这是将帅的罪过。”又三番五次地反复告诫,然后击鼓命令向左,妇女们又哈哈大笑起来。孙子说:“纪律不明确,交代不清楚,这是将帅的罪过;既然已经再三说明了而仍然不执行命令,那就是下级士官的罪过了。”于是要斩杀左右两队的队长。吴王从台上观看这场操练,看见将要斩杀自己宠爱的妃子,于是大吃一惊,便赶快派人传下命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妃子,吃起东西来都觉得没有味道,请你不要斩杀她们。”孙子说:“我既然已经受命为将军,将军在军队中,对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听从。”于是斩了两个队长示众。

挨次选用第二名为队长,于是重新击鼓发令。妇女们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站起,所有的动作都符合规定的要求,没有人敢作声。于是孙子派人报告吴王说:“队伍已经训练得整整齐齐,国王可以下来看看,任凭国王想怎样用就怎样用,即使赴汤蹈火也是可以的。”吴王说:“将军结束训练回馆舍休息去吧,我不想下来看了。”孙子说:“国王只是爱好兵法的词句,不能在实际中运用它。”

从此阖庐知道孙子善于用兵,终于任命他为将军。吴军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一度攻入郢都,向北对齐国、晋国造成很大的威胁,吴王的名声在列国诸侯中大为显扬,孙子在这些方面是有功劳的。